山东省菏泽市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4月素质教育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 120分 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指定题号里;将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 5毫米黑色墨水 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题。 (7分)
又是一年草长莺飞,铺展过去的宏阔画卷,处处闪现着动人的细节: “ 逆行者 ” 们无不彰显
着疫情的严峻和社会的温情;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让人们①追溯 过去,找寻历史的踪迹;
冬奥会盛况让世界人民③ ;航天员④ 的配合让神州十三号从渺远的宇宙安
全返航。回首,《觉醒年代 》掀起年轻人追剧爱国的热潮,人们在影视作品中感悟家国情怀、获 取精神力量。回首,《千里江山图》演绎成舞蹈诗剧,苏绣版画等非遗技艺展现磅礴生机 ……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生活、走进日常,展现出令人震撼的生命力。⑤ 就是中华民
族②y ì l ì 世界千年的重要原因。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词注音。(4分)
① 追溯 ② y ì l ì
2. 结合语境,将正确的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3分)
A. 与时俱进 B. 天衣无缝 C. 叹为观止
③ ④ ⑤
3. 身为团委一员的学生小亮,欣赏《只此青绿》这个舞蹈后,被舞蹈中展现的优美舞姿、体 现的源远文化所折服,他提笔写了一段文字号召全校同学一起欣赏。以下是他的文字,划线句各 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并把正确的句子填在横线上。(4分)
①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一场以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 “ 青绿” 为视觉主色
调。它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② 通过欣赏《只此青绿》, 八年级语文第1页 (共8 页)
让我们对宋风雅韵有更深厚的认知。如果你喜欢民族文化,欣赏古典舞蹈,那你一定不能错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众多学生纷纷响应小亮的号召,在校报 “ 好词佳句 ” 一栏积极投稿,以下是一位同学观看《只 此青绿》的投稿,请仿照此格式,想象你心目中的舞步,并在相应的横线上描写出来。 (3分)
赏《只此青绿》,如同自己变成了少年天才画家王希孟。他用画笔,指尖轻触绘画山河,我用双眼,眼神追 随丈量世界。舞蹈演员们的舞步随着音乐律动变化,音乐舒缓时,她们舞步有时如流云般轻巧,有时如柳叶般婀娜,
有时如微风般柔缓;音乐明快时,他们的舞步有时 ① , 有时② ,
有时③ 。
5. 校报 “ 语文万花筒” 一栏开展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活动,请在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 说明文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让人获得知识。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B. 《回延安》采取宁夏回族民歌 “ 信天游” 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C. 《小石潭记》中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一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凄苦和 悲凉之情。
D. “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这句话中分号的使用无误。
6. 部分学生在观看完冬奥会后,没有及时关闭多媒体设备,造成电力浪费。请你帮助学生会写一段文字,倡 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把环保意识融入自身生活。要求:不少于50个字,至少2个建议。(4分)
7. 班级组织古诗文默写比赛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8分)
(1)青青子衿, 。纵我不往, ( 《诗经 · 子衿》)
(2)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 。( 《诗经 · 关雎》)
(3)佁然不动, , ,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4) 《 望 洞 庭 湖 赠 张 丞 相 》 中 写 出 了 水 天 合 一 的 景 色 ,以 及 汹 涌 澎 湃 的 磅 礴 气 势 的 两 句 诗 是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名著阅读(2分)
八年级语文第2页 (共8 页)
小冯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读书卡片
作品:《经典常谈》
作者:朱自清,号实秋,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相关内容:
A. 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 本面貌。
B. 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 等多种体裁。
C. 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的态度。
D. 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A. A B. B C. C D. D
二、阅读与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4分)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秋江送别二首(其一)
王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9.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甲】诗第一句的 “ 辅” 字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意境开阔。
B. 【乙】诗中王勃将陆与水相对,在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
C. 【甲】【乙】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D. 【乙】诗开头一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表现了一种回环反复的美。
10.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11-14题。 (14分)
八年级语文第3页 (共8页)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删改)
【乙】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① ;其气和平一揆② ,无晦 明寒暑;其人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③ ,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④而逃,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 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其糟丘⑤ ,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典司五齐⑥ ,拓土七千里, 仅与醉乡达焉。下逮幽厉⑦ ,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 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 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 中国以为酒仙云。
(王绩《醉乡记》,有删改)
【注释】①阪(bǎn)险:崎岖不平。②一揆(kuí):一个尺度。③于于:舒缓自得。④甲子:代指掌 管天文历法的职位。⑤升其糟丘,使酒糟堆成的小山越升越高,意谓酿酒极多。⑥五齐:古代按酒的 清浊,分为五等,称五齐。⑦幽厉:幽,指周幽王;厉,指周厉王。二王是西周的两个昏君。
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屋舍俨然·· ② 便· ·扶向路
③其行徐徐 ④遂与醉乡绝
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详细描写渔人游历桃花源的过程,乙文开篇介绍醉乡的基本情况,没有描述寻觅醉乡的 经过。
B. 甲乙两文都是借游记之体讲述虚构的故事,表达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 回事。
C. 甲文 “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和乙文 “ 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 都告诉读者这
八年级语文第4 页 (共8页)
两个地方是没有人可以找得到的。
D. 甲文从田园风光、生活日常、待客之道等方面描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表现 出桃花源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
14. 甲、乙两文的结局分别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试结合原文加以说明。 (4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15- 17题。 (9分)
形神兼备中国画
① 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 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 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 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 “ 书画同源 ” 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 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 “ 丹青 ” 。
③ 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 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 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 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 条流畅遒劲,形象栩栩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 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 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宙 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 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 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 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 915米、高0. 515米,画幅几 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 一派方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 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 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 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溥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 “ 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 。
⑥ 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 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
八年级语文第5页 (共8页)
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 《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 出,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 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 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 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 “ 天人合一 ” 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 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提升了图画的境界。 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 艺装潢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15.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3分)
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A 、B 、C 三类。
16.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17. 请根据选文信息,说说下面的《梅花》扇面中,除了画以外,还可以增添哪些中国画的元 素。请简要说明增添的理由。(3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18-21 题。(13分)
梅花的召唤 章念驰
①人说 “ 折枝梅花去过年” 。
②自古人们就喜欢把梅花与过年联系在一起。
八年级语文第6页 (共8 页)
③梅花盛开于春节前后,过大年与梅花吐香是连在一起的,总让人有种兴奋。
④梅花的芬芳与幽香是特殊的,是这么袭人心肺,沁得刻骨铭心,浓烈得让你无法忘怀, 这是其他花卉无法与之相比,让历代诗人词客穷尽文思也难以表达。它渗入人的记忆与脑海 里,以至数里外,凭着这股香味可以引领你归家。
⑤栽梅是历代士大夫的追求,我们家苏州的宅园里也栽了腊梅四五棵,有单瓣复瓣的, 素芯红蕊的,一到冬天,满树开放,馥郁的香味可以传到街口。我们兄弟姐妹寒暑假都会回 家,从饮马桥下车,走到穿心街小巷口,还没有看到老宅,就可以远远闻到熟悉的梅花香味, 好比在召唤我们快快回家。
⑥梅树是我祖母的心爱之物,修枝施肥,都是她亲手打理。 当花儿盛开时,她会去剪几 枝最壮硕的梅枝插到祖父的书房与客厅之中,满屋梅香熏得大家醉乎乎的。除了她剪几枝外, 不允许任何人来剪她的梅花,哪怕最受她疼爱的我也不例外。
⑦祖母还栽了一棵绿梅,一棵红梅,它们显得特别娇贵,但香味却远远没有腊梅浓烈。 祖母谢世后,红梅绿梅也先后枯萎了,这倒不是殉情而逝,实为难以伺候。只有腊梅活到如 今,一到隆冬,依然开得一天一地,香味四溢。有一年花店老板来跟我父亲商量,让他们剪 了去卖,说这不影响明年再长,他们开价五千元,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绝不算笔小钱, 我们工资也不过三五十元。尽管我父亲很会花钱很需要钱,但他毕竟没有答应,他说梅花在, 母亲就在,花卖了,母亲魂无法回归了。
⑧前些天,电视中说公园中初梅绽放了,我于是匆匆忙忙赶到花市。这是一家由兄妹俩 经营的店铺,他们承包了一个专门种梅的花圃,专售梅花,我多年来此购买,已与他们稔熟 了。但店小妹笑我来早了,心太急了,说要再等上七八天。 一周后我又去,终于买了束花苞 没有盛开的腊梅。回家后放在休息室的花瓶里,几次三番去催梅探梅,希望它早点盛开。终 于有一个晚上,我闻到了一点点淡淡的幽香,它似乎在跟我打招呼,似乎在召唤我回到当年 盛开时的故乡,像吹响的集合令,呼唤我们从四面八方来集合,回到当年的岁月。
⑨梅花有种奇特功效,会勾起大脑的兴奋,带你回到当年闻到它的时空,把人带到以往 的岁月,找到昔日的时光,寻到以往人们的面貌 ……回忆起屋中的黄铜大暖炉,像《红楼梦》 中贾母房中大大的暖炉,放着一层层镂空的外罩,叠成一个小塔,我们围炉而坐,笑谈着四 面八方的见闻,听着长辈们讲的老话,大家嬉笑、叫闹。祖母笑盈盈地望着我们,父亲不停 地走来走去,给我们送来各式各样的食品。有时我们会玩牌,或去玄妙观吃小吃,或结伴去 看电影,无忧无虑牵着手走在街上。尽管后来我们又回到四面八方, 一晃几十年,我们已垂 老,有的腿脚再不利索,有的则去了天堂。但梅花的芬芳就像集合令,把我们重新召唤到一 道,唤醒记忆,把我们的灵魂集在一道,在梅花的香云中相会拥抱!
八年级语文第7 页 (共8 页)
@ 我最近整理先祖父与先祖母遗物,准备捐给章太炎故居或纪念馆时,忽然在祖母给我的一捆 旧扇面里,竟发现了她书写的扇面有十多幅。祖母仙逝四十年来,我忙于工作与生计,竟忘却了整 理这些东西,其中有一幅扇面让我最最吃惊,这是祖母手绘的一幅梅花图,后面还有她题写的两首 诗。
⑩这是她生前留下来的唯一绘画作品,而且绘得这么有章法,布局得当,枝条合理,梅花有 神,浓淡适宜,笔法老到,完全不像外行所绘,可见她在这方面的修养,只是不肯轻易示人,保持 了她一贯谦虚的个性。
写得真是诗也精彩字也精彩。这一切真是冥冥之中她对我的宠赐,她知道我会欣赏她的作 品,会爱护她的作品,会帮她发扬与传承。她相信在梅花飘香时,我们会相互挂念,会倾诉衷肠。
这一切都是承梅花的召唤!
18. 在本文中,作者记叙了与梅花相关的哪几件事 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 (答出两件即可)(4 分)
19.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它似乎在跟我打招呼,似乎在召唤我回到当年盛开时的故乡,像吹响的集合令,呼唤我们从 四面八方来集合,回到当年的岁月。
20. 如果你是《文汇报》的编辑,需要把该文章编入报中,你会把这篇文章放置在 “ 热点 ” 、 “ 笔会 ” 、 “ 教育 ” 、 “ 时政 ” 当中的哪个栏目 请说明理由。 (3分)
21. 本文以花为引,梅花连结着祖母与过去的生活。想必在生活中你也欣赏某种植物,请你选 择一种植物,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它赋予你的特殊意义。 (3分)
三、写作(50分)
22. 从写作一和写作二中任选一题作文。
写作一 :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字。
写作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 …… ,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 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八年级语文第8页 (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