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05月测试(一)语文答案1.C 2.D 3.A4.①费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比较法,引进西方的“团体格局”来说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②费孝通又使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差序格局”,这一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譬”的方法一脉相通。5.①争论焦点:费孝通用比喻方法来阐释“差序格局”,是学术上的失误,还是学术上的贡献(或:是一种遗憾,还是一种侥幸)。②原因:(1)材料一作者站在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主张概念必须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严格清晰的界定;(2)材料二作者认识到中国学术传统的重要性,认为比喻方法能使概念内涵丰富,并赋予概念动态性(或:恰当的比喻最容易引发深刻的洞见与启示)。【导语】这篇阅读文章围绕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展开,探讨了其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意义及其学术争议。材料一指出,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偏重“差”而忽略“序”,认为水波纹的比喻只适合描述平面的人际关系,而非立体的社会结构。材料二则从学术方法的角度为费孝通的比喻辩护,认为隐喻的使用不仅不是学术失误,反而是一种贡献,尤其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比喻是阐释重要思想的常用手段。两篇材料的争论焦点在于差序格局的比喻是否恰当,差异源于对逻辑实证主义与隐喻方法的不同立场。6.C 7.D8.①他有考取地理学研究生、从事地理事业的坚定目标。②他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神。③他具备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治学方法。④他有青年人对待地理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⑤他有对自然景观、人文现象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9.①幻想的河:主人公“他”对“北方的河”这一即将学习研究的地理学对象抱以想象和憧憬,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自己的人生定位满怀期待。②热情的河:主人公“他”对地理知识(高原河谷等自然地理)、民风民情等地域人文现象、个体生命等都充满着积极友好的人文关怀,渗透着强烈的情感。③青春的河:主人公“他”的身份是一名年轻大学生,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眼中所见、心中所感都展现出青春的活力。10.BCF 11.C 12.C13.(1)(他)习惯施行无礼之事,狠心做出不义之行,想要用一个人的力量征服天下万民之心。(“无礼”“不义”,形容词用做名词,无礼、不义之事;“服”征服,使臣服。每点1分,整体大意1分)(2)穷追不舍逼迫项羽乌江自细的昌马童,是项羽的老朋友。在跟随项羽到最后修败利余的三十多名骑兵中,项羽的兄弟姻亲没有跟随其中。(“·····者··也”,判断句式:“故人”老朋友:“与”,亲附、跟随。每点1分,整体大意1分)。14.(1)性格缺陷:刚自用,独断专行。(他)习惯施行无礼之事,狠心做出不义之行,想要用个人的力量征服天下万民之心。(2)策路错误:项羽在灭了秦国之后,并没有留在关中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选择衣锦还乡,最终建都彭城,把关中这块宝地“留给”了刘邦。(3)不懂得分享利益:“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②敝,忍不能予。’”知,项羽舍不得对有功之人进行封赏。(4)性格残暴:项羽性格残暴多疑,在推翻秦朝统治中,滥杀无辜及怀王宋义等人,失掉民心。(5)不懂用人:陈平日“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可知,项羽用人唯亲不唯贤,只重用项氏家族和姻亲,不信任重用有才之士。(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译文】材料一:汉五年春,项羽表面上尊称楚王为义帝,流放义帝到郴州。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割天下来分封诸侯,让沛公做汉王,放逐赵王为代王,让齐王做胶东王,燕王为辽宗王,魏王做西魏王。(另一方面)却设立楚将英布作九江王,共敖作临江王,吴芮为衡山王,诸侯因此并不心服(认为封赏不公)。汉王采纳韩信的计策,回师平定三秦。冬天,项籍杀死义帝。夏天,项王在荣阳包围汉王,因为陈平的反间计,放逐了楚谋臣范增。冬天,汉王在泗水上大败楚军,杀掉曹答、司马欣。项王回师,与汉军在广武(隔鸿沟)对崎驻军。项王射中汉王的胸口。秋季,楚军士兵疲惫粮食将尽,割让鸿沟与汉军讲和。汉王采纳陈平张良的计策,后乘胜追击楚军。冬天,汉军在埃下大败项王,灭掉西楚。臣司马光说:”世人说项羽不能在秦地称王却回到楚国,因此失去了天下霸业。看他拥有百万众底,从西面进入函谷关,独揽天下的大势,割裂山河来称霸诸候,真可以称得上放任他的私心,然而人们也不敢违背。(他)安然地做出无礼之事,放任施行不义之行,(他)想要用一一个人的力量征服天下万民之心。有才能的人被(他)怀疑,功劳大的人被(他)罢黜,推行此道并施行,(他)虽然占据了秦国的土地,难道就能免于失败灭亡的命运吗?材料二:韩信列举项羽的过失说:“有功劳的人应当封爵,但项羽将印信都摩学损坏了,也舍不得授予别人。”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韩信只是名义上被任命为大将,却不能参与天下大计的制定,而且最终难以保全自身的原因全在于此。封赏爵位,是顺应上天的意愿赐给有功的人来尊崇他们,而不是作为君主收买天下人心的手段。或许韩信说这番话是企图借此来威胁刘邦为自己谋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吝惜封爵。韩信的说法,不如陈平的说法公正。陈平说:“项王所喜爱重用的人,不是项氏一族,就是妻子的兄弟,除此之外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所以项羽并不是不知人,只是有人蒙蔽了他。平庸猥琐的众亲戚们,掌握着大权,士人们又怎么能够不被排挤和抑制呢?虽然如此,项羽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项羽是靠奸诈而崛起的,他以臣子身份侍奉怀王却杀死了他,跟随宋义做副将却杀害了他,看到汉王刘邦枪先入关便压制他,田荣的人马前来归附,项羽却杀害掠夺他们。项羽接连因嫉妒而残害别人,是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别人都在嫉妒陷害自己。轻率地残杀他人的人,必定会在自己周围招来十分怨恨自己的仇人,而这些仇人自然是不能亲近和任用的。他左顾右盼,发现只有自己的兄弟和姻亲值得信赖,可以重用以作为援助。如果轻率地把大权交给其他人,那么自己就可能成为第二个楚怀王,成为第二个宋义。所以他每天惴惴不安、战战栗栗,在睡梦之中也能看到戈与戟相交的格斗情景,又怎么能够不对天下人抱有深深的猜疑呢?然而他的猜疑并不能挽救他覆亡的命运。在楚阵营中作刘邦内应、被刘邦引为心腹的是项伯,他是项羽的叔父;穷追不舍,将项羽逼迫到乌江自刎的是吕马童,他是项羽的老朋友。在惨败之后仍然跟随项羽的有三十多名骑兵,其中却没有一个是项羽亲近的兄弟姻亲。项羽怀着奸邪之心想求得亲友援助,最终却落得孤立无援。并不是项羽舍不得封赏的那些人因为怨恨而残害他,实际上项羽的内外亲属早已背叛他很久了。不愧于天,则上天没有不保佑的;不愧于人,则人人都可以被驾驭。坚持正义行于仁义的坦途,就可以居天下宽广的住所;不偏袒,则赏罚更加谨慎而无法徇私情。得失的先兆,在于不行仁义而不在于吝惜封爵,是显而易见的。不这样,如果舍弃亲近贤臣,以封爵为诱饵,滥封爵位而使其价值降低,从而曲从于贪婪的游说之士们的竞相追逐,本来就是项羽都不屑于做的事情。15.C16.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面对寥廓的天地时,抒发了一种壮志豪情。本诗中“少年壮气悲寥廓”,诗人面对秋江寥廓的景象,心中涌起少年般的壮气;《沁园春 长沙》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面对广阔的天地,发出谁来主宰国家命运的豪迈之问,都体现出一种胸怀天下的大气魄。②不同点:本诗尾联“未忍沧江下钓钩”,在壮气之中还蕴含着一种因壮志未酬而不忍独善其身的无奈与不甘,诗人面对秋景,虽有壮心,但又感慨自身境遇,不能就此归隐;而《沁园春 长沙》中更多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谁主沉浮”的疑问,展现出的是毛泽东等革命青年要主宰国家命运的伟大抱负和决心,充满着昂扬向上的力量。17.(1)谈笑间,横橹间灰飞烟灭(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示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示例二: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示例三: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示例四: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18.D 19.D20.D 21.C 22.B 23.A15.例文:择群而居“与大雁齐飞,目之所及皆是广袤天空;与苍蝇为伍,所到之处皆是污秽狼藉。”这则《人民日报》“夜读”中的箴言,道出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人生哲理:环境塑造视野,同伴决定格局。人生如行旅,与谁同行,往往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看到怎样的风景。择群而居,不仅是生存的智慧,更是生命的艺术。与高者为伍,能拓展认知的疆域。北宋文豪苏轼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种志向的养成,往往得益于与贤者的交往。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年轻时与湛若水论学,两人相约“共明圣学”,这段友谊最终催生了影响东亚数百年的心学体系。现代科学史上,玻尔研究所聚集了海森堡、泡利等青年才俊,他们在切磋琢磨中推动了量子力学的革命。正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与优秀者同行,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拔高、被照亮。与庸者为伴,则可能陷入认知的泥淖。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曾提着灯笼在雅典街头寻找“真正的人”,讽刺当时社会的庸俗风气。心理学中的“螃蟹效应”揭示:当一群螃蟹被困在桶中,若有螃蟹试图爬出,其他螃蟹会将其拉回。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英国作家奥威尔在《1984》中描绘的“双重思想”,正是对群体思维控制的深刻警示。当我们长期处于低认知水平的群体中,不仅视野会变得狭隘,连判断是非的能力都可能逐渐退化。主动选择环境,是智者的生存策略。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归隐田园;法国画家高更放弃股票经纪人的优渥生活,远赴塔希提追寻艺术真谛。这些选择看似叛逆,实则是对生命质量的坚守。当代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发现,卓越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解决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与谁同行”。人生亦然,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往往比选择做什么事更能决定我们的生命高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们既要在现实中慎择良友,也要在精神上亲近经典。读《论语》可与孔子对话,研《物种起源》能随达尔文思考。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而这双新眼睛的获得,往往始于我们选择与谁同行、与谁神交。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愿我们都能如大雁般结伴高飞,在广袤天空下,遇见更好的自己,看见更美的风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引用了《人民日报》“夜读”栏目的一句话:“与大雁齐飞,目之所及皆是广袤天空;与苍蝇为伍,所到之处皆是污秽狼藉。”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方式,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和同伴对一个人视野、格局以及人生境界的影响。它启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同行、置身于何种环境中,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思维高度、行为方式和生活品质。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大雁”象征着高远志向、积极向上的人或群体。大雁飞翔时整齐有序,彼此协作,目标明确,寓意追求卓越的精神。“苍蝇”象征着低俗庸碌、消极堕落的人或事物。苍蝇在污秽中打转,代表一种缺乏方向感和意义的生活状态。“目之所及”“所到之处”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人视野和内心世界的重要作用,暗示人们需要审视自己所处的圈子及其带来的影响。“广袤天空”与“污秽狼藉”分别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一个是胸怀开阔、充满希望,另一个则是狭隘阴暗、毫无生机。就材料而言,本次作文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人际交往与环境选择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题目激发考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倡导追求卓越、远离堕落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他们对个人成长及社会责任的觉悟与担当。具体写作时,文章开篇可通过解读材料引出中心观点,运用道理论证强调环境与同伴的重要性。接下来,结合具体案例和名言进行举例论证,如引用《论语》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或讲述历史人物如管仲得鲍叔牙相助成就霸业的故事,增强说服力。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列举现代社会因交友不慎导致失败的实例,比如某些青年因误入不良圈子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歧途,凸显“与苍蝇为伍”的危害。采用因果论证,进一步分析如何通过提升自身修养主动选择正向环境,并培养独立判断能力。结尾再次呼应开头,号召读者以行动践行择善而从的理念,努力追求卓越人生,成为激励他人的“大雁”。立意:①择良友,拓格局。②远离低俗,坚守高洁。③环境影响人生,主动改造环境。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05月测试(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让我们重温一段引文:“……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费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先描述出一个“他者”,即西方的团体格局,然后再以这个“他者”为鉴,反照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像。只要我们仔细读《乡土中国》的原文,特别是在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便可以知道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多结的网络。纵向的等级差别至少与横向的远近亲疏同等重要。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往往只解读其中的“差”,即以个体为中心的向外扩出去的人际关系网;而“序”指向的包含等级与尊卑的社会结构,却往往被忽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误解呢?我认为这与费孝通使用的投石入水形成的水波纹比喻有关。所有的比喻都有夸张或形象化的特点,也因此无法精确界定任何概念或事物。水波纹自然是在水面上一圈一圈地平行地推出的。停留在这一意象上,所谓远近亲疏和自我中心就成了平面的、没有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这显然是指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而不是社会结构。(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材料二:有不少批评者赞成阎云翔的看法,差序格局的问题似乎出在使用比喻方法而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上,导致人们见仁见智,甚至产生争议。但依我之见,这些批评本身也有需要被批评的地方,那就是批评者固守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而差序格局没有落入这一立场,非但不应被看成遗憾,反而算是一种侥幸。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概念的陈述需要严密、精确,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下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可能运用概念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界定明确的概念很可能会失去内涵的丰富性。比如说,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最接近的、符合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帕森斯提出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这对概念有着清晰而严格的定义,使得帕森斯的学生可以发展出一套衡量社会或组织现代化的标准。但正因为趋于精准,其内涵的丰富性远不如差序格局。其实,即使在西方社会学中,也有概念难以定义的情况,诸如“文化”“功能”“结构”“场域”之类,却不影响人们对它们的使用。人们不对这些模糊性进行抱怨,或许是因为它们总有被不停地定义的倾向,至少会摆出要定义的姿态。而差序格局丝毫没有这样的倾向,连姿态也不摆,这就很容易招来批评。为什么差序格局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费孝通自己晚年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文章不能直写的,背后都有东西,直接写出来就不好看了,好就好在隐喻上边。不直接说出来,懂得的人就懂了。”显然,费孝通对这个概念不做界定,虽在文风上可以理解为是讲课稿或散文体,但其本身也有一个隐喻方法的使用。以今天的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比喻非但不是一个学术上的失误,反而是一个学术上的贡献。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这样的贡献容易被人们否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上,隐喻手法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比如:物理学中的黑洞、蛀孔、时光机器等,经济学中的泡沫、搭便车等,社会学中的有机论、社会资源、社会网络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比喻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比喻是一种不得已的定义方式。从学术背景来看,费孝通使用比喻说明他的概念,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譬”的方法一脉相通。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概念不做定义,如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都没有定义。而且概念越重要就越没有定义,也就越需要作比喻,很多重要思想都通过比喻来阐释。比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的“君子不器”,孟子的“仁者如射”,等等,皆使用这样的方法。其实,在西方社会学当中,最常见的“角色”概念,也是一个比喻,它借自戏剧。要说差序格局与它们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就是西方学术喜用死隐喻,中国学术喜用活隐喻。死隐喻开始也是从活隐喻中转化而来的,由于它在学科中已经约定俗成,所以人们不把它当作隐喻来看。但中国学术中的比喻大多没有约定。它们往往重视独特地或一次性地出现,而少有重复,也就不会向死隐喻上转化。这或许是差序格局用比喻说明引起争论的深层原因。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恰当的比喻最容易引发深刻的洞见与启示。这也许比演绎、推理和论证更为重要,因为它将启迪后者的思维方向。尤为重要的是,这比喻赋予了差序格局以动态性。按照费孝通的说法:“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虽然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在视角、方法论,特别是隐喻方法上所表现出的动力学特点,无疑是费孝通留给中国社会学界最宝贵的学术财富。(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多数学者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偏重“差”的维度而忽略“序”的维度,这并不符合费孝通的本意。B.水波纹一圈一圈平行地推出的特点,比较适合用来描述平面的人际关系网,而不太适合用来描述立体的社会结构。C.材料二认为,阎云翔以及其支持者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问题”,本身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所以并不合理。D.孟子的“仁者如射”与西方社会学的“角色”都用比喻的方法,不过前者具有独特性,后者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2.根据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帕森斯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与费孝通的相关论述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的定义方式明显不同。B.隐喻手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些概念用隐喻来表述要比“直接说出来”更加合适。C.相对而言,中国传统学术对严格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不太注重,这一点从儒家核心概念都没有定义可以看出来。D.比喻方法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时一度被否定和压制,如今它已经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统治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4.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具体阐释体现其在研究方法上做到中西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二者看法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北方的河(节选)张承志他一直望着那条在下面闪闪发光的河。那河近在眼底。河谷和两侧的千沟万壑像个一览无余的庞大沙盘,汽车在呜呜吼着爬坡,紧靠着倾斜的车厢板,就像面临着深渊。他翻着地图,望着河谷和高原,觉得自己同时在看两份比例悬殊的地图。这峡谷好深哪,他想,真不能想象这样的峡谷是被雨水切割出来的。峡谷两侧都是一样均匀地起伏的黄土帽。不,地理书上的概念提醒着他,不叫“黄土帽”,叫“墚”和“峁”。要用概念描述。他又注意地巡视着那些墚和峁,还有沟和壑。这深沟险壑真是雨水冲刷出来的。他望着黄土公路上的小水沟想。早晨下了一场透雨,直到现在水还在顺着那些小沟,哗哗地朝着下头深不可测的无定河谷流着。汽车猛地颠了一下,他紧紧握住车厢板,继续打量着底下深谷里蜿蜒的无定河。那浑黄的河水在高原阳光的曝晒下,反射着强烈的光。天空又蓝又远,清澄如洗。黄土帽——墚和峁像大海一样托着那蓝天。淡黄的、微微泛白的墚峁的浪涛和天空溶成了一片。他觉得神清气爽,觉得这大自然既单纯又和谐。“蓝格莹莹的天”,他哼了声民歌,心里觉得很舒服。①解放牌大卡车载着他好像在沟壑墚峁的波峰浪谷里疾飞前游。他对着高原,竭力想把视野里的景观记住。他皱着眉头,回忆着《中国自然地理》中那些专门概念的内容。“曲流宽谷”,突然一个概念跳了出来,他不禁微微笑了。书上把他正在卡车上穿过的这条无定河大河沟叫作“曲流宽谷”。有意思,难道“曲流宽谷”和“拐弯大沟”有什么严格的区别么?不过,在试卷上要是写上“拐弯大沟”或是“老黄土帽中的拐弯河大深沟”,考研究生的事就保险告吹。似乎那本书上还有些更严格的条条框框,但他想不起来了。不过他总算记住了一个曲流宽谷,而且是对着地图和大地记住了它。曲流宽谷,他又嘟囔了一声,然后转过身来,随即用手牢牢地握住车厢板。满满一车老农民。他瞧着车里不禁又微笑了,今天他的心情特别好,就像跳高运动员在春季运动会的早晨看见了一个晴朗无风的好天气。一车老农民在解放牌车厢里颠着晃着哪。打盹的打盹,说话的说话。说话的用粗嘎的陕西腔吼着,满不在乎马达的轰鸣和呼呼的风吼。他估计这些农民全都是从自由市场得胜回乡的。早晨在绥德车站买票时,他亲眼看见那个扎蓝边白毛巾的老头口气蛮大地呐喊:“加车,加个大轿子么!咋——加个‘解放’!”可这会儿那老头正稳稳地靠着驾驶室后窗坐着:一面扯着嗓子说着什么,一面警觉又故意不露声色地环顾着车上的动静。那个红脸青年可嫩多啦:两手紧紧捏住一个小黄挎包,一声不吭地背着众人独坐。后挡板外面翻滚的黄尘一阵阵吞没了他。“枣子!河畔枣子!”他记得这青年昨天在绥德城关这样瓮声瓮气地叫卖。全是农民。朴实的、小康的、可爱的、自有主意的农民。他们从绥德老城卖了货,挣了钱,现在回来了。那两个白胡子和花白胡子老汉不会是卖货的,应当是串门走亲戚的。他们全回来了。从陕北名城绥德回到他们的无定河两岸上下的窑洞里和庄户院。②婆姨和娃娃正轧好、扫净了炕席等着他们。层层波涛般的沟壑墚峁和蓝莹莹的天、浊黄的水都在等着他们。他心里觉得踏实。从学校里一出来他就觉得踏实,不管黄土从后挡板上面卷过来时,他怎样呸呸地吐着嘴里的沙子,他还是觉得踏实。这条浑浊的河,这片无边无际的黄土山帽和这蓝得质朴的天,都使他踏实。他看见车厢左前角站着一个女的。他打量了几秒钟以后就断定,这是个北京人。她背对着他默默站着,他感到这女的有意避着他。两个插队出身的北京学生一眼就能彼此认出来,他猜她准是早就发现了自己。卡车歪歪地闯过一道楞坎,满车农民被颠得东倒西歪,但是那女的还是僵直地站着,坚持着一动不动。这是个和我差不多的、老插队出身的北京姑娘,她在避着我呢。他觉得挺有意思,他不由得又望了望她的背影,他觉得这背影很够味儿。他愉快地吹了声口哨,把手翻转过来握紧车厢板,重新面对着荒莽的黄土高原。当卡车颠得蹦起来的时候,他开心地回头瞟着车里。在那些农民当中他最佩服那个红脸青年。那个棒小伙严肃庄重地坐在车尾,根本不理睬倒卷来的黄土。好后生,他用陕北式的口气自语着,满怀兴趣地端详着那小伙儿安静老实的模样。真是个安分的朴实后生,浑身肌肉鼓鼓的。他不由得展开手掌,然后又轻易地把车厢板握牢。他觉得他的手很有劲,老破卡车蹦一米高也不会使这双手松开,他心里很愉快。等停车吃饭的时候,他盘算着,我要用陕北话和那后生攀谈一番。“清涧的石板瓦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所以这后生的婆姨应当是米脂人,她这会儿也许正给这小伙儿纳鞋底呢。这一路的高原河水、风气人物都和黄色的墚峁一样让他感受清新。对,他心里说,挑选这个专业是对的,地理科学。单是在这样的大自然和人群里,就使他觉得心旷神怡。汉语专业无论怎么好,也不能和这个比,这才是个值得干的事业。我就选中这些河流作为研究方向,他暗暗地下着决心。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觉得自己同时在看两份不同的地图,两份地图一份指的是手中真实的地图,一份指的是眼前的河谷和高原。B.文中反复出现“他觉得踏实”,看似无来由,实则是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观让他的学习理想以及价值追求更加坚定。C.他根据身份推断车上的姑娘发现并有意回避自己,而自己也没有主动和她搭讪,可以看出年轻人身上特有的敏感和清高。D.他评价红脸青年是个“棒小伙”“好后生”,主要是因为红脸青年的安分、朴实和沉稳以及浑身散发出的阳刚之气感染了他。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大卡车的飞驰状态,实际上是他置身河谷高原间兴奋愉悦心情的真实写照。B.句子②是他想象两个老汉串完亲戚回家时的情景,既表现出当地农民的生活状态,也能展现他们天然的生存环境。C.本文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郁的自然和生活气息。D.本文中的“河谷和高原”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都象征知识和文化,表达年轻人在特定时代对知识的渴求。8.小说最后并没有交代他是否成功考取地理学研究生,你觉得他具备哪些考取的条件?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9.张承志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小说《北方的河》:“我的北方的河应当是幻想的河、热情的河、青春的河。”请谈谈该评价在选文部分是如何体现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春,羽阳尊楚王为义帝,徙之郴。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天下以王诸侯。以沛公为汉王。从赵王为代王,齐王为胶东王,燕王为辽东王,魏王为西魏王。而立楚将英布为九江王,共教为临江王,吴芮为衡山王。诸侯由是不服。汉王用韩信策,还定三秦。冬,项籍弑义帝。夏,项主图汉王于荣阳。用陈平反间,逐楚谋臣范增。冬,王大破楚军沉水上,杀曹、司马欣。项王还,与汉临广武而军,射王伤勺胷。秋,楚兵疲食尽,与汉割鸿沟以和。王用陈平、张良策,复追楚。冬,大破项王于境下,灭之。臣光曰:“世称项王不王秦而归楚,故失天下。观其拥百万之众,西入函谷,擅天下之势,裂山河以王诸候,自谓可以遥其私心,而人莫敢违。安行无礼,忍为不义,欲以一夫之力服亿兆之心。才高者见疑,功大者被出,推此道以行之,虽得百秦之地,将能免于败亡乎?”下(选自司马光《稽古录卷十二》)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②敝,忍不能予。”繇③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故羽非尽不知人,有蔽之者也。琐琐姻亲,踞膴仕④,持大权,而士恶得不蔽?虽然,亦有由尔。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吟,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惴惴,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叔父也;追而迫之刭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亲不与焉。怀慝⑤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惎⑥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不疚于天,则天无不祐;不愧于人,则人皆可驭。正义以行乎坦道,而居天下之广居;无所偏党,而赏罚可以致慎而无所徇;得失之几,在此而不在彼,明矣。不然,舍亲贤,行诱饵,贱名器,以徇游士贪夫之竞躁,固项羽之所不屑为者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之二》【注】①胷:同“胸”。②刓(wán):磨损。③繇(yóu):同“由”。④膴仕(wú shì):高官厚禄。⑤慝(tè):把心隐藏起来,存有邪念。⑥惎(jì):憎恨,怨恨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项王所任A爱B非诸项C即D妻E之昆弟F虽有G奇士不能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封···为王,与《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词义相同。B.厚,深,深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厚”词义不同。C.明,显明,清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的词义不同。D.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庵丁解牛》中“技经肯繁之未尝”中的“之”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人之言,侧面见出项羽目光短浅,创业成功后,放弃关中形胜之地,急于东归,衣锦还乡,失去战略优势,为刘邦联合诸侯反击理下伏笔。B.材料一简述了项羽分封诸侯时不能公平公正,因此诸侯离心,加之独断专行,好个人之勇而不能知人善任,才高者被怀疑,有大功劳的人被贬,土地再多也无益于事。C.材料二列举了项羽当年以奸诈之心对待怀王、宋义、刘邦、田荣等人的历史,进而推论项羽以已度人,怀疑别人都会嫉妒残害自己,所以他不相信任何人。D.材料二还肯定了项羽的贵族精神、大将风度,所以项羽不屑于以封爵为诱饵,从而曲从于贪婪的游说之士的竞相追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安行无礼,忍为不义,欲以一夫之力服亿兆之心。(2)追而追之到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14.《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乌江自前感叹自己“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千古历史,众说纷,据以上两则材料,试分析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江上孔武仲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万里长江”映衬“一叶舟”,点明羁旅身份,节令的变化让诗人更加心绪难平。B.颔联写江上遥望,夕阳西下,乱霞铺照,落日镕金,景象悠远宽阔,极富画面感。C.颈联描写了日暮远望江上所见,闪动着点点金光的鲤鱼在跳跃,鸥鸟栖身于滩上。D.全诗写景远近结合,细腻传神,情绪变化层层推进,情感表达充分而又合乎逻辑。16.本诗尾联与《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而(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2)《永遇乐》通过当年演出歌舞的楼阁仍在,但英雄功业已被风雨打散的两句:“ , 。”(3)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或阐述哲理。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6分)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18.下列选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3分)A.“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百合花》茹志鹃)B.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他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百合花》茹志鹃)C.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百合花》茹志鹃)D.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百合花》茹志鹃)19.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瞟”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新媳妇对“我”打扰她且不理解她的不快。B.“夺”写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坚决。C.“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写她对卫生员揭掉小战士身上被子的不满。D.“嚷”既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也表现了她悲痛的语气。(二)课内文言文检测(本题共4小题,12分)20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1.下列加点的字不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3分)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出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金就砺则利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3分)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侣鱼虾而友麋鹿C.舞幽壑之潜蛟D.泣孤舟之妇(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2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绛皓色,而皆若楼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民日报》“夜读”上说:“与大雁齐飞,目之所及皆是广袤天空;与苍蝇为伍,所到之处皆是污秽狼藉。”上述材料让你有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