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2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一、课后巩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无能为也已【答案】 A【解析】 B项,“说”同“悦”;C项,“共”同“供”;D项,“已”同“矣”。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敢以烦执事 ②以乱易整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①对对方的敬称 ②替代 ③替B.①执掌事务 ②交换 ③被C.①对对方的敬称 ②替代 ③给予D.①管理事务 ②交换 ③是【答案】 C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B.晋军函陵(驻军)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外交使者)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秦伯说(言,道)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答案】 D【解析】 D项,“说”同“悦”。4.下列加点的“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D.自以为得之矣【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以为”的意义和用法。A项,是“以之为”,“把它当作”的意思。其余各项是“认为”的意思。5.下列带“之”字的各句均选自本课,若按用法把“之”字分类,哪一项正确(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答案】 B【解析】 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⑤⑥⑦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是结构助词;⑧是宾语前置的标志。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亦去之【答案】 D【解析】 A项“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B项“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C项“阙”,使动用法,使……受损害。7.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以其无礼于晋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答案】 A【解析】 A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二、能力提升(2024·安徽合肥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现在说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现行社会已不大流行“字”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__①__字伯鱼。春秋战国后,人们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等。汉代国力强盛,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等。西汉末直到东汉三国,单名盛行。到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受清高风气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裴松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使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智、崔僧佑等。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古人注重礼仪,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__②__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取字情况看,__③__,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名与字的关系种类也多样。如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如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关。如晏殊字同叔,殊与同义相反。名与字的意义还可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取水生于金之意。至于班固字孟坚,欧阳修字永叔,则是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答案】 ①孔子即为儿子命名为孔鲤;②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③名与字有密切关系。【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可知此处是说孔子儿子的命名与鲤鱼有关,可填:孔子即为儿子命名为孔鲤。第二空,根据“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前句说的是名,用于谦称,可填: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第三空,根据“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可知,此处是说名与字的关系,可填:名与字有密切关系。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答案】 到魏晋南北朝,受士大夫清高风气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裴松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智、崔僧佑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暗换主语,句子的主语是人们;前句的主语是士大夫,并且没有谓语。因此造成中途易辙,可将“士大夫”放在“受”后面。成分残缺,“使”的运用让句子没有了主语,将“使”删掉。10.古人在姓名中冠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除了材料中提到的班固字孟坚,欧阳修字永叔之外,结合所学的课本知识中再找两例,并作简析。 【答案】 ①孔仲尼,孔子在家里排行第二,名孔丘,字仲尼。②曹孟德,曹操在家排老大,字孟德。③孙仲谋,孙权,排行第二,字仲谋。④孙伯符,孙策,在家排老大,字伯符。⑤管仲,管夷吾,字仲,排行第二。【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根据“古人在姓名中冠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同时还可以用“孟仲叔季”来表示,“孟”等同于“伯”。孔仲尼,孔子在家里排行第二,名丘,字仲尼。曹孟德,曹操在家排老大,字孟德。孙仲谋,孙权,排行第二,字仲谋。孙伯符,孙策,在家排老大,字伯符。管仲,管夷吾,字仲,排行第二。(2023·天津东丽高一下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1~14题。(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 厌:满足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C.讵能若是乎 讵:难道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警惕【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怵:恐惧。句意: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故选D。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合于《桑林》之舞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吾见其难为C.君之所知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D.亦必以利而离 子路率尔而对曰【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前“于”:介词,对。句意:因为他曾经对晋国没有以礼相待。后“于”:介词,跟。句意:跟《桑林》之舞的节拍相合。B项,前“为”:动词,给、给予。句意:况且您曾经给过晋君恩赐。后“为”:动词,做。句意:我看到它难以处理。C项,前“之”:主谓之间,取独。句意:这是您知道的事。后“之”:主谓之间,取独。句意: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变亮。D项,前“而”:连词,表因果。句意:那么必定会因为利益分开。后“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故选C。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能为也已 不能干什么了B.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C.共其乏困 提供他们休息解乏的地方D.相结之厚也 相互结盟很深了【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项,乏困:缺少的东西。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故选C。1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焉用亡郑以陪邻?(2)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答案】 (1)(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并且(烛之武)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焉”,为什么,怎么;“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陪”,增加。(2)“置戍”,设置戍守;“去”,离去,离开;“何”,多么。参考译文:(一)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二)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8张PPT)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2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章中相关的古汉语知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感受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语言强大的逻辑性,感受跌宕起伏的情节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烛之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知人论世 中国传统史学的开山祖师——左丘明简介: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文学家,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成就: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著史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作品:《左传》《国语》。?背景回眸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烛之武凭一片爱国心、三寸不烂舌,说服秦伯,解郑国之危的壮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文学常识左丘明曾任①______国史官,相传为解析②《________》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作③《________》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④“____________”。他品行高洁,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鲁春秋国语经臣史祖《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的历史,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整体感知1.初读印象(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推辞后接受,有什么作用?【答案】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答案】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内容概括][内容概括]本文记叙了在秦、晋围郑的危急形势下,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运用自己的外交才能,只身说退秦军拯救郑国的事。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赞扬了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2.文脉梳理阅读课文,依据提取的信息完成下图。①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③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④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⑤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⑥佚(yì)之狐:郑国大夫。⑦若:假如。⑧辞:推辞。⑨壮: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⑩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过: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了这件事。许,答应。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夯实基础1.字音识记fánzhuìgōngquēbópáng2.字形识记(选字组词)(1)上______(阕 阙) (2)______丽(佚 昳)(3)______疵(瑕 暇) (4)戊______变法(戌 戍)(5)对______公堂(簿 薄)阕昳瑕戌簿3.通假字(1)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供”,供给“说”同“悦”,高兴“知”同“智”,明智“已”同“矣”,了4.一词多义(1)微没有副词,隐约地副词,稍微,略微如果没有名词,疆界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量词如果好像第二人称代词,你比得上好像约数答应表处所赞同这样边界地方鄙陋,见识短浅以……为边境连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来,表顺承连词,表顺承介词,把语气词,表陈述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从哪里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之兼词,于此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把……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那个人。缺少的东西。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动词作名词,恩惠7.文言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状语后置句,即“佚之狐于郑伯言” 判断句,“也”表判断判断句,“也”表判断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 梳理层次,把握叙事特点1.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人处处为郑国的存亡提心吊胆。请根据下面的波澜图,填写序号处的相应内容。①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⑥晋文公分析形势,撤兵回国【答案】 ②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看到希望 ③烛之武婉拒,让人心头一紧 ④郑伯自责,烛之武答应出城 ⑤子犯建议攻打秦军2.课文是如何体现详略得当这一特点的?【答案】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作者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学习任务二 把握细节,分析人物形象3.根据烛之武和郑伯的谈话,分析烛之武的心理。【答案】 ①悲凉怨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责任感为先。虽心有怨愤,但仍然以国家危亡为先。4.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作为报道的开头。有一位①__________________的老者,在一个②________________的晚上,被放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城外,走进了④___________________的秦营,这需要何等的⑤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年逾古稀、风烛残年 ②月黑风高、狂风怒号 ③戒备森严、剑拔弩张 ④重兵包围、危机四伏 ⑤勇气、胆识、气魄5.你为烛之武的事迹所感动,并推荐他为年度“和平人物”,请为他写一段推荐词。【答案】 示例一: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你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忘我、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天地可鉴。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示例二:国家有难,你深明大义,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你不卑不亢,措辞得体,凭借机智与勇敢,保郑国一时平安。示例三:面对秦、晋攻郑的定局,你力挽狂澜,在稳固的秦、晋联盟中找到缝隙。笃大志而不易,临强敌而无惧,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一人抵千军,你是国家的骄傲!学习任务三 欣赏论辩艺术6.理清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的理由,梳理内容层次。主要内容 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的理由理由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二 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请把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的主要理由,改写成五连问,形成追问之势,步步紧跟,引人深思。【答案】 ①灭亡郑国,秦国获益多还是晋国获益多?②晋国壮大对秦国是好事还是坏事?③保住郑国对秦国有好处还是对晋国有好处?④晋国以前对秦国是好还是坏?⑤晋国到底是秦国的队友还是对手?8.请结合文章分析烛之武劝说策略的高明之处。【答案】 ①“示弱”,以退为进。②“请托”,博得好感。③“转换”,替对方着想。④“离间”,成功劝退。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精彩片段片段一 慷慨赴难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步履蹒跚地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生死难料的前途,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将不存,何以家为?这让他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坚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着而踽踽独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点评】 语段巧妙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再现画面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烛之武“夜缒而出”的情形。通过景物的烘托,着重描绘烛之武蹒跚的步履、坚定的信念、慷慨赴死的爱国之情。借助作者富有灵气的笔触,把课文中简单直白的叙写描摹得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片段二 公而忘私烛光依旧闪亮,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在不经意的哪一刻就会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摆不定的心事。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出,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点评】 语段同样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再现烛之武彼时彼地心理活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烛之武走向秦营时百感交集的心理状态。作者从烛之武老之将至的紧迫感,写到烈士暮年的壮心不已;从对郑伯不重用自己的怨恨,写到烛光摇曳中毅然迈向秦营。把烛之武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命运为主的深明大义的心理波澜,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击节赞叹。?美文欣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秦师》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应该说,这么一个糟老头,又长期呆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得不到好的待遇,就算有满身锋芒,也该消磨殆尽了吧。但烛之武使秦时,“夜缒而出”,孤身一人,也许还拄着拐,迎着秦兵而去,气定神闲,踌躇满志,西北风吹到他的脸上,须发飘飘,那神态,那情状,必定是十分潇洒的!他的潇洒来自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源于他的才华。当郑国被围之际,首先郑国大夫叔詹向郑伯推荐的是佚之狐,但佚之狐显然缺乏自信,他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在关键时刻能被人记起,这说明烛之武虽然身居“圉正”,但他的才华应该是声名远播,得到大家的承认的。被郑伯召见时,他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话绝不是他的自谦,当然也不是他存心拒绝,他如果无意为之,是大可以不应召的,况且年岁也大了,正可以谎称病了什么的,何必要不辞辛劳呢?他应召而来了,说明他早已打定主意了。但他当然知道趁机发发牢骚,摆摆架子,一来无碍大局,二来也可以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说不定还能让郑伯愧疚和自责。艺高人胆大,聪明的他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但这机会只是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徒有虚名不够自信的人是不敢这么“放肆”的。出使到秦军,见到秦穆公,烛之武面无惧色,娓娓道来,回顾历史,指出晋君言而无信,贪得无厌,对秦国忘恩负义;展望未来,若灭了郑,则肥了晋国,而无益于秦,而且晋壮大之后,必定会成为秦国的最大威胁。秦伯当然不愿意做“东郭先生”喽,于是不但退兵,还派人帮助守卫郑国。烛之武可谓是个口悬河汉、舌摇山岳的人,他的一番话可真是: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今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