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师说第六单元语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掌握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学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3.掌握书信体的写作格式,学会在文字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针对性。学习重难点重难点:能够完成简单的书信体写作,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针对性。导入新课 “说”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多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可以理解为谈谈,解说……的道理。“师说”,就是“说师”,谈谈关于从师的事,解说一下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时学习的《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通过文本的预习,我们知道作者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他对择师和学习的态度。今天,让我们与千年以前的圣贤进行一次对话。新知讲解韩愈其人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号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 ,是韩愈提出来的,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新知讲解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相关知识新知讲解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新知讲解二、文本研习新知讲解通过研习文本完成下列任务:1.熟读原文并翻译括号中的句子2.通过阅读找出中心论点3.分析每一段关键句的论证方法4.在第二段作者分三个层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找出这三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5.总结行文的语言特色新知讲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原文:翻译:1、古代求学的人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我是在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无论显贵不分贫贱,无论年长不分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1.熟读原文并翻译括号中的句子新知讲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原文:1.熟读原文并翻译括号中的句子新知讲解翻译:1、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是否从师)这一点上吧?2、不明白文句,不能解释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智的地方。新知讲解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原文:翻译: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1.熟读原文并翻译括号中的句子新知讲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原文: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受时代风气限制,向我学习。1.熟读原文并翻译括号中的句子新知讲解(1)强调从师古风的关键句:(2)总论教师职能的关键句:(3)小结择师标准的关键句:全文中心论点:2.通过阅读找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人应该从师学道,不论贵贱,不分长少。新知讲解3.分析每一段关键句的论证方法段落 关键句 主要内容 论证方法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四段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批判不重师道的态度,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列举孔子从师的事实,证明能者为师的道理。赞扬李蟠从师复古,说明本文写作缘由。对比论证例证引证举例论证新知讲解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1、纵比:尊师重道与否是圣愚分野之关键对其子 择师而教对其身 耻学于师2、自比:小学大遗、不够明智的谬误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3、横比:批判贵族阶层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三层正反对比,重在批判现实,以证明不重师道、耻于从师是错误的,尊师重道、从师而学才是正确的。4.在第二段作者分三个层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找出这三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新知讲解三、布置任务新知讲解布置任务:给韩愈写一封信,可以谈谈你对《师说》的理解,也可以结合当前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发表你对学习和师道的看法。要求:1.运用书信体格式;2.有中心论点(主要观点),语言流畅;3.可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学生、教师、家长等;4.400字左右。新知讲解四、课堂交流新知讲解1.4—6人为一小组,组内交流探讨。每组挑选一位主要发言人。2.小组代表上台向全班分享。每位同学发言完毕后,台下可以进行点评,针对不同观点组员之间可以即时辩论。新知讲解讨论问题:●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尊师重道精神●探讨教师角色的现代意义●分析《师说》中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的契合点新知讲解尊敬的韩愈先生:您好!早先便听闻您的文章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誉,言语之间针砭时弊,很有深意。读了您的文章《师说》,我深有感触。您在文章中写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已逐渐成为您所处的时代求学上的弊病,这样的求学之风让想要虚心求学的人逐渐失去了求学的勇气,却滋长了那些以互相学习为耻的“士大夫之族”的势力。久而久之,人人都对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嗤之以鼻,将会形成文学式微的局面。由是观之,我觉得良好的求学态度便是不能带有功利性,不能以别人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衡量他的学识,应该以求学为目的互相学习,虚心向他人求教。我身处的时代,也有人抱有浮躁功利的学习态度,这样的学习态度,为自己的懒散不努力提供了借口,却瞧不起他人努力求知的默默付出。范例1新知讲解当然,我们学习应该抱有纯洁的求知之心,虚心求教,不能因为别人的言语动摇了求知的决心,削减求知的勇气。另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所能求教的老师也更多,正如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们的时代,您的话语依然能警醒我们,我们应该谨记您对后世的教诲。晚辈后学:×××××××年×月×日新知讲解韩愈先生:您好!您的文章享誉天下,作为一介学生,我也有幸拜读。最近读您的文章《师说》颇有感触,尤其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句。私以为,您想倡导的是师生之间不必有高低之分,老师不一定在每个方面都比学生更加博学,更不必有“老师说的一定就正确,学生反驳老师就是不对”这类荒谬的想法。但我想在您所处的那个等级尊卑分明的社会,想要实现这一点,必定是不易的。范例2新知讲解如今在我这个时代,学生与老师一起自由地学习探讨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许多老师更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们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希望学生们能勇于跳出老师上课所讲授内容的范围,去开拓更丰富的思维方式,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老师就算在课堂上被学生反驳,也并不感到羞耻或是恼羞成怒,而是与学生理性讨论,直到得出更深刻更全面的结论。我想,如果在教学中师生都能像这样和睦相处的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老师也能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也能得到更多的教学思路。敬爱您的后生晚学×××××××年×月×日新知讲解尊敬的韩愈先生:您好!您的文章举世闻名,我有幸拜读了您的《师说》。您在文中提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让我深有感触。在您那个时代,家长把教育视为孩子追逐名利地位的敲门砖,而他们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并未从内心尊重老师,这也对当时孩子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窃以为,您想要倡导的是家长能从内心尊重老师这个行业,并深刻理解教育的意义。范例3新知讲解然而我很高兴地告诉您,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老师也越来越被人们尊重。家长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在教育上,协助老师一起培育和教化孩子。家长会等活动的开展,也让家长们有了更多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些的转变,都让我们学习的氛围愈加浓厚。我想,您若是能看到这些变化,一定会十分欣喜。晚辈:××××××年×月×日新知讲解在写信中我们结合当前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发表了自己对学习和师道的看法,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总结一下《师说》这篇文章中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新知讲解(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新知讲解(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②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新知讲解(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新知讲解(2)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态度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对前者存有偏见。课堂小结《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分享了自己关于学习和师道的看法,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和辩证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既展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关于学习,我想,荀子说“学不可以已”,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今这个社会,我们依然提倡尊师重教,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都可以改进,而我希望对我们而言,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算与老师产生了误会,也应当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总结。课后,我们仍然可以针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拿起纸笔,将你的观点诉诸笔端,如韩愈一般传递思想。布置作业尝试选取书信中的一段改写成文言文,要求符合文言规范。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