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科学试题1.(2025七下·永康月考)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很小,但可用显微镜观察到B.自然界里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D.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了蔗糖分子【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1)分子的大小: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是肉眼和普通显微镜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观粒子。(2)物质的构成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并非所有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3)分子的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等。(4)显微镜的观察能力:放大镜放大倍数有限,无法观察到分子,分子需用电子显微镜等特殊仪器才可能观察到。【解答】A、分子很小,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用显微镜观察不到,故说法错误;B、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故说法错误;C、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故说法正确;D、分子很小,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用放大镜不可以看到分子,故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2.(2025七下·永康月考)如图所示图片中,属于模型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模型的概念:模型是对事物特征、结构或过程等进行简化、抽象或模拟的一种表达形式,有助于人们理解和研究事物。【解答】A、属于禁止吸烟的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B、属于节约用水的标志,故B不符合题意;C、属于可循环利用物质的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D、属于足球烯分子模型,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2025七下·永康月考)氘、氚是氢的同位素原子,氘、氚原子中数量不同的是(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核电荷数【答案】A【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解析】【分析】我们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同位素原子;【解答】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氕(H 1)原子、氘(H 2)原子、氚(H 3)原子是氢元素的三种不同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故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同。故选A。4.(2025七下·永康月考)物质的构成与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是( )A.原子→分子→物质 B.分子→原子→物质C. D.【答案】C【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分析判断。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由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故A不正确;B、原子构成分子,故B不正确;C、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故C正确;D、原子构成分子,故D不正确。故答案为:C。5.(2025七下·永康月考)下列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所表示的核外电子排布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数);2、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次外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3、电子总是先排里层,再排外层,据此分析。【解答】A、9号为氟元素,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故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图示错误;B、7号为氮元素,第一层是2个电子,故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图示错误;C、14号元素硅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符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故图示正确;D、19号为钾元素,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8、1,故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图示错误。故答案为:C。6.(2025七下·永康月考)下列分子模型中,可以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分析】分子模型的表示方法:在分子模型中,不同颜色或大小的球体通常代表不同种类的原子,通过原子的连接方式和个数来体现分子结构。一氧化碳的分子组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解答】A、图示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每个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符合题意。B、图示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不符合题意。C、图示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每个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不符合题意。D、图示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每个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7.(2025七下·永康月考)生活中常会见到“加碘盐”、“含氟牙膏”、“加铁酱油”,其中的“碘”、“氟”、“铁”指的是( )A.原子 B.离子 C.元素 D.分子【答案】C【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解析】【分析】根据食品中各成分为元素的成分而与存在形态无关分析。【解答】 生活中常会见到“加碘盐”、“含氟牙膏”、“加铁酱油”中的“碘”、“氟”、“铁”指的是元素;故选C。8.(2025七下·永康月考)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A、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碳酸钠表示为:Na2CO3,故书写错误;B、氯化铁中氯元素显-1价,铁元素显+3价,氯化铁表示为:FeCl3,故书写错误;C、氧化钙中氧元素显-2价,钙元素呈+2价,氧化钙表示为CaO, 故书写正确;D、氯化铜中氯元素显-1价,铜元素显+2价,氯化铜表示为:CuCl2,故书写错误。故答案为:C。9.(2025七下·永康月考)宇宙飞船上有造氧机,氧气的主要产生途径就是电解水。如图是水的电解过程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B.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C.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答案】D【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2)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由相应的原子组成。(3)电解水的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表示:每两个水分子分解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解答】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错误;B、由水分子的构成可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10.(2025七下·永康月考)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着不同的含义.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A.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B.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C.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价D.中的“2”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答案】D【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进行解答。【解答】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可知,Ca2+ 中数字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故说法正确;B、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2CO中数字2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故说法正确;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可知,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说法正确;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可知,CO2中数字2 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11.(2025七下·永康月考)如图是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8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带负电荷的镁离子C.镁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D.镁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解答】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12=2+X+2,X=8,故选项说法正确;B、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12,故选项说法正确;D、由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12.(2025七下·永康月考)缺碘易使人患甲状腺机能亢进,因此在食盐中一般都加入碘这种物质。在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5,则碘酸钾的化学式为( )A.ΚΙΟ B. C. D.【答案】C【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解答】A、钾元素显+1价,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故错误;B、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KIO2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y+(﹣2)×2=0,则y=+3价,故错误;C、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z+(﹣2)×3=0,则z=+5价,故正确;D、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KIO4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m,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m+(﹣2)×4=0,则m=+7价,故错误。故答案为:C。13.(2025七下·永康月考)如图所示,“”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下列对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A.单质 B.化合物C.化合物 D.混合物【答案】B【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1)单质的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从微观角度看,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或直接由同种原子构成物质 )属于单质。(2)化合物的定义: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微观上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组成的纯净物。(3)混合物的定义: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微观上含有不同种分子。(4)物质分类的微观判断依据:根据分子模型中原子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来判断物质属于单质、化合物还是混合物。【解答】A、图中物质是由同种的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正确;B、图中物质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B错误;C、图中物质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C正确;D、图中物质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故答案为:B。14.(2025七下·永康月考)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授时精度达到百亿分之三秒。如图为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铷原子的质子数为37C.一个铷原子的质量为85.47g D.中Rb的化合价为+1【答案】C【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符号表示元素符号,中间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方格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A、铷字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B、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铷原子的质子数为37,故说法正确;C、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单位为“1”,不是“g”,故说法错误;D、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Rb2SO4中硫酸根为-2价,所以Rb的化合价为+1价,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15.(2025七下·永康月考)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A 水沸腾时能顶起壶盖 水分子的体积变大B 40L的钢瓶能充入6000L的氧气 分子之间有间隙C 水很难被压缩 水分子之间有引力D 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 水分子不再运动A.A B.B C.C D.D【答案】B【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水沸腾时,从液态变成气态,其水分子大小没有改变,而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故A错误;B.4.0L的钢瓶能充入6000L的氧气,说明氧气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正确;C.水很难被压缩,是因为水分子之间有斥力,故C错误;D.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但是水分子仍然在运动,只是运动的剧烈程度减小,故D错误。故选B。16.(2025七下·永康月考)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你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对下列现象作出解释:(1)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的钢瓶中,是因为 。(2)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压一下香水瓶的喷嘴,稍过一会儿你闻到香水味,是因为 。【答案】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加压情况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分子在不断运动【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1)分子间存在间隙;(2)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1)由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加压情况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故6000升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方便气体的储存。故填: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加压情况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2)香水中有香味的分子在课室里不停的运动,飘进学生的鼻子里,因此学生能闻到香味;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17.(2025七下·永康月考)研究物质既要从宏观层面分析现象,又要从微观层面探析本质。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宏观角度辨识水的组成:在电解水实验中,两个电极上都会产生气泡。如图甲所示,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经验证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为氢气。此实验可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2)微观角度探析水的分解:由图乙中水分子的示意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 构成。【答案】(1)1:2;氢、氧两种元素(2)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依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确定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以及水的组成元素;(2)根据图乙中水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一个水分子的构成。【解答】(1)在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该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2)由图乙中水分子的示意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在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该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2)由图乙中水分子的示意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8.(2025七下·永康月考)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上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空白方框中应填 。(2)金属铁是由铁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3)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如图为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当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答案】(1)分子(2)原子(3)阴离子【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进行分析;(2)根据物质的构成进行分析;(3)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1)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结合为分子,氢气、氧气等均是由分子构成,故空白方框中应填:分子;(2)金属铁是铁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3)当a=8时,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1)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结合为分子,氢气、氧气等均是由分子构成,故空白方框中应填:分子;(2)金属铁是铁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3)当a=8时,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19.(2025七下·永康月考)表中①②③④是四种粒子,请根据表格并回答有关问题。(1)表中粒子属于阳离子的是 (填序号,下同);(2) 属于同种元素; 互为同位素原子。粒子序号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① 14 14 14② 26 30 24③ 14 14 16④ 14 16 14【答案】②;①③④;①④【知识点】元素的概念【解析】【分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②中质子数=26,核外电子数=24,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①③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①④属于原子,且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互为同位素原子。20.(2025七下·永康月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试根据图示回答相应问题:(1)图甲是钪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钪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图乙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______判断正确。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答案】(1)21(2)A;C【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1)根据在原子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2)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撗行的元素属于同一周期,同一周期原子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加;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解答】(1)因为在原子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钪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1;(2)A、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周期原子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所以原子序数:Z>Y,故A说法正确;B、根据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X、Y不是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不相等,即电子数不相等,故B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横行的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所以Y和Z同周期,故C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C。(1)因为在原子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钪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1;(2)A、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周期原子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所以原子序数:Z>Y,故A说法正确;B、根据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X、Y不是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不相等,即电子数不相等,故B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横行的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所以Y和Z同周期,故C说法正确;故选AC。21.(2025七下·永康月考)用适当的语言、数字或符号填空,说明下列化学式子中,数字“2”的含意:3H2O : ; 【答案】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一个铜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氧化钙中钙元素显正二价【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1)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例如,2H2表示2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2)化学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微粒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例如,H2表示一个氢分子中含有二个氢原子;SO42-表示一个硫酸根中含有四个氧原子。(3)化学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H+表示一个氢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二个单位的负电荷。(4)化学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该化合物里该元素或原子团所显的化合价。【解答】化学式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原子的个数,3H2O中数字“2”的含义是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Cu2+中数字“2”的含义是一个铜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中数字“2”的含义是氧化钙中钙元素显正二价。22.(2025七下·永康月考)现有①纯净的空气;②冰水混合物;③硫酸铜溶液;④氧气;⑤二氧化硫;⑥硫。请你帮小涵判断以上物质的类别,属于纯净物的有: ;属于混合物的有: ;属于单质的有: ;属于化合物的有: 。(填序号)【答案】②④⑤⑥;①③;④⑥;②⑤【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解答】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氧气、二氧化硫、硫都属于纯净物,故填②④⑤⑥;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的空气、硫酸铜溶液都属于混合物,故填①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化合物,二氧化硫属于化合物,故填④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氧气、硫都属于单质,故填②⑤。23.(2025七下·永康月考)小东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电解速度,常会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溶液(电解过程中硫酸本身不会减少)。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硫酸溶液浓度 0.5% 1.0% 1.5% 2.0%氢气体积/毫升 5 5 5 5时间/秒 300 100 60 50(1)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打开 (选填“a”或“b”)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玻璃管口,可观察到木条复燃。(2)如表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溶液浓度时得到的实验数据。请结合表格内容,分析随着实验的进行,产生氢气的速度变快的原因是 。(3)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判断水电解的快慢。(4)如图是水的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补充完整。【答案】(1)b(2)硫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电解速度加快(3)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需的时间(4)【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实验 “正氧负氢” 的原理,判断产生氧气的玻璃管连接位置,从而确定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活塞位置。(2)观察表格中硫酸溶液浓度和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需时间的数据关系,结合硫酸增强水导电性的知识,分析产生氢气速度变化的原因。【解答】(1)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氢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根据装置图,b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所以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打开b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玻璃管口,可观察到木条复燃;(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硫酸溶液浓度的增大,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即产生氢气的速度变快,这是因为硫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电解速度加快;(3)本实验中,由于产生氢气的体积相同,所以通过比较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需的时间来判断水电解的快慢,时间越短,电解速度越快;(4)水的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气,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氧气,所以应补充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如图:。(1)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氢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根据装置图,b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所以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打开b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玻璃管口,可观察到木条复燃;(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硫酸溶液浓度的增大,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即产生氢气的速度变快,这是因为硫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电解速度加快;(3)本实验中,由于产生氢气的体积相同,所以通过比较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需的时间来判断水电解的快慢,时间越短,电解速度越快;(4)水的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气,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氧气,所以应补充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如图:。24.(2025七下·永康月考)小嘉在实验室中把硫酸铜固体放入水中,水就变成蓝色。旁边的小兴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硫酸铜溶液中有铜离子、硫酸根离子、水分子)(1)小嘉和小兴讨论了一下,提出了三个假设。假设1: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使水呈蓝色;假设2: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使水呈蓝色;假设3: 。(2)硫酸铜的化学式:,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3)小嘉查阅了资料,了解到硫酸溶液中也含有硫酸根离子。他和小兴在实验室内走了一圈,找到了盛硫酸溶液的试剂瓶,发现硫酸是无色的。于是得出结论: 。(4)小兴也查阅了一份资料,了解到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中均含有铜离子。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硝酸钠溶液含有硝酸根离子。他去实验室观察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铜、硝酸铜溶液的颜色。发现硝酸钠溶液无色而氯化铜溶液蓝色,基于这些溶液的颜色,于是他得出结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使水呈蓝色。根据他得出的结论请你推测硝酸铜溶液的颜色是 。【答案】(1)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共同使水呈蓝色(2)+6(3)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水呈蓝色(4)蓝色【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硫酸铜溶液中含有的离子进行猜想;(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3)根据硫酸的颜色分析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水呈蓝色;(4)根据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分析溶液的颜色。【解答】(1)在硫酸铜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由猜想1、2可得出猜想3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共同使水呈蓝色;(2)硫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有(+2)×1+x+(-2)×4=0,x=+6;(3)由硫酸是无色的,可知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水呈蓝色;(4)由题意可知,钠离子、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使水呈无色,铜离子使水呈蓝色;可推测:氯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是无色的,硝酸铜溶液是蓝色的。(1)在硫酸铜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由猜想1、2可得出猜想3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共同使水呈蓝色;(2)硫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有(+2)×1+x+(-2)×4=0,x=+6;(3)由硫酸是无色的,可知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水呈蓝色;(4)由题意可知,钠离子、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使水呈无色,铜离子使水呈蓝色;可推测:氯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是无色的,硝酸铜溶液是蓝色的。25.(2025七下·永康月考)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答案】(1)会(2)会(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实验中碘分子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碘是一种非金属由分子构成的,从题目中可以得到碘分子是保持它化学性质的粒子,如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功能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当变成气态的时候只是空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化学性质没变化,还是能让馒头变蓝色的,溶解在酒精中也是一样的,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解答】(1)碘升华变为碘蒸气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则碘蒸气能使馒头变蓝色;(2)碘酒中含有碘单质,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会变蓝色;(3)用分子的观点可以解释为: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1)碘升华变为碘蒸气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则碘蒸气能使馒头变蓝色;(2)碘酒中含有碘单质,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会变蓝色;(3)用分子的观点可以解释为: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26.(2025七下·永康月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①所示元素的是 ,保持其单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2)X原子的质子数比原子的质子数少2个,则X的元素符号是 ,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答案】(1)N;(2)S;三【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周期表中,同一横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同一竖行,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①号元素位于6、8号元素之间,属于7号元素,为氮元素,符号为N;氮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氮气,氮气是由氮分子直接构成的,所以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氮分子;(2)A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8,X原子的质子数比原子的质子数少2个,X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6,属于硫元素,符号为S;硫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①号元素位于6、8号元素之间,属于7号元素,为氮元素,符号为N;氮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氮气,氮气是由氮分子直接构成的,所以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氮分子;(2)A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8,X原子的质子数比原子的质子数少2个,X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6,属于硫元素,符号为S;硫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27.(2025七下·永康月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③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厚度的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下图中的 。A. B. C.A.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B.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C.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重量集中在核上【答案】不会;原子核;B;C【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质量、正电荷均匀分布的假设,分析 α 粒子的散射情况;再结合实验现象,理解卢瑟福所说 “很小的结构”。(2)依据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这一实验现象,推理原子内部的结构特点。【解答】(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3)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具有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与C模型最相符,故选C。28.(2025七下·永康月考)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已知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1)【进行实验】几分钟后,图Ⅰ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2)【分析讨论】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酚酞试液从右侧管口的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左侧管口插入吸取了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3)按照图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答案】(1)甲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乙烧杯中溶液不变红(2)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由左向右依次变红(3)D 处纱布比B处纱布先变红;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合理即可)【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根据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使甲烧杯中溶液显碱性,酚酞试液变为红色进行分析;(2)根据右端酚酞试液最靠近浓氨水,最先变红进行分析;(3)根据右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左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进行分析;【解答】(1)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使甲烧杯中溶液显碱性,酚酞试液变为红色,乙烧杯溶液不变红;(2)右端酚酞试液最靠近浓氨水,最先变红,故会观察到酚酞试液由左向右依次变红;(3)右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左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处先变红;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1)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使甲烧杯中溶液显碱性,酚酞试液变为红色,乙烧杯溶液不变红;(2)右端酚酞试液最靠近浓氨水,最先变红,故会观察到酚酞试液由左向右依次变红;(3)右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左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处先变红;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29.(2025七下·永康月考)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1)氧气和液氧都是由 (填具体粒子的名称)构成的。(2)氧气与碳发生化学反应时,没有改变的两种粒子是 。(3)人们发现,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面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地面和墙面的里层也会变黑。如何解释这一现象?(4)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吗?请解释说明。【答案】(1)氧分子(2)氧原子和碳原子(3)这是煤炭分子运动到地面里层和墙面里层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合理即可)(4)不能证明;分子的体积很小,肉眼无法直接看到,黄豆和芝麻都是大量分子组成的物体,黄豆与芝麻的这一模拟实验能说明宏观物体间的空隙,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从物质的构成微粒角度,氧气和液氧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同种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2)依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粒子,不会发生改变,分析氧气与碳反应时不变的粒子。(3)根据分子的性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体现,解释煤炭使墙面和地面变黑的现象。(4)对比分子的微观特性和芝麻、黄豆宏观物体的性质,判断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能否说明分子间有空隙。【解答】(1)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氧气与碳发生化学反应时,没有改变的两种粒子是氧原子和碳原子;(3)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表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地面和墙面的里层都会变黑,这是煤炭分子运动到地面里层和墙面里层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4)芝麻和黄豆混合后体积减少,是因宏观物体间的空隙被填充,属于机械混合,与分子级别的间隙无关;所以:分子的体积很小,肉眼无法直接看到,黄豆和芝麻都是大量分子组成的物体,黄豆与芝麻的这一模拟实验能说明宏观物体间的空隙,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1)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氧气与碳发生化学反应时,没有改变的两种粒子是氧原子和碳原子;(3)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表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地面和墙面的里层都会变黑,这是煤炭分子运动到地面里层和墙面里层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4)芝麻和黄豆混合后体积减少,是因宏观物体间的空隙被填充,属于机械混合,与分子级别的间隙无关;所以:分子的体积很小,肉眼无法直接看到,黄豆和芝麻都是大量分子组成的物体,黄豆与芝麻的这一模拟实验能说明宏观物体间的空隙,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0.(2025七下·永康月考)如图表示的是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请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2)这幅图属于符号还是模型?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 A.二氧化氮 B.氧化铁 C.氧化铝 D.二氧化硅【答案】氧;模型;B【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解析】【分析】(1)通过观察图表中各元素含量,依据非金属元素的定义,找出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2)依据符号和模型的概念特点,判断该图所属类别。(3)先确定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再根据化合物的组成规则,分析它们形成的化合物。【解答】(1)由图可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2)这幅图属于模型图;(3)由图可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氧化铁,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31.(2025七下·永康月考)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学校每天都会对教室和公共区域进行消毒,使用的是84消毒液,下面是84消毒液的产品说明书。产品品名 84消毒液主要原料 次氯酸钠(NaClO),有效含氯量大于等于5%主要作用 瓜、餐具、厨房用品;白色衣物及物体表面;肝炎、病毒性感冒及肺炎患者的污染物。产品规格 500g(1)NaClO分子中钠、氯、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2)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3)计算NaClO中氯元素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1:1:1(2)+1(3)NaClO中氯元素质量分数为:×100%≈47.7%;答:NaClO中氯元素质量分数为47.7%。【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来分析;(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解答】(1)原子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该原子的数目,NaClO分子中钠、氯、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1:1;(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其中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因此氯元素为+1价;(1)原子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该原子的数目,NaClO分子中钠、氯、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1:1;(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其中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因此氯元素为+1价;(3)见答案。32.(2025七下·永康月考)钙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钙的摄入量因人群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天,青春期的青少年天。目前调查显示,国人的钙摄入量远远没有达到推荐量。近日,全国掀起购买娃哈哈AD钙奶热潮,娃哈哈AD钙奶含的钙主要为碳酸钙(化学式)。(1)碳酸钙(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写出计算过程)(2)碳酸钙(化学式)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是 。(写出计算过程)(3)经计算得出,一瓶220毫升娃哈哈AD钙奶中的碳酸钙质量为0.33g,根据你所学知识及说明“部分青少年将娃哈哈AD钙奶作为补钙的主要食物”是否科学?【答案】(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12+16×3=100(2)碳酸钙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0:12:(16×3)=10:3:12(3)不科学;增加钙的摄入量主要是服用钙片,多增加含钙高的食物,如肉蛋奶、海产品、骨头汤等食物,另外适当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合理即可)【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每100mL娃哈哈AD钙奶中含有钙元素60mg,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补钙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12+16×3=100;(2)碳酸钙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0:12:(16×3)=10:3:12;(3)部分青少年将娃哈哈AD钙奶作为补钙的主要食物”不科学,增加钙的摄入量主要是服用钙片,多增加含钙高的食物,如肉蛋奶、海产品、骨头汤等食物,另外适当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合理即可)。(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12+16×3=100;(2)碳酸钙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0:12:(16×3)=10:3:12;(3)部分青少年将娃哈哈AD钙奶作为补钙的主要食物”不科学,增加钙的摄入量主要是服用钙片,多增加含钙高的食物,如肉蛋奶、海产品、骨头汤等食物,另外适当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合理即可)。1 / 1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科学试题1.(2025七下·永康月考)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很小,但可用显微镜观察到B.自然界里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D.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了蔗糖分子2.(2025七下·永康月考)如图所示图片中,属于模型的是( )A. B.C. D.3.(2025七下·永康月考)氘、氚是氢的同位素原子,氘、氚原子中数量不同的是(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核电荷数4.(2025七下·永康月考)物质的构成与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是( )A.原子→分子→物质 B.分子→原子→物质C. D.5.(2025七下·永康月考)下列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所表示的核外电子排布正确的是( )A. B.C. D.6.(2025七下·永康月考)下列分子模型中,可以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是( )A. B.C. D.7.(2025七下·永康月考)生活中常会见到“加碘盐”、“含氟牙膏”、“加铁酱油”,其中的“碘”、“氟”、“铁”指的是( )A.原子 B.离子 C.元素 D.分子8.(2025七下·永康月考)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C. D.9.(2025七下·永康月考)宇宙飞船上有造氧机,氧气的主要产生途径就是电解水。如图是水的电解过程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B.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C.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10.(2025七下·永康月考)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着不同的含义.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A.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B.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C.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价D.中的“2”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11.(2025七下·永康月考)如图是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8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带负电荷的镁离子C.镁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D.镁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12.(2025七下·永康月考)缺碘易使人患甲状腺机能亢进,因此在食盐中一般都加入碘这种物质。在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5,则碘酸钾的化学式为( )A.ΚΙΟ B. C. D.13.(2025七下·永康月考)如图所示,“”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下列对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A.单质 B.化合物C.化合物 D.混合物14.(2025七下·永康月考)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授时精度达到百亿分之三秒。如图为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铷原子的质子数为37C.一个铷原子的质量为85.47g D.中Rb的化合价为+115.(2025七下·永康月考)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A 水沸腾时能顶起壶盖 水分子的体积变大B 40L的钢瓶能充入6000L的氧气 分子之间有间隙C 水很难被压缩 水分子之间有引力D 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 水分子不再运动A.A B.B C.C D.D16.(2025七下·永康月考)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你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对下列现象作出解释:(1)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的钢瓶中,是因为 。(2)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压一下香水瓶的喷嘴,稍过一会儿你闻到香水味,是因为 。17.(2025七下·永康月考)研究物质既要从宏观层面分析现象,又要从微观层面探析本质。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宏观角度辨识水的组成:在电解水实验中,两个电极上都会产生气泡。如图甲所示,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经验证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为氢气。此实验可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2)微观角度探析水的分解:由图乙中水分子的示意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 构成。18.(2025七下·永康月考)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上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空白方框中应填 。(2)金属铁是由铁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3)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如图为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当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19.(2025七下·永康月考)表中①②③④是四种粒子,请根据表格并回答有关问题。(1)表中粒子属于阳离子的是 (填序号,下同);(2) 属于同种元素; 互为同位素原子。粒子序号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① 14 14 14② 26 30 24③ 14 14 16④ 14 16 1420.(2025七下·永康月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试根据图示回答相应问题:(1)图甲是钪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钪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图乙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______判断正确。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21.(2025七下·永康月考)用适当的语言、数字或符号填空,说明下列化学式子中,数字“2”的含意:3H2O : ; 22.(2025七下·永康月考)现有①纯净的空气;②冰水混合物;③硫酸铜溶液;④氧气;⑤二氧化硫;⑥硫。请你帮小涵判断以上物质的类别,属于纯净物的有: ;属于混合物的有: ;属于单质的有: ;属于化合物的有: 。(填序号)23.(2025七下·永康月考)小东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电解速度,常会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溶液(电解过程中硫酸本身不会减少)。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硫酸溶液浓度 0.5% 1.0% 1.5% 2.0%氢气体积/毫升 5 5 5 5时间/秒 300 100 60 50(1)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打开 (选填“a”或“b”)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玻璃管口,可观察到木条复燃。(2)如表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溶液浓度时得到的实验数据。请结合表格内容,分析随着实验的进行,产生氢气的速度变快的原因是 。(3)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判断水电解的快慢。(4)如图是水的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补充完整。24.(2025七下·永康月考)小嘉在实验室中把硫酸铜固体放入水中,水就变成蓝色。旁边的小兴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硫酸铜溶液中有铜离子、硫酸根离子、水分子)(1)小嘉和小兴讨论了一下,提出了三个假设。假设1: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使水呈蓝色;假设2: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使水呈蓝色;假设3: 。(2)硫酸铜的化学式:,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3)小嘉查阅了资料,了解到硫酸溶液中也含有硫酸根离子。他和小兴在实验室内走了一圈,找到了盛硫酸溶液的试剂瓶,发现硫酸是无色的。于是得出结论: 。(4)小兴也查阅了一份资料,了解到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中均含有铜离子。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硝酸钠溶液含有硝酸根离子。他去实验室观察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铜、硝酸铜溶液的颜色。发现硝酸钠溶液无色而氯化铜溶液蓝色,基于这些溶液的颜色,于是他得出结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使水呈蓝色。根据他得出的结论请你推测硝酸铜溶液的颜色是 。25.(2025七下·永康月考)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6.(2025七下·永康月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①所示元素的是 ,保持其单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2)X原子的质子数比原子的质子数少2个,则X的元素符号是 ,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27.(2025七下·永康月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③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厚度的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下图中的 。A. B. C.A.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B.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C.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重量集中在核上28.(2025七下·永康月考)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已知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1)【进行实验】几分钟后,图Ⅰ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2)【分析讨论】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酚酞试液从右侧管口的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左侧管口插入吸取了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3)按照图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29.(2025七下·永康月考)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1)氧气和液氧都是由 (填具体粒子的名称)构成的。(2)氧气与碳发生化学反应时,没有改变的两种粒子是 。(3)人们发现,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面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地面和墙面的里层也会变黑。如何解释这一现象?(4)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吗?请解释说明。30.(2025七下·永康月考)如图表示的是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请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2)这幅图属于符号还是模型?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 A.二氧化氮 B.氧化铁 C.氧化铝 D.二氧化硅31.(2025七下·永康月考)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学校每天都会对教室和公共区域进行消毒,使用的是84消毒液,下面是84消毒液的产品说明书。产品品名 84消毒液主要原料 次氯酸钠(NaClO),有效含氯量大于等于5%主要作用 瓜、餐具、厨房用品;白色衣物及物体表面;肝炎、病毒性感冒及肺炎患者的污染物。产品规格 500g(1)NaClO分子中钠、氯、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2)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3)计算NaClO中氯元素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2.(2025七下·永康月考)钙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钙的摄入量因人群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天,青春期的青少年天。目前调查显示,国人的钙摄入量远远没有达到推荐量。近日,全国掀起购买娃哈哈AD钙奶热潮,娃哈哈AD钙奶含的钙主要为碳酸钙(化学式)。(1)碳酸钙(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写出计算过程)(2)碳酸钙(化学式)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是 。(写出计算过程)(3)经计算得出,一瓶220毫升娃哈哈AD钙奶中的碳酸钙质量为0.33g,根据你所学知识及说明“部分青少年将娃哈哈AD钙奶作为补钙的主要食物”是否科学?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1)分子的大小: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是肉眼和普通显微镜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观粒子。(2)物质的构成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并非所有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3)分子的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等。(4)显微镜的观察能力:放大镜放大倍数有限,无法观察到分子,分子需用电子显微镜等特殊仪器才可能观察到。【解答】A、分子很小,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用显微镜观察不到,故说法错误;B、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故说法错误;C、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故说法正确;D、分子很小,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用放大镜不可以看到分子,故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2.【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模型的概念:模型是对事物特征、结构或过程等进行简化、抽象或模拟的一种表达形式,有助于人们理解和研究事物。【解答】A、属于禁止吸烟的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B、属于节约用水的标志,故B不符合题意;C、属于可循环利用物质的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D、属于足球烯分子模型,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答案】A【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解析】【分析】我们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同位素原子;【解答】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氕(H 1)原子、氘(H 2)原子、氚(H 3)原子是氢元素的三种不同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故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同。故选A。4.【答案】C【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分析判断。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由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故A不正确;B、原子构成分子,故B不正确;C、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故C正确;D、原子构成分子,故D不正确。故答案为:C。5.【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数);2、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次外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3、电子总是先排里层,再排外层,据此分析。【解答】A、9号为氟元素,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故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图示错误;B、7号为氮元素,第一层是2个电子,故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图示错误;C、14号元素硅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符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故图示正确;D、19号为钾元素,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8、1,故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图示错误。故答案为:C。6.【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分析】分子模型的表示方法:在分子模型中,不同颜色或大小的球体通常代表不同种类的原子,通过原子的连接方式和个数来体现分子结构。一氧化碳的分子组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解答】A、图示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每个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符合题意。B、图示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不符合题意。C、图示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每个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不符合题意。D、图示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每个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7.【答案】C【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解析】【分析】根据食品中各成分为元素的成分而与存在形态无关分析。【解答】 生活中常会见到“加碘盐”、“含氟牙膏”、“加铁酱油”中的“碘”、“氟”、“铁”指的是元素;故选C。8.【答案】C【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A、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碳酸钠表示为:Na2CO3,故书写错误;B、氯化铁中氯元素显-1价,铁元素显+3价,氯化铁表示为:FeCl3,故书写错误;C、氧化钙中氧元素显-2价,钙元素呈+2价,氧化钙表示为CaO, 故书写正确;D、氯化铜中氯元素显-1价,铜元素显+2价,氯化铜表示为:CuCl2,故书写错误。故答案为:C。9.【答案】D【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2)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由相应的原子组成。(3)电解水的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表示:每两个水分子分解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解答】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错误;B、由水分子的构成可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10.【答案】D【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进行解答。【解答】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可知,Ca2+ 中数字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故说法正确;B、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2CO中数字2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故说法正确;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可知,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说法正确;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可知,CO2中数字2 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11.【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解答】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12=2+X+2,X=8,故选项说法正确;B、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12,故选项说法正确;D、由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12.【答案】C【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解答】A、钾元素显+1价,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故错误;B、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KIO2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y+(﹣2)×2=0,则y=+3价,故错误;C、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z+(﹣2)×3=0,则z=+5价,故正确;D、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KIO4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m,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m+(﹣2)×4=0,则m=+7价,故错误。故答案为:C。13.【答案】B【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1)单质的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从微观角度看,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或直接由同种原子构成物质 )属于单质。(2)化合物的定义: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微观上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组成的纯净物。(3)混合物的定义: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微观上含有不同种分子。(4)物质分类的微观判断依据:根据分子模型中原子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来判断物质属于单质、化合物还是混合物。【解答】A、图中物质是由同种的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正确;B、图中物质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B错误;C、图中物质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C正确;D、图中物质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故答案为:B。14.【答案】C【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符号表示元素符号,中间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方格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A、铷字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B、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铷原子的质子数为37,故说法正确;C、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单位为“1”,不是“g”,故说法错误;D、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Rb2SO4中硫酸根为-2价,所以Rb的化合价为+1价,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15.【答案】B【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水沸腾时,从液态变成气态,其水分子大小没有改变,而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故A错误;B.4.0L的钢瓶能充入6000L的氧气,说明氧气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正确;C.水很难被压缩,是因为水分子之间有斥力,故C错误;D.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但是水分子仍然在运动,只是运动的剧烈程度减小,故D错误。故选B。16.【答案】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加压情况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分子在不断运动【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1)分子间存在间隙;(2)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1)由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加压情况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故6000升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方便气体的储存。故填: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加压情况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2)香水中有香味的分子在课室里不停的运动,飘进学生的鼻子里,因此学生能闻到香味;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17.【答案】(1)1:2;氢、氧两种元素(2)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依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确定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以及水的组成元素;(2)根据图乙中水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一个水分子的构成。【解答】(1)在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该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2)由图乙中水分子的示意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在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该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2)由图乙中水分子的示意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8.【答案】(1)分子(2)原子(3)阴离子【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进行分析;(2)根据物质的构成进行分析;(3)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1)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结合为分子,氢气、氧气等均是由分子构成,故空白方框中应填:分子;(2)金属铁是铁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3)当a=8时,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1)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结合为分子,氢气、氧气等均是由分子构成,故空白方框中应填:分子;(2)金属铁是铁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3)当a=8时,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19.【答案】②;①③④;①④【知识点】元素的概念【解析】【分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②中质子数=26,核外电子数=24,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①③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①④属于原子,且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互为同位素原子。20.【答案】(1)21(2)A;C【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1)根据在原子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2)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撗行的元素属于同一周期,同一周期原子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加;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解答】(1)因为在原子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钪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1;(2)A、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周期原子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所以原子序数:Z>Y,故A说法正确;B、根据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X、Y不是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不相等,即电子数不相等,故B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横行的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所以Y和Z同周期,故C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C。(1)因为在原子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钪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1;(2)A、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周期原子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所以原子序数:Z>Y,故A说法正确;B、根据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X、Y不是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不相等,即电子数不相等,故B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横行的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所以Y和Z同周期,故C说法正确;故选AC。21.【答案】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一个铜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氧化钙中钙元素显正二价【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1)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例如,2H2表示2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2)化学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微粒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例如,H2表示一个氢分子中含有二个氢原子;SO42-表示一个硫酸根中含有四个氧原子。(3)化学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H+表示一个氢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二个单位的负电荷。(4)化学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该化合物里该元素或原子团所显的化合价。【解答】化学式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原子的个数,3H2O中数字“2”的含义是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Cu2+中数字“2”的含义是一个铜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中数字“2”的含义是氧化钙中钙元素显正二价。22.【答案】②④⑤⑥;①③;④⑥;②⑤【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解答】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氧气、二氧化硫、硫都属于纯净物,故填②④⑤⑥;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的空气、硫酸铜溶液都属于混合物,故填①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化合物,二氧化硫属于化合物,故填④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氧气、硫都属于单质,故填②⑤。23.【答案】(1)b(2)硫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电解速度加快(3)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需的时间(4)【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实验 “正氧负氢” 的原理,判断产生氧气的玻璃管连接位置,从而确定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活塞位置。(2)观察表格中硫酸溶液浓度和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需时间的数据关系,结合硫酸增强水导电性的知识,分析产生氢气速度变化的原因。【解答】(1)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氢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根据装置图,b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所以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打开b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玻璃管口,可观察到木条复燃;(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硫酸溶液浓度的增大,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即产生氢气的速度变快,这是因为硫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电解速度加快;(3)本实验中,由于产生氢气的体积相同,所以通过比较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需的时间来判断水电解的快慢,时间越短,电解速度越快;(4)水的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气,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氧气,所以应补充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如图:。(1)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氢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根据装置图,b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所以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打开b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玻璃管口,可观察到木条复燃;(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硫酸溶液浓度的增大,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即产生氢气的速度变快,这是因为硫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电解速度加快;(3)本实验中,由于产生氢气的体积相同,所以通过比较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所需的时间来判断水电解的快慢,时间越短,电解速度越快;(4)水的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气,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氧气,所以应补充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如图:。24.【答案】(1)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共同使水呈蓝色(2)+6(3)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水呈蓝色(4)蓝色【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硫酸铜溶液中含有的离子进行猜想;(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3)根据硫酸的颜色分析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水呈蓝色;(4)根据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分析溶液的颜色。【解答】(1)在硫酸铜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由猜想1、2可得出猜想3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共同使水呈蓝色;(2)硫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有(+2)×1+x+(-2)×4=0,x=+6;(3)由硫酸是无色的,可知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水呈蓝色;(4)由题意可知,钠离子、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使水呈无色,铜离子使水呈蓝色;可推测:氯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是无色的,硝酸铜溶液是蓝色的。(1)在硫酸铜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由猜想1、2可得出猜想3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共同使水呈蓝色;(2)硫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有(+2)×1+x+(-2)×4=0,x=+6;(3)由硫酸是无色的,可知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水呈蓝色;(4)由题意可知,钠离子、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使水呈无色,铜离子使水呈蓝色;可推测:氯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是无色的,硝酸铜溶液是蓝色的。25.【答案】(1)会(2)会(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实验中碘分子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碘是一种非金属由分子构成的,从题目中可以得到碘分子是保持它化学性质的粒子,如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功能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当变成气态的时候只是空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化学性质没变化,还是能让馒头变蓝色的,溶解在酒精中也是一样的,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解答】(1)碘升华变为碘蒸气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则碘蒸气能使馒头变蓝色;(2)碘酒中含有碘单质,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会变蓝色;(3)用分子的观点可以解释为: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1)碘升华变为碘蒸气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则碘蒸气能使馒头变蓝色;(2)碘酒中含有碘单质,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会变蓝色;(3)用分子的观点可以解释为: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26.【答案】(1)N;(2)S;三【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周期表中,同一横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同一竖行,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①号元素位于6、8号元素之间,属于7号元素,为氮元素,符号为N;氮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氮气,氮气是由氮分子直接构成的,所以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氮分子;(2)A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8,X原子的质子数比原子的质子数少2个,X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6,属于硫元素,符号为S;硫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①号元素位于6、8号元素之间,属于7号元素,为氮元素,符号为N;氮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氮气,氮气是由氮分子直接构成的,所以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氮分子;(2)A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8,X原子的质子数比原子的质子数少2个,X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6,属于硫元素,符号为S;硫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27.【答案】不会;原子核;B;C【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质量、正电荷均匀分布的假设,分析 α 粒子的散射情况;再结合实验现象,理解卢瑟福所说 “很小的结构”。(2)依据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这一实验现象,推理原子内部的结构特点。【解答】(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3)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具有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与C模型最相符,故选C。28.【答案】(1)甲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乙烧杯中溶液不变红(2)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由左向右依次变红(3)D 处纱布比B处纱布先变红;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合理即可)【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根据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使甲烧杯中溶液显碱性,酚酞试液变为红色进行分析;(2)根据右端酚酞试液最靠近浓氨水,最先变红进行分析;(3)根据右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左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进行分析;【解答】(1)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使甲烧杯中溶液显碱性,酚酞试液变为红色,乙烧杯溶液不变红;(2)右端酚酞试液最靠近浓氨水,最先变红,故会观察到酚酞试液由左向右依次变红;(3)右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左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处先变红;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1)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使甲烧杯中溶液显碱性,酚酞试液变为红色,乙烧杯溶液不变红;(2)右端酚酞试液最靠近浓氨水,最先变红,故会观察到酚酞试液由左向右依次变红;(3)右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左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处先变红;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29.【答案】(1)氧分子(2)氧原子和碳原子(3)这是煤炭分子运动到地面里层和墙面里层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合理即可)(4)不能证明;分子的体积很小,肉眼无法直接看到,黄豆和芝麻都是大量分子组成的物体,黄豆与芝麻的这一模拟实验能说明宏观物体间的空隙,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从物质的构成微粒角度,氧气和液氧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同种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2)依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粒子,不会发生改变,分析氧气与碳反应时不变的粒子。(3)根据分子的性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体现,解释煤炭使墙面和地面变黑的现象。(4)对比分子的微观特性和芝麻、黄豆宏观物体的性质,判断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能否说明分子间有空隙。【解答】(1)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氧气与碳发生化学反应时,没有改变的两种粒子是氧原子和碳原子;(3)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表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地面和墙面的里层都会变黑,这是煤炭分子运动到地面里层和墙面里层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4)芝麻和黄豆混合后体积减少,是因宏观物体间的空隙被填充,属于机械混合,与分子级别的间隙无关;所以:分子的体积很小,肉眼无法直接看到,黄豆和芝麻都是大量分子组成的物体,黄豆与芝麻的这一模拟实验能说明宏观物体间的空隙,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1)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氧气与碳发生化学反应时,没有改变的两种粒子是氧原子和碳原子;(3)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表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地面和墙面的里层都会变黑,这是煤炭分子运动到地面里层和墙面里层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4)芝麻和黄豆混合后体积减少,是因宏观物体间的空隙被填充,属于机械混合,与分子级别的间隙无关;所以:分子的体积很小,肉眼无法直接看到,黄豆和芝麻都是大量分子组成的物体,黄豆与芝麻的这一模拟实验能说明宏观物体间的空隙,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0.【答案】氧;模型;B【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解析】【分析】(1)通过观察图表中各元素含量,依据非金属元素的定义,找出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2)依据符号和模型的概念特点,判断该图所属类别。(3)先确定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再根据化合物的组成规则,分析它们形成的化合物。【解答】(1)由图可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2)这幅图属于模型图;(3)由图可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氧化铁,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31.【答案】(1)1:1:1(2)+1(3)NaClO中氯元素质量分数为:×100%≈47.7%;答:NaClO中氯元素质量分数为47.7%。【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来分析;(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解答】(1)原子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该原子的数目,NaClO分子中钠、氯、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1:1;(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其中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因此氯元素为+1价;(1)原子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该原子的数目,NaClO分子中钠、氯、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1:1;(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其中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因此氯元素为+1价;(3)见答案。32.【答案】(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12+16×3=100(2)碳酸钙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0:12:(16×3)=10:3:12(3)不科学;增加钙的摄入量主要是服用钙片,多增加含钙高的食物,如肉蛋奶、海产品、骨头汤等食物,另外适当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合理即可)【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每100mL娃哈哈AD钙奶中含有钙元素60mg,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补钙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12+16×3=100;(2)碳酸钙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0:12:(16×3)=10:3:12;(3)部分青少年将娃哈哈AD钙奶作为补钙的主要食物”不科学,增加钙的摄入量主要是服用钙片,多增加含钙高的食物,如肉蛋奶、海产品、骨头汤等食物,另外适当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合理即可)。(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12+16×3=100;(2)碳酸钙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0:12:(16×3)=10:3:12;(3)部分青少年将娃哈哈AD钙奶作为补钙的主要食物”不科学,增加钙的摄入量主要是服用钙片,多增加含钙高的食物,如肉蛋奶、海产品、骨头汤等食物,另外适当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合理即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科学试题(学生版).docx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科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