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下学期小升初会考复习备考(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记叙文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下学期小升初会考复习备考(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叙文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下学期小升初会考复习备考(二)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进,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掩饰着她心里的不快。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热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期待的目光立刻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张着嘴,星星般的眼睛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还我十分,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就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的“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了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他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了村上第一个大学生。
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迫不及待: 。
(2)感: 。
2.小男孩为什么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呢?

3.从描写的角度说说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好在哪里?

4.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5.记叙文阅读。
那年冬天,那场雪
①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一出门,寒风直往袖筒里钻。大冷的天,冻得人牙齿直打颤。街道两旁结了厚厚的冰,在昏黄的路灯下泛着清冷的光。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人拎着礼物,回娘家过新年。
②路边站了许久,总算招到一辆的士,车停,上车。车缓缓开动,司机盯着前方,淡淡地说:“车费25元。”我愣了一下,平时没这么贵的,这不明摆着抬价吗?我有几分不悦,开始跟他讨价还价。
③路上有冰,车开得慢,时走时停。我焦急万分,便掏出手机看时间,催促司机稍微快点。他不急不慢地说:“你坐了我的车,我就要把你安全送到家。”
④车开进小区,我对司机说:“大哥,20元吧。”他窘在那里,犹豫着伸出手,接过钱放进包里。我转身下车,内心一阵欣喜,走进小区里, A。推开家门,妈妈迎了上来,嘴里念叨着:“怎么才到家?我这就给你们端年糕吃。”我下意识地掏手机看时间,心里一惊,兜里空空如也。在家人提醒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用固定电话拨通了手机,铃声响起,没人接电话。挂了再拨,仍没人接。我不再抱什么希望了,只好坐下来与家人过起这特别的除夕之夜, B。
⑤20分钟后,电话铃突然响起,接听:“我在你家楼下,还手机来了。”声音不大,却似平地起惊雷,我欢天喜地跑下楼去。
⑥到了楼下,司机大哥说:“刚才你打电话时,我正好碰上红绿灯,没法接。怕你着急,赶紧把手机送回来了。”我接过手机,掩饰不住失而复得的惊喜。我从身上掏出一把零钱,50多元,一股脑递给了司机大哥。
⑦“那可不行,手机本来就是你的,现在物归原主。”他连连摆手,笑呵呵地说,“如果你真的过意不去,就把刚才的5元车费补给我。”我的脸腾地红了,递上5元钱。他接过钱:“我不怕你笑话,儿子今年上高三,我想多挣点学费。天黑路滑,我们出车也不容易,你多担待些。”
⑧他黑红的脸庞上洋溢着慈爱的光芒。瞬间,我读懂了一颗父亲的心。在他的内心深处,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这坚守的背后,是清白人生的信念,更是一位平民英雄的信仰。
⑨一晃几年过去,我仍会想起那年冬天的那场雪。不知他现在过得好不好。那件雪中旧事,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永久的美丽印记。
(1)阅读短文,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下面对本文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以天气的严寒烘托出当时“我们”一家人焦急等待的心情。
B.写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的士司机冒雪送手机作铺垫。
C.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故事悲凉的气氛。
D.暗示的士司机生活的艰辛,如此寒冷的夜晚还要在外奔波。
(3)“我的脸腾地红了,递上5元钱。”下面对句中“我”脸红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为了省钱一路讨价还价,司机却冒雪为“我”送手机。
B.到小区以后,“我”仍旧跟司机讨价还价,心里十分愧疚。
C.的士司机只要他应得的5元钱,让“我”更加羞愧。
D.“我”觉得5元钱实在是太少,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4)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阅读第④段,联系上下文,选择一处,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方法把句子补充完整。
我选择 [A/B]
(5)品读选文中画线句子,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美丽印记”内涵的理解。
6.阅读《牛皮纸包着的月饼》,完成下列各题。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丁立梅
①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
②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③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桶。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
④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⑤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唯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
⑥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闻到月饼的味道。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⑦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舔着吃。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
⑧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忘掉藏月饼这件事。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
⑨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跟着寡母过活,自是没钱买月饼。中秋时,别人家欢歌笑语,他们家却冷冷清清的。祖母说,可怜啊。遂踮着小脚,给他们送了月饼去。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明白了。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小学读本》2015年第4期)
(1)下列对朋友给我带来的月饼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①鱼翅做馅
②外层起酥
③洇着金黄的油
④装在红漆木盒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等到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为什么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   
A.我们在等祖父买月饼回来,体现了我们对月饼的向往。
B.祖父去很远的地方买月饼,生动地刻画了祖父天真烂漫的形象。
C.等待着朋友给我们送月饼,形象地描绘了我们对月饼的渴望之情。
D.祖父买月饼时,在路上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我们为他感到骄傲。
(3)第七自然段“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舔着吃。”对于“舔”这个动作,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①描写了吃月饼的过程,担心一下子吃完被母亲责备。
②写出了舍不得一下子吃掉月饼,表现了月饼的弥足珍贵。
③体现了月饼的美味以及我们对月饼的喜爱之情,表现童真童趣。
④说明在母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我们懂得了将好东西留着慢慢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最后一段描写祖母把月饼分送给邻家的孩子,主要用意是什么?   
A.体现祖母的善良与淳朴
B.突出了孩子童年生活的快乐
C.表达了一家人的幸福与快乐
D.指出邻家的孩子没有月饼的可怜
(5)短文写了“我”丢月饼,外祖母也丢过月饼,原因一样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作答。

(6)短文中,“中秋前一个星期”和“中秋这一天”哪部分内容详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有读者认为,短文的题目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但前三个自然段却描写包装精美的月饼,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删掉,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文学类文本阅读。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十一二岁。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又很熟练地算账、找钱,有条不紊。在当今这个时代,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饭去上学,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
③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我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就开始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④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呢!”孩子的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的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而且,我看到了一种勇气与坚强。
⑤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
⑥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响亮地吆喝,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或者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⑦我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7.短文中,“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变化是: → →希望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8.对第②段中两个“很熟练地”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A.生动刻画出孩子卖豆浆已有较长一段时间。
B.说明这个孩子把全部精力花在了卖豆浆上。
C.与下文“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相呼应。
D.衬托出孩子生活的不易,凸显出他的勇气与坚强。
9.对第③、⑤段中画线部分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是为了说明“我”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人。
B.“我”从内心深处感叹这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C.这么小的孩子就卖豆浆,生活艰辛不易,“我”充满同情。
D.这么小的孩子毕竟手艺不精,磨出来的豆浆确实有些苦味。
10.下列是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介绍一个卖豆浆的孩子,表达了“我”对他的同情。
B.介绍一个卖豆浆的孩子,写他从小就独立自强。
C.描写一个孩子从小就卖豆浆,暗示他的童年生活困苦。
D.描写一个卖豆浆的孩子,赞扬他独立自强的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1.结合短文,联系生活实际,写写你对“我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这句话的理解。
12.课外阅读。
鼓励让我充满勇气
①我出生在一个极其贫穷的家庭,父母务农,温饱都成问题。
②因为我是笑着来到人世的,邻里乡亲都视为奇观,所以父亲一度想给我起名“林清奇”。等到了父亲去报户口,其中有一个武功高人“清玄道长”,于是建议父亲给我起名“清玄”父亲采纳。
③幸亏那工作人员是读过点书的啊!我的名字和生命就与书有了不解之缘。
④我的父母并不知道写作为何事,甚至不知“作家”是干什么的。我小时候说长大了要当作家,说作家就是写写东西就可以收稿费,怒斥:“哪有这么好的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氛 (fēn fèn)围之中,我却最终成为作家,而且是台湾地区最负盛名、书最畅销的作家,这一切都归因于我的老师请我吃的那顿饺子。
⑤那时我的文章已经在学校里小有名气,谁都知道我想当作家,免不了就有些风言风语,老师邀请我去家中吃饭,我受宠若惊。等赶去时,我当时就很感动,眼泪都快流下来了。看到我这副样子,老师突然声色俱 (厉 历)地说:“我教了50年书,我用生命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听了老师这话,我的眼泪立刻掉到饺子上,吃起来连酱也不用蘸了。
⑥尽管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班上所有同学都去老师家吃过饭,老师也都对他们说过“你将来一定会成功”的话,让我一路成长为作家。
(1)给文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形,对的打“√”。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①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②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紧张不安。
(3)通读全文可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写“我”贫困的家境和“父亲给我的巴掌”,是为了突出老师对“我”的帮助之大。
B.学校里的“风言风语”和“老师的鼓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老师的鼓励给了“我”写作的勇气,让“我”一路成长为作家。
D.作者对给自己改名“清玄”的工作人员很感激,是他帮自己走上了写作道路。
(4)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 描写、 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5)文中最后一段“全班同学都去老师家吃过饭,老师也对他们说过‘你将来一定会成功’的话。”所有的同学后来都成功了吗?这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迟到
①我的爸爸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有一件事我永远忘不了……
②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早晨下起大雨,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听着不停的大雨,想到上学要迟到,我心里愁得不得了,就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③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紧皱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
④“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⑤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⑥“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⑦“晚了,爸爸!”我硬着头皮说。
⑧“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⑨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今天是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⑩爸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从桌上抄起鸡毛择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像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铜板坐车去上学。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是怕同学看见了要耻笑我。
我迟到了。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我闭上眼睛,静静地反思。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道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不禁抽搐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正在静默的当儿,我猛一转头,看见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我落泪了。
从那以后,每天早晨我都是站在学校门口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门的一个学生,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预备送给亲爱的韩老师,她教我跳舞。
——《城南旧事》(节选,有删改)
13.阅读短文,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1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催“我”起床时的对话以短句呈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推动了情感的变化。
B.第 自然段中画“___”的句子形象地表现了“我”承受的身体之痛,也暗示了“我”内心的羞愧。
C.短文写了两件事,详写“挨打”这件事,是因为“我”遭受爸爸痛打后一直怨恨他。
D.短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以小事见真情。
15.第⑩和 自然段中画“___”的句子都是 描写,其中第⑩自然段写出了 ,第 自然段写出了 。从两个不同角度表现出 。
16.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很有特点,请选择其中一处作批注。
17.你是怎么看待文中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感激。 2.因为小男孩可能知道自己考试不理想,才考59分,不敢来查分数。 3.句子运用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当时心情的紧张,害怕老师的拒绝。 4.因为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对小男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以后,小男孩变成了一个积极进取、心怀感恩的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仅事业达到了高峰,人生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解释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1)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2)感:感激。
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掩饰着她心里的不快。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可知,因为小男孩可能知道自己考试不理想,不敢来查分数。
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揣摩。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内容及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句子运用神态描写的方法。小男孩在向老师提出加分请求时的表现,他的吞吞吐吐与神态,表现他当时心情的紧张,害怕老师的拒绝。
4.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原来的小男孩自尊心很强但是贪玩,经常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自从秦老师“借”给他一分后,他学习“非常刻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他成为了某集团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都不忘去看望秦老师。由此看来,那一分,对小男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一个贪玩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积极进取、心怀感恩的人,所以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小男孩的一生。
5.(1)①得知价格 ②焦急万分 ③一阵欣喜 ④手机不见 ⑤惊喜万分 ⑥拒接50元
(2)C
(3)D
(4) A 我心情愉悦地走进小区,寒风中的路灯在我看来也变得温暖起来,昏黄的光芒洒在雪地上,仿佛照亮了回家的路。
(5)内涵包括:爱孩子、勤劳、诚实守信、乐观向上。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通读短文,观察思维导图,看出思维导图表述的是,在我们一家乘坐出租车时,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情感变化。①短文第②自然段“车缓缓开动,司机盯着前方,淡淡地说:‘车费25元。’我愣了一下,平时没这么贵的,这不明摆着抬价吗?有几分不悦,开始跟他讨价还价”描写了我在得知车费的时候,心情有几分不高兴,可知思维导图“得知车费”对应“几分不悦”。②短文第③自然段“路上有冰,车开得很慢,时走时停。我焦急万分,掏出手机看时间,催促司机稍微快点”,描写了路况不好,司机开的很慢,时走时停,“我”非常焦急,不断催促司机,可知思维导图“时开时停”对应“非常着急”。③短文第④自然段“车开进阳光小区,我对司机说:“大哥,20元吧。”他窘在那里,犹豫着伸出手,接过钱放进钱包里。我转身下车,内心一阵欣喜,走在小区里”,描写“我”与“出租车司机讲价,车费降至20元,我内心非常高兴。可知思维导图“收费20元”对应“高兴喜悦”。④短文第④自然段“我下意识地掏手机看时间,心里一惊,兜里空空如也。在家人提醒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用固定电话拨通了手机,铃声响起,没人接电话”描写了到家后,“我”惊觉手机丢失,焦急拨打却无人接听,心情忐忑不安。可知思维导图“手机丢失”对应“忐忑不安”。⑤短文第⑥自然段“到了楼下,司机大哥说:‘刚才你打电话时,正好碰上红绿灯,没法接。怕你着急,赶紧把手机送回来了。’接过手机,掩不住失而复得的惊喜”描写出租车司机送还“我”丢失的手机,“我”感到失而复得的喜悦。可知思维导图“送还手机”对应“惊喜万分”。⑥短文第⑥自然段“我从身上掏出一把零钱,50多元,一股脑儿递给了司机大哥”,短文第⑦自然段“‘那可不行,手机本来就是你的,现在物归原主。’他连连摆手,笑呵呵地说:‘如果你真的过意不去,就把刚才的5元车费补给我。’我的脸“腾”地红了,递上5元钱。描写了我递给司机大哥50元以表感谢,但他坚决拒绝,只要求我补足5元车费。我感激之下,脸红了,递上了5元钱。可知思维导图“拒接50元”对应“感动万分”。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一出门,寒风直往袖筒里钻。大冷的天,冻得人牙齿直打颤。街道两旁结了厚厚的冰,在昏黄的路灯下泛着清冷的光”,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当时天气的寒冷,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们”着急打车的心情。同时这样的天气的士司机仍然出来工作,表现了他生活的不易。
C.“渲染故事悲凉的气氛”明显与文章体现的主题不一致,说法不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结合短文第⑦自然段“他连连摆手,笑呵呵地说:‘如果你真的过意不去,就把刚才的5元车费补给我。’我的脸‘腾’地红了,递上5元钱”,描写了司机在归还我手机后拒接报酬,要求“我”补车费,可知虽然“我”可能确实觉得5元钱不足以完全表达“我”对司机的感激之情,但这并不是导致“我”脸红的直接原因。脸红是因为“我”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行为与司机的无私行为之间的对比,以及这种对比所揭示出的“我”的自私和短视。
故选D。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短文内容理解。
解答此题,要做到语言简洁、优美,拟写语段需要注意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还要注意融入自己的心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优美,合理使用修辞手法。
示例一:我选择A处。结合上下文描述的是主人公在走进小区后,内心的欣喜和对家的期待,因此我可以在这个情境下融入主人公的情感来描绘景物。例如:我高高兴兴地走进小区,寒风中的路灯也显得明亮起来,家家户户窗户透出的光是那样的温暖。
示例二:我选择B处。结合上下文描述了主人公在除夕夜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但此时主人公的手机却不见了,心情变得忐忑不安。因此,我可以在B处运用情感融入景物的方法,描写主人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例如:夜色中的小区仿佛一片死寂,树枝上的雪花在风中瑟瑟发抖,仿佛在为主人公的心情添上一抹凄凉。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讲了在一个大年三十的雪夜,一位司机大哥在面对大雪天路况不佳、车费价格争议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急不躁地开车,确保乘客安全到达目的地。在发现乘客手机丢在车上的时候,第一时间将手机送还。当乘客给予报酬时,只要了自己的车费的故事。而且他之所以坚持多收车费,是因为他儿子正在上高三,他需要多挣些学费。司机大哥是一个诚实守信、道德高尚、宽容大度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父亲。故“美丽印记”的内涵应包括:诚实守信、积极乐观、宽容大度、有责任有担当。
6.(1)B
(2)A
(3)D
(4)A
(5)“我”和祖母扔月饼的原因不一样。“我”扔月饼的原因是因为月饼味道怪异,“我”和家人实在是吃不下。祖母扔月饼的原因是因为祖母忘了藏月饼这件事,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
(6)“中秋这一天”的内容详写,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我们”对月饼的向往,表现童真童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7)短文的题目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前三个自然段却描写包装精美的月饼,但是不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删掉,因为开篇写包装精美的月饼虽外观好看但难吃的情节,引出对童年牛皮纸包装月饼的回忆,从而引出本文主要情节。两者又形成对比,突出了对儿时月饼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详解】(1)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
阅读短文结合短文第①段中“朋友去北京。红漆木盒装着、雍容”短文第③段中“鱼翅做的馅,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可知朋友给“我”带来的月饼是“鱼翅做馅”“装在红漆木盒里”。
故选①④,故选B。
(2)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
结合阅读短文第⑥段中,“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可知等到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是因为,我们都在等祖父买月饼回来体现了我们对月饼的向往。
故选A。
(3)本题考查了字词理解。
结合短文第⑦段中“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舔着吃。”句子“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中的“舔”这个动作,表现了月饼的弥足珍贵,也表现出了孩童的童真童趣,也让我们懂得了将好东西留着慢慢吃。
故选D。
(4)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
结合阅读短文最后一段“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自是没钱买月饼,别人家欢歌笑语。祖母说。遂踮着小脚。回家来安慰我们,比自己吃掉好”可知,主要用意是体现祖母的善良与淳朴。
故选A。
(5)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
结合短文第③段中“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味道怪异,就放下了,但终究。余下的,丢进垃圾桶”“我”扔月饼的原因是因为月饼味道怪异。
结合短文第⑧段中“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可知,等她记起时,不得不扔掉。
(6)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
结合短文第⑤段中“在中秋前一个星期,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搁在一个大缸里,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很浓,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五个一包。他动作舒缓,那动作无疑是美的。我们的心,朝着一个日子飞翔。”短文第⑥段中“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我们都能闻到月饼的味道,跑过去迎接。祖父说,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用小手托着。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可知将中秋这一天的内容详写,表现出孩子的童真童趣,并增加文章的趣味。
(7)本题考查了开放探究。
结合阅读短文的题目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但是不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删掉,引出对童年牛皮纸包装月饼的回忆。两者又形成对比。
7. 充满惊讶或好奇 同情孩子 8.B 9.C 10.D 11.从卖豆浆的经历里,这个孩子养成了吃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增强了他对家庭和生活的责任感,这些都会帮助他战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带他走向成功,所以说卖豆浆的经历是一笔财富。
【解析】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内容“在当今这个时代,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饭去上学,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和第③自然段内容“我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就开始卖。”和“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可知,“我”对这个卖豆浆的男孩产生了好奇,“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结合第③自然段内容“看着面前这个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可知,“我”知道这个孩子从10岁就开始卖豆浆,心里很不是滋味。这种过早承担家庭责任的情况让“我”感到心酸和同情。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结合第④自然段内容“‘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呢!’孩子的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的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而且,我看到了一种勇气与坚强。”可知,孩子生活的不易,孩子卖完豆浆再去上课,并不是把全部精力花在了卖豆浆上。
故选B。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看着面前这个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和“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可知,这个男孩早早为了生计卖豆浆,生活得很辛苦。结合第⑤自然段内容“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可知,我对卖豆浆的男孩充满了同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人物形象理解。
短文主要写了我看到卖豆浆的小男孩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吆喝他的鲜豆浆,一开始以为是父母让孩子代替几天,后来得知是孩子自己卖豆浆,已经卖了一年多,每天卖完豆浆再去学校上课,我同情小男孩,也从小男孩身上看到了勇气与坚强,赞扬他独立自强的精神。
故选D。
11.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结合第④自然段内容“‘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呢!’孩子的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的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而且,我看到了一种勇气与坚强。”可知,深刻揭示了经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早早承担起生活的责任,他的卖豆浆经历将培养他的独立、勤劳和坚韧品质。这些品质是他未来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将帮助他面对各种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12.(1)fēn 厉
(2) 不解之缘 受宠若惊
(3)D
(4) 语言 神态 突出老师对“我”的鼓励之大
(5)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长大后都成功了,而我却成功了,加上自己的努力。这说明了老师的鼓励很重要。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及选字填空。
氛围(fēn):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声色俱厉: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都很严厉。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①结合第③自然段中“我的名字和生命就与书有了不解之缘”可知,“不解之缘”在文中形容“我”的名字和生命与书的关系很深厚。“不解之缘”的意思:不能分开的缘分。指难以解除的密切关系。故与意思“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相应的词语是:不解之缘;
②结合第⑤自然段中“老师邀请我去家中吃饭,我受宠若惊”可知,“受宠若惊”在文中形容被老师邀请到家中吃饭的“我”内心非常的不安。宠:宠爱。“受宠若惊”的意思:受到过分的宠爱或赏识而感到意外的惊喜和不安。故与意思“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紧张不安”相应的词语是:受宠若惊。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D.结合第②自然段中“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我却最终成为作家,而且是台湾地区最负盛名、书最畅销的作家,这一切都归因于我的老师请我吃的那顿饺子”可知,是“我”的老师请“我”吃的那顿饺子让“我”走上了写作道理。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赏析。
结合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看到我这副样子,老师突然声色俱 (厉 历)地说:‘我教了50年书,我用生命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中的“声色俱厉”可知,是抓住了老师的神态进行了描写;“我教了50年书,我用生命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可知,是抓住了老师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从而突出了老师对“我”的鼓励起了很大的作用。
(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读课文可知,“我”最后才知道,其实班上所有同学都去老师家吃过饭,老师也都对他们说过“你将来一定会成功”的话。这说明了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的。
13.教训 落泪
赖床不上学 教室静默 14.C 15. 动作 父亲对作者的管教十分严格 父亲的愧疚 父亲对孩子的爱。 16.“我”从父亲对“我”的严厉与疼爱中,感受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与父爱的伟大,从此不再迟到,每天很早到校,变得热爱学习。 17.父亲采用的是挫折教育的方式。文中父亲虽然打“我”、骂“我”,但这是对“我”的严格要求。父亲还为“我”送东西,记挂“我”的冷暖饥饱,关心“我”的身体,这是父亲对“我”严厉而又深切的爱。父亲教会了“我”勤恳踏实,好学上进,正是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下,“我”勇于面对并改正了错误。
【解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第②自然段“有一天早晨下起大雨,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听着不停的大雨,想到上学要迟到,我心里愁得不得了”可知,“我”因为赖床不想上学“发愁”。
结合第⑩自然段“爸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从桌上抄起鸡毛择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可知,此时爸爸教训了“我”,“我”狼狈挨打了。
结合第 自然段老师说的话“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道别了吗……”及“我”的反应“我听到这儿,鼻子不禁抽搐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可知,在教室静默的时候,“我”因为老师的话而对爸妈感到愧疚。
结合第 自然段“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我落泪了。”可知,“我”穿上爸爸送来的夹袄和铜板,感受到了爸爸的温暖,落泪了。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从那以后,每天早晨我都是站在学校门口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门的一个学生”可知,“挨打”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从那以后,“我”都没有迟到过,每天早晨都是站在学校门口,等待校门打开的一个学生。并不是因为“我”遭受爸爸痛打后一直怨恨他。
故选C。
15.本题考查人物描写辨析。
从第⑩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拖”“抄”“拿”“抡”可知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管教十分严格;第 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打开”“拿出”“递”“拿”可知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因为早上拿鸡毛掸子狠狠教训了“我”而感到愧疚,所以给“我”送来了夹袄、铜板;父亲虽然打“我”、骂“我”,但这是对“我”的严格要求。父亲还为“我”送东西,记挂“我”的冷暖饥饱,关心“我”的身体,这是父亲对“我”严厉而又深切的爱。
16.本题考查给文章做批注。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
结合文章内容,从第①自然段中“我的爸爸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可知,父亲不仅疼爱“我”,而且对“我”很严厉;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从那以后,每天早晨我都是站在学校门口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门的一个学生”可知,“我”在父亲严厉与疼爱中,感受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与父爱的伟大,从此不再迟到,每天很早到校,变得热爱学习。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在深刻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去评价父亲的做法。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想到的语句表达出来,答案不唯一。
父亲采用的是挫折教育的方式。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因为,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