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郑州市202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历史试题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玉器大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其中出土的玉钺、玉刀等器物,本身没有开刃,也不存在使用过的痕迹。这说明当时A.北方地区战争频率较低 B.玉器具有了礼器的功能C.奴隶制国家的雏形初现 D.玉器规格决定等级差异2.据记载,孔子欲定居在九夷地区,有人认为“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吴国虽被视作夷狄之国,但其公子季札却因多次辞让王位、信守仁义,得到了孔子的仰慕。由此推断,孔子对“夷”的评判基于A.民族差异 B.区域分布 C.道德水平 D.政治制度3.两汉时期,《上林赋》夸饰皇家苑囿的恢弘,《东京赋》铺陈宫殿规制的雄伟。到了东晋南朝,《齐都赋》《闽中赋》将视角拓展到地方城市,《湘中赋》则详述地方物产。这反映了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多元思想的活跃C.文体形式的革新 D.政治局势的变动4.973年,因徐士廉等落第考生质疑取士不公,宋太祖遂于讲武殿命题重试,增加录取26人。975年,宋太祖于讲武殿内出试题复试举人,确定状元为王嗣宗,而将省试第一名的王式列为第四名。据此可知,北宋科举A.凸显了专制集权 B.确保了考试公平C.提高了选官标准 D.扩大了取士范围5.康熙二年,顾炎武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关中地区在“岁甚登,谷甚多”的年代,竟出现了“民且相卒卖其妻子”的现象。他认为其原因在于“所获非所输也”。据此可知,顾炎武A.宣扬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B.质疑了折银征收的赋税制度C.警示了人多地少的资源危机 D.批判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6.1900年7月,威廉二世对即将远赴中国作战的德军发表演说:“你们不仅要为公使的死复仇,而且还要为许许多多的德国人和欧洲人报仇。”然而,等到8月公使被解救的消息传回德国时,威廉二世竟深感失望。这表明A.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行为 B.清朝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C.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D.帝国主义国家借机扩大殖民利益7.下表是某一时期广州政治讲习班的课程与教员安排。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课程 教员中国国民党史 汪精卫三民主义 高语罕世界政治经济状况 张太雷职工运动 邓中夏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与民族问题 萧楚女农民运动 毛泽东A.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B.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8.下表列举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滇缅公路”的专题报道。据此可以推知时间 标题 作者1940年11月 滇缅公路:中国的后门 英国记者弗兰克·欧特南和G.E.费恩1942年9月 中国打开野性西部 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1945年6月 史迪威公路:通向中国的陆路 美国桥梁工程师纳尔逊。泰曼A.中国战场的战局得到关注 B.美国推行“门户开放”的政策C.敌后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D.国民政府为全面内战做准备9.下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一幅宣传画《农忙假(收割麦子时农村学生放假)的一天》。该作品旨在A.反映大生产运动的火热场面B.展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果C.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D.提高乡村义务教育办学质量10.1980年,温州苍南县金星大队创办了“金星大队文具厂”。该厂对外统一厂名、银行账号、统一纳税、上缴管理费,内部则实行分户生产。这反映出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包产到户的推行C.城市经济改革的开展 D.农村制度创新的活力11.据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记述,为保护雅利安人的土地和水源,战神因陀罗乘着马拉战车,冲向那些被视为污秽的敌人-达萨人,并捣毁了他们的堡垒。这可用于佐证A.印欧人迁徙的影响 B.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C.马其顿东侵的范围 D.恒河流域的早期开发12.15世纪末,伊凡三世第一次使用了“全罗斯的君主”的称号,取代了先前的家族式封号“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大公”。1547年,伊凡三世之孙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比古罗马大独裁者恺撒。上述变化体现了A.宗教改革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B.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C.莫斯科公国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D.农奴制改革没能触及专制制度13.1608年,一名受雇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法律学者称:“被上帝用来包围所有陆地的四通八达的海洋,以及有规律和无规律的风······不足以证明,自然赋予了所有人接触其他所有人的权利吗?”这一观点A.体现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B.推动了美洲航路的开辟C.促进了海洋法系的形成 D.服务于商业利益的诉求14.1652~1674年,英国与荷兰进行了三次战争,最终荷兰战败。1756~1763年,英法之间爆发了七年战争,结果法国丧失大片殖民地。从此,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这些事件A.提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B.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C.推动了英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D.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15.据统计,1928年德国的工业产量已占到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2%,超过英国和法国而位居世界第二。至1938年,德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已上升至13.2%,接近英法两国之和。这些数据可用于研究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雅尔塔体系的逐步瓦解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D.经济大危机的社会根源16.1966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古巴调整法》。该法案规定,进入美国的古巴居民或公民在滞留两年后可成为永久居民。1976年,联邦政府又将滞留期限缩短为一年,进一步降低了古巴人获取美国身份的门槛。这些举措A.旨在为经济发展补充劳动力 B.有利于保护难民的基本权益C.服务于冷战时期的政治需要 D.加速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程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秦始皇在东巡琅琊时,刻石颂功曰:“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汉朝初年,统治者为恢复秦末萧条的经济做了诸多努力,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以稳定地向前发展,为此后两千多年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材料二 清代前期,农民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已获得了普遍而充分的发展。当时,不论南方和北方,许多地方官在“劝农”的时候,都总是按照这种模式来为农民设计生产。乾隆年间,河南嵩县知县康基渊就提出,农民应当生产“谷米布帛”以“务本”,而又应当种植经济作物进行“调剂”,以“兼权钱币”。他要求农民的耕地在收麦后“八分种粟,二分莳蓝”,“以十亩计,可获粟二十四石;收蓝易价,蓝后种蔬二亩,所出亦可获缗钱二十四千文,利反倍多也”。-摘编自方行《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相比于秦汉时期小农生产模式的不同并阐述其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明清时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部分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以下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不同时期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概况:阶段 研究概况① 比较中西方历史的时候,过去总是以西方经验为准,来查看中国合不合其标准。人类历史发展有普世的共性,也有各地特殊的个性,不能一概而论。有学者主张今后中国经济史学研究要摆脱旧的“资本主义萌芽情结”,以开创史学新局面。② 一些青年学者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批判日本所谓“皇军武力”会“给予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以最后的克服”的说法。他们在明清社会经济史料中寻找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与生产关系”的萌芽,来证明在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以前,中国社会经济不是停滞的,而是已经出现重要的变化。③ 为了加强民族自信心,抵抗美帝国主义的围堵,强调传统中国即使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没有外力的帮助,仍然可以自力更生,发展出具有近代性的资本主义,学者们提出要证明和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什么,出现在什么时代。-摘编自徐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范式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时间先后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三个阶段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美国,脊髓灰质炎预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苏联,日益严峻的脊髓灰质炎严重威胁民众健康。苏联本土虽已摆脱天花困扰,但频繁出现的海外输入病例,给苏联带来巨大损失。1956年,苏共二十大正式确立“和平外交”方针,赫鲁晓夫指出:要通过包括卫生在内的文化交流塑造苏联良好的国际形象。同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文强调。美国应将和平演变作为美苏文化交流遵循的原则。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美苏在医疗卫生领域展开合作,包括联合开展研究、互派代表团与科学家、交换医学出版物等。1965年以来,在赫鲁晓夫下台、越南战争升级等事件的影响下,美苏医疗卫生合作明显减少,直到70年代才再度繁荣。在两国卫生交流的推动下,1979年天花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根除,到了21世纪,脊髓灰质炎也几近消失。--摘编自潘迎春、郭庆贺《冷战时期的美苏卫生交流(1958-1971)》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美苏医疗卫生合作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时期美苏医疗卫生合作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书名及作者 简介《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美】斯文。贝克特 本书以棉花为线索,展现了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扩张、奴隶贸易和工业革命重塑世界秩序的全过程。《糖史》季美林 本书以蔗糖为载体揭示了全球文化交流史,梳理了古代中印糖业的技术互鉴,展现了蔗糖在东方和拉美国家的传播与演变。《咖啡:全球历史》 【英】乔纳森。莫里斯 本书阐述了以咖啡为主角的全球史,解释了咖啡由野生植物变成经济作物的前因后果,剖析了咖啡经济成功背后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英】艾伦·麦克法兰 本书以茶叶为线索重构全球文明互动史,展现了茶叶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塑造印度种植园经济体系,查塑西方社会文化的过程。请以“小商品与大时代”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郑州市202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历史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A B D B A C D A C D A A C二、非选择题17.(14分)(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统治者高度重视;重农政策的推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一点2分,任三点6分)(2)不同:自给性与商品性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得到充分发展。评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小农家庭的收入;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满足了国家赋税征收的需要;推动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发展;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压制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不同一点2分;评价一点2分,任三点6分)18.(14分)(1)排序:②→③→①阶段②:由日本侵略者鼓吹“中国社会停滞论”可以看出,②应是抗日时期。阶段③:由“抵抗美帝国主义的围堵”和“自力更生”可以看出,③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①:反思以西方标准套用中国史、提出摆脱“资本主义萌芽情结”反映了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①应是改革开放后。(排序2分,理由一个阶段2分。排序不对,但理由表述正确,也可给该理由的分。)(2)学术意义:推动了明清经济史研究,有利于传统史学的发展。现实意义:应对现实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可以分时期阐述如下:)抗日战争时期:批驳了殖民侵略的合理性,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新中国探索独立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参照,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后:对西方理论的讨论和反思,有利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世界意义:冲击了“西方中心论”的霸权主义叙事模式;为广大新兴国家书写本国历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一点2分,任三点6分)19.(12分)(1)特点:具有务实性;形式多样;政府主导;服务于政治与外交目标;受冷战局势波动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成就显著。(一点2分,任三点6分)(2)影响:推动医学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缓和美苏关系;深化全球卫生治理实践;有利于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卫生问题被打上了冷战的烙印,成为双方博弈的手段,不利于合作的深化。(一点2分,任三点6分)20.(12分)答案示例:棉花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英国公众对棉纺织品的喜爱、市场需求的扩大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技术革新的核心领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与此同时,印度传统棉纺织业在殖民政策下被摧毁,印度被迫成为现代棉纺织工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消费市场。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欧洲人在美洲广泛建立棉花种植园,并通过黑奴贸易为种植园经济补充劳动力。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掠夺性,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综上,棉花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重塑了生产组织形式,助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将亚非拉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论题参考:可以任选一种商品进行阐述,如“丝绸贸易促进了文明交流”“棉花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咖啡经济折射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两面性”。也可以从整体上进行阐述,如“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商品流动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商品交流折射出世界联系的加强”。立论可以基于近现代史,也可以基于古代史;论证可以运用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论题3分,阐述6分,结论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