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拿来主义第六单元语文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义。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3.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4.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学习重难点重难点:1.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及说理方法,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2.赏析文章精彩的语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欢迎宴上,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骥才先生,你会怎么回答?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吃了牛肉就会变成牛吗?如果鲁迅先生在场,又会怎么回答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看看他关于“拿来”的看法。导入新课鲁迅伟大的思想,教育家,革命家。字豫才,原名周树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导入新课写作背景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九 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实行“送去主义”,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当时(1934年)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对此,鲁迅先生提出要运用“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活动一:鲁迅谈“拿来”新知讲解新知讲解一、抓文脉,品“理趣”新知讲解问题1:作者在提出拿来之前否定了哪几种做法?闭关主义(不送不拿),丧权辱国;送去主义(只送不拿),沦为乞丐;送来主义(只受不拿),大受其害。一、抓文脉,品“理趣”新知讲解问题2:“送去”了什么?其实质是什么?送去 主义 先送 一批 教化还有捧 几张 古画和新画不远还要送 一个 梅兰芳博士 时间 数量总结:从时间上看,一直在送;从数量上看,逐渐在减少,实质上是逐渐断送我国的民族文化。一、抓文脉,品“理趣”新知讲解问题3:作者论述“送去主义”的后果,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尼采: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之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类比一、抓文脉,品“理趣”新知讲解问题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们要自己来拿,根据自己的需要,占有,挑选并创新,完全独立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拿来主义一、抓文脉,品“理趣”新知讲解问题5: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拿来”?文中具体在哪里写出了方法?应该怎样理解?有鉴别有选择有思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新知讲解喻体 态度和表现 本体 弊端孱头 反对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懦弱无能、害怕借鉴的消极逃避主义者 消极逃避昏蛋 为了保存自己的清白,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宅子 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人士 完全否定废物 羡慕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不分好坏、主张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 全盘接受错误做法问题6:究竟该如何“拿来”?文中具体在哪里写出了方法?应该怎样理解?新知讲解喻体 本体 处置办法鱼翅 文化中有益无害的精华部分 拿来,并使用鸦片 既含毒素又有用处的文化 吸取、使用有用的方面,清除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 文化中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守旧形式 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姨太太 只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文化 消除,消灭正确做法问题6:究竟该如何“拿来”?文中具体在哪里写出了方法?应该怎样理解?一、抓文脉,品“理趣”新知讲解问题7:一个真正的“拿来主义”者,需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或者说,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的“拿来主义”者?首先,要有明辨是非的判断力,知道什么是应该“拿来”的;其次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面对“琳琅满目”的外来文化,不能传统持全盘否定态度;最后要有责任心,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牢牢记在心上。新知讲解拿来主义孱头昏蛋废物新人(消极逃避)(完全否定)(全盘接受)(占有挑选)反对三种态度(破)吃掉毁灭存放治病遣散(消极逃避)(完全否定)(全盘接受)(占有挑选)提出三种方式(立)正反对比论证二、抓语言,品“文趣”新知讲解赏析下列几组文字,说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运用反语,讽刺卖国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捧”刻画出恭敬的媚态,奴性十足。“挂”表现出物品虽少却要打肿脸充胖子的窘迫,可见多么可怜、可鄙、可笑。二、抓语言,品“文趣”新知讲解赏析下列几组文字,说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进步”一词是反语,因为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荣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他讽刺了投降者崇洋媚外的丑恶嘴脸。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二、抓语言,品“文趣”新知讲解赏析下列几组文字,说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褒词贬用,即反语,统治者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一味的送出只会造成国事日弱,文化贫乏,祸害子孙,这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里在谈笑风生的幽默中,冷峻地嘲讽了卖国者盲目自大、自欺欺人的实质。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新知讲解褒词贬用,即反语。“国粹”原指我国文化的精华,用在此处实是讽刺其为糟粕,冷峻的肃穆中充满了揶揄意味。4.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课堂小结鲁迅的文章杂文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任务活动一:我谈鲁迅的“拿来主义”新知讲解新知讲解1.鲁迅先生在谈“拿来”时,既说“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又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是否相悖?不相悖。“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鲁迅先生的这个观点是有待商讨的。鲁迅这样说,是针对前文中“吓怕了”的情况,带有鼓动的成分。从客观考虑,“拿来”肯定不能是盲目的。首先要在拿来者能控制的才能去先“拿”,再从容分类处理。如果拿来者控制不住,则会起到相反效果。新知讲解2.“主义”是指“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鲁迅先生将“拿来”称为“主义”,是否有点小题大做?鲁迅提出“拿来主义”这一思想,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当时的中国思想混乱,“全盘西化”等观点正在使中国处于无法找到自身定位的局面之中。用“主义”表明先生的原则和主张,突出“拿来”之重要,并非小题大做。学习活动二:我谈“新拿来主义”新知讲解新知讲解1934年,鲁迅先生缘事而发,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面对今天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现状,谈谈你的“新拿来主义”观。新知讲解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新知讲解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可谓丰富多彩,思想导向也是五花八门,面对外界的诱惑,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拿来主义是否已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课堂小结伟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够透过烦琐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深刻的本质,更在于他所揭示的这种本质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有幸拥有了一位犀利睿智的伟人,也得以留存这样一篇至今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的指导性文章。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布置作业寻找一个恰当的喻体,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创新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前提”这一观点。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