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届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诸如“潇湘八景”“刻溪访戴”“洞庭奇峰”“灞桥风雪”,也大可不必当真。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立,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与发现,其实就是对自我的探索与发现。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是朝生夕死,所以它不知月(月初为朔,月底为晦),蟪蛄过不了冬,所以不知年(春秋)。他说的不只是自然界的两种小虫子,而是说人类自己——我们自己就是朝菌、蟪蛄,我们所能知道的世界,比它们又多得了多少?当然,庄子不会以这样的虫子隐喻自己,在他眼里,自己是美丽的蝴蝶,所以庄周梦蝶,不知道是自己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李白独坐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即人,人即山。这山,不只是敬亭山,而是包括了天底下所有的山,当然也包括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信州所见的铅山,所以他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人与自然、“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在古人那里并不存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魏晋时代,山水绘画与山水文学几乎同时起步,历经宗炳、王微,到唐代李思训手里初步完成,引出山水画大师王维,再经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的锤炼打造,在宋元形成山水画的高峰,有了前面说到的米芾、王诜、王希孟(风格以鲜艳的青绿色调为主)、米友仁的纵情挥洒,有了赵孟頫的铺垫,才有黄公望脱颖而出,历经倪瓒、吴镇、王蒙,在明清两代辗转延续,自然世界里的万类霜天,才在历代画家的画卷上,透射出新鲜活泼的生命感,那“无机”的世界,于是变得如此“有机”,山水画才能感人至深(哪怕倪瓒的寂寞也是感人的),月照千山,人淡如菊,连顽石都有了神经,有悲喜、有力量。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3·空山五》,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材料二:假如我们将黄公望的山水画卷《富春山居图》一点点展开,我们会遭遇两种相反的运动——手卷是横向展开的,而画中的山峰则在纵向上的跃动,一起一落,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如咚咚咚的鼓点,气势撼人,又很像心电图,对应着画家的心跳,还像音响器材上的音频显示,让山水画有了强烈的乐感。其实,在山势纵向的跃动中,还掺杂着一种横向的力量——在山峰的顶部,黄公望画出了一个个水平的台面。好像山峰被生生切去一块,出现一个个面积巨大的平台,与地平线相呼应,以乎暗示着人迹的存在。这样的“平顶山”,在以前的绘画中虽亦有出现,但在黄公望那里却被夸大,成为他笔下最神奇的地方,在《岩壑幽居图》轴、《洞庭奇峰图》轴、《溪亭秋色图》轴等画作中反复出现,仿佛由大地登天的台阶,一级级地错落,与天空衔接。那充满想象力的奇幻山景,有如为《指环王》这样的大片专门设计的布景。那里是时间也无法抵达的高处,是人与天地对话的舞台。黄公望好似一位纸上的建筑师,通过他的空间蒙太奇,完成他对世界的想象与书写;又像一个孩子在搭积木,自由、率性、决然地,构筑他想象中的城堡。西川在《唐诗的读法》中说,唐人写诗,“是发现、塑造甚至发明这个世界,不是简单地把玩一角风景、个人的小情小调”。其实,中国画家(包括黄公望在内)描绘山水,也是在缔造、发明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他如此肆意狂为地塑造、捏合着山的形状,透露出画家近乎上帝的身份——他是真正的“创世者”,在纸页上、在想象中,缔造出一种空旷而幽深、静穆而伟大的宇宙世界,并将我们的视线、精神,从有限引向无限。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冈连绵,江山如镜。那不是地理上的富春山。那是心理上的富春山,是一个人的意念与冥想,是彼岸,是无限,是渗透纸背的天地精神。(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3·空山七》,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家任性地把山画得像佛塔、像教堂,即使注明地址的山水也不必当真地认为是客观的实景。B.在中国古人精神世界里不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也不存在所谓“客观”的山水。C.文中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隐喻人类认知有限,暗示人与小虫一样渺小,微不足道。D.本来无机的山水等物被赋予“神经”“悲喜”,倪瓒、王希孟的山水画皆能透射鲜活的生命感。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春山居图》手卷横向展开而画卷中的山峰呈纵向跃动,这样相反的运动彰显了艺术张力。B.黄公望把山峰画成平顶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六龙回日之高标”,都是通过想象描绘对自然的认识。C.无论是唐人写诗“发明世界”,还是黄公望绘画缔造“宇宙世界”,都是中国艺术的“创世”实践。D.以“建筑师”喻指黄公望对画面空间的精密设计,旨在强调其绘画中的自由率性与空间层次感。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论证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运用假设论证,由“自然即自我”推导出“探索世界即探索自我”,逻辑链条清晰。B.材料一中“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的排比,强调自然万物与人类感官的普遍联系。C.两则材料均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一引诗句,材料二引用西川对唐诗的评述。D.材料一第四段以时间顺序梳理山水画的历史进程,材料二着眼于黄公望画作分析创作特质。4.材料一中说,“人与自然、‘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在古人那里并不存在”,请结合《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5.阅读以上材料,作为读者的你,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特点、欣赏方式和核心价值方面获得了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雨的滋味施蛰存我们以前所讲的看雨听雨都不过是从空泛的一方面假设的。你究竟先要知道雨是和月一样的容易使人动感情,但月只能将颜色来刺激你,而雨却能同时用颜色和声音来唤起你的心灵。所以你想,所谓看雨不是受它颜色的刺激么?所谓听雨,不是受它声音的刺激么?我的主意,便是想在这里分辨一次雨的色和音。雨本来是没有色的,所谓雨之色,便是它所接触着的世界的色。然而这个色你决不能称之为那个世界之色,故我们应当算是雨之色。雨之音,也是如此,雨本来没有音,所谓雨之音,便是它所接着的物件之音,然而你也决不能便说是那物件之音,故我们毋宁说是雨之音。“春天的雨是什么色?”这个问题是不能答复的,因为雨的色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你万不能拿整个儿的春季来问我。你假如问我在二三月间看西湖上的微雨是什么色,那我可立刻答复你:“是淡青色的。”你休要笑我误会了,你也休要急急的改正我说:“你是错了,我问的是那时候雨的颜色,不是在问山水的颜色。”我其实并没错误,二三月间的西湖山水是深青色黛色乃至是紫霭色的,然而微雨濛濛中的西湖却是极准确的淡青色。这个淡青色,你还愿意称它是山水之色呢还是雨之色?在万花零乱的花丛中,红的白的是花,绿的是叶,青的是天。此时霏霏的降下了一番柔雨,却做了个研颜色的化工,你此时设或在小亭中闲眺,你还能辨别得出那里是红那里是白那里是绿么?①你静静的领略,岂不是只觉得如晚烟似的一阵阵忽然泛红忽然转青的紫色么?这种紫色,我想你也恐怕不得不称之为雨的颜色罢。我们既解释了雨的颜色的究竟,此时让我们说雨的颜色给我们的情绪罢。在花园中,你看红的白的花,绿的叶,青的枝或天,你见一种色便感受一种情绪,这些零零碎碎的情绪是散漫的孱弱的,你但觉得骀荡一会便顷刻忘怀了。一阵雨把这些颜色溶化成一片紫罗兰色,此时把你这些散漫的情绪集中成一段强烈的,②这种强烈的情绪深深地感印了这雨的紫色,对于这春日的花便生出许多希望,许多爱恋。在原野中,地上是浓绿色的,雨时,这浓绿色上宛如涂上了一杯透明的油,于是便成了一种翡翠般的碧色。这般颜色是使我生一种极度的快感,同时亦有使你静止的暗示。至于青黛色的山水间,因笼罩上一阵春雨而成为淡青色。这种淡青色,异于月之青色,也异于海之青,它决没有月色那样的惨冷;也没有海色那样的光明。这种淡青色是幻想的,沉静的,不尽的,然而是温柔的。所以当你在春雨之际,独自到西湖边去领略这淡青色,你是已经跨上了不尽的大道,不多时,它会带你到一个冥念的世界中去的。秋天的雨,它所接触的世界与春日不同,天色也带灰白了,地上没有多量的花朵,尽是些萎黄的残叶和褐色的枯枝腐草。于是雨的色便酿成银灰色或鼠色,此种颜色也是大家知道的,它使人们愁,使人们伤心。在秋雨中越发容易生悲秋的情绪,岂不是这个缘故么?雨的滋味惟有在雨的时候才能领略得到,它是不可缅想不可回忆乃至不可捉摸的,恰如在做梦的时候,人决不能捉摸到梦的滋味。一九二九年二月(摘自施蛰存《施蛰存散文》,有删节)文本二:“文”而不“学”施蛰存把文学的作用说是“人生的解释”,③我想,这对于无论哪一派文学,似乎都可以适用吧。一个文学家所看到的人生与一个普通人所看到的人生原来是一样的。文学家并不比普通人具有更锐敏的眼睛或耳朵或感觉,但因为他能够有尽善尽美的文字的技巧去把他所看到的人生各方面表现得格外清楚,格外真实,格外变幻,或格外深刻,使他的读者对于自己所知道的人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就是文学之唯一的功用,亦即是文学之全部功用。无论在作家或读者这方面,文学始终不是一种需要深邃研究的专门学问。虽然每个人都做文学家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是文学书的读者却是尽有可能的。④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在看完了一篇或一部小说之后,怀疑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他们要知道作者在描写人生之外还有怎样一个第二目的。他们把一切新文学作品看做是寓言,作者一定有一个对于读者的教训包含在他的作品里。然而这种被要求的意思,作者自己却也许始终没有梦想到。新文学书对于这些读者,无形中已取得了公民教科书的地位。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新文学遂真的俨然成为一种专门学问,而使多数看小说听戏的朋友不敢接触新文学的卷帙了。我们常常听见嗜好踢足球的学生尊敬而又轻蔑地称他的看新文学小说的同学为“文学家”,可是他自己呢?当然也看小说,但是张恨水的作品。他知道张恨水的作品是小说,而茅盾、鲁迅的作品是文学,他所需要的是小说而不是文学,于是新文学的读者群永远不会大过旧文学的读者群了。这固然一半也由于读者的趣味堕落得太低级,但一半也由于把文学的地位抬得太尊严,使一般人的欣赏能力不够仰攀。我在这里说了许多话,无非要说明文学不是一种“学”。但或许有人会说我又在做正名运动,那也无须辩解。我始终相信,要使我们的新文学成为正常的文学,要使文学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亲近的东西,第一应当排除这种“学”的观念,或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观念的趋势,到了“文”而不“学”的时候,才能有真文学。一九三七年八月(摘自施蛰存《施蛰存散文》,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用打破以前对“看雨”“听雨”的假设的方式开篇,这与朱自清《荷塘月色》开篇为试图排遣“不宁静”而步入“荷塘”的方式截然不同。B.文本一中,对雨的颜色描绘细腻、精准,如西湖濛濛微雨的淡青色、碧绿原野上的雨的碧色,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审美能力与文学功力。C.文本二第一段四个“格外”旨在突出作家文字技巧的尽善尽美,使普通读者对原本无法感知的人生有更深人的了解,凸显出文学“人生的解释”作用。D.一般读者由于其阅读趣味较低,故而不敢接触新文学,而只喜欢张恨水等人的旧文学作品,这是新文学的读者群永远不会大过旧文学读者群的主要原因。7.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通过反问句式传递作者对雨色微妙变化的陶醉,为后文阐释色彩与情绪的关系作铺垫。B.句子②将情绪与紫色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情绪具体化,与“希望、爱恋”形成情感的递进,表现出春天带来的生机。C.句子③中,插入语“我想”与“似乎”构成了委婉的商榷语气,体现出作者的谦逊姿态;句末“吧”字对这种委婉语气却有所消减。D.句子④作为第二段的重要例证,具体展示了文学被异化为教科书的现状,与后文张恨水的案例形成了呼应关系。8.文本二中加引号的“文”“学”二字具有特殊的内涵,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9.文本一最后说“雨的滋味惟有在雨的时候才能领略得到”,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桂阳令徐君次逵,治桂阳逾六载。尝饬其退食之堂,颜①之曰“思补”,闲以问予。乃叹曰:“美哉次逵之名其堂也!是善用其思而知所补者也。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思而别用,则心为形役,与无思同。次逵之思用于补以名堂,盖知所务而知所补哉!”夫补者,裨益其缺漏,使归于完美。然必补于己者周全而无罅隙,然后可以补于人,因以补于时。未补于己而能有补于人,吾盖未之信也。夫“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宰相大臣之事,而县令尤急。盖县令亲民之官,百责所萃:小民之所仰望,上官之所督备,有一之不善,吾之过也,其容于不思不补耶?今夫万斛之舟,一有罅漏,不免于沈沦,知者寻其罅,衣以袽②之,则可以驾风越涛而无患;千金之裘,一有绽裂,不免于敝坏,知者求其缝,针以缀之,则以御寒适体而无忧。人之补过亦犹是尔。《诗》云:“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③次逵令桂阳,政平讼理,徭均赋输,百姓安辑④,行且乔擢不次,大显于朝,吾将于斯卜之矣。且使后人之瞻斯堂也踵⑤而效之将千百年如一日不又为来者之矜式也耶?是为记。(节选自明·刘黻《思补堂记》,有删改)材料二:悔者,善之端也,诚之复也。君子悔以迁于善,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恶。惟圣人而后能无悔,无不善也,无不诚也。然君子之过悔而弗改焉,又从而文焉,过将日入于恶;小人之恶悔而益深巧焉,益愤谲焉,则恶极而不可解矣。故悔者善恶之分也,诚伪之关也,吉凶之机也。君子不可以频悔,小人则幸其悔而或不甚焉耳。吾友崔伯栾氏以“悔”名其斋,非曰吾将悔而已矣,将以求无悔者也。故吾为之说如是。(节选自明·王守仁《悔斋说》,有删改)【注】①颜:堂上或门框上的横匾、门楣。②袽:破絮,破布。③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衮职,天子或三公之职。仲山甫,周宣王之大臣。封于樊,亦称樊仲。④辑:和睦。⑤踵:跟随、追随,因袭。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且使后人之瞻斯堂也踵而效之将千百年如一日不又为来者之矜式也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之信”,宾语前置句,与《齐桓晋文之事》“莫之能御也”的句式相同。B.其,表诘问,岂,难道,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C.沈,沉没,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中的“质”一样都借通假取义。D.矜,意思是注重、崇尚,与《陈情表》中的“犹蒙矜育”的“矜”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次逵治理桂阳六年,修缮退食之堂并题名“思补”,借该名表达自省补缺之意。作者赞其善用“思补”之道,通过“补”实现自我完善与治理提升。B.材料一中,作者引用孟子的话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再指出若思考偏离正道就会徒劳无功,论证了徐次逵将“思”聚焦于补过正事的明智并点明堂名深意。C.县令作为亲民之官具有特殊责任,他们既要承受百姓期待,又要面临上级督察,任何细微失误皆可能成为自己的过失,所以他们补过的需求就更为迫切。D.小人作恶之后如果用后悔来掩饰自己的恶行,就会变得更加工于心计,愈发偏激诡诈,他们的罪恶也会越发深重,以致发展到罪大恶极、无可救药的地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知者求其缝,针以缀之,则以御寒适体而无忧。(4分)(2)然君子之过悔而弗改焉,又从而文焉,过将日入于恶。(4分)14.崔伯栾以“悔”命名书斋,王守仁“为之说如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如是”的内容。(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和宇文正甫探梅张栻①天与孤清迥莫邻,只应空谷伴幽人。千林扫迹②愁无那③,一点横梢眼便亲。顾影莫惊身易老,哦诗尚觉句能新。几多生意冰霜里,说与夭桃自在春。【注】①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中兴名将张浚之子。宋代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②扫迹:遍寻无迹。③无那:无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天与孤清”总摄全篇,定下梅的孤高基调,以空间隔绝感凸显梅的超凡脱俗。B.颔联以寻梅之难反衬发现梅花的惊喜,又以“一点横梢”的细节刻画凸显出梅的灵动。C.颈联诗人借梅花自省,以“莫惊”“尚觉”表达出对生命易逝的淡然和对诗艺的自信。D.“冰霜”中的“生意”表面写梅不畏严寒,实则写诗人对肉体衰老的无奈与精神超脱。16.同样写梅花,在陆游词中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在张栻诗中却是“说与夭桃自在春”,请结合相关内容对比分析二者梅花形象及体现的意蕴有何不同。(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居室狭小却精神自足的生活细节,展现其安贫乐道的情怀,与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形成精神共鸣。(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互文手法,打破了时间界限,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具象的画面,生动描绘了昼夜不息的乐声与悠然自得的市井生活。(3)鹧鸪叫声凄切似泣,其双宿双飞习性易引发情感联想。“鹧鸪”这一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展现人物形单影只的孤独境遇或抒发盛衰无常之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就是如此。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正是在指南针的指引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 ① 但在茫茫的大海上,人们只能凭太阳和北极星辨向。若是乌云遮住了星空和太阳,人们就会( A )。古代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使这一问题( B ),尤其为海上远航创造了条件。“指南车”发轫于中国远古时期,它通过齿轮使运动的车子上的某物保持固定指向。“指南车”纯萃是一种机械装置,与指南针没有什么关系。指南针的基本原理是磁针的指极性。中国人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追诉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那时的指南针被称为“司南”。司南的形状象一把汤匙,有一根长柄和光滑的园底,它由磁石制成,静止时长柄所指方向为南方。司南可能是最早期的指南针。由于磁性指向工具常常被置于一个标有方位的地盘之上,因此早期指南针也被称为“罗盘”。② 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最早得到系统阐述。沈括指出,在磁石上磨过的小铁针具有较稳固的磁性,因此应采用这种人造磁针代替天然磁石制造指向工具。沈括讨论了放置磁针的四种方法,即“水浮”、置“指爪”、置“碗唇”、“缕悬”。他认为,只有“缕悬”法是比较好的。它是用细线将磁针悬吊,在无风的地方指向效果很好。沈括在制造指南针的过程中还发现了“磁偏角”。他在书中写道: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磁学领域一个( C )的发现,欧洲人直到400年后才有关于这一现象的记载。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指南车”命名和结构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锄草机 B.鸡冠花 C.空间站 D.高压锅19.文中第二段有四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2.“全国科普日”这天,中华小学的同学们到中国科技博物馆参加中国“四大发明”专题展。作为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为同学们讲解“缕悬”法指南针的制作方法及使用条件。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形象生动,不超过80个字。(6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易经》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而泰戈尔却说“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则满足于自己的迟钝”。关于合作,有人认为只要大家有深厚情谊,能同心协力,就能齐力向前;也有人认为在合作中只有合理分工、各施所长,才能成功。在合作中,一味强调同心协力能否应对复杂情况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与自我成长,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C(材料一第三段引用“朝菌”“蟪蛄”旨在说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原文强调认知的相对性,即人类与虫类各受限于自身时空,而非贬低人类价值。选项“微不足道”是对文意的过度引申,与庄子“万物齐一”的平等观相悖。)2.D[材料二第三段用“建筑师”比喻黄公望对画面的精密设计,而“自由率性”对应的是“孩子搭积木”的比喻。选项混淆了两个比喻,与材料不符。]3.A(“假设论证”错误。)4.①画中不机械模仿真实地貌,而是通过夸张的造型和纵向跃动的山势,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自然景象转化为精神化的山水,体现“自然即自我”的创作理念。②画中山峰顶部的平台“暗示人迹的存在”,与山体自然形态融合,既非纯粹写实,也非完全虚构,而是通过艺术手法模糊“人”与“自然”的边界。(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酌情得分)5.①创作特点:古代山水画不追求真实描绘自然,而是通过夸张变形(如山形像蘑菇、城堡)和想象重组(如黄公望的“平顶山”),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②欣赏方式:观赏山水画时,需关注画面中动态的节奏感(如山势起伏等)和画家赋予自然的生命力,体会人与山水交融的境界。③核心价值:山水画是精神的寄托,将自然升华为“天地精神”的象征(如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是意念的产物),承载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传统。(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酌情得分)6.B(A项,二者“截然不同”失之武断。两者均通过否定常规状态建立新的认识与表达维度,其开篇方式有相同之处。C项,“旨在突出作家文字技巧的尽善尽美”错误。且文本二明确指出:“文学家所看到的人生与一个普通人所看到的人生原来是一样的。”作者认为普通人并非无法感知人生,而是文学家通过文字技巧将人生“表现得格外清楚、真实、变幻或深刻”,使读者对已知道的人生有更深入的了解。选项中“原本无法感知”错误。D项,文本二明确指出新文学读者群受限的原因有二:一是“读者的趣味堕落得太低级”,二是“把文学的地位抬得太尊严”。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述的“主要原因”。)7.C(“委婉语气却有所消减”错误。第三句“我想”“似乎”体现商榷姿态,“吧”字增强推测性,强化了不确定性,强化委婉语气,使论断更具包容性。选项对“吧”字作用的解读完全错误。)8.①“学”指文学被异化为“专门学问”:文本二批评将文学视为需“深邃研究”的学科,这种“学”的观念使文学脱离大众,成为少数人研究的对象。②“文”指回归文学的文字艺术:作者主张文学应以“尽善尽美的文字技巧”表现人生,排除“学”的观念或产生这种观念的趋势,使文学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亲近”的感性表达,即“文而不学”的真文学。(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雨的色彩是即时环境作用的结果,如西湖微雨的淡青、秋雨银灰等,其独特的光影混合需要身临其境才能感知。②雨的声音是碰撞物件的瞬间产物,如叶面滴答、檐角淅沥等,离开具体时空情境便无法复现其声韵组合。③文末强调雨的情绪感染具有“不可缅想”的瞬时性,如春雨紫罗兰色的希望、秋雨鼠色的愁绪,脱离当下体验即失去情感共振。(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酌情得分)10.CDF(断句应为:且使后人之瞻斯堂也,踵而效之,将千百年如一日,不又为来者之矜式也耶?)11.D(“意思相同”错误,材料一“不又为来者之矜式也耶”中“矜”意为“敬重、效法”,《陈情表》“犹蒙矜育”中“矜”指“怜悯”,二者意思不同。A项,均为宾语前置。B项,其,表反诘,难道/表祈使,还是。C项,“沈”通“沉”,表沉没;“质”通“贽”,指见面礼。)12.D(“用后悔来掩饰自己的恶行”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小人之恶悔而益深巧焉,益愤谲焉”,意为“小人若对恶行悔后更加工于心计,愈发偏激诡诈,则罪恶沉重终至无可挽救”。选项将前文“君子……从而文焉”的内容加在了“小人”身上。)13.(1)明智之人发现裘衣的裂缝,便用针线缝补它,于是能抵御严寒、合身舒适而不再担忧。(“知”“缀”“御”各1分,句意顺畅1分)(2)然而,君子对过错仅止于懊悔却不改正,进而掩饰自己的过错,过错就会日益发展为恶行。(“弗”“文”“恶”各1分,句意顺畅1分)14.①王守仁开篇指出“悔”是向善的开端、真诚的回归,强调“悔”是道德觉醒的起点。②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对待“悔”的态度,阐明“悔”是辨别善恶的分界、检验诚伪的关键、决定吉凶的枢机,突显“悔”的现实价值。③王守仁指出友人以“悔”命名书斋,意在“求无悔”,他所追求的是圣人的“无悔”境界。(评分要点:每点1分,结合原文关键词句分析,逻辑清晰,语言简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共3分)15.D(“对肉体衰老的无奈”错误。尾联以梅在冰霜摧折下仍葆生机的自然特性,隐喻诗人对生命的领悟。D项将“生意”曲解为“无奈”,与诗人坦然接纳生命规律、追求精神超脱的积极态度相悖。)16.①形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展现了梅花处悲凉之境却高洁不屈的形象。(1分)“说与夭桃自在春”展现了梅花从容洒脱、超脱竞争的自在形象。(1分)②意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梅花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香气不改,精神犹在。词人托物言志,此处的梅花正是其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2分)“说与夭桃自在春”则体现了梅花不攀附于“春色”、不借助于外物,坚守“冰霜生意”的永恒价值和生命体验。(2分)(形象2分,意蕴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7.(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2)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3)示例一: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示例二: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示例三: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每句1分,共6分。如有错别字,或人为增字、删字,该句不得分)18.A[选项A符合。“锄草机”与“指南车”均通过名称直接体现核心功能(指向南方/锄草),属于“功能+类别”的命名方式。选项B不符合。“鸡冠花”是“比喻形态(鸡冠)+类别(花)”,通过类比动物身体部位(鸡冠)描述花的形态,与“指南车”的功能指向性无关。选项C不符合。“空间站”是“场所(空间)+功能(站)”,侧重描述所处环境(太空)和用途(站点),与“指南车”的功能指向性无关。选项D不符合。“高压锅”是“原理(高压)+类别(锅)”,通过物理特性(高压)描述工作原理,属于“特性+类别”的命名方式。名称强调技术原理(高压)而非直接用途,与“指南车”的功能指向性无关。]19.“萃”改为“粹”,“诉”改为“溯”,“象”改为“像”,“园”改为“圆”。(每改对一个字得1分,共4分)20.(示例)A.不知所措 B.迎刃而解 C.史无前例(每填对一个成语得1分,共3分)21.(示例)①航行需要辨向 ②指南针的制造技术(每填对一个句子得2分,共4分)22.同学们,“缕悬”法指南针是这样做的:先用磁石摩擦铁针,(1分)让它变成小磁针(1分)。再用细线像挂小灯笼一样把磁针吊起来(1分),放在没风的地方(1分),小磁针就会乖乖指向南方啦!(每点1分,语言生动形象2分,共6分。超过80字扣1分)23.写作指导:作文材料围绕“合作”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易经》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与泰戈尔“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则满足于自己的迟钝”两则经典论述,引出两种不同的合作观:一种强调情感与目标的一致,一种强调分工与互补的价值,并进一步追问“一味强调同心协力能否应对复杂情况”。这一命题既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团队协作经验,又直指现代社会对合作能力的深层要求,充分体现了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导向,也符合《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与“关键能力”的考查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材料中的两种合作观恰恰指向当代青少年亟需培养的品质:一是“同心协力”所倡导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二是“分工协作”背后的理性思维与角色认知。前者要求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建立信任、凝聚共识,后者则需学生理解个人定位与社会需要的关联,这正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发展辩证思维能力”的具体实践。例如,班级活动中,若只强调“同心”而忽视分工,可能导致效率低下;若只关注分工而缺乏情感联结,又容易滋生矛盾。如何平衡二者,既是个人成长的课题,也是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材料中的两则名言看似对立,实则互补。《易经》的“同心”强调合作的情感基础与方向统一,泰戈尔的“刀与鞘”则隐喻分工中各司其职的价值。审题时需抓住三个要点:矛盾点:同心协力的“情感凝聚”与分工协作的“理性分配”是否存在冲突?统一性:复杂情境下,是否需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合作策略?现实启示:个人在团队中如何既能“同心”又能“守位”?例如,抗疫中的医护团队既需“同心”坚守救人使命,又需分工明确(医生诊治、护士护理、后勤保障),二者缺一不可。若仅空喊“团结”却不合理分工,必然导致混乱;若只有分工而无共同信念,则难以持久作战。因此,立意需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指向“情感与理性的动态平衡”。写作时需注意两点:一是避免空谈概念,需结合具体情境(如学习小组、家庭关系、社会事件)分析合作的复杂性;二是体现成长视角,既要反思自身在合作中的不足,也要提出建设性思考。例如,可写一次失败的团队经历:起初盲目追求“同心”导致分工模糊,后来调整策略明确职责,最终成功。这种从“单一强调同心”到“兼顾分工”的转变,既能回应材料追问,又能体现思辨深度。总之,合作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情感与智慧的双重修行。唯有理解“同心”与“分工”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团队中既成为照亮他人的星火,又成为支撑整体的基石。参考立意:①同心为根本,分工是枝叶——合作需要信念与智慧的共生阐释:共同目标是合作的基础,而科学分工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二者如根叶相依。②以“同心”凝聚方向,以“分工”应对万变阐释:复杂问题需用情感稳固团队,用理性分配任务,动态调整合作模式。③做“刀”亦做“鞘”——合作中既要发光,也需成全阐释:个人在团队中既要有主动担当的锐气,也要有甘当配角的胸怀。评分示例:一类文(54—60分):以辩证思维分析合作中的情感凝聚与科学分工,思维深刻,语言凝练,结构完整。二类文(42—53分):肯定情感价值但未论及局限,用例多为校园合作,结构完整但缺理论深度。三类文(36—41分):观点不明确,例证空洞,语言平淡。四类文(0—35分):偏离题意(如大谈竞争重要性),或结构混乱。特殊扣分项:标题缺失:扣2分;标题不当扣1分。字数不足:少50字扣1分,最高扣5分;残篇(不足400字):总分不超过20分。抄袭嫌疑:确认后按0分处理;套作总分不超过30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桂阳县令徐次逵先生,治理桂阳已逾六年。他曾经修缮自己退朝后休憩的厅堂,题写匾额名为“思补”,闲暇时向我询问此名深意。我不禁赞叹道:“徐次逵为厅堂取此名真是精妙啊!这是善于运用思虑而深谙补救之道的体现。孟子曾说:‘心的职能在于思考,思考便能明理,不思考便不能明理。’若将思虑用于旁门左道,则心神被外物驱使,与不思考毫无二致。次逵以‘补’为核心命名此堂,可见他既明白为政要务,又通晓补救之道!”所谓“补”,即弥补缺失漏洞,使事物臻于完美。但必须首先自我完善做到周全而无疏漏,而后方能补救他人,进而裨益时局。若自身尚未完善却妄言补救他人,我实在难以信服。古人云“在朝思虑尽忠,退朝思量补过”,这本是宰相大臣的职责,但对县令而言更为紧要。县令乃亲民之官,肩负百般责任:既是百姓仰望的父母官,又是上司督察的对象,若有丝毫差池便是我的过失,岂能容许自己不反思不补救?试想万斛巨船,若有一丝缝隙渗漏,必致沉没之灾,明智者会及时寻隙,用麻絮填塞修补,便可乘风破浪而无忧;价值千金的皮裘,若有一线绽裂,终将破旧撕坏,明智之人发现裘衣的裂缝,便用针线缝补它,于是能抵御严寒、合身舒适而不再担忧。人们补救过失的道理正与此相同。《诗经》有言:“天子衣冠若有缺,仲山甫能补周全。”次逵治理桂阳,政令清明,诉讼公正,徭役均平,赋税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即将获得破格提拔,在朝堂大显身手,我从这“思补堂”的命名便可预见他日成就。更愿后世之人瞻仰此堂,承继其风,使千百年来为政之道始终如一,这难道不是后来者应当效法的典范吗?故而撰文以记。材料二:悔悟,是向善的开端,是诚意回归的契机。君子通过悔悟趋向善行,小人因悔悟而不敢放纵恶念。唯有圣人能够达到无悔的境界,(因为他们的言行)无不完善,(内心)无不真诚。然而,君子对过错仅止于懊悔却不改正,进而掩饰自己的过错,过错就会日益发展为恶行;小人若对恶行感到懊悔后会更加工于心计,愈发偏激诡诈,则罪恶深重终至无可挽救。因此,悔悟实为判别善恶的分界,检验诚伪的关键,决定吉凶的枢机。君子不可频繁陷入悔恨,小人则侥幸于悔恨,而他们的悔恨或许并不深刻。我的友人崔伯栾以“悔”命名他的书斋,并非仅仅说我将悔过罢了,而是要争取无过可悔。因此我为他撰写此文阐明此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