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试题(一) 2024--2025学年小学毕业会考复习备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语文模拟试题(一) 2024--2025学年小学毕业会考复习备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模拟试题(一)
2024--2025学年小学毕业会考复习备考
一、基础知识综合
1.【字词句通关】
回首过去,无数平凡英雄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其中,有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责任,有医务人员勇于逆行的征程,有运动健儿激情飞扬的荣耀,展望未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如明媚的春光,承载着国人的希冀与憧憬。让我们抓住,继续凯歌远航,一往无前!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2)下列词语中,与“一往无前”意思相近的是( )
A.一往情深 B.勇往直前 C.一览无余 D.寸步难行
(3)读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填写与“笑”有关的不同词语。
在《同读一本书》口语交际课上,小明讲了一个很搞笑的故事引得大家 ;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 ;班长听着听着,情不自禁 ……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哀思 王候 书籍 重见天日
B.挽留 占据 沸腾 焉知非福
C.浪漫 彻底 念叨 司空见贯
D.沉郁 匪徒 惊皇 见微知著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罪行滔天的犯罪分子最终将执行死刑,真是死得其所。
B.“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火的一种线上销售模式,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多实践我们才能知道事物真正的规律。
D.书画展上,书法家们的行书、草书作品,每一幅都行云流水,惟妙惟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天体是否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是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
B.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C.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因为两手空空,所以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D.“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5.下面这句话插入段落合适的位置是(  )
“灯”谐音“丁”,即“人丁”,送灯含有财丁兴旺之意。
①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们村里人都会掌着一盏盏花灯。②花灯由“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沿村游行,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长龙。③花灯是用油纸做的,上面一般印有红色“喜”“寿”等祝福语。④因此,“灯主”一般由村中上一年新添男丁、家财兴旺的人担当。
A.①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三、填空题
6.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文天祥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郑燮有着竹石般的坚定意志,“ ,任尔东西南北风”;于谦用“粉骨碎身浑不怕, ”表达坚贞不屈的品质。他们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榜样。
(2)先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填序号)
①少壮不努力, 。②读书须用意, 。
③ ,近山识鸟音。
④ ,忠言逆耳利于行。
同桌在读书时囫囵吞枣,你可以用 来劝诫他;小晨一听到批评的话就不高兴,你可以用 来劝导他;“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与 所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
(3)《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为了论证“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观点,引用了 说的“ , ,或轻于鸿毛。”
四、句子训练
7.鲁滨逊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缩至8个字。)
8.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改为陈述句。)
9.黑猫低声对尼尔斯说:“我知道小狐仙住在哪里,但我就不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五、现代文阅读
走进互联网,我们边读边思,完成下列练习。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
【材料一】本次调查的( )是为了探讨互联网在小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情况,家长是如何对待孩子使用互联网的,目前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如何以及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对其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
【材料二】调查的( )是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市的小学生及其家长。调查实施的( )为2024年12月18日至12月31日。在三个城市共收集有效样本2400份,学生及家长分别1200份。
【材料三】从本次调查所展现的数据可以得出( ),网络已经日益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10.以上材料是关于小学生互联网( )的调研报告。
A.使用次数 B.使用时间 C.使用行为 D.使用效果
11.请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以上材料的括号中。
时间 目的 结论 对象
12.本次调查的目的是( )。(多选)
A.探讨小学生网民的人数。
B.探讨互联网在小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情况。
C.家长对待孩子使用互联网的态度。
D.了解小学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
E.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
F.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13.“网络已经日益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个说法对吗?联系实际谈一谈互联网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些什么帮助?又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14.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净化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这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③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到螃蟹。可是,在寒冽的初春,螃蟹都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初春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儿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④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如蚊子般大小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⑤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像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不得不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母亲潸然泪下。
⑥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止不住放声大哭。
⑦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最懂得做母亲的心啊!
15.对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 B.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
C.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 D.村子溪流中有很多螃蟹。
16.短文中的“寒冽的初春”“初春的溪水冰凉彻骨”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7.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母亲情感的变化,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情节 翻找螃蟹 发现螃蟹 捞起、放回螃蟹 空手回家
情感 焦急
18.结合全文,想象一下母亲“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止不住放声大哭”时的内心活动,把它写下来。
19.短文题目有哪两层含义?
我是“次品”
①这件事儿,已经埋在我心里好多年了,从不曾向别人当面说起,哪怕是亲生父母。
②那年,我还小,只认得几个字。一日,我从一只布包里翻出了户口本。看到哥哥的名字旁,写着“长子”,我想这应该是哥哥身子比我长的缘故吧;再看我的名字,旁边写的是“次子”。我不高兴了:“次子”,不就是一个“次品”儿子吗?
③第二天,我还是很难过,又不敢问父母,我为什么是“次品”?到底“次”在哪里?为什么父母看我的眼神和看哥哥的会不一样?为什么他们对我要比对哥哥凶得多?
④后来,我越来越害怕与人对视。我的话也越来越少,有时整整一天,都不肯说一句话。
⑤夏日的午后,雨总是不可缺的。方才还是烈日当空,转瞬之间,电闪雷鸣。雨下起来了。开始的时候,雨落在地上,惊起一阵轻烟。没一会儿,它们就像箭一样射下来,在地上砸出一个又一个坑。再后来,雨越下越大,发了疯似的。天和地模糊一片,仿佛粘到了一起。
⑥有两个人在我家的屋檐下躲雨。其中一个人看了眼天空,叹着气说:“天要掉下来了。”她说得很认真,让我感到绝望,因为我想起我是个“次品”,被丢弃的命。我想等到父母回来,一切都晚了。天掉下来,这里会成为一片废墟,而我会被埋在废墟底下。求生的本能,让我开始寻找避难所。我转了几圈,最后躲进了衣橱。雨是什么时候停的,我全然不知。只记得,我像一只小猫一样炼缩在衣服堆里,睡着了。
⑦父母回到家,怎么也找不到我,立刻惊慌失措起来,在村子里一遍又一遍呼唤我的乳名。他们的呼唤声越来越焦急,问遍整个村子,竟没有一个人见过我的身影。他们跑到河边呼唤,河面上空荡荡的,只有碎金般的阳光在闪烁。他们沿河往西,边跑边喊,嘶哑的声音和蓬乱的发影洒在一道彩虹的倒影里……
⑧醒来后,听到他们焦急的呼唤,我突然有一种流泪的冲动。长大后,我才知道,那是我体验到的最初的幸福,原来我不是“次品”。
20.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次品”的不同含义。
“次品”在实际生活中的意思是:
“次品”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21.根据文章内容,按顺序摘录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并体会“我”的内心需求。
从“我”的这些心情变化中,读者能体会到“我”______________的内心需求。
22.阅读第③自然段完成填空练习。
第③自然段画“_____”的句子是 描写。从一连串的问句中,读者能体会到“我” 的心情。
23.阅读第⑤自然段完成填空练习。
(1)第⑤自然段是 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的画面,衬托出“我” 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描写“我”害怕“天掉下来”而开始 的情节作铺垫。
(2)第⑤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六、书面表达
24.习作与表达。
好的故事是可以触动心灵、开启智慧的,好的故事还可以传递温暖与力量,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毕业在即,回首你的生命成长历程,一定有些“关键事件”,它们构成了你成长中不可复制的故事。请你以《那件事,让我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400字;②印象深刻的事情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5
答案 B B D D
1.(1)
(2)B
(3) 哈哈大笑 微微一笑 拊掌大笑
【详解】(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
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搏”“象”“新”“遇”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本题考查近义词。
一往无前: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A.一往情深:指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
B.勇往直前:表示勇敢地一直前进;
C.一览无余: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D.寸步难行:形容走路十分艰难,连很短的路都不容易;
故选B。
(3)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和“笑”有关的词语有:喜笑颜开、喜不自胜、兴致勃勃、开怀大笑、放声大笑、面带微笑等。
示例:在《同读一本书》口语交际课上,小明讲了一个很搞笑的故事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莞尔一笑;班长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捧腹大笑。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王候——王侯;
C.司空见贯——司空见惯;
D.惊皇——惊惶;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或俗语运用。
A.“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是褒义词,用于形容为正义事业而死等情况,不能用来形容犯罪分子,可改为“罪有应得”。
B.“跃跃欲试”使用恰当,该词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符合年轻人对新兴热门事物“直播带货”的态度和行为。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使用错误。该俗语意思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力气的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强调时间对了解人和事物的重要性,与“实践出真知”的语境不相符。
D.“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通常用于形容模仿他人或他物的状态,不能用来形容书法作品本身的流畅自然,可改为“笔走龙蛇”等形容书法笔势矫健的词语。
故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病。
A.这句话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问题。“是否具有”是两面,而“是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是一面,应改为“天体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是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
B.此句语序不当,应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可改为“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C.这句话关联词使用不当,“两手空空”和“心满意足”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可改为“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然两手空空,但是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排序。
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写“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们村里人都会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由“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沿村游行,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长龙。”接着写“花灯是用油纸做的,上面一般印有红色的“喜”“寿”等祝福语。”然后写““灯”谐音“丁”,即“人丁”,送灯含有财丁兴旺之意。”最后写“因此,“灯主”一般由村中上一年新添男丁、家财兴旺的人担当。”
6. 人生自古谁无死 千磨万击还坚劲 要留清白在人间 老大徒伤悲 一字值千金 近水知鱼性 良药苦口利于病 ② ④ ③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名言警句、谚语俗语。
(1)书写的时候注意“谁”“死”“磨”“劲”“要”“留”的正确写法;
(2)①书写的时候注意“老”“悲”的正确写法;
②书写的时候注意“字”“值”的正确写法;
③书写的时候注意“近”“鱼”的正确写法;
④书写的时候注意“良”“病”的正确写法。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意思是读书要用心,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价值千金。这句话告诫人们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三心二意,而应该专心致志。故同桌在读书时囫囵吞枣,你可以用②“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来劝诫他;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是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故小晨一听到批评的话就不高兴,你可以用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来劝导他;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生活在水边,他就能辨别山中鸟的叫声。这句话比喻人们通常对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比较熟悉,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和把握其内在规律,需要亲自融入其所处环境近距离的观察和研究,通过实践来加深认识。而“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的意思是只有亲自下到河里,才能知道河水的深浅;只有亲口品尝梨才知道它是酸还是甜。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尝试,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故“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与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所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出自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它的含义:人终究有一死,但死亡的价值和意义各不相同。对于那些为了人民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他们的死重于泰山,相反,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之死,则轻于鸿毛,毫无价值。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引用这句话来论证“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观点,号召大家向张思德同志学习,他的死是为了人民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7.鲁滨逊选择了地方。
【详解】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缩句步骤:
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
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找出“的”“地”“得”,把“的”“地”前面的修饰成分去掉,把“得”后面的补充部分去掉。
句子缩写后,只保留主谓宾即可。提炼出本题中的主干,主语:鲁滨逊,谓语:选择了,宾语:地方,省略所有的修饰词和副词,使得句子更加精炼,意思不变。缩句为:鲁滨逊选择了地方。
8.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详解】本题考查反问句陈述句的转换。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本题可以按照以上方法将“还有”改为“没有”,去掉“呢”,句尾问号变句号。
改为: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9.黑猫低声对尼尔斯说,他知道小狐仙住在哪里,但他就不愿意告诉尼尔斯。
【详解】本题考查改转述句。
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一是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去掉引号,冒号改为逗号。二是人称的变化: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根据语境将其改为第一人称“我”或第三人称“他”或“她”或者人名。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句中的“说”后的冒号改逗号,引号去掉,“我”改为“他”,“你”改为“尼尔斯”。
改为:黑猫低声对尼尔斯说,他知道小狐仙住在哪里,但他就不愿意告诉尼尔斯。
10.C 11.目的 对象 时间 结论 12.BCEF 13.“网络已经日益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个说法是对的。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们会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娱乐、社交等活动。比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习知识,利用视频网站观看教学视频等。
帮助:互联网可以帮助我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例如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查找资料,解答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同时,一些教育类的APP也能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比如通过背单词APP可以更轻松地记忆单词。
不利影响:互联网上的信息繁杂,部分内容可能不适合小学生,如一些暴力、恐怖、色情的信息,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长时间上网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影响身体健康。过度沉迷网络还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成绩,减少与家人、朋友的线下交流,影响人际交往能力。 14.合理利用网络,让青春在阳光下绽放。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为主题,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材料通过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调研的目的、对象和时间,以及得出的结论,逻辑严谨。题目设计全面,既有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如填空、选择),也有开放性问题(如谈影响、拟标语),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思辨能力。材料语言简洁明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教育意义,能引导学生反思网络使用的利弊。整体是一份设计合理、实用性强的阅读训练材料。
10.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材料一中提到“探讨互联网在小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情况”,材料三提到“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且全文围绕“使用行为”展开调查。
故选C。
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掌握。
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根据材料一“探讨互联网在小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情况、家长是如何看待孩子使用互联使用互联网的、目前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如何以及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对其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这是说明为什么要调查,所以第一空填“目的”。
根据材料二“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市的小学生及其家长。”是指调查的对象;“为2020年5月18日至5月31日”是调查的时间;
根据材料三“网络已经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得出的结论。
故答案为:目的、对象、时间、结论。
1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从材料一“探讨互联网在小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情况、家长是如何看待孩子使用互联使用互联网的、目前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如何以及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对其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可知BCEF正确。
故选BCEF。
1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先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网络已经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不可信;再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互联网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谈影响结合生活中平时运用电脑、手机看新闻、查资料、看电视及玩游戏来说明。
示例:这个说法可信。我经常通过互联网查找学习资料,学习起来更加方便;我也常通过互联网与亲朋好友联系,沟通感情。但是有时候我会沉迷于上网,以致忘记时间,影响第二天的学习。
1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标语需简洁押韵,体现“合理利用网络”与“净化环境”的主题,如强调“健康”“文明”等关键词。
示例:“净化网络环境,守护少年成长。”
15.D 16.属于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寒冷气氛,突出母亲找螃蟹的艰难,体现母亲对“我 的爱,也为下文母亲在冰冷溪水中翻找螃蟹的情节做铺垫。 17.惊喜 纠结、矛盾 伤心 18.我为什么不能捉走这只螃蟹?孩子是吃上一次螃蟹啊,我应该满足他的心愿。可我真的不能这样做,这是带着无数小蟹的母蟹,同为母亲,我又怎能让它失去与孩子们相处的美好时光呢? 19.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导语】这篇《母亲的心》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双重母爱:一是母亲为病儿寻蟹的执着,二是对母蟹护崽的共情。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寒冽溪水)与动作描写(反复捞放)的强烈反差,凸显母亲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结尾“不幸而又幸运”的螃蟹意象,巧妙升华主题——母爱是跨越物种的本能,母亲对生命的悲悯最终战胜了对子女的宠溺。文章以质朴语言展现人性光辉,在物质匮乏背景下更显母爱的纯粹与伟大。
15.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D.文章第③自然段提到“在寒冽的初春,螃蟹都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这些内容表明,初春时村子溪流中的螃蟹很难找到,并非有很多螃蟹。
故选D。
1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第③自然段中提到“寒冽的初春”“初春的溪水冰凉彻骨” 。
“寒冽”“冰凉彻骨”等词语渲染出寒冷的气氛,属于环境描写。突出了母亲找螃蟹的艰难。文中第③自然段描述“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在如此寒冷的溪水中翻找,体现出母亲为了满足“我”想吃螃蟹的愿望,不畏严寒的爱子之情。其次,为下文母亲在冰冷的溪水中翻找螃蟹,双手肿胀发抖等情节做了铺垫。如第③自然段提到 “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儿肥大的螃蟹”,如果没有前文对寒冷环境的描写,就无法如此深刻地表现出母亲为孩子付出的艰辛。
故“寒冽的初春”“初春的溪水冰凉彻骨”属于环境描写。作用是:①渲染了寒冷的气氛,突出了母亲找螃蟹的艰难,体现出母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不畏严寒的爱子之情;②为下文母亲在冰冷的溪水中翻找螃蟹,双手肿胀发抖等情节做铺垫。
17.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发现螃蟹:从第④自然段“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以看出,母亲发现螃蟹时的情感是惊喜。
捞起、放回螃蟹:第⑤自然段中“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像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这些描写体现出母亲此时内心的纠结。她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伤害带着小蟹的母蟹。故当时的情感是纠结。
空手回家:第⑥自然段“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止不住放声大哭”,从母亲的大哭能感受到她空手回家时的难过心情,因为没能给孩子带回螃蟹,觉得自己没有满足孩子的愿望。故当时的情感是难过。
18.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
想象第⑥自然段提到的母亲“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止不住放声大哭”时的内心活动,可从对孩子的愧疚、对母蟹的怜悯、自身无奈与矛盾的情绪等方面写:母亲因无法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而愧疚,因放走母蟹触动内心柔软而怜悯,更因自己的无奈与矛盾情绪崩溃大哭。
示例:
孩子,娘对不起你,连只螃蟹都弄不来,可那母蟹也有自己的孩子啊,我实在下不了手!娘心里又急又疼,怎么就这么没用。
19.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
题目“母亲的心”有两层含义:
一:文章第②自然段“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为了满足“我”的愿望,母亲在第③自然段“拎着竹篓出去了”,在初春寒冷的溪水中翻找螃蟹,不顾双手肿胀发抖,一心只为让“我”吃到想吃的东西,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故一是指母亲对孩子的爱。
二:第④自然段中母亲发现抓到的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如蚊子般大小的小蟹”,第⑤自然段“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她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母亲最终因为不忍心伤害母蟹和它的孩子,放走了螃蟹。这体现了母亲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的那种善良和对生命的尊重,她懂得所有母亲保护孩子的心情,所以说题目也包含着母亲对天下母亲之心的理解。故二是指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的理解。
20. 在实际生活中,通常指质量不达标的产品。 认为自己是被父母轻视或不被重视的孩子,表达了一种自卑和失落的情感。 21.
渴望被父母认可、关爱的内心需求。 22. 心理 感伤的情感和不被父母认可, 23. 环境描写 夏日的午后,瓢泼大雨的景象,天和地模糊一片,仿佛粘到了一起。 内心的害怕 躲在衣橱里父母不断寻找 拟人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环境渲染,展现了一个孩子因误解“次子”为“次品”而产生的自卑与孤独。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我”的内心独白和情感变化,深刻揭示了孩子对父母关爱的渴望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文中对雨景的描写不仅烘托了“我”的绝望与恐惧,也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做了铺垫。结尾处父母焦急的呼唤与“我”的觉醒,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最终传递出“我”并非“次品”的温暖主题。
20.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第②段“我不高兴了:‘次子’不就是一个‘次品’儿子吗?”这个句子中的“次品”,在实际生活中,通常指质量不达标的产品。而在文章中,“我”误将“次子”理解为“次品”,认为自己是被父母轻视或不被重视的孩子,表达了一种自卑和失落的情感。
21.本题考查人物心情变化的分析。
文章第②段写了“我”看到户口本上自己名字旁边写的是“次子”,“我”以为“次子”,就是一个“次品”儿子,所以“我”不高兴了。
文章第③段写了“我”很感伤,又不敢问父母。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完美的人?哪里不完美了?为什么父母对“我”比较凶。所以此时“我”的心情是“感伤”的。
文章第④段写了,“我”因为自己是“次子”而感到自卑,“我”越来越害怕与人对视。“我”的话也越来越少,有时整整一天,都不肯说一句话。所以此时“我”的心情是“害怕”的。
文章第⑥段写了“我”听到躲雨的人说“天要掉下,来了。”,“我”又想到自己是“次子”,是被丢弃的命,感到非常绝望。所以“我”此时的心情是“绝望”的。
文章第⑦⑧段写了“我”躲在衣服堆里,父母在外面焦急的找“我”,听到他们焦急的呼唤,“我”突然有一种流泪的冲动。长大后,“我”才知道,那是“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是被父母关爱着的,“我”在他们心中还是挺重要的。所以“我”此时的心情是“幸福”的。
从刚开始认为自己是“次子”的伤心,绝望,到后来体会到自己的重要,而感到幸福。从孩子的这些心情变化中,可以体会到孩子渴望被父母认可、关爱的内心需求。
22.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第③自然段“我为什么是‘次品’?到底“次”在哪里?为什么父母看我的眼神和看哥哥的会不一样?他们对我要比对哥哥凶得多?”这句话是“我”心里的想法,属于心理活动描写,使用四个“为什么……”的句式,更能表现出“我”感伤的情感,也能体会到“我”不被父母认可,所以父母才会对“我”和哥哥的态度不同。
23.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第⑤段“夏日的午后……仿佛粘到了一起。”属于环境描写,写了夏日的午后,瓢泼大雨的景象,天和地模糊一片,仿佛粘到了一起。使用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恶劣,衬托出“我”内心的害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我”躲在衣橱里父母不断寻找的情节做铺垫。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第⑤段“再后来,雨越下越大,发了疯似的。”这句话运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当做人来写,可以感受到雨下得非常大,非常急。
24.例文:
那件事,让我长大了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逝去,很多的记忆早已随着日子的消逝而褪色。但有一件事,总是让我历历在目,感动不已。
那是在一个寒冬的夜晚,我和爸爸妈妈在农路夜市吃饭,就在晚饭接近尾声的时候,一辆小推车停在了我们的饭点旁。借着昏暗的路灯,我看见推车老人被一件棉衣包裹着,但下身的裤子和一双露出脚趾头的布鞋,明显不足以挡得住这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寒风,手推车上有一个无神的少年,他眼神极为黯淡。弱智是我对他的第一眼评价,多可怜的人啊!就在我愣神间,老者用祈求的目光看着我,颤巍巍地说道:“行行好吧!给孩子一点吃的吧!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爸爸不但没有一点厌烦和瞧不起,而自还把那并没有动过筷子的蛋炒饭打包好给了老者,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甜蜜的笑容,之后感谢地说道:“真是好人,你们一定会有好报的!”说完,他转身走到推车前,艰难地弯下了挺直了许久的身子,拿起他们用了很久的脏兮兮的筷子一口一口地喂着那位早已神志不清的少年,少年吃着吃着,他停住了,转向老者说:“爸爸,你吃,你吃。”少年的语言虽含糊不清,但足以传递了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看到比情果,我的眼睛顿时温润了,内心蕴含了许久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向爸爸讨了50元钱,走到老者面前交给了他:“爷爷买双鞋子过冬吧!”老者感激地说:“谢谢你,孩子!”说着,他推着少年离开了……
看着老者离去的身影,我再次哭出了声,眼泪如掉线的珠子般流落下来。我想起了自己辛苦赚钱的爸爸,以前我经常和他架,每次都要离家出走,看到这一副令人感动的场景,我突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了,我应该爱爸爸……
那件事,让我长大了。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本题要求补充“那件事,让我 ”后面的部分,写一篇半命题叙事作文。
二、立意
可以写那件事,让我反思、感恩、难过、成长……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去写。在写作时,首先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主题,然后选择一个具体的事件作为例子。接着,你可以描述这个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它对你的影响。最后,你可以总结这个经历对你的意义,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你。
三、构思写作时具体记叙这件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
开头:简单陈述一下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
中间:详细展开叙述,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适当运用心理神态描写。
结尾:抒发深刻的感悟,表达真挚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