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同主题类文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课外同主题类文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课外同主题类文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①古时候,一个有名的木匠要在木头上雕刻一只凤凰。人们听说了,一窝蜂地跑来看。
②木匠在木头上勾了个大体轮廓,就不慌不忙地雕起来。当凤头、凤尾还没雕成,羽毛也没有刻完的时候,围观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③看见凤凰头的人,撇撇嘴说:“那是什么凤凰啊,简直像公鸡。”看见凤凰身子的人,斜斜眼睛说:“雕的一点儿也不像凤凰,倒像只又丑又笨的鸭子。”其余的人也指指点点附和着说:“还是有名的木匠呢,真丢人!瞧那笨手笨脚的样子,还想雕凤凰呢!”听了这些,木匠并不理会,仍然专心致志地雕刻着。
④围观的人觉得没多大意思,便三三两两地散开了。只有一位白胡子老头仍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没过几天,凤凰雕成了,还涂上鲜艳的色彩。人们又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
⑤只见凤凰翠绿的冠子高高耸立,鲜红的爪子闪闪发光,色彩缤纷的身子格外耀眼,鲜艳美丽的翅膀跃跃欲飞。
⑥木匠用刻刀轻轻一点,给凤凰刻上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凤凰立即扑噜噜地拍打翅膀,腾空而起,在屋梁上回旋飞翔,三天三夜没有降落。
⑦这时围观的人齐声称赞,一致惊叹凤凰的精美,夸奖木匠技艺非凡。
⑧那位白胡子老头听了,扭过头来,说:“别忘了,开始的时候你们是怎样议论的啊!”一句话说得人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1.给加点的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序号)
(1)围观的人觉得没多大意思。( )
A.思想内容。 B.意见。 C.情趣;趣味。 D.心意。
(2)围观的人夸奖木匠技艺非凡。( )
A.十分,极。 B.超过一般;不寻常。 C.比较好。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一心一意——( ) 称赞——( )
五颜六色——( ) 惭愧——( )
3.“一句话说得人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的原因是( )
A.木匠雕的凤凰能腾飞起来,三天三夜没落下
B.人们没有看到雕凤凰的全过程,只看了开头,就轻易下了错误的结论
4.阅读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进入魏国境内。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于是派大将庞涓率兵10万阻击齐军,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并且敌我力量寡众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便亲率精锐的士兵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士兵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的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己知道厄运难逃,于是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5.联系短文,解释下列词语。
欲擒故纵:
进退两难:
6.孙膑是如何施展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的?
7.你认为庞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具体说一说。
8.你还知道孙膑的哪些故事?写一写。
①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声道歉。“噢,噢,不要紧。”哎呀!这时我才发现他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大伯,我扶你回去吧!”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太谢谢你了,小姑娘。”他很感动地说。我们一起向前走去。
②突然,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着说:“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大伯,你走这边,小心绊倒。”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会绊倒的。”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到衣袋里去摸手绢。
③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一震,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④雨仍在下着。雨中,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的引路人。
9.用“||”把短文分成三层,并写出第二层的层意。
10.下面几句话中,哪一句最能确切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括号内画“√”。
(1)文章赞扬了小姑娘乐意帮助盲人的好行为,好品质。( )
(2)文章赞扬了盲人伯伯时时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
(3)文章赞扬了盲人伯伯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表达了小姑娘要像盲人伯伯那样做人的决心。( )
11.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淼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托着浪花越来越远。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水里拼命地游。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多次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下令返航去找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问孩子:“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孩子回答:“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1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拯救( )  绝望( )  犹豫( )
13.用“____”画出小孩落水后心理活动的句子。
14.“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中“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①宋朝的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②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③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④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⑤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15.理清捞铁牛的过程,推测和尚的思维过程,把示意图补充完整。
潜水摸牛→( )→( )→( )→( )→( )→众人拖牛
A.铲沙拔牛 B.划船拉牛 C.潜水拴牛 D.拴船搭架 E.备船装沙
16.和尚能够把沉重的铁牛从河中捞出来,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 。
17.短文最后说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写一写。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选自《说苑·正谏》)
【注释】①委身:曲身。②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18.根据短文内容,将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
螳螂捕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19.写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思。
(1)其上有蝉( )
(2)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3)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4)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2)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21.与短文中的成语意思相近的八字词语是“ ”。
参考答案
1. C B 2. 专心致志 夸奖 色彩缤纷 羞愧 3.B 4.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和判断事物,不要在没有了解事物的完整的真面目前就随便发表意见或下结论。
1.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含义的理解。
(1)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围观的人觉得没多大意思” 可知,这句话里,围观的人觉得看着没意思、没趣,所以才散开了。“意思”指的是围观这件事所带来的情趣、趣味。
故选C。
(2)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这时围观的人齐声称赞,一致惊叹凤凰的精美,夸奖木匠技艺非凡。”可知,“技艺非凡”中的“非凡 意思是超出一般、不寻常 ,用来形容木匠的技艺高超,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水平。
故选B。
2.本题考查近义词。
“一心一意”形容心思、意念专一,专注于某件事。结合文中第③自然段“听了这些,木匠并不理会,仍然专心致志地雕刻着。”可知,“专心致志”意思是木匠在雕刻凤凰时心思集中,二者意思相近,都体现专注做事的状态。故“一心一意”的近义词是文中的“专心致志”。
“称赞”是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优点的喜爱、赞扬。结合文中第⑦自然段“这时围观的人齐声称赞,一致惊叹凤凰的精美,夸奖木匠技艺非凡。”可知,“夸奖”意思是指用称赞的话语对人或事物的优点进行表扬、赞许。二者意思相近,故“称赞”的近义词是文中的“夸奖”。
“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结合文中第⑤自然段“只见凤凰翠绿的冠子高高耸立,鲜红的爪子闪闪发光,色彩缤纷的身子格外耀眼,鲜艳美丽的翅膀跃跃欲飞。”可知,“色彩缤纷”也是描述色彩丰富多样,二者意思相近。故“五颜六色”的近义词是文中的“色彩缤纷”。
“惭愧”指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结合文中第⑧自然段“一句话说得人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可知,“羞愧”是人们听了白胡子老头的话后,因之前错误评价而感到羞耻,二者意思相近。故“惭愧”的近义词是文中的“羞愧”。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⑧自然段“一句话说得人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可知,这句话是故事发展到关键节点时出现的情节,旨在揭示众人前后态度反差后的内心状态,让我们从给定选项中探寻引发这种羞愧情绪的核心因素。
A.是对木匠精湛雕刻技艺的夸张描述,是为了突出凤凰雕刻完成后的神奇效果,它是人们羞愧的背景因素,而非直接原因。
B.故事里,人们在木匠刚开始雕刻凤凰,凤头、凤尾未成型,羽毛未刻完时,仅依据这些不完整的状态,就七嘴八舌地嘲笑,有人说像公鸡,有人说像鸭子,还贬低木匠的技艺。可当凤凰雕成,展现出精美绝伦的模样,与他们之前的判断天差地别。此时白胡子老头的话让大家意识到,自己仅仅因为看到雕刻开头,没有耐心等到完成,就草率地给出负面评价,这种片面、不客观的行为是错误的。所以人们因自己的错误判断和行为感到羞愧。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文章,在故事里,众人在木匠刚开始雕刻凤凰,仅仅呈现出初步轮廓时,就纷纷发表看法,认为凤凰雕得像公鸡、鸭子,还指责木匠技艺差。然而,他们忽略了作品尚在创作过程中,远未完成。当凤凰雕琢完毕,呈现出精美绝伦的样子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判断大错特错。这充分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事物,不能仅凭一时所见的局部情况就匆忙表态。只有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与分析,掌握其完整的真实面貌后,所做出的评价和结论才更具准确性与可靠性。
5. 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泛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先放松一步。 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6.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三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孙膑用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大量逃亡,诱其至马陵埋伏之地,使其被齐军所灭。 7.庞涓争强好胜,好大喜功,生性多疑,自以为是导致失败。从庞涓的行为和语言中体会到的。 8.示例:指导了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5.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可以联系上下文。
欲擒故纵: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泛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先放松一步。
进退两难: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6.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洞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
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理解能力。文中:庞涓一见大喜,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便亲率精锐的士兵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士兵点火把照路。可见正是庞涓的争强好胜、自以为是导致了失败。
8.此题考查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拓展。
田忌赛马: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孙膑在“田忌赛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
逃奔齐国: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
9.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层;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层;第四自然段为第三层。雨中,盲人将一块下水道水泥板摸索着放回原处,“我”深受感动。 10.(3)√ 11.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心却是亮澄澄的。“我”指引了盲人回家的路,盲人却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指引“我”做一个时时为他人着想的人。
9.本题考查划分段落,概括层意。
第①自然段:主要讲述了“我”在雨中赶路时撞到了一位盲人,出于歉意和不安,“我”决定扶他回去,这是故事的开端部分。
第②自然段:“我”被下水道水泥板绊到,盲人听到后不顾自身不便,蹲下摸索并将水泥板盖好,这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突出了盲人的善良和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第③自然段:“我”被盲人的行为所震撼,心灵受到触动,眼睛湿润,对盲人有了新的认识,这是故事的情感升华部分。
第④自然段:“我”继续搀扶盲人前行,同时意识到在做人的道路上盲人是“我”的引路人,这是故事的结尾部分,深化了主题。
所以分层为:①||②③||④。
通过第②③自然段的意思可知,第二层的意思是雨中,盲人将一块下水道水泥板摸索着放回原处,“我”深受感动。
10.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1)文章确实描写了小姑娘帮助盲人的情节,如第①自然段“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大伯,我扶你回去吧!’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体现了小姑娘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然而,文章重点并非仅仅在于赞扬小姑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盲人的互动,突出盲人的美好品质对小姑娘的影响,所以该选项不能确切反映文章中心思想。
(2)文章中盲人伯伯的行为确实展现了他时时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比如第②自然段“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会绊倒的。’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但该选项没有提及小姑娘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以及她从盲人伯伯身上学到的东西,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不够全面。
(3)从第②自然段盲人伯伯盖水泥板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同时,第③自然段“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一震,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表明小姑娘被盲人伯伯的行为所震撼,心灵受到触动。第④自然段“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的引路人”,进一步说明小姑娘意识到在做人方面盲人伯伯是自己的引路人,表达了小姑娘要像盲人伯伯那样做人的决心。该选项全面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能确切反映文章主旨。
故(3)正确。
11.本题考查文章理解。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对文章的理解即可,如:这句话通过对比“我”和盲人伯伯在不同道路上的角色,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它强调了一个人的价值和影响力并不取决于身体的健全与否,而在于内心的善良和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盲人伯伯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以及“我”从这次经历中获得的成长和启示,即要学习盲人伯伯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有爱心、为他人着想的人。
12. 陷害 希望 坚决 13.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 14.①慈祥友善。②体会到了被人相信的重要性。

15. E D C A B 16.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善于变通,开动脑筋,事情就会有好的结果 17.怀丙的出色表现在他聪明有智慧,遇到事情勤于动脑、善于思考;他能科学地认识问题,认真分析实际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做事考虑周到,工作中指挥有方。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短文中第③自然段是描写捞铁牛之前的准备工作,第④自然段是描写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方法。
根据第③自然段内容“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可知确定铁牛的沉没位置后,准备两只大船,并在船舱里装满泥沙。故为“备船装沙”。
根据第③自然段内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可知船在铁牛沉没的具体位置,把船拴起来固定。故为“拴船搭架”。
根据第③自然段内容“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可知通过潜入水底,一头拴住铁牛,一头绑在船上。故为“潜水拴牛”。
根据第④自然段内容“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可知准备工作做好后,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故为“铲沙拔牛”。
根据第④自然段内容“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可知船里的泥沙越来越少,船慢慢上浮通过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泥沙里往上拉。故为“划船拉牛”。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理解文章意思,文章叙述一个“智慧和尚”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起重设备和打捞技术,“智慧和尚”怀丙能够把几万斤重的铁牛从河中捞出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17.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文中第④自然段“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可知怀丙和尚卸掉船上的泥沙,利用水的浮力将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聪明能干,才智超人的人。
怀丙的“出色”表现在:他能很清楚的认清现实,知道只用人力下去把铁牛捞上来是不现实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有可行之路;其次他能很好的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河里的泥沙和现有的船;他很善于动脑,遇到问题想到可行的办法。
18. 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19. 树 蝉 螳螂 黄雀 20. 蝉在树上一边放声一边喝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自己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 21.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18.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和辨析。
结合文中“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可知,对应的成语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义是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为了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
19.本题考查的是多义字。
(1)“其上有蝉”的意思是树上面有蝉。所以“其”的意思是“树”;
(2)“不知螳螂在其后也”的意思是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所以“其”的意思是“蝉”;
(3)“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的意思是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所以“其”的意思是“螳螂”;
(4)“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的意思是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所以“其”的意思是“黄雀”。
20.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
结合整句话的含义进行分析和理解。
(1)本题中“饮”的意思是喝着,“其后”的意思是他的身后。整句话的含义是:蝉在树上一边放声一边喝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自己的身后。
(2)本题中“延颈”指的是伸长脖子,“欲”的意思是想要。所以整句话的含义是: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
21.本题考查的是八字词语的积累和识记。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各不相让。渔人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比喻双方相争,结果第三者得到好处。
故与短文中的成语意思相近的八字词语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参考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