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图版地理七下7.3黄土高原一、单选题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进入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形成地上河。下面两幅图为河南省上蔡县某一段乡镇级公路。在公路治理方面,为了保障公路的美观和整洁,有关部门以前采取的措施是铲除杂草,平整沟沿,但由于本地区一到夏季来临,暴雨就将公路两边的边沿部分冲得千沟万壑,虽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始终没有得到根治。后来他们改变了治理措施,既美化了环境,又减少了水土流失。完成下面小题。1.本地区行政区化的三个级别分别是( )A.省、县、市 B.省、市、乡 C.省、县、乡 D.省、乡、镇2.这一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3.为减少水土流失,此处所采取的最合理的治理措施可能是( )A.植树种草 B.开荒种地 C.填土平路 D.除草整修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图,读图完成问题。4.图中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东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三角洲5.这幅景观图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A.草场广阔 B.沃野千里 C.河网密布 D.沟壑纵横6.关于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 B.独特的地貌类型有塬、梁、峁等C.信天游、锅庄舞是当地的传统文化 D.水稻和小麦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古人登长城时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读我国局部地区地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游记所记载“北顾”的是我国某高原的深秋景色,该高原是(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8.下列关于太行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侧是黄土高原 B.西侧是华北平原C.呈东北—西南走向 D.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摘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文字描述的地方位于图中阴影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地方位于(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10.图中阴影区( )A.主要分布在晋、秦、宁、冀 B.一月平均气温低于0℃C.位于第二级阶梯,秦岭以南 D.河网密布,短小而湍急11.造成文中描述“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是( )①土层疏松②夏季多暴雨③河流结冰④植被稀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黄土高原的位于( )A.燕山以北 B.太行山以西 C.阴山以北 D.黄河以南13.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冰川广布,雪峰连绵 B.地形平坦,一望无际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4.如图反映的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是( )A.黄土塬 B.黄土峁 C.黄土梁 D.黄土层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面小题。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处降水丰沛,水量大增 B.B处河流清澈,被称为塞上江南C.C处地势落差小,水能资源匮乏 D.D处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16.关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B.流经华北平原,水流缓慢C.河道宽阔,泥沙易沉积 D.夏季少暴雨,对黄土冲刷力度小“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是对泾渭两河交汇处的真实描述。杜甫《秋雨叹(其二)》中说到“浊泾清渭何当分”是“泾渭分明”的历史考证。而今,两条河流呈现出了“泾清渭浊”的景象。图1为黄河流域图,图2为泾渭分明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造成“渭河水浊”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B.沿岸工业污染严重C.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大 D.地形复杂,挟带泥沙18.“水浊”也是黄河流域的真实写照,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应当( )A.全流域内推广林业治理水土 B.中游疏浚河道,发展航运C.利用黄色瀑布发展旅游业 D.中游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陕西省有46个县市分布有煤炭,总储量的99%集中在陕北、渭北地区。结合陕西省局部地图,完成下面小题。19.下列有关甲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森林资源丰富 ③属于干旱地区 ④水土流失严重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0.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呈北多南少的趋势 B.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秦岭C.西安市水资源夏季最紧张 D.旱涝、台风、风蚀沙地灾害严重某中学研学旅行时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图甲“黄土高原位置图”和图乙,完成问题。2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范围东至乌鞘岭 B.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自然原因形成C.信天游是该地区富有民俗特色的民歌形式 D.③河段形成了“地上河”22.图乙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该民居的特点是( )A.冬暖夏凉,就地取材 B.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C.稳固性差,造价较高 D.门窗很小,采光较差“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儿难,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那沟……”该民歌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下图为该地区景观图(图1)和羊肚子手巾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羊肚子手巾”可以防风防晒,反映了该地( )A.海拔较高,气温低 B.土质紧实,空隙少C.降水均匀,少暴雨 D.气候干燥,风沙大24.上述民歌反映出该地区的地表形态特征是( )A.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河网密布,湖泊众多25.为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治理措施合理的是( )A.推广天然放牧 B.缓坡修建梯田 C.坡脚种植牧草 D.陡坡筑拦土坝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坡度大小、植被覆盖率及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准备进行模拟水土流失实验。如图为模拟水土流失实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6.模拟水土流失实验需要的器材有( )①冰块②草皮③土壤④量杯⑤水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27.通过模拟水土流失实验,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 B.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C.地表植被覆盖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 D.以上结论都不正确为了探究水土流失的成因,某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在相同条件下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该实验的结论是( )A.植被疏密程度与水土流失无关 B.植被密集或稀疏水土流失相同C.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 D.植被越茂密,水土流失越严重29.根据实验结论可知,防治水土流失相应的措施是( )A.人工减湿 B.修挡土坝 C.植树种草 D.陡坡开荒二、填空题30.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原因: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31.黄土高原位置:(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 地区。(2)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32.黄土高原北起 ,南至 ,西抵 ,东到 ,是世界上最大的 。33.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1)经济状况:历史上,黄土高原地区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也很落后。(2)生活简朴①食:主食是小麦和杂粮,菜肴较为简单,常用咸菜、辣椒佐食。②住:窑洞是当地的传统民居,通常3~5个窑洞形成一个院落。③行:人们常以马车、驴车作为交通工具。(3)传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刻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特有的传统地域文化。如陕北 、陕西 、 、 等。34.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1) 等生物措施, 等工程措施相结合。(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 ,过度放牧的地方 的牲畜数量,引进良种畜、禽,改天然放牧为圈养。(3)控制 数量。三、解答题35.我国是世界上梯田面积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下图示意中国连片面积较大的梯田分布及元阳梯田和婺源梯田景观,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地形多种多样, 面积广大,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其中梯田占耕地面积的1/4以上。(2)历史时期形成的梯田——大多分布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 地区,这里的人们依托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条件,将坡地改造为梯田,耕地类型为 ,主要种植 (粮食作物)。(3)婺源梯田所在省的简称为 ,元阳梯田位于 省。当地人们除了发展农业外,还利用梯田特殊的景观发展 业。(4)近现代形成的梯田——主要分布在 (地形区),这里的旱作梯田既是农田,又起到 的作用,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36.读“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开凿窑洞做民居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2)你知道以窑洞做民居,有什么优点吗?(3)以窑洞做民居,有哪些弊病?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C 2.C 3.A4.C 5.D6.B7.B 8.C9.B 10.B 11.D12.B13.C14.B15.D 16.A17.A 18.D19.B 20.B21.C 22.A23.D 24.C 25.B26.D 27.D28.C 29.C30.千沟万整、支离破碎31. 中部内陆 太行 乌鞘岭 长城 秦岭32. 长城 秦岭 乌鞘岭 太行山 黄土沉积区33. 腰鼓 剪纸 信天游 秦腔34. 植树造林种草 建梯田、修挡土坝 还林还草 减少放牧 人口35.(1)山区(2) 南方 水田 水稻(3) 赣 云南 旅游(第三产业)(4)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36.(1)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有直立性;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比较干燥。(2)冬暖夏凉(3)光线不足,阳光不能照进窑洞,窑洞内通风条件差,空气质量不好,雨季容易倒塌,危及人们安全。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