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14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一、课后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卡夫卡的创作个性和文学世界可以从他的成长过程中找到背景。从小到大的压抑的环境造就了他内敛、封闭、羞怯甚至________的性格,而且还内心________,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持有一种戒心。他在去世前的一两年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奇特的叙事者“我”是一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地洞的小动物,但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隐忧、警惕和恐惧。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________,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________,它的寓意是深刻的。这个小动物在地洞中的生活也可以看成作者一种自我确认的形式,借此,卡夫卡也揭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的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的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卡夫卡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地窖一样的处境中沉思冥想的内心写作方式。这是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而是生活经历的广度。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软弱 敏感 意蕴 在所难免B.懦弱 敏感 写照 在劫难逃C.懦弱 自卑 意蕴 在所难免D.软弱 自卑 写照 在劫难逃【答案】 B【解析】 第一处,软弱:不坚强。懦弱:软弱,不坚强。二者都有不坚强的意思,但懦弱是指自己的内心很脆弱,受不得半点委屈,软弱是外力施加所表现的行为。文中是指卡夫卡性格的不坚强,应用“懦弱”。第二处,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自卑: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文中是指卡夫卡内心对外界的感受比较敏锐,应用“敏感”。第三处,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写照:对事物的描写刻画。文中强调的是对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的描写刻画,应用“写照”。第四处,在所难免: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文中指现代人受到自身处境的影响,难以避免,应用“在劫难逃”。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B.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林庚《说“木叶”》)C.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苦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鲁迅《祝福》)D.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答案】 A【解析】 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的处境”比喻为“地窖”。A项将“1848年革命”比作“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是作者的想象。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祥林嫂和“安分耐苦的人”都是人,是类比,不是比喻。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中将鱼儿赋予人的思想,是拟人。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示例:这是一种与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这是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中,应在“一种”后加上介词“与”;二是语序不当,因为主语是“内在生活”,所以衡量的尺度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故正确语序为“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悲剧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范畴。悲剧理论认为,悲剧主体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他们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他们即使陷入毁灭的境况,也会拼死抗争。这种精神就是所谓的悲剧性。王国维认为悲剧是人的欲望的冲动和这个冲动不可能实现的矛盾。鲁迅认为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更多时候,人们往往怕看真正的悲剧,都希望看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博得情绪上的安慰,心理上的满足。不过,很多伟大的作家不想大团圆。屈原不想大团圆,于是忧愁幽思作《离骚》,表达着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白;①老舍不想大团圆,________,________;②卡夫卡不想大团圆,________,________;③马尔克斯不想大团圆,________,________。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4.请结合语段,给“悲剧性”下一个定义。【答案】 悲剧性就是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的悲剧主体,即使陷入毁灭的境况也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拼死抗争的精神。【解析】 抓住关键句“这种精神就是所谓的悲剧性”,这可以作为主干句,“悲剧性就是……精神”。接着寻找是什么精神,从前文来看“悲剧主体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他们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他们即使陷入毁灭的境况,也会拼死抗争”,这两个句子可以进行合并,如“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和“即使陷入毁灭的境况”,都是说面临的外界环境;“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拼死抗争”则是悲剧主体的具体行动,将这两个句子适当修改,作为“精神”的定语,可概括为“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的悲剧主体,即使陷入毁灭的境况也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拼死抗争的”,最后组合成语言流畅的句子即可。5.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答案】 示例:①于是满怀悲悯地创作《骆驼祥子》 揭示美好人性逐渐被动荡时代、黑暗社会磨灭的现实②于是充满讽刺地写下《变形记》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身心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③于是满怀沉痛地写出《百年孤独》 记录下拉丁美洲与苦难孤独斗争失败的历史6.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①《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②荒诞派小说《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③卡夫卡认为《变形记》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1)《变形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卡夫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1)(《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2)(卡夫卡是)奥地利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变形记》的作者。【解析】 解答本题可先确定主干句,(1)(2)小题说明的对象不同,故主语也就不同,因此确定主干句的时候也有所差别。第(1)题是以《变形记》为主语,故应确定主干句为“《变形记》是西方现代小说”,第(2)题是以卡夫卡为主语,故应确定主干句为“卡夫卡是作者”,然后把其余的信息转化为修饰性短语(定语和状语,分别修饰主干成分)即可。另外,在变换句式的时候,可以删除重复性的词语。二、能力提升(2024·河北张家口高一下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促织》与《变形记》这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小说家的想象匪夷所思,却又________。阅读这两篇作品,要注意主要情节的________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把握其各自的风格和特色。《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这些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情节对于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作用。《促织》的语言精练而生动,如描写成名之子投井后,“夫妻向隅”至“寻所逐者”的一段文字,叙事状物,细腻形象,要反复诵读,读出韵味。《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________,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阅读时,注意品味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理解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体会其中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 引人入胜 跌宕起伏 荒诞不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这里是评价小说家“人化为虫”的想象,这样的故事很吸引人,可填“引人入胜”。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第二空,这里修饰“情节”,是说情节变化多,可填“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第三空,这里应与“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相对,是说看似不合常理,可填“荒诞不经”。荒诞不经:形容不合常理、离奇古怪的事情。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这些情节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情节可以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可先抽取句子主干:情节具有重要作用。再看“情节”前面的定语,“《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这些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可将“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放到情节后面做谓语,与主干合并为:《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这些情节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具有重要作用;再看有重要作用的定语,“对于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可改为:通过这些情节可以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可直接使用。整合答案为:《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这些情节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情节可以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9.下列各句中书名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成。B.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C.《杨家将》中六郎昏迷,大师开出的药引子居然是太后鬓角的三根头发。D.下学期本中心将开设《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两门课程。【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健康秩序,健康生活》”是活动主题,不用书名号;B项,“不朽的红岩”是栏目名称,不用书名号;D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是课程名称,不用书名号。故选C。(2024·安徽六安高一下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苦 恼[俄国]契诃夫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吧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你想说什么?”军人问。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怎么死的?”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呸,见你的鬼去吧!……”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礼拜死了!”“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我吗?呵呵……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抔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他应该是来找我的,却去找了我的儿子……”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老兄,几点了?”他问道。“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去看看马吧,”约纳想。他来到马厩。“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朱宪生、高莱国译,有删改)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马笔直的腿,既突出了小马的消瘦,为下文拉车载客走得不慢作了铺垫,也暗示了约纳生活的极端贫困。B.约纳赶车时,因想念儿子而心不在焉,不但没有得到乘客的同情,反而遭到谩骂甚至被打了一拳,说明了人们的冷漠。C.约纳和祥林嫂都有丧子之痛,都想向别人诉说痛苦,但都没有人听其诉说,借此寄寓作者人道主义的同情。D.约纳失望地回到住处,肮脏的环境、一片的鼾声让他后悔回来得太早,说明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情绪。【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拉车载客走得不慢”说法错误。从文中军人和几个年轻人对约纳的不满来看,小马走得并不快。C项,“都没有人听其诉说”说法错误。对于祥林嫂的诉说,鲁镇的人是听得太多了,最后是“一听到就厌烦”,如“一开始四婶是听完的”,男人们是“听后敛起笑容”的,并不是没有人听。D项,“后悔回来得太早”的原因,不是生活环境和鼾声,而是无人听他诉说苦恼。故选B。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约纳“等客、载客和归去”为叙事线索,着重以约纳想向人述说苦恼来行文,不动声色地把主人公的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平铺直叙,结构紧凑。B.小说在句式的选用上,特别是对话上较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如约纳吞吞吐吐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表达。突显了他欲言又止的矛盾的心态。C.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既有对主人公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详尽刻画,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和心理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D.《苦恼》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巧妙地采用类比的手法,把“人与马”的神态、处境进行类比,暗示小人物命运像牛马一样,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状况。【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项,“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心理的描绘”错误,对次要人物没有心理描写。有外貌、言行举止的描写,如“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那军人闭着眼睛”,但没有对次要人物的心理描写。故选C。12.《苦恼》与《祝福》中都多次写到“雪花”,请概括两篇文章中第一次写到的雪花在文中的作用。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苦恼》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祝福》【答案】 示例:①《苦恼》中的“雪花”营造了冬季寒冷的氛围,为下文“一身雪白”“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作铺垫(情节结构);②《祝福》中的“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了衬托作用,并与结尾处的“雪花”首尾照应。【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苦恼》中“大片的雪花”“盘旋”“软薄的一层”等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了冷酷的背景,衬托主人公约纳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与凄冷;同时作为文章的开头部分,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如下文写车夫“一身雪白”“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此外开头阴冷的环境也为下文写约纳悲惨的命运做了暗示。《祝福》中天色“阴暗”,雪花“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正在准备“祝福”,以寒冷的“雪花”反衬热闹的“祝福”,“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而下文写祥林嫂就在这样的祝福时刻和阴冷环境中死去,环境描写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了衬托作用;情节结构上,与结尾处的“雪花”首尾照应,使得小说结构更严谨。13.小说的结尾,约纳终于找到了倾诉苦恼的对象。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答案】 示例:①人物形象刻画更丰满,揭示出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约纳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通过这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反映了地位低下、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②首尾呼应并形成对照。结尾约纳向马倾吐内心的苦恼成功呼应开头“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并将“人与马”的关系与前文“人与人”相对比,更突出约纳的悲哀与痛苦。全文结构紧凑、中心突出。③深化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耐人寻味。用小马“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反衬出人的自私、不耐烦和冷漠,深化了主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会,只能向马倾诉,这样的结尾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向马倾诉”虽然有了倾诉对象,但却只能“倾诉”,得不到“回复”,更不可能有“安慰”,这样的情节让读者更加为约纳感到悲哀,像他这样生活在最底层、只能靠拉车维持生计的小人物,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儿子死了,这样的人生悲剧更加剧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没人关心他,更不会有人帮助他,甚至连听一听他的苦恼都不愿意,逼得他只能向马倾诉,这样写更反映了地位低下、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约纳的悲惨命运,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②这篇小说的结尾,约纳在痛苦、孤独中无法入睡,于是他到马房里去看马,不知不觉中将内心的痛苦和感受都倾吐给了小马。这个结尾呼应了文章开头“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转了一圈,在无人倾听约纳的痛苦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小母马。这样写达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使情节首尾圆合,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巧。“人”还不如“马”,将“人与马”的关系与前文“人与人”相对比,更突出约纳的悲哀与痛苦。全文结构紧凑、中心突出。③本来是向人倾诉,变成了向马倾诉;人不耐烦听他的悲惨故事,他们有的“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有的说“大家都要死的……”,表现得漠不关心;而马却“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马比人更有情感,这样的结尾更反衬出人的自私、不耐烦和冷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第六单元 观察与批判14 *变形记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知人论世 西方现代主义先驱——卡夫卡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国家)小说家。1908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获冯塔纳文学奖。成就:卡夫卡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为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被称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代表作品:《变形记》《判决》《司炉》《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背景回眸 对资本主义人际关系、社会制度的批判《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文学常识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节选)《百年孤独》(节选)等作品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现代派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变化,流派纷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但其有如下几点共性。①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②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主题。③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悲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艺术特征①象征性。现代派作品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②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以战后的计算机工业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社会结构改组成一个庞大精密的机器,人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对世界和人的统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残酷无情,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科学对人的压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分裂,而“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当代人由于科学的异化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的荒诞体验。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③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挖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意识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动,表现那种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这种思绪和感触还没有经过严密的整理和组织,常常显得松散零乱、缺乏条理、不合逻辑。④意义的不确定性。由于该时期文学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识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会有争议,这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该时期文学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常采用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拼凑、自相矛盾、不连续性、模糊性等方法来表现这个复杂多变、难以捉摸的世界。?整体感知1.初读印象初读课文,用最精要的语言,概括《变形记》(节选)的主要情节。【答案】 一天早晨,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壳虫。当他准备起床上班时,却发现身体根本无法控制。他非常着急,想出各种方法,用了很长时间才从床上摔落到地毯上。这个过程中,他的母亲、父亲、妹妹以及随后来到的公司协理都在催促他上班。最后,当他终于费尽了力气打开了房门,他的形象立刻吓跑了公司协理,吓晕了母亲。父亲则厌恶地发出啾啾声,恶狠狠地把他赶回了房间。?[内容概括][内容概括]这篇小说描绘了小人物格里高尔·萨姆沙悲惨的命运图画: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失去了工作能力,不仅无法替父母还债并供养他们,还成了整个家庭的累赘,因而受到了全家人的冷遇和折磨。这篇小说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逐渐丧失自我,以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2.文脉梳理根据结构图提示填空:?夯实基础1.字音识记(1)单音字qiónɡruòtánɡsāozhāzhènnuómèn(2)多音字zǎncuánhùnhúnchànzhànyīnyān2.辨形组词竭力墓碣坠落堕落偌大诺言一幅画一副对联3.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1)工夫·功夫①他三天________就学会了游泳。②这个杂技演员真有________。(2)长年·常年①战士们________守卫着祖国的边疆。②我的爸爸________在野外工作。(3)忠心·衷心①我对党怀有一颗赤胆________。②我________祝福生活在阳光下的每一个人,都活得幸福。工夫功夫常年长年忠心衷心【解析】 (1)两者的字音一样,词性相同,都是名词。“工夫”主要指“时间”。“功夫”一是指本领,造诣;二是指武术;三是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2)两者都有“时间长”的意思。“长年”指一年到头,强调连续性。“常年”指终年或长期,有时也指“平常”的年份,强调频率性。(3)“忠心”意为忠诚的心,“衷心”意为出于内心的。4.成语解释(1)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谨小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5)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是他们之中受欺压、受凌辱的弱者。这些小人物勤勤恳恳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偿;他们对社会愤愤不平,但又无力反抗。他们孤独,苦闷,恐惧,自疚。《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也是其中的一员,学习时要注意鉴赏。1.请结合格里高尔在家庭和公司的表现,简要分析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 示例:格里高尔是一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里,他受老板的气,仍能尽职尽责,变成甲壳虫后还想着去上班、工作。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他是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格里高尔代表了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是受压迫、受欺凌的弱者。2.父亲看到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不能赚钱养家之后有哪些表现?写出了父亲什么样的形象?【答案】 示例:父亲先“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好像他要把格里高尔推回到他的房间里去似的”,然后想到格里高尔不能赚钱养家了,“用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当格里高尔把协理吓跑后,父亲一边跺着脚,一边挥舞着手杖和报纸,把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去。格里高尔卡在门里的时候,“父亲”从后面狠狠地推了他一下,使他“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一个冷血无情、野蛮强横的父亲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作为格里高尔的亲生父亲,他没有为儿子的遭遇心疼焦急,只是恨不得立刻将这个已经变成怪物的东西清理出视线范围。比起格里高尔变异了的身形,他父亲那张粗鄙冷血的面孔更让人觉得可憎。学习任务二 赏析文本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卡夫卡的名篇《变形记》中,描写了一个小职员变成甲壳虫后的生活。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多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异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大量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要注意赏析。3.格里高尔在变形后都有哪些心理变化?【答案】 示例:①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艰辛的职业”,为还清父债而苦干。大量的内心独白还把格里高尔既害怕失去工作又渴望能够摆脱苦差事获得自由并能报复上司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他清醒地想到要起床,赶车去上班。②因为担心失业,他不顾自己下半身疼得死去活来,想拦住协理,谦卑地请求前来威逼自己的协理在老板面前说好话。③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壳虫,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到自己的房间,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4.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小说的第2段和第3段为什么要描写那幅“贵妇人”的画及当时的天气?(2)第6自然段中,作者写“指针不慌不忙地往前走着,事实上已经过了六点半,都快到六点三刻了”“不过,也有可能它震天价响的时候,我竟安安稳稳地睡着而没有听见?”“下一趟火车七点钟开”等等,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小说是怎样写主人公想起床的种种努力的?变形为甲壳虫后,格里高尔为什么还要冒着巨大的痛苦想早起床?【答案】 示例:(1)这幅画代表着一种封闭与隔阂,给主人公格里高尔带来一种压抑,使他确定自己变成甲壳虫不是做梦,表明其内心的惶恐。而当时那种阴暗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阴郁之情。(2)①作者用时针的“不慌不忙”与主人公内心的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其他几处写到时钟也造成一种急促而紧张的节奏,表明主人公想起床而不能、内心十分焦急的心情,可见其工作压力之大和工作责任心之强。(3)作者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不带感情、不发议论地描写主人公想起床而不能的痛苦心理,引发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刻思考。格里高尔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双腿的时候,依然想着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工作,这也同时表现出他的痛苦与无奈。学习任务三 分析文本特征卡夫卡用一种平静得近乎冷漠的态度,叙述了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人变成甲壳虫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可怕的事,但作者的叙述却是那样漫不经心,无动于衷。而正是这种超然的语调,激发读者去思考关于人的生存现状的问题。学习时,要注意厘清情节结构、归纳内容要点。5.有人评论说:“《变形记》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这里的“真实”与“荒诞”,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答案】 示例:“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感到主人公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由人变成巨大的甲壳虫,情节是荒诞的;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中的人变成甲壳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荒诞、变形的情节能让读者在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刻画了真实的细节和心理。写甲壳虫的行动,是符合甲壳虫的习性的;写甲壳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同时又使人信服。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精彩片段片段一人如飞鸟,于生命的漫漫长路中寻枝栖息。在这旅途中,若能找到意义,便可活得更加充实,可那些热衷寻找意义的人,反而会忘记如何生活。西西弗神话告诉我们,“推石上山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推石的行为,让时间和空间往前延伸有了印记,生命有了衡量的尺度和意义;卡夫卡虽然认为人生虚无,对现实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但他在世事沉浮中写出《变形记》《城堡》等一系列作品,“成为传奇英雄和圣徒式人物”,在写作中自然成就了生活的意义。当我们不执着于意义,反而使意义不言自明:意义自在每天的“推石”中,穷山距海、与梦同在。片段二他的小说,预言了工业社会对人的摧残异化;刻画了时代中,人与人关系的疏离;勾勒了大时代中,人类对自身处境的茫然。当我们身处996加班、内卷化的生存困局;与亲人、爱人产生隔阂,沟通越来越少;在大城市生活多年,依旧没有归属感……他的小说,能帮我们想通很多问题的本质,排遣当下的焦虑感。?美文欣赏卡夫卡的传记形象:地窖中的穴鸟吴晓东在20世纪小说家中,卡夫卡的生平经历可以说是最平淡无奇的。1883年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此后的一生中几乎没有离开过故乡,在布拉格大学读法律,以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当职员,文学创作只能是算他的业余爱好。1924年(41岁)去世,生前只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重要的三部长篇《美国》《审判》《城堡》还有其他短篇都是他死后出版的。整理和出版这些小说的是卡夫卡的大学时代的好朋友布洛德。可以说没有这个布洛德就没有今天的卡夫卡。因为卡夫卡在死前强烈要求把一生所有作品全部销毁。结果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布洛德没听卡夫卡的,他把卡夫卡全部作品都保留下来并整理出版,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十卷本《卡夫卡全集》。卡夫卡的创作生涯堪称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写作状态。他的写作,不是为了在媒体发表,不是为大众,也不是为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而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个人写作。但正因如此,卡夫卡才可能更真实地直接面对生命个体所遭遇的处境,写出人的本真的生存状态,并最终上升为一种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这种个人写作的方式与状态首先取决于他的生平经历,尤其取决于卡夫卡的性格。卡夫卡的性格是一种极端内敛型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典型的弱者形象,容易受到伤害,不喜欢与外界打交道。他在去世前的一两年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叙事者“我”很奇特,是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地洞的小动物,但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警惕和恐惧,“即使从墙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然而,“那种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从来就没有少过”。有评论家说卡夫卡正是他的地洞中的一个小老鼠。卡夫卡写《地洞》时肯定把地洞想象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他有一段很重要的自白: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这段话出自卡夫卡给他第一个未婚妻的一封信,可以看作是他真实心理的表白。卡夫卡在1911年写的一则日记谈到了他的名字的意思:“我的名字叫卡夫卡Kafka,这是希伯来语,它的意思是穴鸟。”因此,我用“地窖中的穴鸟”来概括卡夫卡的传记形象。这个形象也可以说是卡夫卡对自己生存形态的一种自我体认和表述。这种地窖中的穴鸟般的生存方式不仅仅显示了卡夫卡封闭内敛的性格和生活形态,对小说家卡夫卡而言,它更象征着一种与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的生活相对抗的一种内在生活方式,或者说一种内心生活,一种生活在个人写作中的想象性的生活。加缪《西西弗的神话》中说,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因为很难说怎样是活得最好,而所谓“多”即丰富性则成了衡量生活的一种可行性标准。但衡量卡夫卡这种生活的准则却不是在现实中经历的多少,而是这种生活的想象性以及可能性的维度。在所有卡夫卡的评论者中,对卡夫卡理解得最准确的一个人是卡夫卡的同乡,捷克小说家昆德拉。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评价卡夫卡: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再讲一遍:存在,就是在世界中。因此,人物与他的世界都应被作为可能来理解。在卡夫卡那里,所有这些都是明确的:卡夫卡的世界与任何人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未实现的可能。当然这个可能是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它好像预兆着我们的未来。因此,人们在谈卡夫卡的预言维度。但是,即便他的小说没有任何预言性的东西,它们也并不失去自己的价值,因为那些小说抓住了存在的一种可能(人与他的世界的可能),并因此让我们看见了我们是什么,我们能够干什么。(昆德拉:《小说的艺术》,42页。北京:三联书店,1992)昆德拉正是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理解卡夫卡的。卡夫卡的生活,正是在想象中过一种可能性的生活,他的小说世界是可能性的世界,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卡夫卡的想象力是20世纪人类想象在可能性限度上的极致,正像金庸代表汉民族20世纪想象力的极致一样。所以我们说,我们试图进入卡夫卡的小说世界,是无法从传统的现实立场和现实角度进入的。他的小说展示的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一种预言性。从“预言维度”总体把握卡夫卡,可能是比较恰当的角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单元14变形记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单元14变形记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