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A组必备基础巩固题组1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晚清时期有很多官员认为,中英贸易不仅使英商获利巨大,更是让英国获得了茶叶、大黄等不可或缺的物资,否则这些食肉类的“蛮夷”将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反映了( )A.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高度发达B.清政府在中英贸易中居主导地位C.中英两国饮食习惯存在差异D.晚清部分官员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2.接舷战术是与冷兵器相适应的一种战术,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长期遵循。遗憾的是,整个鸦片战争,清朝水师没有一次接舷作战的机会。因为一艘一级英国战列舰“单舷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这表明( )A.清朝炮战战术的不精B.冷兵器战术的局限性C.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源D.英国蓄谋已久的阴谋题组2 两次鸦片战争3.下面为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 )A.中外贸易的发展B.鸦片走私的兴盛C.自然经济的衰败D.地方政府的腐朽4.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这里的“暴力”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近代前夕,广州曾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中心。进入19世纪50年代,曾经被西方商人幻想为“永远是对外贸易主要港口”的广州,已趋于衰落。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协定关税B.鸦片贸易的合法化C.五口通商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6.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袭击英军,迫使英军退守鼓浪屿;入侵浙江后,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了英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其舰队前进。这说明当时民众( )A.对政府妥协表示不满B.出现与政府结盟倾向C.有自发的反侵略意识D.成为反侵略的主力军7.对中国来说,1840年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这一年,英国政府以清政府禁止鸦片为由,挑起了战争。该战争( )A.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B.导致了严重的边疆危机C.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D.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题组3 开眼看世界8.(2024广东惠州期末)19世纪40年代,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有关西洋技艺的篇幅占12卷,辑录有《铸造洋炮图说》《火轮船图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作者撰写这一著作的意图是( )A.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D.践行中体西用思想9.1839年起,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澳门新闻纸》《四洲志》《各国律例》与《华事夷言》等著作,此举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A.主张学习西方制度B.已经放弃传统华夷观念C.主动反思鸦片战争D.开始主动了解外部世界10.下图为近代某历史文献及其部分主张。由此可见,该文献表达的重要思想是(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A.变夷为夏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C.自强求富D.待吾人最后之觉悟B组关键能力提升1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面是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思维导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是战争根源B.英国工业革命成效不明显C.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必然的D.中国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12.下表为1842—1844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年份 条约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据此判断,列强借助这些条约( )A.打开了中国市场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C.掀起了瓜分狂潮D.获得了在华驻扎军队权1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进口、出口、新闻、铁路等,其目的是( )A.赞扬西方的生活方式B.引起国人对西方知识技术的关注C.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D.宣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4.徐继畬著《瀛寰志略》时收集地图42幅,除日本和琉球的地图外,其余都按西方地图原图描绘,这在当时是“大胆的非法之举”。这体现了徐继畬( )A.自强求富的理念B.盲从西方的不足C.通晓时势的学识D.正视世界的勇气C组学科素养创新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 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进出口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岁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任何附加特权。——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第五单元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1.D 据材料“食肉类的‘蛮夷’将消化不良而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的一些官员对外国人认识不足,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故选D项。2.B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清朝水师传统的作战方法在英国大炮面前无法施展,反映了冷兵器无法适应工业革命后的战争环境,故选B项。3.B 根据材料可知,1832—1833年和1834—1836年中国白银外流呈上升趋势,这时英国等向中国走私鸦片,使得中国白银外流,因此这与鸦片走私有关,B项正确;中外贸易中中国占有优势,不是白银外流的原因,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地方政府腐败不会造成白银大批外流,排除D项。4.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对外处于隔绝的状态。英国挑起的鸦片战争打破了这种隔绝状态,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发生在这种隔绝状态被打破以后,排除B、C、D三项。5.C 由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形成了五口通商的局面,广州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趋于衰落,故选C项。6.C 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抗英斗争,是爱国主义的表现,C项正确;这些活动并非出于对政府妥协的不满,更不是与政府结盟,A、B两项在表述民众与政府关系中都走向了极端,排除;当时反侵略的主力仍然是清军,排除D项。7.D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D项。8.C 从材料信息可知,该图书是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反映了先进了中国人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国御侮的目的,C项正确;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适应了禁烟斗争的需要,排除A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9.D 材料“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澳门新闻纸》《四洲志》《各国律例》与《华事夷言》等著作”说明林则徐主动学习了解外国知识,故选D项。10.B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抗西方侵略,故选B项;“变夷为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出的呼声,排除D项。11.C 由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英国工业革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恰恰符合其需求,鸦片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故选C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鸦片战争的根源应该是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成效显著,排除B项;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奉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D项。12.A 《南京条约》等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核心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选A项;“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是1858年《天津条约》,排除B项;“掀起了瓜分狂潮”的局面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形成的,排除C项;“获得了在华驻扎军队权”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13.B 材料“政治、进口、出口、新闻、铁路”表明鸦片战争后,魏源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编写了《海国图志》,并在其中引进了西方词语,目的是引起国人对西方知识技术的关注,B项正确。14.D 据材料可知,徐继畬按西方地图原图描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故选D项,B项错误;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当时徐继畬等部分国人也只是初步开眼看世界,尚做不到通晓时势,排除C项。15.参考答案 (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2)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