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晋中市2025年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试卷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其人群主体源于地处上海的崧泽文化先民,象征宇宙观与宗教信仰的玉器形制多承袭自安徽的凌家滩文化,玉器纹饰中的獠牙兽面与红山文化高度相似。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祭祀成为政治生活主题 B.权力阶层对资源的垄断
C.史前文化群体存在交流 D.区域文化特性长期保留
2.居延汉简记载官吏需“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会计”是管理者任职的重要条件,桑弘羊因具备“计算”(财政管理能力)而受汉武帝重用。这些要求意在
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适应盐铁专营需求
C.推动抑商政策深化 D.加速选官制度转型
3.三国时期,北方普遍实行实物(谷帛)交换,曹魏大部分地区货币流通皆已废止;地处江南的孙吴政权曾铸造以一当五百和以一当一千的青铜货币,还在建康市内设立税收管理机构,以防商贾牟取暴利。这主要反映了
A.曹魏经济治理优于孙吴 B.南方的商业较北方发达
C.北方战乱破坏货币经济 D.社会环境影响商业运作
4.《通志》记载:“自后周(指北周)以降,选无清浊。(隋)初,卢恺摄史部尚书,与侍郎薛道衡、陆彦师甄别物类,颇为清简。”这表明,隋初
A.门阀士族势力受到限制 B.人才选拔方式的成熟
C.科举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D.官员考核机制的完善
5.清代黔东北松桃厅记载:“城市乡场,蜀、楚、江西商民居多,年久便为土著”“又有汉人变于苗者,曰*变苗'”;云南《永昌府志》有“居山谷中者有罗罗、僰人数种,亦知伦理、婚姻、丧葬与汉礼相去不远”的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汉人移民推动文化同化 B.边疆政策助力文化交融
C.经济交流消弭文化差异 D.政府主导文化整合进程
6.洋务运动时期,海军抛开旧式水师,采用西洋新制,基本实现近代化;陆军则在旧式兵勇制度基础上,通过操练新式武器与阵式,正在成为近代化程度较低的“半新式”军队。优先发展海军的主要原因在于
A.效仿日本改革的经验 B.传统军事思维的延续
C.西部边疆危机的加剧 D.鉴于西方入侵的教训
7.清末十年,县城、府城、省城成为新式学堂的汇集之地,学堂把有志进取的读书人召集到城市当中,这些人与“中外历史”“高等数学”“法政”“法文”等新知结缘。这
A.加速了传统乡村教育衰落
B.完成了晚清教育近代转型
C.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普及
D.导致了地方士绅群体消亡
8.据统计,自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以“中山路”命名道路共有4次高峰,分别是1925年、1945年、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全国现有中山路共653条,分布在中国几乎所有省份。这一历程
A.践行了孙中山对全国交通的设计规划
B.形成了各大城市布局的政治核心地带
C.彰显了孙中山在革命记忆中特殊地位
D.表明了近现代中国城市治理的规范化
9.1956年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明确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的历史地位”,要求将其提升至党和国家的核心议程,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建设问题”。这一指示
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重构 B.标志知识分子政策成熟
C.反映了经济改造的要求 D.契合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10.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界别名称发生了历史性的演变,比如1978年撤销“合作社”界别,1993年拆分“港澳同胞”为“香港同胞”“澳门同胞”,1998年将“农林界”改为“农业界”,2008年将“无党派民主人士”改为“无党派人士”。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合作社”撤销标志农村经济改革起步
B.“港澳同胞”拆分适应了港澳回归进程
C.“农业界”缩小了原有界别内涵
D.“无党派”更名增强了政治色彩
11.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爱琴海成为雅典的“内海”,雅典的属邦贡赋占其财政收入的70%以上。公元前1世纪,罗马一跃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罗马人依靠强大的海军,牢牢控制着地中海地区的制海权。这表明古希腊罗马
A.海权优势巩固国家统治 B.民主政治范围得到拓展
C.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形态 D.公民参政积极性的提高
12.11世纪,拜占庭帝国金币纯度从约24克拉骤降至约8克拉。有学者指出,此次贬值并非单纯经济现象,传统上金币通过税收循环支撑中央集权,但贬值后国家被迫转向土地分封换取地方军事支持。这直接导致
A.农业技术进步缓慢 B.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C.教会权力走向消亡 D.商人阶层迅速崛起
13.中世纪后期,英格兰行会频繁递交请愿书,要求维护其特许经营权,维持原有的市场秩序,但此类请愿并未获得王室完全支持。这反映出
A.行会生产工艺的滞后性 B.城市议会与王室立场一致
C.自由竞争的市场化趋势 D.外来商人缺乏足够竞争力
1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19世纪欧洲工厂主为降低机器闲置成本,不断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至夜间,并通过议会立法固化“三班制”劳动模式;同时,伦敦等地煤气照明公司以股份制形式普及夜间照明设备。据此可知,近代欧洲“黑夜”功能转变主要源于
A.工业技术的进步 B.资本增殖的需求
C.劳工运动的开展 D.宗教观念的淡化
15.维斯曼是德国最为知名的非洲殖民者之一。1909年,德意志帝国在德属东非首府的中央广场为其建立了纪念碑。该碑高达4.5米,维斯曼身穿军队制服,手持佩剑,眺望远方,底座上镌刻一首以当地人口吻写成的诗,表达德属东非人民对维斯曼平息战火的“崇敬”与“信任”。德国修建该碑旨在
A.展现强大的军事实力 B.纪念维斯曼个人伟大功绩
C.宣扬争霸世界的野心 D.掩盖殖民统治的残暴本性
16.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美国政府设计的“未完成的事业”展览自曝贫民窟、环境问题及南方种族隔离现状,欧洲媒体称其“以谦逊赢得尊重”。这反映出冷战初期美国政府
A.主动揭露社会问题以推进民权改革 B.淡化意识形态竞争以缓和对苏关系
C.借真实叙事提升国际宣传的可信度 D.受国际舆论压力被迫调整种族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辽宋金时期诸政权并立对峙,两宋士人“独尊宋统”,将“华夷有别”的原则不自觉地植入到历史书写的各个环节,成书于北宋的《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将“夷狄”塑造成不通礼义、毫无信义的敌对形象。
元朝建立之后,“独尊宋统”的狭隘史观被逐渐摒弃,产生了“三史皆为正统”的观念,开始将辽、金与唐、宋等传统中原王朝同等对待。大德元年(1297年),燕山文士修端对“独尊宋统”论进行了驳斥,认为辽、宋、金地位平等,皆为正统。随着一批辽、金世家大族以及官员后代步入元朝政坛,辽、宋、金三朝皆为正统的观点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至正三年(1343年)辽、宋、金三史总裁官脱脱作出决断,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为辽、宋、金三史的书写方针。这一举动标志着辽、宋、金正统史观的最终确立。
-摘编自曹流、田野《正统与交融-辽、宋、金正统史观的创立与元修三史中的民族交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宋到元正统史观发生转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宋到元正统史观转变的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门牌制度创自西欧,迅速发展至北美,并在全球的推广。1854年,上海租界工部局为征税方便,对界内道路名称、房屋编号、住户情况等基础数据进行追踪和更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华界绅商在租界示范下,特别是受租界当局越界筑路侵犯主权的刺激,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引进各项新式制度,租界的门牌制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向华界推广。1926年,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引入当时新兴的门牌编号方法,使门牌编号更加合理。1935年后,公共租界门牌号体系实现统一,奠定了上海城市核心区域的门牌号体系,并一直稳定沿用。2020年底,上海市政府上线“地址编码系统”,游客扫描对应的二维码可进入市政官方APP,查后周边的三维地图,查找附近的市政服务。这一系统的前置基础正是门牌号体系。
-摘编自罗桂林《“门牌政治”的兴起-近代上海的空间治理与城市转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上海门牌制度的发展历程。(8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简述对近代门牌制度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德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条跌宕起伏的“特殊道路”。从19世纪“小德意志”统一到二战后分裂、再至1990年两德统一,耕域的频繁仲缩不仅加剧了“何谓德国”的民族认同争议,还深刺塑造其外交战略-从神圣罗马帝国的霸权野心转为战后融入欧洲的和平政策,最终成为欧盟的核心推动者。德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面临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俾斯麦既采的普选制度又维护君主制;魏玛共和国试图以总统紧急权平衡民主与效率;战后“社会市场经济”融合国家干预与社会公正。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催生了铁血政策与领袖崇拜,但各阶层的妥协却成为社会稳定的关键。王朝战争加速统一却埋下军国主义祸根。两次世界大战摧毁旧秩序却催生分裂与反思。战后和平主义与经济奇迹并存,但冷战的战略需求又迫使德国重拾军事角色。
-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现代化的历史道路》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现代化进程“特殊性”的具体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这些产业技术革命都以标志性生产工具的出现为特征,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提及或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生产工具,以“一件生产工具的自述”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所选工具真实且有代表性;形式符合文体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D A B D A C
序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A B C B D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
(1)原因:元朝实现大一统,疆域辽阔,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区域内取得一定的统治成就;汉族士人在元朝政治中的参与,促进了观念的转变;理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华夷观念有所松动。(6分)
(2)历史意义: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了史学观念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正统史观;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为后世研究辽、宋、金历史提供了更客观的视角。(8分)
18.(14分)
(1)发展历程:1854年,上海租界工部局为征税方便开始对门牌号等基础数据进行追踪和更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租界影响及民族意识觉醒,华界积极推动门牌制度的引进和推广;1926年,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引入新的门牌编号方法,使编号更合理;1935年后,公共租界门牌号体系实现统一,奠定上海城市核心区域门牌号体系基础;2020年底,上海“地址编码系统”上线,以门牌号体系为基础实现更多市政服务功能。(8分)
(2)认识:近代门牌制度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它从租界起源,后被华界借鉴推广,反映了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对先进制度的吸收。门牌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管理的规范化,便于政府进行人口管理、税收征管等行政事务,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同时,也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政治局势、民族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如租界与华界的互动等。(6分)
19.(12分)
(1)具体特征:疆域变化频繁,民族认同存在争议;外交战略从争霸到融入欧洲和平政策;政治制度上传统与现代碰撞,如保留君主制的同时采用普选制度等;经济模式融合国家干预与社会公正,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历史上军国主义传统与各阶层妥协并存,两次世界大战影响巨大,战后经历分裂与统一,冷战时期又因战略需求重拾军事角色。(6分)
(2)启示:现代化建设要注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维护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制度建设上,要结合国情,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民主政治模式,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经济发展要兼顾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注重社会公平;避免走极端的军事扩张道路,坚持和平发展,妥善处理国际关系;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在反思中不断前进。(6分)
20.(12分)
一件生产工具的自述
我,战国铁犁铧,诞生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在我的家族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的农具大多是木制或石制的,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需求。
我由坚固的铁制成,形状独特,前端尖锐,便于破土。当我被安装在耕牛拉动的犁上时,就成为了农民们开垦土地的得力助手。我深入土壤,将坚硬的土地翻耕得松软,为种子的播种和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的出现,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在我之前,人们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等原始的耕种方式,土地利用率低,产量也不高。而我的使用,使得大规模的农田开垦成为可能,深耕细作的农业模式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荒地被开垦成肥沃的农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这不仅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的广泛应用,社会结构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一部分人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身于其他行业。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逐渐增多,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同时,各国为了增强国力,纷纷进行变法改革,鼓励农业生产,我也因此成为了各国重视的对象。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见证了无数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场景,也见证了农业文明的不断进步。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身影逐渐被更先进的农具所取代,但我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变革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