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约公元前3000年,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有发达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猪、羊等,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他们的一支于公元前2千纪中前期进入小亚细亚,并在后来建立了国家。从中可以看出(  )
A.生产力的发展为印欧人迁徙提供了前提条件
B.印欧人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
C.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D.印欧人迁徙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2.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3.印欧人迁徙前,西亚、南亚、南欧出现了零星的文明区域;印欧人迁徙后,印欧人建立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民族迁徙(  )
A.使世界进入了青铜时代
B.促进了奴隶制政权的产生
C.推动了古代文明的扩展
D.导致农业文明转向游牧文明
题组2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4.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开始了一千多年的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国北方的匈奴也不断西迁。游牧民族不断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争失败 B.生存压力
C.气候变暖 D.文化交流
5.《汉书》载,汉初被匈奴占据的河西走廊“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经过汉武帝以后近一百二十年的开发,“河西殷富,带河为固”;西晋以后,该地区的农业逐渐衰退。这表明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  )
A.深受农牧转换的影响
B.面临少数民族内迁的冲击
C.依赖基层社会的治理
D.取决于区域人口的增减变化
6.4世纪中叶,迁至中亚细亚西部的匈奴人,继续西迁。西哥特人为躲避匈奴的攻击,最终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其中士兵约二十万,连同家属及群众,人数在百万以上。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成为罗马帝国灭亡根源
B.导致马拉战车技术出现
C.促成日耳曼国家的建立
D.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7.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8.下图所示为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迁入人数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人)。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
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情况
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入情况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交流
B.政治形势影响社会文化发展
C.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佛道发展冲击儒学社会地位
9.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和流动,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
A.彻底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
B.完成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目标
D.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
10.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最深远的是(  )
A.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
B.民族交融更加广泛深入
C.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史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交融,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12.印欧各民族从当初的原始家乡向外扩张,直至印欧人拥有并且统治了冰岛到印度的大片疆土。尽管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和其他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抵御他们,但某些印欧族群也一度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帝国。印欧人的迁徙(  )
A.得益于强大的军事优势
B.导致欧亚大陆区域文明衰落
C.传播了先进的印欧文明
D.确立起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
13.有学者认为,自公元前3000年以来,在东南的“中原”与西北的“草原”这两个气候、经济、文化截然相反的地理单元的中间,有一个“中国弧”区域。在其西侧,古代文化的发展步伐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区趋同;在其东侧,古代中国呈现着独立的发展特色。“中国弧”(  )
A.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
B.表明农耕与游牧文明呈现隔绝状态
C.是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的例证
D.体现农业对华夏文明的关键性作用
14.300—600年,中国与罗马都面临相似的历史境遇。在中国,匈奴人、鲜卑人、氐人、羌人等纷纷南下;在罗马,西哥特、东哥特、汪达尔、勃艮第、法兰克、伦巴第等日耳曼部落潮水般地一波波入侵,建起了一个个王国。这次游牧部落的大迁徙(  )
A.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B.传播了近代欧洲文明的火种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促进了欧亚古典文明的复兴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3世纪末,关中发生饥荒,汉、氐各族大批民众被迫流亡到汉中地区,其中十余万人获准进入巴蜀。西晋益州刺史谋求割据自立,为收编移民而残害流民首领,各族流民在氐族人李特的率领下攻克成都,粉碎了其割据阴谋。不久,西晋政府又下令遣返流民。史载:“时罗尚(西晋新任益州刺史)贪残,为百姓患,而(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去世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再次攻下成都,李雄在部下及部分蜀中大户的拥戴下称皇帝。“雄于是下宽大之令,降附者皆假复除。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益州遂定”“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自秦朝以后,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基调。比较来看,欧洲的面积与我国相当,但自古罗马帝国以后就逐步分裂为众多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欧洲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科技文化和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
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3世纪末大量人口迁入巴蜀的背景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3—6世纪中欧人口迁徙的后果的差异。(6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们说印欧种人迁徙是一种常态,他们牧牛,并从事少量的耕作。因为主要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他们就用大牛车载起所有行李,朝那里迁移。况且他们向往更大的畜群,更大的牧场,迁徙就这样与他们的生存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游牧和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
——摘编自孙振民《印欧种人的迁徙与古罗马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们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创造了地域文化。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1)材料一强调影响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产生的影响。(8分)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A 据材料可知,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迅速发展,为印欧人迁徙小亚细亚创造了前提条件,A项正确;“最早”这一说法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印欧人迁徙对当地社会秩序的影响,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印欧人大迁徙把本民族的文明传播到欧亚地区,促使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C项正确;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没有奠定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排除B项;当时罗马帝国还未建立,排除D项。
3.C 据材料可知,民族迁徙使文明由零星走向扩散,C项正确;赫梯人是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故应该是推动世界进入铁器时代,排除A项;印欧人迁徙前的埃及就是奴隶制政权,排除B项;虽然早期印欧人属于游牧文明,但它们迁徙后,转入农耕生活,排除D项。
4.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游牧民族不断迁徙的原因是逐水草而居,是生存的需要,B项正确;游牧民族不断迁徙是其民族的特点,不是因为战争失败,也不是因为气候变暖,排除A、C两项;文化交流是游牧民族迁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变化情况,与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相关,体现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转换对其产生的影响,A项正确。
6.C 据材料可知,匈奴人西迁使得西哥特人南迁进入罗马境内,促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国家的建立,故选C项;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源是经济和政治的危机,排除A项;马拉战车技术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明的,排除B项;西欧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进入中古时期,确立封建制度,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日耳曼文明的影响,还保留有罗马文明的特征,故C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日耳曼人在中古时期统治欧洲,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的保留,排除D项。
8.B 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文学家大量迁出,迁入吴越地区的文学家数量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事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局动乱导致人口迁移,不是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以A、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的区域流动,与佛道的发展无关,D项错误。
9.D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迁,中原民族外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D项正确;“彻底改变”,表述夸大,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完成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排除B项;此时,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但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实现,排除C项。
10.D 据材料可知,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加广泛而深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巩固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的影响,但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排除。
11.B 材料强调了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推动了民族交融,这不仅巩固了政权也推动了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开发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乱频繁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的内容,排除D项。
12.A 据材料可知,印欧人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建立了帝国,A项正确。
13.A 据材料可知,“中国弧”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流而非隔绝,排除B项;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不是“决定性”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关键性作用,排除D项。
14.A 在中国,匈奴人等南下灭亡了西晋,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在欧洲,日耳曼部落的入侵改变了西欧的政治格局,A项正确;材料讲的不仅仅是欧洲,还有亚洲,排除B项;这一时期东西方均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日尔曼人入侵一定程度上毁坏了欧洲古典文明,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1)背景: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东汉以来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关中饥荒的发生。
影响:打击了地方军阀势力;促进了巴蜀民族交融;有利于巴蜀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巴蜀成为十六国时期重要的移民迁入地。
(2)差异:日耳曼人的迁徙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西欧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南迁接受了中原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通过改革实现封建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16.参考答案 (1)经济因素(出于生存本能)。
(2)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