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历史预热模拟卷 【广西专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中考历史预热模拟卷 【广西专用】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中考历史预热模拟卷 【广西专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2.阅读下图历史短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
场景 时间:春秋时期某一个夏日 地点:田野 人物:郑庄公(郑国国君) 祭足(郑国臣子) 内容:祭足率领郑国军队,抢夺周天子的麦子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县郡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秦末农民大起义
3.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文化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4.唐诗通常会把时空背景转换成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宋词经常提及不为两宋控制却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西北地区,如辛弃疾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这主要表明( )
A.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B.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C.家国情怀是超越时空的情感 D.秦汉两朝边境贸易较为兴旺
5.“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
6.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民众是以“大清国子民”的立场抵抗英军的。事后,广西巡抚在奏议中说:“这次广州未出大事,是借乡民之力。”这反映出( )
A.外来侵略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 B.政府官员和民众盲目排外
C.民众成为抗击外来侵略的主力 D.国内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7.1881年,清政府为了运输开平煤矿的煤炭,建成唐胥铁路,后来铁路两端不断延伸,到1894年扩建成为天津至山海关铁路,弥补了北方多条水系互相平行、无法联通的缺憾。这说明( )
A.近代军事工业开始出现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洋务运动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多次在危急关头为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当攻打长沙的计划失败,效仿俄国的做法行不通时,毛泽东提出( )
A.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进行抗日持久战
C.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进行和平谈判
D.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粉碎重点进攻
9.历史学家金冲及说,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前途命运,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D.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0.体育外交也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1963年参加了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1965年参加了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等,积极开展与亚非拉独立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这些活动( )
A.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B.有利于改善中美外交关系
C.有利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有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1.我国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2021年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 )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更加科学
C.一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在世界上最早实行五年建设计划
12.史料种类众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历史发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录。其他史料如文字记载、口述回忆等或由立场的不同,或受环境的影响,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本真。以下选项作为研究古希腊历史第一手史料最恰当的是( )
A.雅典卫城遗址 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电影《诸神之战》 D.希波战争故事讲述
13.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与其前身罗马帝国截然不同,总体来说呈现守势状态,其目标以收复失土为主,并非开拓新疆土。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其前身是波斯帝国 B.版图一直在扩大
C.长期进行防御战争 D.被阿拉伯人灭亡
14.学习历史要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海德公园建造了一座玻璃大厦,以展示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有600多万人参观了博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上人们可能看到的有( )
A.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 B.瓦特改进的蒸汽机
C.海厄特发明的塑料 D.奥托制造的煤气内燃机
15.1991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宣称,要“争取五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企图未能实现;2004年,日本又改变了“入常”策略,最后也归于失败。这些“入常”行为说明日本( )
A.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反省历史融入世界
C.致力维护世界和平 D.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求真务实之科技篇】
图一蔡伦改进造纸术 图二祖冲之与圆周率 图三《伤寒杂病论》 图四《齐民要术》
(1)简述图一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和图二成就的历史地位。(4分)
(2)写出图三、图四著作的作者。(1分)
【传承创新之艺术篇】
图五《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图六《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图七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
(3)艺术作品分别涉及哪一领域?(3分)
(4)上述图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4分)
17.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某班同学以“共迎华诞·献礼祖国”为主题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探究任务。(11分)
活动一【梳理史实 回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历程】
第一小组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的部分史实,制作了以下时间轴,并进行探究。
(1)请你参与时间轴的制作,完成?_______处内容的填写。并从中任选两个有关联的事件,拟定一个合理的观点。(3分)
活动二【研读材料 理解社会主义理论内涵】
第二小组搜集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材料,并从中选取了一则进行研读。从1979年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对西方现代化的发展经验从“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的态度,到“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的结论。1983年,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改革是稳健的、渐进的,改革道路是独立自主的……在邓小平理论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逐渐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摘编自《邓小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请你参与研读,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特点。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在这场改革中,哪些措施推动我国“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3分)
活动三【聚焦人物 学习社会主义楷模精神】
第三小组选取了四位楷模,制作人物展板,现已完成郝建秀的事迹介绍。
(3)请你从其他三位楷模中任选一位,介绍其事迹。(3分)
(4)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影响全球合作的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逐步得以消除,使得世界市场更加完整和统一。各国国民经济主体在相对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下进行竞争,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不断出现,其决策全球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母国区位分布分散化的趋势,对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市场健康运行又提供了保证。
——摘编自赵宗博《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市场整合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材料三:世界经济的形成,首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世界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的范畴,也是一个历史的和社会的范畴。世界经济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任何国家都不能不和这个整体发生某种程度的联系。而且,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的变化必然使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不断地发生变革。
——摘编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贸易呈现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归纳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3分)
(2)归纳材料三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阐述合理)。(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祭足率领郑国军队,抢夺周天子的麦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发展壮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题干所述反映了郑庄公作为诸侯挑战周天子的权威,诸侯国设置县郡也冲击了分封制,B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对周天子权威的冲击,体现了西周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等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故选D。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英国的侵略,民众强调自己是“大清国子民”并进行抵抗,巡抚也认为“这次广州未出大事,是借乡民之力”,这体现出在西方侵略面前,民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A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抗争,不是盲目排外,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抗击外来侵略的主力,也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排除CD。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C正确;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当攻打长沙的计划失败,效仿俄国的做法行不通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并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A正确;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进行抗日持久战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进行和平谈判,与材料不符,排除C;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粉碎重点进攻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
9.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D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排除B;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排除C。
10.答案:A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积极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积极开展与亚非拉独立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A正确;中国积极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积极开展与亚非拉独立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与改善中美外交关系无关,排除B;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更加科学,从最开始的指令性计划,发展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辅相成的规划,B正确;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一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都是错误的,排除AC;世界上最早实行五年建设计划的并不是中国,而是苏联,排除D。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史料种类众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历史发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录。其他史料如文字记载、口述回忆等或由立场的不同,或受环境的影响,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本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卫城遗址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原始史料,可以作为研究古希腊历史的第一手史料,A正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创作的历史著作,可能掺杂着作者的情感,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电影《诸神之战》可能掺杂着创作人员的情感,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希波战争故事讲述可能会受讲述者的立场等影响,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与其前身罗马帝国截然不同,总体来说呈现守势状态,其目标以收复失土为主,并非开拓新疆土”可知,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以收复失土为主,拜占庭帝国辖域广阔,敌人众多,作为一个千年帝国,不可能长期维持大量军队,所以他们采取的是精兵战略和弹性防御策略,C正确;拜占庭帝国的前身是罗马帝国,排除A;拜占庭帝国以收复失土为主,版图没有一直在扩大,排除B;拜占庭帝国最后被奥斯曼帝国所灭,排除D。
14.答案:B
解析:根据t题干材料“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海德公园建造了一座玻璃大厦,以展示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有600多万人参观了博览会”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信息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故在博览会上人们能够看到瓦特改进的蒸汽机,B正确: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海厄特发明的塑料、奥托制造的煤气内燃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排除ACD。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36年”“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这说明日本此时正试图突破华盛顿体系的过制,C正确;1936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日本要打破现状,积极准备对外扩张,并不是为维护国际和平秩序,排除B;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就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排除D。
16.答案:(1)图一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言之有理,一点即可)
图二地位;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张仲景;贾思勰。
(3)图五领域:书法;图六领域:绘画;图七领域:石窟艺术。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折射出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影响:根据图一信息“蔡伦改进造纸术”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地位:根据图二信息“祖冲之与圆周率”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作者:根据图三信息“《伤寒杂病论》”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等。这部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理论的基础,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者:根据图四信息“《齐民要术》”和结合所学可知,贾思勰著成《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等重要思想,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书,凸显出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3)领域:根据图五信息“《兰亭集序》”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五艺术作品涉及书法领域;根据图六信息“《女史箴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图六艺术作品涉及绘画领域;根据图七信息“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七艺术作品涉及石窟艺术领域。
(4)感悟:根据材料得出感悟,言之有理、价值观正确、语言表述准确即可。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折射出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17.答案:(1)内容:土地改革。事件: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观点:符合国情的土地所有制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特点: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或者具有中国特色)。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依据国情进行改革;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18.答案:(1)变化:贸易规范、范围扩大,商品贸易的种类、数量增加,出现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
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影响世界合作的因素消除,跨国公司的出现,国际经济组织的影响。
(2)观点: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
论述:14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经济出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出现世界经济的萌芽;15世纪后期,葡萄牙、西班牙等开启探索世界并进行殖民扩张,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地瓜分基本结束,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分析可知贸易规范、范围扩大;根据材料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分析可知商品贸易的种类、数量增加;根据材料“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分析可知出现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
原因:根据材料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影响全球合作的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逐步得以消除,使得世界市场更加完整和统一~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不断出现,其决策全球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母国区位分布分散化的趋势~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市场健康运行又提供了保证归纳可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有科技革命的推动,影响世界合作的因素消除,跨国公司的出现,国际经济组织的影响。
(2)观点:根据材料“世界经济的形成,首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可归纳出观点: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
论述过程需要结合史实,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参考示例如下:论述:14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经济出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出现世界经济的萌芽;15世纪后期,葡萄牙、西班牙等开始探索世界并进行殖民扩张,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地瓜分基本结束,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