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程标准】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和意义;了解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清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探究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绘制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时间轴,增强历史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明清政权的交替中,体会国家兴衰与统治者政策的关系,培养以史为鉴的意识。(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和口号;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史实;清朝巩固统治的措施。2.教学难点:理解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认识清朝入关并统一全国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内容:展示明朝几位奇葩皇帝的视频相关故事资料。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个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这些皇帝的行为可能会对明朝的统治产生什么影响呢? 结合资料中皇帝的行为,从朝政管理、社会稳定等方面思考。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皇帝对政事的态度、与臣子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朝政混乱、官员腐败等。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过渡语: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这些皇帝的荒诞行为使得明朝政治日益腐败,而这也成为了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那么,明朝究竟是如何灭亡的呢?清朝又是怎样建立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17 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二)新课讲授1. 朽政回光 —— 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1)政治腐败表现展示内容:展示明武宗、明熹宗等皇帝沉迷享乐、宦官专权、大臣结党营私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提问: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政治腐败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仔细观察资料,从皇帝、宦官、大臣的行为方面总结腐败表现;从对百姓生活、社会秩序的影响思考危害。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皇帝疏于朝政、宦官权倾朝野、大臣争权夺利等方面归纳腐败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导致法纪松弛、官吏贪污、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等危害。过渡语:政治腐败让明朝社会陷入动荡,那么有没有人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呢?张居正改革就是一次重要的尝试。(2)张居正改革展示内容:展示张居正的图片、简介以及 “一条鞭法” 的相关资料,包括改革的内容、意义和结果。教师提问:张居正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改革最终的结果如何? 认真阅读资料,从经济、吏治、边防等方面找改革措施;分析每项措施对国家财政、政治、军事的积极影响;关注改革在张居正去世后的变化。提示引导:引导学生明确 “一条鞭法” 在简化税收手续、增加政府收入方面的作用,以及整顿吏治、巩固边防对国家稳定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张居正去世后改革举措大多废止,明朝政治又走向腐败的结果。过渡语:张居正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明朝的命运。明朝后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 闯王覆明 ——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起义原因展示内容:展示反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陕西北部旱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提问:结合材料,思考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哪个是直接原因呢? 从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起义原因;区分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政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陕西北部连年大旱百姓生活艰难等方面归纳原因;明确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是根本原因,陕西北部旱灾是直接原因。过渡语: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他是怎样一个人呢?(2)李自成其人及起义过程展示内容:展示李自成的生平简介、起义进军路线图等资料。教师提问:李自成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他领导的起义军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事件?“均田免粮” 口号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资料中了解李自成的童年、职业等经历;在地图上指出起义军的进军路线和重要事件;分析口号对吸引百姓支持的作用。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了解李自成从放牛娃到当兵,再到领导起义的经历;明确起义军从陕西起义,到进军河南、攻克西安,最终攻克北京的过程;理解 “均田免粮” 口号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过渡语:李自成起义军得到了民众的支持,那么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呢?对明朝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民众对起义军态度及与历代农民起义对比展示内容:展示反映李自成起义军受民众欢迎的史料,以及历代农民起义一览表。教师提问:广大民众对李自成起义军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与历代农民起义相比,李自成起义有什么独特之处? 从史料中提取民众对起义军态度的信息;从起义军的口号、纪律等方面分析原因;对比历代农民起义,找出李自成起义的特点。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等史料中得出民众支持拥护的态度;分析起义军提出 “均田免粮” 口号、军纪严明,而明朝政府腐败不得民心等原因;从明确提出对土地的要求,总结李自成起义的独特之处。过渡语: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但历史的发展并未就此停止。在明朝灭亡的同时,东北地区的满洲逐渐兴起,并最终入关建立了清朝。3. 铁骑破关 —— 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1)满洲兴起展示内容:展示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图片和相关事迹资料,以及八旗制度的介绍。教师提问:满洲是如何兴起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别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八旗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从资料中梳理满洲兴起的过程;分析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具体贡献;了解八旗制度的组织形式和功能。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了解明朝后期女真族在努尔哈赤领导下统一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定族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明确八旗制度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提高了战斗力。过渡语:满洲的兴起为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那么清军是如何入关的呢?这其中又有哪些关键事件?(2)清军入关展示内容:展示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关于明清政权交替的分析资料。教师提问:清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入关的?吴三桂降清对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满洲入主中原是偶然的吗? 从资料中找出清军入关的背景和过程;分析吴三桂降清对清军和李自成起义军的影响;从明朝、李自成起义军和清朝的情况分析满洲入主中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提示引导:引导学生明确明朝灭亡后,李自成与吴三桂的矛盾,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分析吴三桂降清使清军顺利进入中原,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从明朝后期的腐朽、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以及清朝的发展态势等方面探讨满洲入主中原的必然和偶然因素。过渡语:清军入关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呢?4. 清驭九州 ——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展示内容:展示清朝迁都北京、统一全国以及巩固统治措施的相关资料。教师提问:清朝是如何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的?在巩固统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从资料中梳理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找巩固统治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维护清朝统治的意义。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了解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南下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明确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理解这些措施在维护统治大一统、巩固政权方面的作用。过渡语:通过这些措施,清朝在全国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三)课堂小结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主要内容,包括明朝政治腐败、张居正改革、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清军入关以及清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和口号是什么?满洲是如何兴起和入关的?清朝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明朝政治腐败与李自成起义的因果关系,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的联系等。总结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了解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明朝的腐败导致了灭亡,而清朝的兴起和建立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希望同学们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中考链接(真题练习)1. (2025.云南模拟) 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日益腐败 B.土地兼并严重C.农民起义频发 D.遭遇连年灾荒2. (2023·海南·中考真题)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以供后人借鉴。此文主要是纪念( )A.戚继光抗倭 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C.李自成起义 D.清军入关3、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闯王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率领农民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该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 )A.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B.宦官专权,藩镇割据C.连年旱荒,农民暴动 D.政治腐败,贪污成风4、明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标志着明帝国灭亡的是( )A.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B.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占领北京城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D.皇太极指挥的清军人关入主中原参考答案:ACAB【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课堂参与度较高。在分析明朝政治腐败的表现和影响时,学生能积极结合史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在探讨满洲入主中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后续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全面思考,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小组讨论环节略显仓促,导致部分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表达。今后教学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