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6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一、课后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几百年来,莎士比亚诗歌和戏剧的魅力一直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__①__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悲剧《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丹麦史》,流传多年,复仇这一情节俗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舞台上__②__。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两者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企图。莎士比亚写戏不拘泥于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三一律”陈规,也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能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__③__;他的喜剧和悲剧不是单纯的,而是错杂的混合体。莎士比亚在表达他对历史、现实及人性的考察和认识时,以正面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也常常借各色人之口让多种社会思想和话语同台“表演”,百家争鸣。举个例子,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线索的情节交错发展,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表现都包含很多彼此抵牾的复杂成分,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的困惑和局限。莎士比亚的早期剧作喜欢用富丽堂皇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不仅能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不同人物的多重特色,而且能以__④__的词句传达不同人物复杂的感情和思想。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 示例:①推陈出新 ②风靡一时 ③起伏跌宕 ④朴实无华【解析】 第①处,结合前文“伟大的创新者”及后文“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两者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可知,语境强调莎士比亚善于在学习中创造,可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第②处,由前文“流传多年”可知,语境是指“复仇这一情节俗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舞台上”的风行,可填“风靡一时”。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第③处,此处修饰的对象为文章“情节”,由前文“不拘泥于……‘三一律’陈规”以及“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可知,此处指情节的起伏与多变,可填“起伏跌宕”。起伏跌宕: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第④处,由前文“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以及“不仅能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可知,此处应是指莎士比亚在成熟作品中对语言的驾驭更加收放自如,不仅能使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进行表达,更能使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准确表达,可填“朴实无华”。朴实无华:质朴实在而不浮华。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D.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答案】 C【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将“莎士比亚诗歌和戏剧的魅力”比作“磁石”,强调其高超的艺术效果。A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B项运用夸张手法,写大鹏可达九万里的高空,构成波澜壮阔的气势,烘托出诗人的豪情壮志。C项运用比喻手法,用“樊笼”比喻仕途对人的束缚,用“自然”比喻无拘无束的生活,体现了诗人脱离俗世后的闲适和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以及回到大自然中的欣喜之情。D项运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句对仗工整,互文见义,写院落里,梨花和柳絮沐浴在似水般流动的月光中;池塘边,微风吹来,柳絮和梨花在空中飞舞。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示例:剧作把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迷惘。【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前后主语不一致,前面句子的主语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后面的陈述对象是剧作作品,可将“剧作”提前,改为“剧作把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二是搭配不当,“表达了……企图”中,“表达”与“企图”不搭配,可把“企图”改为“迷惘”。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在莎士比亚所处的16世纪,__①__,当时的欧洲文坛,前辈有拉伯雷、洛佩·德·维加,以及和他同月同日死的塞万提斯;同时代的有同他一样文笔优美的思想家蒙田、培根;后起才俊中也有同为英国文学骄傲的弥尔顿、笛福;甚至在东方,还有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与之相辉映。但几个世纪之后,上述诸公在文学史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位置,较之莎士比亚,__②__。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大师中的大师的?有人试图打开那双“神奇的手”,摊开掌心,重新审视其纹理,找到__③__,发现其中蕴含、作用于眼前世界的现代意义。【答案】 示例:①他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 ②显然只能排在其后 ③莎士比亚成为超级大师的原因【解析】 第①处,根据后面列举的内容来看,主要讲莎士比亚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第②处,根据前面的内容来看,莎士比亚的地位远远高于那些大师。第③处,此处是对上文的总结,有人想找到莎士比亚成为大师中的大师的原因。二、能力提升(2024·陕西汉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①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大家都曾记录下对读书的看法,正如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好的书籍,永远是引领航行的灯塔,是吹散迷雾的春风,指引方向,给人力量。②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辉煌灿烂的重要篇章,也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中国人来说,唐诗宋词深藏着我们血脉的韵律,记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心理、性格和气质,读唐诗宋词的意义非同寻常很重要。对孩子们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能伴随着诗词的哲思与浪漫,就能通过内外兼修,成就更完善的人格,成为更美好的人。③我个人的体会是,诵读诗词有三个方面的层次:初读古诗,知其诗文;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诵读古诗,品味诗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诗词中汲取一份激情,保持一份淡定,做到心地纯真,感受生命的诗意。④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爱好读书、勤奋好学的人。读书可以塑造一种深度思考的人生。一个人在深度思考中可以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可以让人变得有智慧、有思想、有灵魂,让人有底气、有志气、有骨气。5.文中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 画线句子把“好的书籍”比作“引领航行的灯塔”和“吹散迷雾的春风”。形象生动,突出好的书籍对人的成长起到的巨大作用,能够给人指引方向和给人力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子使用比喻,其构成是把“好的书籍”比作“引领航行的灯塔”和“吹散迷雾的春风”。其效果是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因为“书籍”对人的作用,不是直观可见的,而是较为抽象,将其比作“灯塔”和“春风”,这两者对人产生的作用则具体和形象,那就是能够给人指引方向和给人力量。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对于中国人来说,唐诗宋词深藏着我们血脉的韵律,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心理、性格和气质,读唐诗宋词的意义非同寻常。【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记载……精神、心理、性格和气质”,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承载……精神、心理、性格和气质”。二是重复赘余,“非同寻常”和“很重要”语义重复,应删去一处。7.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可以让人变得拥有智慧,思想提升,灵魂高贵,有十足的底气、高昂的志气,还有骨气”,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 原句连用两组由三个“有”字短句组成的句子,组成并列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更能突出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句则较为冗长,形式单一,强调作用不突出。【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结构形式上,原句连用两组由三个“有”字短句,“有智慧、有思想、有灵魂”和“有底气、有志气、有骨气”,不仅前后对称整齐,而且连续使用短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改句把这一连串短句变成较为单一、冗长的句子,气势平缓,单调乏力。内容情感上,原句更能突出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后一组“有”字句,连用三个“气”,更为巧妙。改句把独立的短句变成并列的成分,如三“气”成了几个并列的宾语,语意不浓,强调作用不突出。(2024·河北邢台高一下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哈姆莱特》与《雷雨》的对比读后感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悲剧作品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他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深受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将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并且以莎士比亚式的诗化语言,抒发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在《哈姆莱特》里,年轻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青年,他诚实、坦率、追求高尚的道德与美好的情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残酷的现实将他的理想王国击个粉碎,使他从平静、和谐的美好世界中惊醒,他不得不面对丑陋的现实。当他因为父亲的死亡回到丹麦王宫时,发现宫廷已变成了“监狱”,整个丹麦王国都变成了监狱。在这座监狱里,是非颠倒、善恶不分,谋杀者高居王位之上,阴谋家、野心家飞黄腾达,纯洁的友谊受到嘲讽,神圣的爱情遭到背叛。按别林斯基的说法,哈姆莱特看到了“关于生活的理想和生活本身完全不是一回事……信心曾经是哈姆莱特的生命,而现在这个信心却毁弃,或者至少在他身上大大地动摇起来——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人并不是如他所向往的那样。而所看到的只是它们实际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悲剧和痛苦,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而是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和痛苦,是人文主义的理想与“颠倒混乱的时代”之间的冲突。曹禺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话剧艺术的天幕上升起的一颗璀璨耀目的明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在创作生涯中,曹禺不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吸取了西方戏剧的精髓。早在读中学时,他便开始接触西方戏剧,到了清华求学期间,他更是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戏剧的发展史,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的易卜生、奥尼尔,从莎士比亚到契诃夫、高尔基,他流连于世界艺术的长廊里。曹禺曾说,外国剧作家对他的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第二个就是莎士比亚。曹禺不仅用诗一样的语言翻译了莎剧名篇《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时也学习、借鉴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和莎剧生动的故事情节及复杂、丰满的人物刻画。更为重要的是,贯穿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影响曹禺戏剧观的重要因素。曹禺的戏剧《雷雨》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成为五四新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这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其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雷雨》讲述的故事,尽管也像《哈姆莱特》一样选择一个舞台、发生在24小时之内、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剧情,但却是浓缩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更应该指出的是,《雷雨》不仅仅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家庭悲剧,而更是通过都市社会上层人物和底层人物周鲁两家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纠葛,以及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曹禺不仅仅关注社会问题,更将笔触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展现人性的方方面面。同莎士比亚一样,曹禺在处理戏剧冲突时,往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心灵的交锋,或是刻画人物自我内在的矛盾。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的本能需求所给予的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人性的毁灭及由此产生的张力与震撼,普通人在个人与社会、梦幻与现实、本能与理性、情欲与礼教、过去与现在的不断冲撞中,荡涤了人性中的粗鄙与丑陋,呈现出一种纯粹与洁净的美,实现了人性的升华,这些都成为曹禺作品的主题,也是他悲剧主人公的魅力所在。在《雷雨》中,我们之所以感到蘩漪是最“雷雨”的一个人物,是因为她心灵深处的扭曲与压抑最为极端。她有着火一样的热情,有着年轻女人正常的欲望与性情,有着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然而她却不得不在那个“牢狱”般的封建家庭中伴着“阎王”生活,一举一动都要听话,“给孩子们作出服从的榜样”。十八年的压制和抑郁使她变得乖戾和阴鸷可怖,也将她胸中的欲望积压成火山。在即将窒息的时刻,她以乱伦的行为进行决绝的反抗。曹禺是这样评价蘩漪的:“在遭遇这样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于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搏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热情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重么?这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懦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尽管莎士比亚和曹禺都没有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在他们的作品中,读者和观众都能深切地感到他们对女性的同情和崇敬,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关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抨击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体系,揭露这种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作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从未在悲剧中表现出悲观和妥协。他总是以诗人的情怀,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述着自己不屈的斗志,弘扬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象征,是决不会向黑暗势力低头的。《哈姆莱特》主要围绕哈姆莱特与其叔叔克劳迪斯之间王位之争的矛盾展开。哈姆莱特的痛苦与忧郁,完全是来自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爱与憎:他爱世界是锦绣河山,憎它变成了一个蔓草丛生的荒园,变成了一所大监狱;他爱人类是“宇宙之华、万物之灵”,憎人类被作践成粪土、成畜生;他爱人世间的真善美,憎恶荒淫、邪恶、残杀、背叛、势利、假仁假义、卑鄙下流等一切假恶丑的行为。在他思考生死存亡的问题时,他独自表达了他最强烈的抗议:“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打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这实际上是莎士比亚为人的尊严受屈辱而鸣不平,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人情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哈姆莱特必须要“负起重整个乾坤的责任”,最终他果敢地施行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刺杀妖王,铲除恶臣,把国事托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表现了人文主义者所特有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尽管结局是玉石俱焚,哈姆莱特悲壮地牺牲了自己,但“他在斗争中使人道、正义、理想发出了不灭的光辉”。在戏剧的结尾,莎士比亚用了他所有剧本里最堂皇、最热闹的场面——奏军乐、鸣炮,向哈姆莱特致以军人般的敬意。8.请根据你的理解,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在写作方法方面这两部作品都有点外国古典主义时期的手法,即三一律,同一时间、同一人物、同一中心。B.两部作品都以一个家庭里的矛盾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矛盾,而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都充当着一个代表。C.《雷雨》里面每一个人都牵扯到一个问题或一段矛盾,人物与人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得比较紧密。《哈姆莱特》也是这样。D.两部作品都深刻揭示了社会黑暗的一面,都在展示作者内心深处追求人性解放的呼唤与渴望。【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哈姆莱特》也是这样”错误。《哈姆莱特》讲的是哈姆莱特和他叔叔克劳狄斯之间矛盾。故选C。9.根据你的认识,选出不是哈姆莱特名言的一项( )A.“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是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屈从的揶揄。B.“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来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C.“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哈姆莱特对人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D.“您要欺骗世人,必须装出和世人同样的神气;让您的眼睛里、您的身上、您的舌尖随处流露着欢迎。”反映哈姆莱特对叔叔克劳狄斯强烈的愤恨。【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内容的能力。D项,“您要欺骗世人,必须装出和世人同样的神气;让您的眼睛里、您的身上、您的舌尖随处流露着欢迎”不是哈姆莱特名言。这句话是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名言。故选D。10.曹禺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是坏人。”这句话是说周朴园没有一点是非观念,以坏为好吗?结合《雷雨》谈谈你的认识。(不超过50字)【答案】 周朴园并非没有一点是非观念,他能够用地主资产阶级的观念来衡量自己。比如妻子必须绝对服从丈夫;为了门当户对,可以和曾经的恋人绝情;工人必须好好工作,不得罢工;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等等。只有这样,大家才都是好人。其实这样的人就变成了暴君、魔鬼。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第二单元 良知与悲悯6 *哈姆莱特(节选)●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正确运用文中重点字词,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剧的悲剧意蕴,感受莎士比亚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知人论世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可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创作阶段(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剧作整体基调昂扬,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中期创作阶段(1601—1607):悲剧时期。作品主要揭露当时社会的种种乱象及道德堕落,表现出作家对社会及人性透彻深入的了解。晚期创作阶段(1608—1612):传奇剧时期。主要宣扬仁爱、宽恕与和解,风格表现为浪漫空幻。成就:“英国戏剧之父”“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历史剧:《约翰王》《理查三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背景回眸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学常识戏剧的特点1.舞台性古今中外的戏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于演员表演剧情,二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2.直观性戏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3.综合性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相适应的。4.对话性戏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整体感知1.初读印象(1)《哈姆莱特》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全剧共五幕二十场,课本选的是第三幕第一场,主要情节是国王和___________决定利用___________试探哈姆莱特,并躲在门后偷听。其中有一段哈姆莱特的经典_______,内涵丰富深刻,引人深思。(2)《哈姆莱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其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悲剧性爱情是重要的悲剧元素。课文中奥菲利娅请哈姆莱特收回_________,哈姆莱特要奥菲利娅“_______”,就预示了悲剧的开始。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独白纪念品出家?[内容概括][内容概括]《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主要剧情是国王的弟弟克劳狄斯谋害了国王(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王子哈姆莱特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文脉梳理根据结构图提示,在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内容。?夯实基础1.字音识记wěnqiánchóudànliándàng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刹车一刹那剑鞘鞭鞘冠军衣冠处理好处畜生畜牧裂缝裂着怀恶劣恶心可恶宿怨星宿三天两宿行事行列道行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阿谀丰腴瘐毙昭雪介绍下诏竭力偈子揭开镣铐潦草瞭望诡计桅杆繁文缛节溽暑谴责派遣输赢羸弱4.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1)沟通·勾通①亲切的称呼,简单的对话,________了受压抑者的共同的思想感情。②当年就是他——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奸,________了日本鬼子来村里烧杀抢掠。沟通勾通(2)工夫·功夫①全公司员工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下________学文化、学技术,争当知识型员工。②全班员工花了大半天________,终于疏通了管道,排除了故障。(3)果然·居然①他的脸色很不好看,愣了半晌,突然说:“________不出我的所料!李黑牛介绍的,本是咱王庄创造的经验哪!”②再过几天,二两炒面也会发生困难。现在________有了一头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功夫工夫果然居然(4)浅薄·肤浅①应唤起民众之良知,挽风气于________之境,救道德于沦丧之地,则我中华文化必能复兴,且于复兴中得以重建。②有人认为,科学消费就是有了问题就要投诉,由此可见,人们对科学消费的认识还很模糊________。浅薄肤浅【解析】 (1)两词都含有“使双方联系起来”的意思。“沟通”意为使两方能通连,是中性词。“勾通”是贬义词,指暗中勾结。(2)“功夫”比“工夫”的义项广,凡是用“工夫”的地方都可以用“功夫”。“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的时间。“功夫”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花费的时间、心思或精力;二是指本领、技艺或学问。一般来说,在表达时间这一意思的情况下,“工夫”和“功夫”可以通用,在专指精力、本领、学问时,只能用“功夫”。(3)都是副词,都能“表明预期和结果的关系”,经常用作状语。“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居然”,表示预期和结果相反,含有“没料到会这样”的意思。(4)两词都有“不深刻”的意思。“肤浅”指局限于表面的、浅薄的、不深刻的,强调不多、不深。常用于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等。“浅薄”义项广,有如下解释:缺乏学识或修养,如知识浅薄;(感情等)不深,微薄,如缘分浅薄;轻浮,不淳朴,如时俗浅薄。5.填空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_____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___________的思想和愿望。课文节选的这场戏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的。英《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人文主义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 分析人物形象,鉴赏戏剧冲突《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哈姆莱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莎士比亚在世界戏剧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存在,他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尤其能体现时代或者说社会环境与人物自身性格之间碰撞出的激烈火花。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段内心独白体现了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这段独白体现了哈姆莱特忧郁厌世、软弱矛盾、优柔寡断的性格。造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及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还处于弱势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没有成熟,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一要求无法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二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忧郁、行动上的延宕。哈姆莱特在探索社会出路时往往会转入寻找摆脱个人精神痛苦的途径,重重的顾虑使他变得犹豫不定。2.本文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展开的?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答案】 本文中的冲突主要有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无法调和的冲突、哈姆莱特内心的冲突、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之间的冲突以及哈姆莱特与波洛涅斯之间的冲突。其中本文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地位,其他的矛盾冲突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如从表面来看,奥菲利娅和哈姆莱特之间的冲突是有关恋人感情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本文通过冲突也塑造了人物形象,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趋炎附势、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是在冲突中展现的。特别是对本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学习任务二 品读剧本语言莎士比亚是语言的大师,他运用语言是如此的轻松自如。刘炳善先生认为“莎士比亚和钦定圣经是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可以说这样的评价毫不夸张,这种观点也为广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接受。学习时要注意结合文本赏析剧本的语言之美。3.请结合文本赏析本文台词的语言特点。【答案】 ①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哈姆莱特清醒时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②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和优柔寡断与奥菲利娅的单纯和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③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④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4.当奥菲利娅让哈姆莱特收回送她的礼物时,哈姆莱特说:“哈哈!你贞洁吗?”和上文比较,这里的语气显然有了较大改变。请问,这是为什么?【答案】 因为奥菲利娅受人利用,要试探哈姆莱特,于是把哈姆莱特送她的东西还给了他。结果,戏演得过头了,使哈姆莱特认为奥菲利娅抛弃了他。此外,哈姆莱特也有故意伤害情人的想法,使情人对自己绝望,达到装疯的目的。于是语气一转,说出伤害奥菲利娅的话来。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精彩片段片段一 时代的灵魂你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你的作品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无价之宝,早已超出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飞越了英国国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你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你为人类展开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你的笔下婆娑起舞、光彩夺目、栩栩如生,而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爱憎、伤悲与欢乐,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你用一双点石成金的妙手,令人惊叹地表现了自己的时代和时代精神,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友谊、生活、理想。你是一位语言大师,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同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你造就了英国诗歌和戏剧的“黄金时代”。你是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灿烂生辉的明星。你就是被誉为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的——威廉·莎士比亚。片段二 直面与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困扰着哈姆莱特的选择,也时常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需要直面现实,思考人生。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关键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于人有思想和灵魂。而作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正是由于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才分出了高贵与平庸,乃至尊贵与卑鄙。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这是人生的大思考,也是生存的大选择。有了这样的思考和选择,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思想才会深邃,生命才有价值。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无穷的精神营养。面对生存与毁灭,理性与感性,是活得热烈而丰富,是要生活得丰富充实、兴致勃勃,还是生活得枯燥委琐、贫乏无味,活得像行尸走肉,那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美文欣赏月亮的光芒——《哈姆莱特》随笔这静谧的夏夜,遗忘了清风、鸣蝉的咏叹调。天穹是完美落下的帷幕,翠竹也为之鼓掌;舞台上,只剩下月亮恬静的脸,无声地散发着光芒。不同于一本畅销小说,《哈姆莱特》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而名著之所以为名著,那是因为它有着一个不朽的灵魂,它不同于那些身披精美寿衣,没有生命的躯体。它书写了一个人的痛苦,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一个人的忧伤,《哈姆莱特》是那华丽的忧伤。通篇绮丽的人物风景,终究掩不住莎翁的泪。人性的悲剧,兄弟间的屠戮,恋人背离誓言,而这前者是哈姆莱特的叔父,后者是他的母亲。往昔那些温馨的、热烈的、甜蜜的,瞬间被全盘推翻:原来连至亲的人都不能相信!他不再相信血浓于水的亲情,哈姆莱特对王后说:“来,来,坐下来,不要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面前,让你看看你自己的灵魂。”他不再相信坚不可摧的友情,哈姆莱特一遍遍地对霍拉旭等友人说:“把手按在我的剑上宣誓。”他也不再相信天长地久的爱情,哈姆莱特对善良的奥菲利娅说:“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我们的心脏外有一层薄薄的骨骼,一层薄薄的肌肉,一层薄薄的皮肤,因此我们无法看清对方的心。人们总是害怕那些未知的事物,于是我们相互提防,独自战栗。一代人的忧伤,《哈姆莱特》是人性的思考。“丹麦是一所牢狱。”哈姆莱特如是说。钢筋水泥的城市,直插云天的大厦筑起另一所牢狱;没有封顶的牢狱——谁都知道,我们没有翅膀。同一楼层,只要打开门,一步,两步,三步,“叮咚!”便又是另一个天地。于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飞鸟和鱼的距离,而是门中互相窥视的人们,没有相知的可能。大街上,略带倦容的旅人向你询问某个你恰巧知道的地点,但你只能挂着一丝难辨真伪的微笑,摇摇头,再快步走开。心中的隔阂,充斥着不信任与怀疑。于是我们都是哈姆莱特,我们都寂寞,也冷漠。《哈姆莱特》预言了我们所经历的。曲终人散。月光妩媚的戏剧上演在虚空的舞台上。过去多少年来,我们这些赞颂着丰收与大地的人们,谁又曾窥探过,月亮另一张永远背对着我们的脸?而谁又知道,月亮的另一面,到底是潜伏着三只脚的蟾蜍,还是怀抱玉兔的嫦娥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单元6哈姆莱特(节选)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单元6哈姆莱特(节选)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