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届江西省高三年级4月联考检测高三地理试卷
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射箭、赛马、摔跤是那达慕大会的传统节目。历史上,那达慕大会多在牲畜肥壮的夏季举行。近年来,冬季那达慕大会也逐渐兴起,成为展示民族文化和冬季旅游资源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下图为内蒙古冬季那达慕大会的实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
A. 不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 B. 受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C. 说明文化的区域性较强 D. 体现了区域文化的永恒性
2. 冬季举办那达慕大会主要考虑( )
A. 大会的观赏性 B. 大会的仪式性
C. 牧业生产的季节性 D.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949年以前,东北就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铁路系统及发达的重工业集群,成为我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经济增长渐显颓势。2022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约为68.6%。下图为2000—2020年全国及部分省区人口城乡结构的区域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东北地区外流人口( )
A. 相对城乡比变化趋势不同 B. 城镇人口迁出率较高
C 乡村人口迁出人口较少 D. 相对城乡比较低
4. 东北地区外流人口的相对城乡比特征产生的明显影响是( )
A. 城镇化速度减慢 B. 失业人口增多
C. 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D. 产业结构优化
不同城市快递业流量受城市规模、经济水平、交通网络、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节点的快递流出量等级与流出线路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郑州市快递流出量大的主要原因是郑州( )
A. 交通类型多样化 B. 快递公司数量多
C. 经济发展水平高 D. 流动人口数量多
6. 中等水平快递流出量城市的快递共同流向郑州,是为了( )
A. 提升快递运输效率 B. 扩大郑州辐射范围
C. 提升郑州城市等级 D. 促使人口迁往郑州
7. 为促进中原城市群各快递节点城市协同发展,应( )
A 限制低水平城市快递产业发展 B. 推动城市群物流网络互联互通
C. 统一各城市快递运输服务价格 D. 鼓励各快递企业向郑州市集中
基岩海岸地区海蚀凹槽的位置有效表示了潮汐高潮位的变化、大尺度气候环境、地质环境的演化。小平岛位于大连市西南部海岸的旅顺南路发端处,基岩海岸发育,研究表明,小平岛东海岸区存在着具有明显时间序列的海蚀凹槽。下图为小平岛局地海蚀凹槽的分布图,图示中甲海蚀凹槽形成早于丁,丁形成时间早于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中的甲、乙海蚀凹槽( )
A. 延伸方向与海岸线垂直 B. 形成时位置高于高潮位
C. 拓展方向与海岸线平行 D. 形成时间晚于海蚀平台
9. 利于海蚀凹槽形成的条件有( )
①地壳剧烈抬升或下沉②潮流潮差变化较小
③气候条件较为稳定④离岸风风力强劲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图示中的海蚀凹槽在形成过程中( )
A. 乙形成时间早于甲 B. 丁形成时气候在变冷
C. 丙形成时陆退海进 D. 甲形成后地壳在下沉
梭梭属植物是藜科的古老孑遗物种,喜光、耐寒耐高温,其分布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研究表明,末次间冰期时,梭梭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部;末次盛冰期时(青藏高原隆起剧烈),梭梭属植物大面积向西退缩至“避难所”(盆地西北缘);末次盛冰期至今,梭梭属植物向东扩张直至内蒙古西部阿拉善荒漠。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急剧变暖,导致天然梭梭属植物大面积退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成为梭梭属植物“避难所”的必备条件是( )
A. 水分适宜 B. 冻土层薄 C. 热量充足 D. 地形封闭
12. 梭梭属植物向东扩张直至内蒙古西部的主要通道可能是( )
A. 天山山脉 B. 祁连山脉 C. 塔里木河沿岸 D. 河西走廊
13. 近年来天然梭梭属植物大面积退化造成地表( )
①蒸散量减小②沙丘活化加快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固碳作用下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近年来,由于建筑能耗不断攀升,对建筑技术的研究进入建筑节能的新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冷热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地道风调温技术由于其节能、经济、系统简单等优点而受到重视。下图为黄土高原二层民居地道通风系统图,进出气孔均有阀门控制进出气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地道风调温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土壤( )
A 保温性差 B. 导热性差 C. 比热容小 D. 温差大
15. 夏季,为更好实现降温效果,地道通风系统应( )
A. 通气口关闭,出风口全开 B. 通气口打开,出风口全开
C. 通气口关闭,出风口半开 D. 通气口打开,出风口半开
16. 若要加快夏季室内降温的速度,可行的措施是( )
A. 加大出风口的面积 B. 收窄进风口的面积
C. 增加下埋管道深度 D. 缩小下埋管道直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卢旺达位于非洲中东部的东非高原,全境多山,有“千丘之国”的美誉。在气温较高、阳光充足的地区,辣椒的生长期较短,在卢旺达辣椒一年可产2至3季。其辣椒产业正逐渐兴起,每年大量干鲜辣椒通过空运出口到我国。2024年,湖南某公司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共同推进卢旺达国家级辣椒产业园项目实施。该项目拟建设面积3万公顷,采取辣椒与玉米轮作种植的方式,辣椒经烘干后出口至我国,玉米经加工后在当地销售。下图为卢旺达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卢旺达大量出口干辣椒的气候优势。
(2)说明卢旺达辣椒产业园采用辣椒与玉米轮作种植方式的益处。
(3)分析湖南企业在卢旺达建设辣椒产业园的原因。
(4)简述卢旺达辣椒产业园项目对卢旺达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扬子鳄多生活在河流沿岸湿地、池塘中,擅长挖掘复杂洞穴,对水质要求较高,其繁殖和养育幼鳄需要平缓的水环境。历史上气候变化及黄河、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自然摆动曾显著影响了野生扬子鳄的分布。近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河道环境的干扰增强(如河岸硬化工程、河道裁弯取直、沿河城镇扩张等),进一步改变了扬子鳄的分布区。目前,野生扬子鳄的自然地理分布只存在于安徽宣城部分村落、浙江长兴部分塘口以及上海东滩湿地。下图示意不同时期的扬子鳄分布区空间格局。
(1)据图指出野生扬子鳄分布的变化特点,并推测引起这种变化的气候原因。
(2)简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化对扬子鳄分布区的影响。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永红沟滑坡位于鄂西南山区,邻近黔江断裂带。根据岩土地层特征和动力学变形机制,将滑坡区分为滑源区、滑移—铲刮区和堆积区。下图为永红沟滑坡—碎屑流灾害链演化机理模式图。
(1)指出影响永红沟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
(2)分析强降雨对永红沟滑坡形成主要作用。
(3)推测永红沟滑坡对其滑源区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
绝密★启用前
2025届江西省高三年级4月联考检测高三地理试卷
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4题答案】
【答案】3. B 4. A
【5~7题答案】
【答案】5. C 6. A 7. B
【8~10题答案】
【答案】8. D 9. C 10. C
【11~13题答案】
【答案】11. A 12. D 13. C
【14~16题答案】
【答案】14 B 15. B 16.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光热充足,辣椒生长周期短,产量大;地处低纬度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辣椒品质高;晾晒条件好,加工成本低。
(2)可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减少农药使用;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3)当地辣椒品质优良,单产高;弥补国内市场的季节性供给不足;当地土地、劳动力成本低。
(4)发展了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居民收入。
【18题答案】
【答案】(1)变化特点:分布范围缩小,重心南移、东移;连通性降低,更加分散独立。
气候原因:气温逐渐降低,迫使扬子鳄向南方温暖地带迁移;降水逐渐减少,适宜扬子鳄生存的湿地逐渐萎缩。
(2)河道天然摆动使得河道周边湿地淤塞,分布区稳定性差;河岸硬化工程阻碍挖洞,分布区生存空间被压缩;河道裁弯取直,导致河流流速加快,不利于养育幼鳄,分布区难以长期维系;同时河流流程缩短,导致周边湿地与河流的联系被阻断,湿地水质变差,分布区生存环境恶化;河道附近城镇扩张,天然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分布区食物来源减少,影响生存。
【19题答案】
【答案】(1)气象(降雨);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
(2)强降雨渗入滑源区表层并使其饱水,使坡体重量增加;强降雨渗入造成滑源区土体软化,导致滑坡体与下部岩石的摩擦力降低;灌入滑体裂隙中的雨水对滑坡体产生推力,利于滑坡体下滑。
(3)滑源区土体破碎后产生位移,导致植被根系断裂;滑坡体内土壤结构、水流分布发生改变,影响植被生长;滑坡体倾斜角度发生改变,导致植物生长方向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