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5
6
7
8
9
10
答案
B
0
C
D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0
C
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16分,18题14分,19题10分,20题12分。
17.(16分)
(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茶文化的发展与中医药文化相关
联;儒道佛思想观念助推其发展;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任答四点,每点2分,
共8分)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茶叶贸易的
垄断权,开展茶叶贸易;茶叶的补养功能和保健功能被认可;糖业促进了饮茶推广;
茶叶走私贸易盛行;工业革命推动;上流社会的喜爱。(任答四点,每点2分,共8
分)
18.(14分)
(1)变化:从批判甚至否定中医学到逐断认可中医学的文化价值。(2分)
批判否定的原因:近代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在民主科学等思想的
影响下,传统文化式微(西医的传入和传播冲击了中医地位);中医界的个别乱象;
中医学缺乏近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任答两点得3分)
认可的原因: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一战后,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质疑:民族
主义思潮的兴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力增强。(任答两点得3分)
(2)时代价值: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中医产业现
代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更多的中医学资源被发掘和创新,体现出独有的科技价值;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
鉴,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19.(10分)
(1)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
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
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①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
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②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
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
③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
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20.(12分)
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下示例仅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学生作答的唯一答案,
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同等得分。
水平
自拟的论题
材料运用与论述
结论
分值
等级
题目符合要
紧扣自已的论题加以论述,运用3个以上
有对论证过程的
10
求,指向明
的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总结,有正确的
12分
确:(2分)
表述成文(6-8分)
核心价值升华(2
分)
题目符合要
能够围绕论题论述,运用2个史实;逻辑
有对论证过程的
79
3
求,指向明
基本清晰,有总结性结论(46分)
总结,无核心价
分
确:(2分)
值。(0-1)
能拟出论题,
有简单的论证,运用1个史实,或史论结
有对论证过程的
4-6
2
但题目不够
合不充分(2-4分)
总结,无核心价
分
明确(1分)
值。(0-1)
没有拟出论
论题、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
没有对论证过程
0—3
题(0分)
中的史实;史实与论题关系不紧密(0-3
的总结,无核心
分
分)
价值(0分)
参考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
论证:战国时期,儒学成为诺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儒家的礼制思想强调人们在穿着上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
2025.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2.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3.选择题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策无效。
聚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都毁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中国古代,姓与氏本是有区别的,至西周时期姓氏制度得以形成。贵族与贫民、男子
如
与妇女的姓氏称呼都有所不同。古人有名也有字,字与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名字以
蜞
外还多有别号,用于自称,也有用官职或籍贯来尊称他人的。这一现象()
长
A.说明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
B.体现了对身份认同的多维建构
C.表明姓氏制度具有随意性
D.反映了贵族政治等级色彩强烈
K
2.扶余国,是公元前2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以扶余语为母语的古老民族所建立的国家,关
数
于其称谓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据此可知()
由来
文献或实物
都
内容
“符娄说”
《周书王会补注》
“符是夫余,
娄是抱娄,或符娄即夫余”
相都
“凫臾说”
《字汇补》
“凫臾,东方国名,即夫余也”
“乌裕尔河说”
《中国东北史》
扶余一名来源于乌裕尔河
“扶木树盐锐”
扶桑木或樽木
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和古代神话里的扶桑木相
像,树干附盐,食用树盐的人即扶余。
A.扶余称谓由来历史久远已无从考证
B.古代学者关于称谓由来研究更为可靠
C.研究扶余称谓由来需结合多方史料
D.现代学者在研究称谓由来时充满想象
高二历史
第1页
共8页
3.两汉时期,“汉人”一词重在强调汉王朝民人的身份,重视的是国家控制的属性。如《汉
书·匈奴传》记载“近西羌保塞,与汉人交通”;魏晋南北朝以后,“汉人”一词重在
突出种族、民族的属性。如鲜卑族北魏政权的大臣在朝堂上称“汉人有识,咸知其不可”。
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反映出()
A.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深
C.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D.民族交融程度逐渐加深
4.唐末杨绾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
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的
说法。这说明当时()
A.功利主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
B.礼法结合的治理传统被废弃
C.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所需
D.佛道兴盛改变儒学正统地位
5.明清时期涌现出很多不同题材类型的世情小说,这些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故事情节
曲折,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这些小说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
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这些小说()
A.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C.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开放
D.突显出离经叛道的倾向
6.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成立在华邮局(客邮)。这些邮局往往直接受本国邮
政机构管辖,行使他们本国的邮政章程,发行各自的邮票,不仅收寄他们本国侨
民的信件,而且收寄中国人的信件,并按他们的“国内邮资”收寄国际邮件。客
邮的出现()
A.促进了中国传统邮政的进步
B.揭开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序幕
C.有獭于清朝国家力量的支持特
D.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
7.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强调:“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已的权利就是
争国家的叔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出来的。”胡适意在说明()
A.民主与平等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B.争取个人权利是实现民主的前提
C,封建正统思想地位遭受巨大冲击
D.自由平等国家的建立是历史必然
高二历史
第2页
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