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题西林壁[宋] 苏 轼题西林壁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可以知道有关这首诗的哪些信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解读古诗书写、题写。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唐宋时期题壁成风,原因之一是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为“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之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精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写作背景《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题侧峰庐缘yuántícèfēnglú题目侧面山峰庐山缘分我会写题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缘峰侧庐他博闻强识(zhì),一下子就识(shí)破了敌人的鬼把戏。识shízhì识别博闻强识多音字①加一加识字法:亻+则=侧广+户=庐②比较识字法:锋——蜂——峰识字方法学习任务·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他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诗诵读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古诗大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写景诗人从哪些角度观察了庐山?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角度:正面、侧面位置:远、近、高、低启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会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侧看远近高低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千姿百态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岭:连绵起伏、层峦叠嶂。峰:高耸入云、高峻挺拔。“山岭”和“山峰”分别是什么样的?角度不同连一连。高耸入云的连绵起伏的山岭山峰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组词?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这两句诗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先写了诗人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了原因,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后的体会。说明了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成见的道理。“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地看。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所见所想横→成岭不识庐山真面目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察思考领悟奥秘侧→成峰《题西林壁》是诗人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庐山之后的题咏,既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又说明一个人生哲理: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主旨概括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题:西林: 缘:不识:横看:课堂练习书写,题写。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因为。不能辨别。从正面看。二、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诗意:读了这两句诗,我感到诗人表面上是说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生哲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1.熟读背诵《题西林壁》。2.注意易写错的字,如“壁”“缘”等。3.句末标点不要遗漏。4.学有余力,默写另外两首古诗。默写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