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11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一、课后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招揽B.至今治强 治:治理C.弹筝搏髀 搏:击打,拍打D.故能就其深 就:成就【答案】 B【解析】 治:社会安定。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公室,杜私门 杜:堵塞,封闭B.功施到今 施:施加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让:辞让,拒绝D.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傅:附着,加上【答案】 B【解析】 施:延续。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遂散六国之从B.河海不择细流C.藉寇兵而赍盗粮D.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答案】 D【解析】 A项“从”同“纵”。B项“择”同“释”。C项“藉”同“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西取由余于戎A.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B.故能明其德C.蚕食诸侯 D.却宾客以业诸侯【答案】 C【解析】 C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向西;像蚕那样。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畅快。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彰明。D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斯《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斯《谏逐客书》中,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斯《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王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2)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3)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采用小篆,统一文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以炫耀其__(1)__。其后,秦始皇又数次前往东方和南方地区巡游,每到一个地方,便祭祀名山,刻石竖碑,为其歌功颂德。后人将这些刻石碑文统称为秦刻石。这些刻石均由丞相李斯采用小篆书写,字体潇洒优雅,备受赞赏。秦朝的这些刻石碑,虽然今天大都已被毁坏湮没,难窥全貌,却是书法与石刻艺术上的一项辉煌壮举,对推动石刻碑碣风雅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期,物产丰富,国力鼎盛,有力地促进了西汉书法艺术的发展。①“秦篆”这时已为“汉隶”所取代,“汉隶”成为流行全国的书法字体。②汉隶灵气飞动,形态优美,风格多样,情趣盎然。西汉留下的石刻不多,目前所知,主要有③《鲁孝王泮池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麃孝禹刻石》等。到了东汉时期,终于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的高峰,出现了__(2)__的碑刻,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有170余种,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真可谓蔚为大观。东汉碑刻,种类繁多。④根据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石经等数种。它们的书法各具特色,或方整,或散逸,或雄厚,或秀劲,或高古,表现了汉代石刻艺术的__(3)__,各臻其妙。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 示例:(1)文治武功(丰功伟绩) (2)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3)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多姿多彩)【解析】 第(1)处,根据前文“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可知,此处形容秦始皇刻石于泰山的目的是夸耀他的功绩,因此可填“文治武功”或“丰功伟绩”。文治武功: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第(2)处,根据“到了东汉时期,终于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的高峰”和“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有170余种”可知,此处强调东汉石刻的数量很多,因此可填“不计其数”或“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第(3)处,根据“它们的书法各具特色,或方整,或散逸,或雄厚,或秀劲,或高古”可知,此处表现东汉石刻艺术多种多样,很丰富。因此可填“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标点符号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秦篆”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与句中“汉隶”的引号作用相同。B.第②处,逗号使用正确,因为多个短语作谓语,谓语之间要使用逗号。C.第③处,书名号之间的顿号使用正确,因为刻石属并列关系,要用顿号隔开。D.第④处,逗号应改为冒号,冒号用在总结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答案】 B【解析】 A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书名号之间不加标点符号。D项不应改为冒号,该句子与下面句子是承接关系,用逗号是正确的。8.请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为“秦刻石”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答案】 示例:秦刻石是指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书写的为其歌功颂德的刻石碑文。二、能力提升(2024·湖北武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遂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答案】 BEH【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坚守”作谓语,“旷日”作状语,故应在“旷日”后,即B处停顿;“或可使绍自退”是兼语句,故应在“退”后,即E处停顿;“后”作主语,“无镇重”作谓语,故应在“后无镇重”前停顿,即在H处停顿。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B.楼橹,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A项正确。B项正确。C项正确。“瓒众日蹙”,句意:公孙瓒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蹙,皱眉。句意:眉毛仿佛笼着又仿佛舒展着,眼睛好像透着欢喜又透着哀愁,仿佛带着烟雾一样叫人看不清楚。D项,“赍,指‘携带’”错误,两个“赍”字意思相同,都是“赠送、送给”的意思。句意: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故选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唯有易县可以避世”错,原文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可见,童谣是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并没有点明“唯有易县”可以避世,是公孙瓒自认为是易县。故选A。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2)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答案】 (1)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2)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衣冠”,士大夫;“以”,认为;“当贵”,应当享受富贵;“谢”,感谢。(2)“陷”,使……陷入危难;“同其难”,与……共同患难;“岂……乎”,怎么……呢;“独生”,独自逃生。1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答案】 示例:(1)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2)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人心离散;(3)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计划失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概括: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2)根据“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概括: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人心离散。(3)根据“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概括: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计划失败。参考译文: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完全占有了幽州,势力更加强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不体恤百姓,只记住别人的过失,不记住别人的善行,连一丁点怨恨也要报复。对于有声望的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一定会用律法陷害;对有才能的人,也一定设法压制,使其处于困窘的环境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因此他所宠爱的,大多是商贩和才能低下的人,还和他们结拜为兄弟,有的还结为姻亲,这些人仗势侵夺百姓,百姓都很怨恨他们。在这之前,有童谣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公孙瓒自认为易县正是童谣所说的位置,于是就把军队迁居到易县驻扎,还环城挖掘十多道壕沟,在沟里修建高大土丘,每个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再在土丘上建上木楼。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兵法上说:百尺高楼,不可进攻。现在我的军队各营壕沟、箭楼几十重,积累存粮三百万斛,吃光这些粮食,足以等到天下大势的变化了。”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冬季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击公孙瓒不能取胜,就写信给公孙瓒,想解除怨恨互相联合。公孙瓒不理睬,反而增修防御工事。在这之前,公孙瓒的别将有被敌人包围了的,公孙瓒都不去援救,还说:“如果救了这一个人,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不肯努力奋战了。”等到袁绍大军来进攻,公孙瓒南境的一些别营,自己估计坚守不住,又知道一定没有人援救,于是有的投降,有的溃散。袁绍的军队一路直抵易县城门,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各位首领求援,并想亲自率领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的兵众侵掠冀州,切断袁绍的后路。关靖劝谏说:“现在您的将士,没有不怀离散之心的,之所以还能固守,是因为顾念家中老幼都住在这里,而且依靠将军在此主持大局的缘故。如果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但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易京的陷落,便随即到来了。”公孙瓒这才停止了行动。袁绍大军逐渐加强攻击,公孙瓒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春季三月,黑山首领张燕和公孙续率领十万兵众分三路援救易京,军队还未到,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告诉他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埋伏在北郊低洼之地,约定举火为号以便内应,公孙瓒想亲自率军出城夹击。袁绍的巡逻兵截获了这封书信,袁绍便派兵按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便出城交战,袁绍埋伏的军队突然袭击他,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中继续坚守。袁绍让士卒挖地道,一直凿到公孙瓒所住的楼下,点火烧楼,楼就倒塌了。公孙瓒自知必定不能幸免了,便勒死姊妹妻子儿女,然后纵火自焚。关靖叹息说:“我先前如果不阻止将军出城突围,未必不能成功。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于是骑马冲入袁绍军中而死。(2024·陕西宝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太阳越升越高。天空像是刚洗过,简直就是一整块晾晒的农家蓝花布,那么亲切,那么好看地在微风里飘展。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朝晖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14.下列句中的“那么”与文中加点的“那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要到周家来。B.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C.借那么二三十个麻袋就够了。D.也不能那么说,作用当然有。【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B项和文中加点的“那么”都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A项表示顺着上文的意思,引出应有的结果;C项放在数量词前,表示估计;D项相当于“那样”。故选B。15.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B.《新唐书·韩愈传赞》中写:“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C.李斯《谏逐客书》说“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D.四人坐定,一面把盏,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说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手法及作用的能力。A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引用诗句,用于开头引出下文。B项引用,突出人物的影响,用“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C项引用,是用于支撑观点的论据,表达要包容不同的人或事的意思。D项引用,增强语言表现力,“有眼不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故选A。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在这片洒满朝晖的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很多华章,创造着很多奇迹。”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 示例:①原句将改句中的修饰语部分提取,独立成句,突出强调“这片大地”的特点,感彩更为突出。②原句使用了“一页又一页”“一个又一个”等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创造辉煌的过程;而改句两个“很多”不够具体形象。【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第一处不同,原句“朝晖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改句“在这片洒满朝晖的土地上”,可见原句将改句中的“洒满朝晖”部分提取,变成“朝晖洒满了中华大地”并独立成句,无论是语句提前还是置后,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而“朝晖洒满了”是“这片大地”的特点,独立成句且前置,使得特点得到强化,感彩更为突出。②第二处不同,原句“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改句“谱写着很多华章,创造着很多奇迹”,可见原句使用了“一页又一页”“一个又一个”两处叠词,叠词的一般效果是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叠词因为有重复的部分,使得特点更突出,比如“一页又一页”“一个又一个”有连续不断、很多的感觉,这样就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创造辉煌的过程;而改句两个“很多”不够具体形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4张PPT)第五单元 抱负与使命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意,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文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学习两篇文章中铺陈、排比、比喻、设问、反问、用典等手法的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李斯的进谏方式;学习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谏逐客书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知人论世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奠定者——李斯简介: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人,入秦为客卿,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师从荀子,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派的书籍,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制度。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成就:李斯的政治主张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背景回眸秦王政元年(前246),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国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杀掉郑国。郑国辩护,说渠成,对秦乃万世之利。秦王听取建议,准允郑国修建工程。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王不要逐客。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文学常识奏疏“谏逐客书”中的“书”,指上书、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议论性文体。拓展:“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具有言情的成分;“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疏》,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整体感知1.初读印象(1)本文开头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答案】 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语气谦和,有话直说,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②开篇即驳斥有关官吏的观点,先破后立。(2)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答案】 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逐客非但不能统一天下,反而要造成秦国的危亡,这一结论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的问题。?[内容概括][内容概括]“谏逐客书”意即“劝谏(秦王)驱逐别国客卿的奏章”。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指出秦国驱逐客卿政策的错误,分析秦国客卿政策的重要性和先进性,并指出此国策关系秦国的兴亡,有利于实现秦国的强国之梦。2.文脉梳理《谏逐客书》共四段,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下列横线上的内容。①缪(mù)公:即秦穆公。②由余:原为戎王的臣子,后入秦,为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使秦称霸西戎。③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④百里奚:原为虞大夫,虞亡时为晋所俘,作为晋献公女陪嫁之奴入秦。后逃亡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地,为楚人所俘,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授以国政,号“五羖(ɡǔ)大夫”。⑤蹇(jiǎn)叔:百里奚的朋友,有才能。因百里奚荐举,秦穆公请他入秦,委任为上大夫。⑥来:招致、招揽。⑦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被秦穆公委任为大夫。⑧公孙支:秦大夫。⑨并:兼并,吞并。 商鞅: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东南),号商君,故称商鞅。 乐用:乐于为用。 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前340年,商鞅率军大败魏军,俘获魏公子卬(áng),逼迫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同年又南侵楚,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举:攻克,占领。 治强:安定强盛。治,社会安定。 惠王:即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孝公之子,初号惠文君,后称惠王。他任用张仪为相,采取连横策略,屡败魏、韩、赵、楚等国,降服巴、蜀,取得许多土地,使秦国更为强盛。 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 巴、蜀:巴,指巴国,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蜀,指蜀国,其地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在其地分别设置巴郡、蜀郡。 上郡:原为魏郡,在今陕西北部,前328年被魏割让给秦。 汉中:原为楚地,在汉水中游一带,前312年被秦攻取。?夯实基础1.字音识记yānyǐngyúyìrǎngxiāntuóxījiùjuétíěrwèngbìqián2.通假字(1)遂散六国之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陛下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西蜀丹青不为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同“纵”,特指合纵 “内”同“纳”,接纳 “说”同“悦”,喜欢 “采”同“彩”,颜料3.一词多义(1)过形容词,错动词,经过,路过名词,错误拒绝推辞还,再表转折,却表承接,才表修饰4.其他重点实词和虚词兼并,吞并延续悬挂假使求取,获得推辞,拒绝同“释”,舍弃资助,供给送给,付与5.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从西面名词作状语从东面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名词作状语对外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珍爱,珍视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解散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娱乐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强,使……巩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6.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句①西取由余于戎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②东得百里奚于宛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_③迎蹇叔于宋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④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外树怨于诸侯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2)省略句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以”后省略代词“______”(3)被动句百姓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于戎取由余东于宛得百里奚于宋迎蹇叔于晋来丕豹、公孙支外于诸侯树怨之“用”含有被动意味,被任用7.文化知识(1)三川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六国之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随、和之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帝三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黔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六国结成的合纵。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 “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黔首”。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 分析选材特色,理解文章内容本文是李斯写给秦王的奏疏,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角度来分析阐明逐客之害,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文章劝谏角度巧妙,站位高远,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其中体现的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等政治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学习时要注意分析。1.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的目的达到了吗?【答案】 示例:因为秦王下了逐客令,而李斯正在被逐之列,所以李斯写了这篇奏章,来分析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性。正是他的这篇奏章,让秦王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追回了回家途中的李斯。2.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李斯为何在文章中独独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来说明用客的重要性?本文第一段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答案】 示例:(1)因为穆公等四位国君在秦国历史上政绩最突出,而且都是因为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就的。(2)选取典型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四位国君任用客卿为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从而证明逐客是错误之举。3.《谏逐客书》是如何围绕“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展开论述的?【答案】 示例:第一段开篇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接着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任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作者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第二段铺叙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作者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第三段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第四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学习任务二 赏析《谏逐客书》的语言及论证技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飞文敏以济辞”,意思是说用巧妙的文采来加强语言的说服力。《谏逐客书》一文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学习时,要注意赏析其语言及论证技巧。4.请结合文本赏析《谏逐客书》是如何做到气势奔放、文采斐然的。【答案】 示例:①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的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②也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珍物的一段,不仅手法铺张,而且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5.《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 示例:①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服太阿之剑,所乘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另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结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打动秦王。②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太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精彩片段片段一 广揽人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就必须广揽人才。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当然不同的阶级层面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方能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才会事半功倍!【点评】 语段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警句引出当今时代是人才竞争时代的论述,然后引出课文《谏逐客书》中李斯关于“太山”“河海”的名句佐证广揽人才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退一步阐述广纳人才但切勿盲目的观点,思维缜密,富有辩证性。片段二 道德与智慧道德高尚的人可以利用智慧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而道德低下的人可能利用智慧做出有悖人伦、危害人类的事情。古代的颜回,箪食瓢饮,处陋巷曲肱而枕,乐而忘忧,赢得了孔子的肯定和赞赏,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钱学森、邓稼先、郭有怀等都放弃在国外的优越条件,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超人的智慧,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新中国研制出了两弹一星,赢得了亿万人的敬仰。而战国时的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文字,写出《谏逐客书》,智谋、才气可见一斑,但是迫害韩非,与赵高狼狈为奸,终成为跪着的小人;宋朝的秦桧,身为当朝宰相,算是很有智慧,但是道德败坏,陷害岳飞,卖国求荣,终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由此观之,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点评】 语段的中心观点是“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列举了孔子弟子颜回、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正面例子和李斯、秦桧的反面例子加以论述,最后加以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事理互依,相辅相成。?美文欣赏时代列车在前进,人才能源要给力摘编自光明网“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说到人才大国,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时代是一辆飞速前进的列车,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智能化阶段,人才就是这辆列车的燃料。人才匮乏的国家,必然被时代抛弃。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任重道远,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对人才充分信任、悉心培养、严格要求,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一,要培养人才,保证动能十足。我们要从高校这一人才产出地入手,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保证每一名学子都能有着纯洁的政治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引进高、精、尖教育者,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除了高校,我们还可以从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入手,从思想上、政治上、技能上全方位培养职工。第二,要用好人才,保证资源不浪费。用好、用活人才,要从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开始。对于人才而言,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一种损失。比如,医生、教师、农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应该各显其能、竞争有序。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激发人才活力,为人才搭建舞台,让其畅所欲言,各展其能,茁壮成长,让他们的每一支“舞蹈”都能配上和鸣的乐章。第三,要留住人才,保证资源不流失。两块生铁,没有引力,磁铁有了南北极,才有了吸引力。留住人才的引力是什么呢?一是良好的工作氛围。了解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的团体活动;定期开展一对一的谈心、谈话,准确把握基层工作者的心理和需求;制定良性竞争的工作制度,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完善的选拔制度。部门在干部选拔中,应多向基层倾斜,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干部选拔的必备条件之一。上级工作部门需要补充进入时,应更多地面向基层招考、遴选、调任,让基层人员看到向上的希望和出路。中国是一个永葆青春活力的国家,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国家,作为当代基层青年干部,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解放思想,开阔心胸,从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全面学习,全面进步,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5单元11谏逐客书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5单元11谏逐客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