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5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晋国子产“铸刑书”后,其他国家相继有了成文法,在一定意义上破除了法的
神秘与垄断,赋予法律客观性和公开性,各个阶层开始具有以法律条文作为行为准则的
意识,《礼记》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被动摇。这有利于
A,新阶级对法律用语进行深人削析
B.助长贵族势力的司法权威
C,促进治理思想与社会关系的转型
D.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2,西汉时期嘉葬壁画多描绘天象神话,并有墓主驱鬼升仙的场景,构图飘逸录动。东汉时
期主要是历史题材故事和历史人物,如忠臣义士、孝子烈女等;反映墓主仕途经历、拿乐
生活的内容,给人以重返人间之感。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和宣扬
B.现实主义绘画取代了浪漫主义绘画
C.社会上奢靡厚葬之风兴起
D,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历史绒题第1页(共8页)
3,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明确提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
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
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也。”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以汉化为主
B.南北朝血缘融合模糊了种族界限
C.胡化与汉化界限在文化而非血缘
D.北朝的民族交融得益于教育发展
4.却贡即退还、拒绝、不接受贡品之意。却贡的物品大多是该国的特产。宋朝统治者在朝
贡中奉行“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的原则,一旦朝贡国不按照原则办事,宋廷就会采
取却贡的方式来警告对方。宋代“却贡”旨在
A.完善朝贡制度
B.宣扬仁政爱民思想
C.减轻经济负担
D.彰显华夏正统地位
5.明清时期,在儒家正统“从道不从君”的观念下,谏诤的传统仍然存续,统治者可能会给
予直言进谏者一定嘉奖,譬如“死谏、死节、阵亡者,皆得赠官”。,但严格的考课制度、庞
大的监察体系、常规化的廷杖制度、株连甚广的奸党罪无不成为君主打击直言进谏者的
武器。这表明,明清时期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决策效率大大提高
C.思想控制非常严密
D.儒家正统地位动摇
6.1874年《万国公报》面对顽固派的攻击,发表评论说,“内而恭亲王,藩外而李相(李鸿
章),既创设同文馆于京都,以造就中华之俊士,复命建制造局于沪地,以振兴中土之鸿
谟”。这一评论的主要目的是
A.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支持
B.为洋务运动争取理解和认同题
C.贯彻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减轻来自顽固派的舆论压力
7.1911年5月,清政府组成了满洲贵族占9人的皇族内阁,消息传出后,各省谘议局联合
上书力争,认为皇族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不应自强之势,不恰民众之心”。上述事
件客观上
美台。
、,林
A.推动了宪政的和平过渡
淮等1字对.
B.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修装其了度别
C,鼓舞了民众的革命热情
绿英拼和减彩、
D,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宵送粒·
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辽宁名校联盟高三5月联考
·历史·
季春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涵,材料侧重君臣等级规范,非民本思想,排除B项:“经
1,C【解析】子产“铸刑书”是春秋时期首次公布的成文
济负担”是“厚往薄来”的朝贡常态,“却贡”为偶发惩戒
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解释权的垄断,标志着法律从秘
手段,非经济考量主导,排除C项。
密、习惯法向公开、成文法的转变,冲击了西周“礼不下
5.A【解析】统治者虽保留儒家“从道不从君”的谏净形
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秩序。材料强调法律公开化
式(如赠官表彰死谏者),但通过廷杖,奸党罪等制度化
使各阶层“以法文作为行为准则”,动摇旧等级原则,推
暴力手段和考课、严密的监察实际压制异见,凸显皇权
动社会治理从依赖礼治、贵族特权向法律规范转型,社
对官僚体系的绝对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决
会关系逐渐脱离血缘伦理束缚。法律公开化直接推动
策机制调整,反而打压谏诤可能降低决策合理性,排除
社会治理从“礼治”转向“法治”,社会关系向规范化、契
B项。廷杖、奸党罪属政治镇压,非思想禁锢(如文字
约化发展,符合材料逻辑与历史趋势,故C项正确。材
狱),排除C项。材料中统治者仍利用儒家思想维系统
料未体现对法律文本的“剖析”,排除A项。成文法削
治合法性,未否定儒家正统思想,排除D项。
弱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排除B项。成文法主要服务新兴
6.B【解析】该报通过赞扬恭亲王,李鸿章创办同文馆和
地主阶级,非“不同群体”,材料无此表述,排除D项。
制造局,强调其“造就中华俊士”“振兴中土”的意图,直
2.A【解析】西汉壁画以“天象神话”“升仙”为主,受黄老
接回应顽固派的攻击。体现了《万国公报》对洋务运动
的舆论支持,故B项正确。《万国公报》由传教士主办,
思想、神仙观念影响:东汉壁画转向历史人物(忠臣孝
子)和慕主现实生活,体现儒家伦理的强化(忠孝节义)
其目的并非支持中国民族企业,排除A项。《万国公
报》评论聚焦清廷内部改革,未涉及中体西用,排除C
及对现世秩序的重视。呼应儒学正统化背景下道德教
项。D项为手段非目的,排除。
化的强化,直接体现儒家思想对丧葬文化的重塑,故A
7.D【解析】1911年清廷组建的“皇族内阁”实际由满洲
项正确。东汉未完全摒弃神话元素,且“取代”表述绝对
贵族主导,由立宪派主导的各省谘议局联合抗议,批评
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题材变化而非丧葬规模,排除
其违背君主立宪原则。皇族内阁事件直接激化矛盾,推
C项。壁画中“享乐生活”或与庄园相关,但核心是儒家
动立宪派转向革命阵营,为辛亥革命及民国建立创造客
伦理题材的增多,排除D项。
观条件,属于催生新制度的动因,故D项正确。辛亥革
3.C【解析】陈寅格强调北朝胡汉之别以文化认同为核
命不属于和平过渡,排除A项:革命派与改良派同属于
心,而非血缘种族。材料指出胡人汉人以文化为别和
资产阶级,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上层新旧力量的妥协
“有教无类”,说明文化融合超越血缘隔阂。直接对应
民众涉及面小,排除C项。
“文化关系重,种族关系轻”,揭示胡汉问题的本质,故C
8.A【解析】1926年秋的广州与北京对共产主义书籍的
项正确。仅提“汉化为主”,忽略胡汉双向互动,A项片
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广州作为国民革命中心,国共合作
面排除。材料否定“血缘融合”,强调文化界限,排除B
推动思想解放,进步书籍公开传播,反映革命氛围浓厚。
项。“教育发展”曲解“有教无类”,原文指文化教化,非
北京因北洋军阀统治下压制进步思想,马克思主义被视
教育制度,排除D项。
为禁忌,体现旧势力对思想的禁铜。国民革命运动
4,D【解析】宋代“却贡”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拒绝贡品维
(1924一1927年)打破思想桎梏,广州的开放直接体现
护朝贡体系的政治权威与礼制秩序。材料强调宋廷以
其思想解放作用,故A项正确。北伐初步胜利尚未改
“君臣之礼”为原则,若朝贡国违背礼制(如不忠、失礼),
变全国格局,无法解释北京保守现象,排除B项。青年
则通过“却贡”警示对方。此举意在强化宋朝作为华夏
爱国热情非材料核心,题干强调思想传播环境差异,排
正统的合法性地位,并以礼仪规范约束周边政权,防止
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是背景,排除D项。
其挑战中原权威,故D项正确。完善朝贡制度是影响而9.A【解析】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
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宣扬仁政”曲解儒家礼制内
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中央决定接受邀请,争取和平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