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巩固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巩固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巩固练习
时间: 60 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共 21分)
1.下图中的物品没有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是( )。
2.三角形可以按角或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如果按边的特点分类,那么下面图( )可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下面每个三角形露出的部分,无法确定该三角形是哪一类三角形的是
( )。
4.如图,把一个三角形剪成3个小三角形,这3个小三角形的所有内角之和与原三角形的内角和相比,( )。
A. 与原来一样大 B. 比原来多 180°
C. 比原来少 360° D. 比原来多360°
5. 一个等腰钝角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可能是( )。
A. 90° B. 60° C. 45° D. 30°
6. 淘淘把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了三块(如图),现在他要到店里去配一块与原来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标有序号( )的玻璃碎片去。
A. 1 B. 2
C. 3 D. 2 和 3
7. 有6 根小棒,其中3 根长5cm,2 根长 8cm,1 根长10cm。若任选 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则一共可以围成( )种不同的三角形。
A. 3 B. 4 C. 5 D. 6
二、填空。(每空2 分,共 20分)
1. 如图,按角分,三角形ABC 是( )三角形,
线段 BD是( )边对应的高。
2.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 89°,那么按角分.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3. 已知三角形中的一个内角是 20°,剪去这个角后(如右图),
剩下的图形的内角和是( )°。
4.如下图,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条边紧贴在直尺边沿,从0刻度开始转一圈,则底边长( ) cm。
5. 根据上图的信息算一算,
6.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 7 cm和14cm,那么它的第三条边最长是( ) cm,最短是( ) cm。 (长度取整厘米数)
7. 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线折叠(如右图),
经过计算得出∠1=( )°。
三、操作。(共 19 分)
1. 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6分)
2.按要求在下面三角形内画一条线段。
(1)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3分) (2)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
钝角三角形。 (3 分)
3. 按要求在下面方格纸上画一画。(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cm)
(1)画一个以线段 DE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 (3分)
(2)画两个底是6cm、高是 4cm的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4分)
四、灵活应用。(共 12分)
如图,现有两座灯塔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
点 A 处和点B 处.轮船航行的轨迹与灯塔
所在直线平行。
当轮船航行至点C 处时,依次连接A、B、C 三点,轮船与两座灯塔形成的是
( )三角形。 (4分)
2. 当轮船航行至点 D 处时,与点 A 距离最短。请你先标出点 D 的位置再观察,这时轮船与两座灯塔形成的是( )三角形。(4分)
3. 当轮船航行至点 E 处时,与两座灯塔正好形成等腰三角形,点 E 的位置有
( )种可能。请你在图中画出任意一种。(4分)
五、解决问题。(共28分)
1. 埃及胡夫金字塔每个侧面都可以看成是完全相同的等腰三角形,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约是 64°,那么每个侧面的顶角约是多少度 (7分)
2.下图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组成的, 50cm。现在有两只蚂蚁沿着不同的路线从点 A 爬行到点 B。第一只蚂蚁沿着 A→C→B 爬行,第二只蚂蚁沿着 A→D→F→E→B爬行。哪只蚂蚁爬行的路程长 (7 分)
3. 小宇说得对吗 说说你判断的理由。(7分)
4.如图,如果∠1=∠B,那么∠2 一定等于∠C。请有理有据地说明∠2=∠C。 (7分)
第五单元巩固练习答案
一、 1. D2. C3. A 4. D5. D 6. A7. C
二、 1. 直角 AC
2. 锐角
3. 360
4. 2
5.60 30
6. 20 8
7. 25
三、1.
2. (1)
(2)
(画法不唯一)
3.示例:(1)(2)题答案如下图。
四、 1. 钝角 2. 直角 3.3
1、2、3题画图答案如下图。
(3题答案不唯一)
五、 1.180°-64°×2= 52°
答:每个侧面的顶角约是52° 。
2.第一只:120×2=240(cm)
第二只:120-50=70(cm)
70×2+50×2=240(cm)
240=240
答:两只蚂蚁爬行的路程同样长。
3.答:小宇说得不对。小宇的两条腿和地面可以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他的腿长是80cm,80+80=160(cm)。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0cm应大于小宇一步的长度,即小宇走一步的长度<160cm<2m。
4.因为∠A+∠1+∠2=180° ,∠A+∠B+∠C=180° ,所以∠2=180° -∠A-∠1,
∠C = 180°-∠A-∠B,又因为∠1=∠B,所以∠2=∠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