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科技文化成就》位于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课 ,内容聚焦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科技成就主要是介绍了 “两弹一星”、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和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接着介绍了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和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巨大贡献,以及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文化成就方面主要阐述了 1956 年,在毛泽东提出的 “双百” 方针指引下,我国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列举了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等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为科技文化事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也为改革开放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因此,本课既与先前所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等章节相衔接,也为后续学习改革开放等内容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熟知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理解本课科技文化成就奠定知识基础。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逐步发展,能够对图片、文字资料进行简单分析,还会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开展自主学习。但在剖析科技成就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科技、文化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深远影响时,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普遍对科技文化题材兴趣盎然,但部分学生学习历史时缺乏主动性,过度依赖教师讲解,参与课堂讨论不够积极。此外,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和学习态度上差异明显,因此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教学目标: 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利用图书室、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推动力量;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 “两弹一星” 爆炸成功的珍贵影像资料以及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相关片段。在影像里,蘑菇云腾空而起,科学家们欢呼雀跃。大家知道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与智慧吗?这一成就对我国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二) 新课讲授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含义 【提问】何为“两弹一星”? 【引导】“核弹”是什么呢? 【讲授】引导学生知道核弹、人造地球卫星、导弹。通过讲解,提问学生感受。 【回答】“两弹”是核弹、导弹;“一星”是人造地球卫星。 【回答】原子弹、氢弹。 【回答】核武器是国力强大的表现和底蕴威慑。 知道“两弹一星”的具体内容,感受我国的强大实力。
成就 【引导】出示时间轴和图片,请学生阅读课本,梳理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来的重要成就。 【讲授】我国是第4个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第5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回答】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梳理“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原因 【引导】出示“原子弹”图片、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的“小男孩”和“胖子”的损失情况统计和三则文字材料,核武器拥有如此破坏力,对世界、人类有如此大的威胁,为什么爱好和平的中国还要发展核武器? 【回答】①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维护世界和平。②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③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有助于培养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树立唯物史观。
代表人物 【引导】请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大家了解的“以身许国铸重器”的代表人物。生答后出示图文材料,简要介绍邓稼先、钱学森。 【回答】①“两弹”元勋——邓稼先: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②“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 学习“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导弹之父”钱学森身上的宝贵品质。
5.两弹一星精神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思考,想一想,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进而请学生说一说两弹一星精神。 【回答】缺技术、缺指导、缺设备、环境艰苦、设备落后。 【回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分析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的困难,进而深刻理解两弹一星精神。
6.意义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归纳“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回答】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7.载人航天 【引导】出示视频材料,观看视频:梳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推进情况。 【引导】出示时间轴和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本P92,合作探究,列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大事年表。 【回答】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 【回答】①1999年11月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 升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完成中国航天员(翟志刚)首次空间出舱活动。④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发射,与天和核心舱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空间站。 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梳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大事年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说出“载人航天”精神打好铺垫。
“载人航天”精神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提问同学们说一说“载人航天”精神是什么? 【回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讨论法,深入理解载人航天精神。
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引导】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指什么? 生答后出示图文材料。 【提问】出示图片,袁隆平都有哪些贡献?历史意义是什么呢? 【讲授】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引导】出示图片和图表,请学生合作探讨,对比分析杂交水稻的优势。 【回答】①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回答】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记住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指的是邓小平、袁隆平。 问答法,知道袁隆平的荣誉以及其重要意义。
2.屠呦呦与青蒿素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你们知道青蒿素主要是抵抗什么病症的吗?生答后出示疟疾的图文材料。 【提问】谁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回答】疟疾。 【回答】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了解疟疾,为学习屠呦呦与青蒿素做好铺垫。
【讲授】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知道屠呦呦的贡献和荣誉。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钟南山 【提问】出示钟南山图片。同学,你们了解钟南山吗? 【讲授】202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引导】出示袁隆平的科研历程等,先请学生共同回顾袁隆平、钟南山和屠呦呦的事迹,从各个领域科学家的成就历程,谈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什么精神? 【回答】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更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 【回答】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 知道钟南山的重要事迹贡献。 学习科学家们的宝贵精神。
叁·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
‘ 1.“双百”方针的提出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请学生回答“双百”方针的提出内容。 【回答】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知道双百”方针的提出内容。
2.文化发展成果 【引导】依次出示课件,请学生结合材料自主学习,梳理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成果。 【引导】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这一时期文化成果的特点。 【引导】请学生结合所学所知内容,讨论回答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品以及获奖理由。 【回答】①改革开放前的成果:小说《红岩》《青春之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话剧《茶馆》、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回答】多样化,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回答】②改革开放后的成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 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回答】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中外文化交流增多。 【回答】③改革开放后的成果: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回答】①《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 梳理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成果,并分析这一时期的文化成果特点,并从中了解作家莫言的奖项荣誉,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讲授】分享莫言的获奖演讲:“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回答】②“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 【回答】④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特点: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影响: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归纳概况以及历史分析等能力
(三)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同见证了新中国科技文化领域的累累硕果。在科技方面,“两弹一星” 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载人航天工程彰显了我国的探索精神,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屠呦呦的青蒿素,更是为全球人民的生活带来福祉。在文化领域,“双百” 方针引领下,众多优秀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也与国家的大力支持紧密相关。它们不仅改变了我国的面貌,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了中国力量。 认真听讲并记好笔记。 小结升华,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