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本框内容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024年3月,一名年仅13岁的初中生王某某被三名同班同学残忍杀害、掩埋尸体,这一案件也引发了社会极大的关注,经过一系列司法程序后,2024年12月30日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对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进行专门矫治教育。如何理解法院这一判决结果呢?《正义的伸张与司法的明慎》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解读:邯郸初中生杀害未成年人案件的办理,严格遵循了依法办案的法治原则。主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对于低龄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依法追诉,不能听之任之。二是对未成年人犯罪,依法从轻减轻处罚,需要比照成年人犯罪给予从宽处罚,避免“舆论干预司法”。三是应区分情况进行公正处理,罚当其罪,各得其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③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④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意义2.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最根本保证根本制度保障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有法可依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规范约束公权力政治和组织保障法治队伍物质经费中央: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重要依据有力保障完备高效严密有力完善2.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目的/效果: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知识拓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①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②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3.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依法治国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政治保证:2、力量源泉:3、价值追求:4、精神支撑:5、实践基础: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实践提供宏观指导。在处理“邯郸市初中生被害案”时,既要考虑到对罪犯行为的惩处,同时又结合了党对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改造的相关理念,确保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思考: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原因要求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全 面 依 法 治 国 对 不 同 主 体 的 要 求 中国共产党 依法执政,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立法机关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行政机关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监察委员会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社会和公民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人民群众十分关注“邯郸市初中生被害案”这起案件的进展,从公安机关的侦查到最高人民法院的核准追诉,再到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最后人民法院依法审判,就是为了给受害者及其家属一个交代,维护广大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思考: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邯郸市初中生被害案”这起案件中,无论犯罪嫌疑人是何种身份,处于什么年龄阶段,只要实施了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张某某、李某并没有因为是未成年人就逃脱法律的追究,同样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思考: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要求原因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求原因注意:A、“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B、反对特权和歧视,但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允许合理差别。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平等 ≠ 同等、 均等 、 一样正确理解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一审判决被告人张某某无期徒刑,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12年,彰显了法律的威严;第三被告人虽参与共同犯罪,但未参与犯罪预谋,未实施具体加害行为,一审判决不予刑事处罚,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感化,帮助其认识错误、回归正途,契合中华民族关爱未成年人、注重教育挽救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思考: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求原因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发挥作用不同联系 知识拓展——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的特点,2020年修订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了追诉年龄,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犯故意杀人等严重犯罪,经最高检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本案中张某某、李某时年均为13周岁,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既体现对严重犯罪的打击,又符合中国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实际需求。思考: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要求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课堂总结易错混淆1、法治是人类文明重要成果之一,我们要全面移植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解析:× 法治是人类文明重要成果之一,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2、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解析:×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3、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解析:×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易错混淆4、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解析:×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6、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解析:×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1.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 )A 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B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果丰硕C 已完全做到了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D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备A课堂检测2、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③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统一 ④治国理政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B课堂检测3.《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已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议通过,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规定》指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这表明( )①以道德滋养法治,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凌驾法律之上③法律实质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④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课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