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仁寿城区初中学校2025年春半期质量监七年级 (下)生物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国家作物种质库里,储存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作物种子。种质库中适于保存种子的条件A.高温、干燥、密封 B.低温、潮湿、密封C.低温、干燥、密封 D.高温、潮湿、空气流通2.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他们分别测定了几种植物种子在条件和黑暗条件下的发芽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叙述不正确的是( )A.蚕豆种子见光组和不见光组温度、水分、空气等必须保持一致B.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生产中烟农播种烟草种子时应进行适宜光照C.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苋菜种子和烟草种子的萌发受光照影响D.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种子萌发时胚芽先突破种皮3.如图是叶芽(甲)和根尖(乙)的结构模式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叶芽结构中没有分生组织B.甲中②能形成芽,①能形成茎C.幼根的生长要依靠④⑤两个区的共同作用D.④比⑤的细胞更大更长这是细胞生长的结果4.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生物兴趣小组将两株同样大小的玉米幼ī分别放在盛有等量土壤浸出液①号和蒸馏水②号的试管中进行水培,两周后现象如图。下说法错误的是( )A.若植物出现叶片变黄,说明该植物缺少含氮的无机盐B.该实验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C.土壤浸出液可以给幼苗提供有机物D.该实验的用大小相同的玉米幼苗是控制单一变量5. 花生原名“落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下列关于花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花生花的主要结构是雌蕊和雄蕊 B.花的子房钻入土壤发育成果实C.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需要传粉和受精 D.胚珠发育成种子6.取同一株植物大小相同且长势相近的两根枝条,如图所示处理。将装置放在适宜条件下,数小时后发现甲装置玻璃罩内壁上的水珠比乙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叶片、 B.量筒中滴加油滴的目的是防止水分蒸发C.数小时后乙装置的液面比甲低 D.实验说明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7.下图中的①、②分别代表某植物细胞内的两个生理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的每个细胞都能进行①、②过程B.①在细胞的叶绿体处完成,①过程能够合成有机物C.①过程需要有光才能进行、D.①和②过程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8.我国新疆与眉山两地种植同一品种的甜瓜,两地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春夏昼夜平均温度不同,如下表所示。下列推理中,错误的是( ).地点 新疆 眉山白天平均温度(℃) 30 30夜间平均温度(℃) 12 22A.白天两地甜瓜的光合作用强度相近 B.夜间新疆的甜瓜呼吸作用比眉山的弱C.新疆的甜瓜含糖量比眉山的高 D.昼夜温差小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9.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组织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为提高树木成活率,以下所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给移栽树木“打针输液”,针头插入树木的输导组织B.根部带土坨移栽,目的是保护幼根和根毛C.剪除部分枝叶,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D..在阳光明媚的中午移栽,增强植物光合作用10.如下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描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②可进行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B.使用37℃的温水是使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C.该实验现象是①变蓝,②不变蓝D.结论是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成葡萄糖11.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某同学实施了以下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可探究光是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B.乙装置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复燃C.丙装置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了瓶中的二氧化碳12.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光合作用实质的是 ( )A.维持碳氧平衡 B.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C.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 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13.17世纪初,比利时人海尔蒙特将一棵柳树苗栽种在装有烘干土壤的盆中,仅在必要时往盆中浇水,5年后,柳树的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50多克。使柳树质量增加的物质主要来自( )A.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14.下列采取的农业生产措施与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不一致的是( )A.及时排涝——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B.温室栽培时夜间适当降温,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C.果农为提高葡萄的坐果率,将树干进行环割,以减少水分和无机盐向下运输D.连续阴天时在大棚中补充光照——促进光合作用15.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试管婴儿是指胚胎在试管内完成发育B.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在女性的子宫处结合成受精卵C.胎儿通过羊水从母体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D.身高突增和体重增长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显著特点16.下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蕴含生物学知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B.绿色植物能固定太阳能,直接或间接为其它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有的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的能阻滞和吸附灰尘17.航天员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因此太空食物中需要多补充( )①含钙的无机盐 ② 含碘的无机盐 ③维生素A ④ 维生素D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18.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西瓜子的“旅行”路线是( )A.口腔→咽→食管→胃→大肠→小肠→肛门B. 口腔→食管→咽→胃→小肠→大肠→肛门C. 口腔→咽→胃→大肠→食管→小肠→肛门D.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19.下列结构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A.小肠细长5-6米 B.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C.小肠黏膜有皱襞和小肠绒毛 D.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20. 《黄帝内经》记载: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谷”作为主食,是因为其富含的淀粉是重要的能源物质B.“五果”中含有的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是一种无机物C.“五畜”中含有的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D.“五菜”中含有的膳食纤维不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II卷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空2分,有“[ ] ”各1分,共60分)21.下表是“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设计与结果,据表分析(16分)瓶号 种子所处的环境 实验结果A 1粒相同种子,不放水,置于温暖处 不萌发B 1粒相同种子,放适量水,置于温暖处 萌发C 1粒相同种子,放适量水,置于冰箱保鲜层 (0℃) 不萌发D 1粒相同种子,放过量水,浸没种子,置于温暖处 不萌发(1)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①比较A瓶和B瓶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 。②比较C瓶和B瓶的结果,说明 .③要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需要选择 和 作为对照试验。④该实验的对照组是 。(2)要探究光照对该种子萌发有无影响,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①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滤纸,并加上适量的水,然后取等量的两份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温度控制在20℃) ;②将一组培养皿置于 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结果分析:如果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基本都发芽,则可以得出结论·。(3)该实验有一处明显不科学的地方,请找出 。22.某校七年级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对人体的营养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请你认真阅读后,结合图甲(消化系统模式图)和图乙(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的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回答下列问题:注: ([ ]填序号, 填名称) (14分)(1)小芳说,我早晨吃了一个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有消化酶的作用下是从图甲[ ] 开始消化的,馒头嚼着就慢慢有了甜味,是因为 。馒头的消化对应图乙的曲线 。(2)小明说,我吃了一个鸡蛋,鸡蛋中的蛋白质在有消化酶的作用下是从图甲中的[ ] 开始消化的,但是最终要在小肠分解成 才能被吸收。(3)洋洋说,早晨我吃了油条,油条中含有的脂肪物质,需要通过图甲结构中的肝分泌的 乳化后才能进行化学性消化。(4)涛涛说,不管你吃的馒头、鸡蛋,还是油条,最终经消化后,都要到图乙结构中的[ ] 才能被吸收,因为该结构是消化食物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23.在学完有关植物的生理活动后,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植物幼苗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16分)实验一(1)实验一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用甲乙丙丁和箭头表示)。在光照前应先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隔水加热时,小烧杯中装的液体是 ,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2)实验二A、B装置进行对照实验可用来证明 ,经过完整的一系列操作后, 瓶(填“A”或“B”)中叶片滴加碘液后能变蓝。(3)图三是植物相关的生理活动,能为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 ] ,其实质是 。植物在晚上能够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填字母) 。.24.植物工厂是一种室内植物生产设施,可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以及营养液等条件进行精确控制。下图为某研究小组进行的无土栽培的实践探索。请回答以下问题。 (14分)(1)为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营养液应含有水和 。(2)请你推测气泵的主要作用是泵入 ,供植物进行 。(3)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要不定时的对营养液进行搅拌, 目的是增加营养液中的氧气,促进植物根进行 。(4)农作物的根能够从营养液中吸收营养物质,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5)在栽培床上农作物的种植应该采取 措施来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请你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再提出一条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措施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