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江一中2025春季学期七(下)期中测评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本测评卷分A、B卷,A卷总分120分,1—16班必做;B卷总分30分,1—6班必做,7—16班选做。考试时间120分钟。
A卷(120分)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1-5题每题3分,第6题2分,第7题8分,共25分)
千年糖香飘甜城,一口甜味藏古今!今天让我们顺着这缕甜,挖挖内江从古到今的甜蜜故事。
(一)甜城历史:千年糖业,甜蜜传承
内江因盛产蔗糖和蜜饯被誉为“甜城”。这里曾是一片荒僻之地,但在清代,当曾达一先生锲而不舍地从福建引进优质甘蔗种后,内江糖业开始澎湃发展。鼎盛时期,糖产量竟占全国的26%,成就了“甜城”的美誉。如今,这段甜蜜历史依然如屏障般守护着内江的文化记忆。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荒僻(pì) B.锲而不舍(qì) C.澎湃(pài) D.屏障(píng)
(二)甜味美食:舌尖上的内江甜
漫步甜城街头,各色美食令人烦燥顿消。甜品中,内江牛肉面用烦琐的熬糖工序锁住甜香,黄老五花生酥、佳林蜜饯包裹着晶莹糖衣,赵老师花生酥藏着30多年精湛的炒制手艺。
穿过瓜果市集,威远无花果用绵密清甜哺育着代代农人,资中血橙滞笨的外皮下,汁水却格外灵动。最让人垂涎三尺的当数东兴区的郭北西瓜,刀锋轻触便迸发出盛夏的脆甜,瞬间撵走暑气。
驻足甜饮摊前,甜城甘蔗酒用陡峭的甜度曲线演绎发酵魔法,资中重龙白酒辣劲儿过后能尝出蜜糖香。喝着无花果酵素时你会突然发现,内江人真是把甜味玩出了花样。
上面语段中加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烦燥 B.烦琐 C.垂涎三尺 D.陡峭
(三)甜蜜产业:打造“中国甜食之都”
目前,内江正锋芒毕露地构建“甜味”+ 产业集群。全市通过发展“甜品、甜饮、甜果、甜菜”四大体系推进产业升级。在此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当地企业锲而不舍地钻研技术,将传统制糖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出截然不同的产品线。如今,“内江甜”品牌已家喻户晓,成为甜味产业当之无愧的标杆。
该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锋芒毕露 B.鲜为人知 C.截然不同 D.当之无愧
(四)甜城文旅:甜蜜记忆,乡愁滋味
①“甜源蔗乡”农文旅项目生动再现了古法制糖工艺,让游客亲身体验内江悠久的“甜文化”。②漫步仿古糖坊,既可了解甘蔗的历史种植,又能品尝到新鲜红糖的熬制过程,让人流连忘返。③国画大师张大千对家乡蜜饯情有独钟,这种甜蜜的滋味不仅融入了他的艺术创作,还让他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厨艺。④通过参观展览和品尝美食,游客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内江独特的甜味文化魅力。
4.上面该语段中的四句话,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五)甜蜜生活:幸福内江,甜在心头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同时,“甜城悦读”书吧为市民提供了精神食粮,让书香与甜蜜相伴。
②在甜城湖畔的湿地公园里,市民们悠闲散步,享受着甜蜜的休闲时光。
③这些举措让甜城的内江人真切感受到,幸福生活就像蜜糖一样甜在心头。
④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提升民生服务,政府的一系列贴心政策更让这份甜蜜有了坚实保障。
⑤近年来,内江以“甜蜜城市”建设为抓手,将幸福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个角落。
A.②①③④⑤ B. ⑤①②③④ C.⑤④②①③ D.②⑤④①③
6.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对照上联,请你把“百年、传、甜城、糖香、清风”这些词语组成与之相对的下联。(2分)
上联:沱江碧水映千载文脉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7.请根据情境提示,默写相应的诗句。(每空1分,共8分)
漫步沱江边,不禁思绪万千。忽闻远处传来一缕清越笛声,这让我想起李白笔下那穿透洛城的笛音:“(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望着东去的江水,仿佛看见风尘仆仆的旅人拭泪远眺,岑参用“(2)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道尽思乡之苦。江风骤起,惊涛拍岸声如金戈相击,眼前浮现木兰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过江湾忽见竹林掩映的茅屋,青苔石阶与帘外草色相映成趣,这不正是刘禹锡笔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雅居?虽无丝竹宴饮,却有“(5)_______,阅金经”的悠然,难怪孔子赞曰:“(6)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第8—11题。(13分)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亦以此自矜 矜:夸耀。 B.可爱者甚蕃 蕃:多。
C.尔安敢轻吾射 轻:轻视。 D.不蔓不枝 蔓:藤蔓。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结友而别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莲,花之君子者也 无丝竹之乱耳
D.徐以杓酌油沥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体现莲的庄重、高雅,令人敬重的特点。
B.《卖油翁》和《爱莲说》共同反映的处事态度是强调谦虚低调的品格。
C.《爱莲说》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衬托、骈散结合。
D.陈尧咨“笑而遣之”的“笑”隐含的情绪是对卖油翁的轻蔑和嘲讽。
11.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13题。(5分)
竹里馆 晚 春
王 维 韩 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2.《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______”、“长啸”的悠闲生活,《晚春》中“解”是_______的意思。(2分)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比较这两首诗写景的相同点,并简析这两首诗的情感。(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6题。(9分)
豆浆奶奶
①清晨五点半,天还黑着,巷口的豆浆摊已经亮起了昏黄的灯。
②豆浆奶奶姓陈,但没人记得她的名字,街坊邻居都叫她“陈阿婆”。她七十多岁,她的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像老树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痕迹。瘦小的身子裹在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里,花白的头发总是用一根木簪子挽得整整齐齐。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双粗糙却灵巧的手,指节微微变形,掌心布满老茧,却能稳稳地握住石磨的木柄,一圈一圈地磨出最醇厚的豆浆。
③她的豆浆摊是这条老街上最早的“早点铺”,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天蒙蒙亮时,就能听见“吱呀吱呀”的石磨声,像一首古老的晨曲。陈阿婆的豆浆和别人不一样——她坚持用最传统的方法:前一天晚上就要把黄豆泡发,第二天天不亮就开始推磨。豆子要磨三遍,第一遍粗磨,第二遍细磨,第三遍加水慢磨。街坊们都说,喝她的豆浆,能尝出“太阳晒过的黄豆味”,那是机器磨的豆浆永远比不上的滋味。
④陈阿婆的摊子很小,就一张矮木桌、几个小板凳,可每天早晨都挤满了人。有赶早班车的上班族,有背着书包睡眼惺忪的学生,还有晨练回来的老人。她总是笑眯眯的,给每个人的碗里舀上一勺热腾腾的豆浆,再撒一小撮白糖,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自家孩子。遇到熟客,她还会从桌子底下摸出一个搪瓷罐,往碗里加一勺自制的桂花糖。那香甜的味道,能让人一整天都记得。
⑤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大雪封路,菜市场的小贩都没出摊,可陈阿婆还是来了。她穿着厚厚的棉袄,头上包着旧头巾,在寒风中支起摊子。她的手指冻得通红,像胡萝卜一样肿着,却坚持把最后一碗豆浆递给一个衣衫单薄的流浪汉。那男人捧着碗,手抖得厉害,豆浆洒了一半。陈阿婆没说话,只是又给他添满,还从怀里掏出两个热乎乎的馒头塞给他。馒头用油纸包着,还带着她的体温。
⑥“阿婆,您这是何苦呢?”隔壁杂货铺的老张头看不过去,“这么冷的天,在家歇着多好。”
⑦陈阿婆搓了搓手,呵出一口白气:“总有人要喝热豆浆的。”
⑧后来,城市改造,老街要拆迁,许多老店都关了门。有人劝陈阿婆:“您这么大年纪,也该歇歇了。”她摇摇头,笑着说:“还有人爱喝我的豆浆呢。”她依然每天准时出摊,只是来喝豆浆的人越来越少了。有时候一早上也卖不完一锅,她就端着碗,坐在小板凳上慢慢喝完。
⑨直到有一天,她的摊子没再出现。有人说她病了,有人说她搬去和儿子住了。可奇怪的是,从那以后,街坊们总觉得清晨的巷口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盏昏黄的灯,少了石磨转动的声响,少了那股熟悉的豆香味。偶尔有人提起:“要是陈阿婆还在……”话没说完,就叹口气,摇摇头。
14.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5.赏析文章第⑤段中的划线句。(3分)
陈阿婆没说话,只是又给他添满,还从怀里掏出两个热乎乎的馒头塞给他。
16.说说“豆浆奶奶”这个标题的妙处。(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11分)
描花的日子
张 炜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④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⑥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⑩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了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17.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在下面横线上。(3分)
①描花前准备—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我”画猫—⑤__________
18.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①段中我们和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结了仇,是指秋天里我们躲过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的监督,去场子里偷果子吃的无限乐趣。
B.第③段中的第一处“高兴”是指母亲和外祖母可以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与第③段第二处父亲的“高兴”含义相同。
C.外祖母和母亲描花时,除了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这是她们从外祖父那里学来的。
D.从文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一个和蔼可亲、宽容厚道、心灵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
E.文中“我”尝试画猫脸,但和外祖母画的兰草相比显得笨拙,父亲认为描花只能是女性做的事。
19.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认识。(4分)
材料一:生活是由一件件琐碎之事连缀而成的,这根线上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纽扣。
材料二:据调查,在表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人群中,百分之七十二的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手机上。
四、整本书阅读(7分)
20.阅读老舍《骆驼祥子》选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
老马的衣服破旧,脸似乎有许多日子没洗过。小马儿更可怜,脖子细得如一条麻绳,显得脑袋特别大祥子看着那老少的背影,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
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白菜叶托着十个羊肉包子……老马接过包子,手直哆嗦:“给孙子吃的,我吃三个就够了。”
语段二:
老马嚼着馒头说:“当初咱也阔过,两辆新车……小马儿把碗舔得发亮。”祥子忽然问:“小马儿是你的?”老人笑了:“捡的!可是比亲的还亲。”
“小马儿已经死了半年多了……”老马弯着腰,头顶着一团白气,像个鬼影似的在雪里挪动。祥子不敢再跟过去。
(1)在语段一中,祥子为什么感到“从来没有过的难受”?该语段反映了他性格中的什么特点?(3分)
(2)在语段二中,老马说“当初咱也阔过”与祥子的人生有何相似之处?这揭示出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命运?(4分)
五、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话,能让人在失落时重拾信心,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孤独时感受到温暖,在失败时给人鼓励,在顺境时给人警醒……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也说过或者听到过某些温暖的话,它对你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以“那句温暖的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个人的真实信息。
B卷(30分)
(一)村 晚(6分)
(南宋)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2.“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和“浸”用得好,请任选一个字,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2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的?(3分)
(二)范仲淹食粥心安(11分)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①,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②数茎啖③之。留守④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⑤以佳肴。范置之,既而悉败⑥矣。留守子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 ”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⑦享盛馔⑧,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釜:锅 ②齑(jī):腌菜 ③啖(dàn):吃。 ④留守:官名 ⑤馈:赠送。
⑥败:坏,腐烂。⑦遽(jù):立刻。 ⑧馔(zhuàn):菜肴。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日煮粥一釜 (2)范置之
(3)大人汝公清苦 (4)遗以食物
25.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26.面对同学赠送的佳肴,范仲淹的态度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4分)
(三)墓 柳(13分)
王宗仁
①那一年,“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从日月山下湟源县买了100棵杨柳树,栽在了当时还没有一棵树的格尔木。两大片,杨柳分栽。
②第二年,这些小苗大都落地生根,一场春风吹过,枝头的嫩芽就探头探脑地拱了出来。戈壁滩变得翠翠地绿,好像画家涂抹出的一幅生动的水彩画。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狂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添一片新叶。荒芜了千百年的土地一旦逮住苗儿就巴不得让它一夜长成材!
③望着这些可心的树苗,将军乐得咧着嘴爽笑,他当下就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有人问:“首长,这名字有啥讲究?”他开怀一笑:“望柳成荫嘛!”
④好有雄心壮志,他要把整个戈壁滩都染绿!将军的笑声揉进了杨柳的躯体里,树又蹿高了一节。
⑤小苗,北风迎面吹来,是一种痛苦;迎着北风走去,是一种幸福。毕竟它们是成长中的弱苗,很难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峙。有时残雪压在它们的枝上,有时暴风粗鲁地撕扯它们的枝叶,常年不息的飞沙把它们浸染得与沙地成为一色。有时,它们索性就被那气势汹汹的飞沙盖住,淹没了。好在,它们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顶破沙土,又伸起了腰杆。
⑥就在那年冬天,有几棵柳树只绿了短暂的生命,就像走累了的人,卧在了戈壁滩——它们死了。
⑦有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从死去的柳枝上拧下柳叶作笛,吹出了流行在军营里那首歌《真是乐死人》。将军发现了,狠批了那小子一顿:“不管你怎么乐,老子我是要哭的。”
⑧在戈壁滩,树和人的生命同样宝贵。将军对着三棵死去的柳树,看了好久,说:“它总是为咱们格尔木人绿了一回,让我们这些饥渴的眼睛和心得到了安慰。它是有功之臣,现在它死了,我们怎能不难受?不要把它随便扔在什么地方,应该埋在戈壁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
⑨于是,戈壁滩上就多了一个土丘,埋葬着三棵柳树,人们称之为柳墓。
⑩给柳树举行葬礼那天,十多个人围着土丘默默站立,一个个低着脑袋,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严肃。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默默凝望着土丘的方向……
戈壁滩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是执着的人;第一棵死去的树呢,有心人没有遗忘它。
有人不断地往那土丘上浇水,仿佛这些树也像人一样,躺在戈壁滩上会口干舌燥。浇点水,让它们滋润滋润。也有人把上好的肥料递给它们。水,润泽它受伤的心;肥,烤热它冻僵的脉搏。
谁是浇水施肥人?慕生忠将军。
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这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低变高。
啊,柳树!这是从埋葬着三棵柳树的坟墓上长出的柳,是一棵死而复生的柳,是将军用爱心换来的柳!大家就把这棵柳树称为墓柳。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坚强也更潇洒了。铁青的叶子泛着刚气,粗糙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折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风凛冽它依然站立。
死里逃生的战士最珍惜生命,也最显本色。它在用双倍的翠绿,减去荒原的痛苦。它继续着它的生命轨迹活着,藐视一切懦弱者地活着。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格尔木的树种得越来越多,成行,成片,成林。它们和墓柳连在了一起,浑然一体。
现在人们早已经分不清哪棵是墓柳了。但是,许多人都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坟丘,坟丘上长着一棵柳树,是一位将军用坚忍的爱心换来的……
27.梳理文中柳树的命运及其与慕生忠将军的关联,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的填空。(4分)
(1)那年,将军买了100棵杨柳,栽在无树的格尔木。
(2)第二年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冬天,三棵柳树死了,在将军的提议下被安葬。后来将军坚持给柳墓浇水施肥。
(4)这年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年以后,墓柳已与其它树木连成一片难以辨认,但人们仍记得墓柳和将军。
28.文中第⑤段写到“残雪”“暴风”“飞沙”等属于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3分)
29.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第(11)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3分)
内江一中2025春季学期七(下)期中测评题 参考答案
1.B 2.A 3.A 4.B 5.C 8.D 9.D 10.D 18.BE
6.甜城清风传百年糖香(全对2分)
7.(1)散入春风满洛城 (2)故园东望路漫漫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调素琴 (6)何陋之有(每空1分)
11.(1)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2分)
(2)我则唯独喜欢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艳丽。(2分)
12.弹琴(1分) 懂得,知道(1分)
13.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1分)《竹里馆》中诗人把明月当做知己来陪伴自己,写出隐居生活的闲适,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1分)《晚春》写百花争春情景,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了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1分)
14.写陈阿婆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手工磨制豆浆、温暖街坊,最终悄然离开却令人怀念的故事。(3分)
15.(答出3点即给满分)
①“没说话”:说明她做好事不声张,用行动表达关怀之情。体现陈阿婆沉默寡言、内敛朴实的性格。
②“又给他添满”:“又”暗示陈阿婆细心、慷慨且习惯性照顾他人。体现她善良、无私的品质。
③“从怀里掏出”:馒头放在怀里保温,说明陈阿婆早有为对方准备好食物,并非临时起意,表现她体贴周到、心思细腻。
④“热乎乎”:实写馒头温度,暗喻老人的热心肠,与前文“冻得通红的手”形成冷暖对比。
⑤“塞”:说明陈阿婆不虚伪客套、急切地想要帮助他人。表现了陈阿婆干脆直爽、真诚善良的性格。
(答出3点即给满分)
①点明主人公身份和特征;②“奶奶”的称呼亲切温馨,暗示人物与街坊的亲密关系;③突出文章主要线索“豆浆”;④以小见大,以“豆浆”为核心意象,暗示传统手艺与人间温情。
17.②母亲和外祖母描花(1 分)③父亲画草(1分)⑤大家共同画梅花(1分)
19.文章写一家人在一起描花就是幸福。(1分)材料一表明幸福就在平凡生活的细节中。材料二表明不幸福是因为这些人沉浸在无聊的虚拟的小世界里,缺少与家人的交流与分享。(1分)综上所述,我认为幸福就是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刻,高兴了彼此分享,痛苦了共同分担。(2分)(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20.(1)看到自己未来的影子,(1分)对同阶层者的共情;(1分)善良本性尚未完全泯灭。(1分)
(2)都曾努力奋斗,拥有车/希望,(1分)最终都被旧社会的压迫逼入绝境;(1分)揭示了在旧社会底层劳动者无法改变命运的共同悲剧。(1分)
22.①“衔”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山人格化,仿佛山主动含住落日,(1分)使画面生动有趣;(1分)
②“浸”字写出落日余晖洒在水波上的景象,(1分)暗示傍晚的凉意,(1分)营造出宁静而略带清冷的氛围。(1分)
23.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1分)①对宁静优美自然景色的描绘(池塘、落日);(1分)②对牧童无拘无束生活的生动刻画。(1分)
24.(1)每天 (2)放 (3)你 (4)赠送(每个1分)
25.“我不是不感谢你们的好意,(1分)大概是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1分)我突然享用如此丰盛的菜肴,(1分)日后我怎么能再吃下这些粥呢?”(1分)
26.拒绝诱惑的定力,(1分)保持俭朴习惯的自觉性,(1分)不因外物改变初心的品格
(1分)
(2)柳苗发芽,生长,将军为两片树林命名。(2分)
(4)柳墓上长出新柳,这是将军用爱心换来的。(2分)
28.景物描写(环境描写),(1分)描写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遭受的各种磨难,(1分)表现柳树的坚韧,突出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1分)
29.内容上:写将军不忘记、不放弃柳树。(1分)
结构上:承接上文将军凝望柳墓,引出下文将军给柳墓浇水施肥的情节。(2分)
30. 对将军绿化荒原的执着、坚韧精神的崇敬和赞美;(1分)对高原恶劣恶劣环境中柳树顽强生长的崇敬和赞美;(1分)对自然界生命的尊重、珍惜。(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