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识记作家作品。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阅读理解,赏析诗文。 3.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他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课文诵读 之 听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甫 课文诵读 之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疏 通 诗 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 傍晚 名作状,在夜里 老翁 逾墙 走,老妇出门看。 老头 越过,翻过 逃跑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吼叫 凶狠 哭啼 凄苦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啼多么凄苦! 听妇前 致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对……说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存 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 暂且活一天算一天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的人 天亮了,我踏上前行的道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室中 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 再 只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 去,出入无完裙。 还没有 离开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 晨炊。 弱 跟随 应征 还能够 准备 早饭 老妇我力气虽然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久语声 绝, 如 闻泣幽咽。 夜深了 停止,消失 好像 听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停止了,好像听到了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明 登 前途, 独与老翁别。 亮 踏上 前行的道路 只 1.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什么人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结果如何) 诗人傍晚投宿石壕村,目睹因官吏夜捉人导致家庭破碎的悲惨故事。 2.开头四句交代了什么内容?哪一句预示灾难降临? 时间: 地点: 事件: 晚上 老妇人家里 差役抓人 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都躲出去了) 3.为什么“捉人”要在晚上? 4.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捉人 研 读 鉴 赏 5.诗中都有哪些人物?请补充人物关系图。 老妪 石壕吏 诗人 孙儿 儿媳 三男 老翁 主客关系 祖孙关系 吏民关系 母子关系 老妇人和官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自请服役 6.主要人物是谁? 7.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8.老妇人的“致词”有几层意思?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战争惨烈 家境困难 9.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汝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内室是何人? 一定还有人! 还有他人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吏问妪答 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 自请服役是为了掩护老翁和儿媳。 10.老妇人为什么自请服役? 12.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11.“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可否?请简要分析? 不好,“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达不出这种情感。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道出统治者不顾百姓意愿,采取捉人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的现实。一个“捉”字表现了差役的凶狠和霸道。 13.当时杜甫就在现场,目睹了老妪的悲苦,官吏的蛮横,诗人为何没有挺身而出,帮助这家人? 诗人此时内心苦闷矛盾,却又无可奈何: 一方面,诗人目睹了官吏的蛮横凶狠,非常同情这一家人,但是,他也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他期望着唐军能早日平息叛乱,国家安定,百姓安居。所以,官吏抓丁又是合乎情理的。 14.诗句以什么为序? 暮 夜 夜久 天明 14.请用诗中的三句话精炼概括图片内容。 起因 经过 结果 有吏夜捉人 听妇前致词 独与老翁别 层次结构 主题归纳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含蓄地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赞扬了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得祸”。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的战争正在继续着。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平,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 情感升华 1.表明差役凶狠残暴,老妇凄凉苦楚的句子是: , 。 2.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句子是: , , , 。 3.表明家无男丁,凄婉可怜的诗句是: , 。 4.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 , 。 5.暗示老妇被抓走的句子是: , 。 当堂测评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6.下面对于《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只是客观叙事,并无感情态度的直接表露。 B.诗歌中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有对战争的控诉,还表现思想上的矛盾。 C.诗人明写差役,暗写老妇,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D.本诗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也是故事的主角。 D 诗人是事件的旁观者。 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捉人”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C.这首诗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县吏一直在那里洗耳恭听。 D.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诗人略去官吏的逼问,同时,官吏也并不是“洗耳恭听”。 C 8.下面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 B.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之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用典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 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容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老妇人的语言并不是典雅华丽的,也并没有用典。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