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马说》课件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马 说
韩愈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
文,并能熟读成诵。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本
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体会本文结构精巧、脉络清晰、言简意赅的特点。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养“不平则鸣”的精神。
学习目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其并称“韩柳”。他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和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概念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特点 ①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②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任务一:
基础通关
梳理文意
任务一:
基础通关·梳理文意
主问题: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积累词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做到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词句,翻译全文,梳理基础信息。
第二步:互学要求
1.结合自学困惑点,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1. 有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
通假字
[“祗”同“衹(只)”,只、仅]
(“食”同“饲”,喂)
(“见”同“现”,显露、表现)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
古义:这,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名词,能力、才能)
(助动词,能够)
食不饱
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动词,记……在策书上)
(副词,常常、经常)
(形容词,普通的)
一词多义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策之不以其道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其正色邪

(代词,指千里马)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副词,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连词,表示选择)
一词多义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语气词,表判断)
(语气词,表停顿)
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语气词,表疑问)
(形容词,名贵的)
(动词,出名、有名)
一词多义
(名词,方法)
(名词,道理) 《虽有嘉肴》
(动词,说) 《桃花源记》
(名词,路)
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伐竹取道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
不义而富且贵

(连词,犹、尚且)
(副词,将近) 《愚公移山》
(连词,并且)
词类活用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虽有千里之能
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即“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第二个“食”后省略宾语“之”,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文言句式
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倒装句:马之千里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固定句式:
安求其能千里也
[省略主语“食马者”,即“(食马者)策
之不以其道”]
(“安……也”翻译为“怎么能……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执策而临之(面对)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成语积累
等量齐观
如临大敌
无能为力
竭力尽心
食不果腹
无师自通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
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翻译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任务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任务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主问题:
1. 通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2. 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文章
思路,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 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
2. 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表格内容。
第二步:互学要求
1.结合自学困惑点,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主问题:
1.通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第一部分(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部分(3):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主问题:
2.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亮观点
摆现象
点实质
千里马的重要特征:
食马者“真不知马也”
反面
议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③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任务三:
品读虚词,领悟情感。
任务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主问题:
1. 文中多次运用虚词,吟读课文,细细品味一下这些虚词,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不”字在文中共用了11次,请你说说其表达效果。
3. 课文第3段感情充沛,一气呵成,写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这一段,体会其中流露出的多种语气。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 阅读文章内容,结合表格内容,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2. 进入情境,注意句式、虚词,体会情感,沉醉其中地、抒情式地吟读。
第二步:互学要求
1.结合自学困惑点,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主问题:
1.文中多次运用虚词,吟读课文,细细品味一下这些虚词,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助词 “也” 不以千里称也 饱含愤愤不平、无限痛惜之情。
副词 “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饱含诘问的语气,第二个“其”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叹。
叹词“呜呼” 呜呼! 饱含愤慨之情,是作者由衷的感叹。
主问题:
1.文中多次运用虚词,吟读课文,细细品味一下这些虚词,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助词 “也” 不以千里称也 饱含愤愤不平、无限痛惜之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是马也 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后果。
安求其能千里也 “也”在反诘句中,将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情推向高潮。
其真不知马也 既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强烈的嘲讽之意。
连词 “而” 而伯乐不常有 “而”表转折关系,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平之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前面两句的主语是“食马者”,此句“而”前的主语变为“马”,“而”字使读者辨识到主语在变换,“而”后的主语为“食马者”,读起来气势更旺盛,语气更强烈。
主问题:
3.课文第3段感情充沛,一气呵成,写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这一段,体会其中流露出的多种语气。
第一层“不以其道”“不能尽其材”“不能通其意”中三个“不”从三个角度表现“食马者”不知马,要读出作者的愤愤不平和嘲讽的语气;
第二层“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谴责“食马者”有眼无珠,千里马近在咫尺却视而不见,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第三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呜呼!”起势抒怀,要读出慨叹的语气,两个“其”字感情深沉,第一个“其”字加强了诘问的语气,第二个“其”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一锤定音是“不知马”,点出了问题的实质,要读出痛切愤慨的语气。
第三段开头排比句式一泻而下
任务四:
赏析形象,探究寓意。
任务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主问题
1.《马说》“说”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因何如此不幸?
2.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哪一类人?这三类人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 课文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学法指导
第一步:互学要求
结合题目内容,小组合作探究,
完成以上内容。
第二步:展学要求
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1.《马说》“说”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因何如此不幸?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伯乐不常有
2.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哪一类人?这三类人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以千里称也”。遇到食马者只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人才只有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才能被赏识重用,充分发挥才能,遇到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只能终生被埋没。
2.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哪一类人?这三类人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马说》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既不能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的社会现实。
3. 课文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结
文章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视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