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1.2《犯罪与刑罚》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1.2《犯罪与刑罚》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道法11.2《犯罪与刑罚》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D A D C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C A
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犯罪一定是违法,违法不一定是犯罪,受刑罚一定是犯罪,违法不一定受刑罚,故③④说法正确;
①:犯罪一定违法,故①说法错误;
②:受刑罚一定是犯罪,故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刑法的含义和功能。
A:依据教材结合题文,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故A说法正确;
B:社会和谐的保证是社会各方面相互作用带来的结果,因此,有了刑法,人们还要遵章守法,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故B说法错误;
C:并不是所有的违法行为最终都会受到刑罚处罚,只有刑事违法行为才会受到刑罚处罚,故C说法错误;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刑法的含义和功能、犯罪的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①:刘某犯诈骗罪,是犯罪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因此该判决依据的法律是刑法,故①符合题意;
②: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故②说法错误;
③:有期徒刑属于主刑,但罚金属附加刑而非行政处罚,故③说法错误;
:诈骗罪属于触犯刑法的严重违法行为,故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①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可知,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故①②③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公民的基本义务、刑罚的种类、公民的基本权利。
A: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犯罪,故A说法错误;
B:依法纳税属于公民的基本义务,故B说法正确;
C: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故C说法正确;
D:著作权是智力成果权的一部分,故D说法正确;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A。
6.【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
A:叶某等12名被告人判处拘役4个月至有期徒刑3年4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罚金,可判断这是刑事违法行为,故A说法错误;
B:罚金不属于行政处罚,而属于附加刑,故B说法错误
C: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故C说法错误
D:叶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违反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故D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犯罪和刑罚。
①:被告人余某英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受到了刑罚处罚,故①说法错误;
②④:被告人余某英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是依据刑法判决,其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故②④说法正确;
③:死刑属于主刑,没收个人财产属于附加刑,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8.【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特征。
A:张某因偷越国(边)境罪被判处拘役并处罚金。说明他被认定为犯罪并受到刑罚处罚,说明其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故A符合题意;
B:法院是审判机关,其职责是行使审判权,严格司法,而不是严格执法。执法的主体通常是行政机关,故B说法错误;
C:法律援助是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题干中未提及张某是否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故C说法错误;
D: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
出境。所以罚金属于附加刑,缓刑是对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不是独立刑种,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9.【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刑罚的定义和种类。
B:我国刑罚中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所以判处易某有期徒刑九个月属于主刑,故B说法正确;
C: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易某被处罚金属于刑罚中的附加刑,故C说法正确;
D: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是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依法行使审判权,故D说法正确;
A;易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这是犯罪行为受到的刑事处罚,说明易某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而非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主要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不会有有期徒刑和罚金这样的处罚,故A说法错误;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A。
10.【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A:依据教材知识,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故A符合题意;
BC: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为犯罪的特征,但不是最本质特征,故BC不符合题意;
D:国家强制力是法律的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B:中学生晓青发现邻居行迹神秘,通过观察怀疑他们在实施违法行为,于是拨打报警电话,体现了他有勇有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见义智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故B说法正确;
A:题干没有体现行己有耻,故A不符合题意
C: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不是青少年应该做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题干没有体现预防犯罪,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刑罚的种类、物质帮助权等。
A:上海市某区政府向困难老人发放了生活补贴和物资,这体现了公民享有物质帮助权,故A说法正确;
B:没收财产和剥夺政治权利是附加刑,故B说法错误;
C:相关部门呼吁子女关注老年人生活,履行赡养义务,这成年子女赡养父母是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故C说法正确;
D:一小孩往下水道扔鞭炮引发沼气爆炸伤及多辆车辆,据律师分析,其监护人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说明该小孩父母要承担民事责任,故D说法正确;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B。
1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刑罚的分类、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情感的类型、传统美德的内容。
①④:题干中的情感与道德感是包含关系。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传统美德包括忠,①④说法正确;
②:身体外形变化、心理变化属于并列关系,②错误;
③:胜任感属于情感,不是基本情绪,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4.【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预防犯罪。
ABCD:预防犯罪,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陈某成长的经历,首先是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然而陈某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之后仍不知悔改,为搞钱上网,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陈某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因此陈某的成长经历排序合理是②→①→④→③,故C符合题意;AB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①②:依据教材结合题文,在判决书中,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由此可知她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因此,法院作出判决的主要依据是刑法;说明拐卖儿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故①②说法正确;
③:被告人余华英受到的是刑事处罚,故③说法错误;
④: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是刑罚中的附加刑,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6.【答案】(1)旅客吴某某的行为是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违法行为,不仅违反了社会公德,也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吴某某的行为是可以避免
的,理由如下:
①学会尊重他人。在社会交往中如果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不适,就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出影响他人
的举动,这样就能避免引发冲突。
②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认识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保持环境整洁、举止文明是基本的社会公德要求,就会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环境,规范自己
的言行,不做破坏公共秩序的事情。
③如果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明白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判断,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2)示例:学法用法护法,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远离犯罪。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违法必究,莫存侥幸。
勿以恶小而为之,远离违法犯罪从点滴做起。
【分析】考点考查:违法行为、尊重他人、预防违法犯罪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道德修养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吴某某其行为构成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违法行为,铁路公安机关已对吴某某处行政拘留处罚一可以避免的,理由从尊重他人、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方面来分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就远离违法犯罪写两条警示语,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①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赵某杰以持刀捅人相威胁,向未成年女性索要钱财,严重侵害了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社会危害性大。
②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赵某杰的行为违反了刑法中关于敲诈勒索罪的规定,其行为触犯了刑法。③犯罪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法院依法对赵某
杰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体现了犯罪应受刑罚处罚。
(2)①及时向家长、老师或其他信任的人求助,告知他们自己遭遇的情况。②保留好与赵某杰聊天的记录、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依据。③勇敢地向公安机关报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的等。
【分析】考点考查:犯罪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依法求助的途径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犯罪特征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赵某杰以持刀捅人相威胁,向未成年女性索要钱财一链接严重社会危害性。
关键词②:赵某杰的行为违反了刑法中关于敲诈勒索罪的规定一链接刑事违法性。
关键词③:法院依法对赵某杰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一链接应受刑罚处罚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依法求助的途径的有关知识,从方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案例中的受害人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一链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其他信任的人求助;保留好与赵某杰聊天的记录、转账记录等相关证
据;勇敢地向公安机关报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道法11.2《犯罪与刑罚》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罪”与“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①违法不一定是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②受刑罚不一定是犯罪,犯罪一定受刑罚
③犯罪一定是违法,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④受刑罚一定是犯罪,违法不一定受刑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刑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B.刑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C.所有的违法行为最终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D.刑法只对触犯法律的人起作用,对一般人没有任何作用
3.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举行模拟法庭活动,小法官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刘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该判决依据的法律是刑法
②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③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行政处罚
④刘某的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应该( )
①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②善于斗争,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
③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
④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6.因组织诈骗活动,叶某等12名被告人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拘役4个月至有期徒刑3年4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罚金。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叶某等人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B.罚金不属于刑罚主刑,而属于行政处罚
C.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
D.叶某等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7. 2024年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余某英犯拐卖儿童罪一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余某英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出( )
①被告人余某英已受到相应的行政制裁
②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死刑和没收个人财产既是主刑,也是附加刑
④余某英拐卖儿童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张某因徒步翻山偷越边境,被法院以偷越国(边)境罪判处拘役四个月,缓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4000元。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张某的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B.法院严格执法,维护了社会秩序
C.张某符合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
D.罚金属于主刑,缓刑属于附加刑
9.易某因“偷运”上千只红耳彩龟被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十万元人民币。下面对此案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易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B.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是主刑
C.罚金属于刑罚的附加刑
D.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
10.2025年2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表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6.7万余人,同比上升58.5%。诈骗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 D.国家强制力
11.中学生晓青发现邻居行迹神秘,通过观察怀疑他们在实施违法行为,于是拨打报警电话,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我们应学习他( )
A.行己有耻,敢于举报左邻右舍
B.见义智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C.惩恶扬善,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D.预防犯罪,杜绝个人不良行为
12.以下是小马同学对新闻热点的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2025年春节期间,上海市某区政府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向困难老人发放了生活补贴和物资一这体现了公民享有物质帮助权
B.2024年12月,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余某拐卖儿童案做出二审宣判,对余某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没收财产和剥夺政治权利是主刑
C.2025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持续上升,相关部门呼吁子女关注老年人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成年子女赡养父母是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D.春节期间,一小孩往下水道扔鞭炮引发沼气爆炸伤及多辆车辆,据律师分析,其监护人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一-该小孩父母要承担民事责任
13.下列内容与如图所示关系一致的是( )
①刑罚主刑②身体外形变化心理变化
③胜任感基本情绪④传统美德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4.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学生陈某的经历,你认为下列排序合理的是( )
①陈某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②陈某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③陈某用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
④陈某仍不知悔改,为搞钱上网,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15.2024年12月,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做出重审二审宣判,维持一审判决。下列对判决书解读无误的是( )
判决书(节选)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①法院作出判决的主要依据是刑法
②拐卖儿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③被告人余华英受到的是行政处罚
④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是主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分析说明题
16.2025年3月24日,D7594次列车运行期间,旅客吴某某(男,45岁)脱鞋将赤脚放在对面座位上,不听从工作人员和邻座一女旅客劝阻,并用手拍打该女旅客手部,其行为构成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违法行为,铁路公安机关已对吴某某处行政拘留处罚。
上述案例中吴某某的行为可以避免吗?说说你的理由。
(2)就远离违法犯罪写两条警示语。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赵某杰通过聊天软件添加未成年女性40余人为好友。在聊天过程中,赵某杰故意称对方把自己气病,以到被害人学校和家中持刀捅人相威胁,要求被害人“拿钱治病”,先后向4名被害人索要人民币共计18964元。法院依法对被告人赵某杰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
(1)请你解读赵某杰的行为是怎样体现犯罪特征的。
(2)如果你是案例中的受害人,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