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
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
价值选择
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4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3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6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
文化创新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7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基本理论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结构: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知识体系
对立
对立
对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状态怎样?
能否认识?怎样认识?
本原是什么 ?
整个世界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孤立
静止
片面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联系
发展
全面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般哲学)
单元逻辑
(哲学的基本知识)
1.1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的内涵)
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发展)
从起源看
从与时代关系看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看
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1.2哲学的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
何者为本原
有无同一性
唯心主义
古,近,辩历
物→意
主唯,客唯
意→物
有:可知论
无: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条件
基本特征
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
时代精神的
精华
是什么
研究什么
为什么要学马哲
思维导图
课标要求 核心考点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 2、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1:时代精神的精华 2024·广东卷,9 2024·湖南卷,1;2023·浙江卷,1; 2023·海南卷,1;2022·辽宁卷,1 本课以选择题为主,习时关注以下命题:
主要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考情解读
整本书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哲学 (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这三年里的考频最高,几乎占到了2/3的比重。其中,考察最多的分别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联系的特点、整体与部分、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从全国甲卷的答案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观点大概占到答案的1/3,而对于材料的分析占到了2/3。因此,在平时训练时,就要注意勾画材料。训练自己分析材料、组织语言的能力,提高自己对于材料的解读能力。哲学主观题一定要注意分析材料。
本义
起源
与时代的关系
作用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马克思)。
①客观条件: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凭空产生)
②主观条件:哲学起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反映√/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为什么?)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正确/错误指导,≠决定),真正的哲学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核心考点一 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的起源
哲学≠智慧
注意:
①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②哲学≠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糟粕
时代精华(真正的哲学)
哲 学
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特点
联系
反对
是零散的、自发的,不系统的,
人人都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不是人人都有
①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两者都源于生活实践,都有正误之分。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
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世界观。既要反对将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也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
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具体的看法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1.杭州西湖的水是清澈的。
2.小明昨天吃了水煮肉片。
3.人类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4.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上帝创造了一切
6.世界是物质的
是对某个具体
问题的分析
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更为普遍和本质的认识
分析下列观点,哪些是世界观?
×
×
×



技巧:世界观讲的都是“高、大、上”的东西。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具体方法)
联系
注意
①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是相互影响或相互决定的关系;方法论不能影响更不能决定世界观。
②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都有科学、非科学之分)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③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总和)。
技巧:认识、看法属世界观;启示、行动、办事情属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与方法论
比较 哲 学 具体科学
区 别 研究对象
任务
作用
联 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指导、促进);
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升华;两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错误倾向
②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①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科学之母”,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③认为哲学是具体科学之和。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
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共性)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个性)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一般)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
具体的方法(个别)指导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苹果落地
种瓜得瓜
猪肉大涨后大跌
物理学
生物学
经济学
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万有引力规律
抽象出
最一般的本质、 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
遗传规律
价值规律
哲学
个性、特殊
共性、普遍
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概括
升华
举例说明
课堂探究
根据以上材料,你是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推动哲学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强大而日益迅猛的发展。 ——恩格斯
如果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要是不同具体科学接触,哲学就如同空架子。 ——爱因斯坦
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晚年的牛顿,在寻找行星绕日运动的初始切线力时,屈从于神学,把太阳系运动的原因归到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之上,从而走向了唯心主义,在科学的道路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什么(全面把握哲学)
1、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起源看,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从与时代的关系看,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4、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5、从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归纳提升
1、(2021·广东·高考真题)不少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既是科学伟人,又是科学哲人,牛顿从经验主义出发建立起古典力学,爱因斯坦从唯物论出发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海森堡受柏拉图哲学的启发,决心寻找反映自然秩序的数学核心,建立了矩阵力学。能解释上述科学史实的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的争论引领具体科学的进步 
③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 ④重大科学研究前沿需要哲学智慧的启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解】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认为“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是错误的,③排除。故本题选B。
B
典题示范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
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根本的、最重要)
(从属)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两大阵营
谁决定谁/谁先谁后 /何为第一性)
存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事物。
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时代等,属于客观范畴;
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如思想、理论、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目标、上帝、精神等,属于主观范畴
【注意】
①思维和存在搭配,意识和物质搭配,不能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前者是一般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观点。
③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哲学到底研究什么?
核心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生活实践看
(2)从哲学研究看
(3)从哲学发展看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
的基本问题。
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
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
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核心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2021·山东·高考真题)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关键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火星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更是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材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 
②宇宙探索活动将不断地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③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宇宙探索活动有利于拓展认识的边界,但不能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②说法错误。材料侧重于体现火星探测带来的认识的深化,而并非强调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统一,④不符合题意。
B
典题示范
4、(2021·山东·高考真题)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详解】“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这否定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属于不可知论,故入选。B强调了仁义礼智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强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所固有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强调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人的心在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强调了理先于物存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A
典题示范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根本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1)谁先谁后;
(2)谁决定谁;
(3)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4)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基本形态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核心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形态 内涵 评价 代表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和 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主义
客观唯心 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
否认神创,本质正确;
只是猜测,缺乏科学依据,复杂问题简单化
克服直观猜测,丰富发展;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人民根本利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五行说、范缜、王夫之、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
培根、狄德罗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本质错误,但就局部作用而言,两者都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阳明、陆九渊、慧能、贝克莱、笛卡尔
朱熹、神创论、柏拉图、黑格尔
主观精神:一般是指“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客观精神:指“人之外”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神)
注意: 唯物主义不都是正确的。只有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上帝七天创造世界。
存在就是被感知。
形存而神存,形谢而神灭。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的基础是原子物质,是基本元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针对训练
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中原子的涵义是不同的。德莫克利特所言的原子只是一种假说,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但尚且不能证明其存在 (古希腊显然还没有科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中的原子则是指自然科学中的原子,是科学上的实在。
1.区分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
(1)如果材料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如:“气者,理之依也”或者“理生万物”,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如果材料涉及人类的某项新科学发现,体现的是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2.关键词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认真审题,先找到材料中属于“物质”的关键信息,如“金、木、水、火、土”“元气”“原子”等,
再找出材料中属于“意识”的关键信息,如“心”“理”“绝对精神” “观念”“上帝”等,
最后依据题意判断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易混辨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 和 形而上学
哲学史上两大派别“两大阵营”
联系、发展、全面
孤立、静止、片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的斗争从属于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分歧: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分歧: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其一
其二
①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两个对子);
②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
③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核心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的两个对子
5、(2024·广东·高考真题)清朝时,广西巡抚陈元龙向康熙奏报,“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并引经据典称“王者慈仁则芝生"。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根据材料,合理的推论是( )
①陈元龙奏折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②康熙肯定祥瑞的批语属主观唯心论
③二者价值观重要导向作用的结果迥异
④二者的思想动机均已脱离了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典题示范
唯物主义
二者的思想动机均反映了社会存在,而不是脱离了社会存在
6、(2024·广东·高考真题)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明确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他把唯物主义比作“牢固坚实的橡树”,把唯心主义比作“脆弱的芦苇”。下列选项中,前后两端分别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
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即是被感知
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
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典题示范
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都是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
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④不符合题意。
产生条件 阶级基础
直接理论来源
自然科学前提
社会科学前提
历史使命
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工人运动)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②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核心考点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基本特征 阐释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①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②革命性:无产阶级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核心考点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 地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创立: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而创立的。
意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结合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怎么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怎么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结合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道路问题
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次结合
强起来的道路问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本质
本质
本质
第一次飞跃
成果1
第二次飞跃
第三次飞跃
回答了
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
深化扩展
(1)物质决定意识,我国具体国情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发挥其积极的能动作用。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作为人类认识之一的马克思主 义也需要不断向前发展。
(4)辩证否定观 要求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所以需要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社会现实的变化,要求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要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丰富和发展的原因
突破提升
7、(2024·湖南·高考真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
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典题示范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的,马克思辩证法是唯物的,二者有本质区别
8、(2024·安徽·高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下列对“魂脉”与“根脉”理解正确的是( )
①“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相同,二者一脉相承
②“魂脉”与“根脉”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贯通融通
③“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了党的理论守正创新
④“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典题示范
“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不同,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①错误。
“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基础,而非物质基础,④错误。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
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
观、方法论
哲学的基
本派别
哲学是①_______、②_______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③_______和④______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⑤__________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⑥_______
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⑦_________的先导
哲学与时代
⑧__________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⑨__________ 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⑩_____ 是本原的, _____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古代 ____唯物主义、近代 ________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_____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
     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 _____唯心主义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 _______ 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 ______ 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 _______ 的统一
中国化的重
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
义哲学
基本
特征
研究问题
划分依据
科学的哲学
系统化
理论化
世界观
方法论
概括和总结
指导
社会变革
思维和存在
意识和物质
物质
意识
朴素
形而上学
意识
客观
辩证法
历史观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
一般到个别
回归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