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兰亭集序第三单元语文学习目标①以完成“文化小报”的形式,积累整合文言文知识与文化常识。②在反复诵读品析中,赏鉴王羲之对兰亭清雅美景的描绘。③体会作者感情的悲喜变化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一词多义且用法典型的重要文言词语。难点:理解王羲之情感变化的缘由。导入新课情境任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疑是书法与文学领域的双重经典。随着校园文化节的临近,你所在的文学社计划举办“文化小报”展览,特别以王羲之和其代表作《兰亭集序》为主题,制作一期“兰亭文化”专刊。作为本期小报的策划人,请你将运用创意和研究能力,精心规划小报的各个栏目,让更多同学深入了解“兰亭文化”,并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兴趣。讲授新课常识梳理活动一讲授新课① 作者介绍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书法家、文学家、书圣。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讲授新课② 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的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讲授新课③ 文体知识序“序”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书序、赠序、宴集序。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宽容〉序》《〈呐喊〉自序》等。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唐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之感,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等。讲授新课④ 文化常识补充词语 注音 词语 注音①癸丑 ⑥会稽②修禊 ⑦清流激湍③流觞 ⑧游目骋怀④放浪形骸 ⑨嗟悼⑤彭殇 ⑩眷然字音识记..........guǐ xì shāng háikuài jītuānchěngjiējuàn.shāng 讲授新课④ 文化常识补充古代风俗活动修禊:一种风俗祭祀。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祓除不祥。曲水流觞:指在农历三月上巳日,文人雅士们会聚集在水边,通过引曲水以流觞,即把酒杯放在溪水中任其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以此作为饮酒赋诗的一种雅趣。这个活动不仅是饮酒作乐,也包含了祓除不祥、祈求清洁的意味。在古诗词中,“曲水流觞”常被用来描绘文人雅集的场景,如宋代辛弃疾写道:“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 通过这样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这一传统活动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讲授新课文言积累活动二讲授新课① 实词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全、都;咸,全、都。2.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3.茂林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4.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5.映带左右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景物互相衬托。............讲授新课② 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 2.趣舍万殊 “悟”同“晤”,面对..“趣”同“取”,取舍(1)及其所之既倦(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4)夫人之相与( )(5)足以极视听之娱( )(1)一觞一咏(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其致一也( )讲授新课③ 一词多义1.一....数词,指数量少动词,把……看作一样形容词,一样2.之....求得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亦犹今之视昔( )讲授新课3.犹..尚且4.修...好像形容词,高形容词,长(1)所以游目骋怀( )(2)所以兴怀(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亦足以畅叙幽情(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讲授新课5.以来6.所以...因借以……的原因用来....古义:今义:讲授新课④ 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它(曲水)的旁边。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今义:自然界的万物。种类。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讲授新课3.或取诸怀抱..心怀。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打算。..古义:今义:这次集会的诗文。文雅;指文化或文人。5.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今义:把……作为。认为。..讲授新课⑤ 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3.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4.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讲授新课⑥ 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修禊事也 2.其致一也(二)状语后置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当其欣于所遇(三)省略句1.映带(于)左右 2.列坐(于)其次讲授新课⑦ 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游目骋怀……讲授新课文本探究活动三讲授新课“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集会)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纵观全文,依据直抒胸臆的文句,找出王羲之的情感变化。讲授新课1.文章第三段,作者列举了哪两类人生选择 该如何理解 人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中的“痛”是什么痛 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选取若干代表性文句深度探究,示例格式如下。讲授新课选取若干代表性文句深度探究,示例格式如下。3.怎么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同视之。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满;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 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逝去。对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与努力。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结果。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未知死,焉知生 ”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可悲会让我们懂得珍惜。讲授新课4.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中,怎么理解作者之悲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赞同“死生亦大矣”;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到社会。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历经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似,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选取若干代表性文句深度探究,示例格式如下。讲授新课拓展延伸活动四讲授新课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有什么感触 请联系所学知识谈一谈。悲叹的感慨,并不等于悲观地苟活。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了乱世枭雄。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他成了一代诗仙。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所以,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讲授新课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而没有看到生命的质量和活着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认识。课堂小结在动荡的魏晋时代,人们感受到了极度的失衡与压抑,而美丽的自然风光却能为他们带来身心的暂时宁静与放松,成为他们内在的需求。人们开始从自然中寻求超脱,通过观赏自然来领悟生活的真谛。王羲之面对如此美景,感慨万物生机勃勃、宇宙浩瀚。王羲之从山水间感悟人生与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唱出生命的强音,这无疑是人生的极致体验。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悲观,尽管他感叹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但他的文章和书法成就正是他对人生虚无的抗争。他敢于直面人生的苦难,唱出对生命的热爱和依恋。因此,当我们意识到人生的悲剧性时,我们更应该热爱并善待生命,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造中,通过奋斗和奉献来扩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布置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兰亭文化”主题小报按版块制作出来。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