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观看视频】:《民法典诞生记》思考:视频告诉了我们什么?教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 “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10.1 认识民法典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认识民法典。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认识到民法在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道德修养:认识到民法典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学习目标:1.能结合生活经验,简要阐述民法典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2.通过分析民法典相关条款和具体案例,理解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形成对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认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初识民法典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学习任务二:民法典体现的治国理念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习任务三:民法典的基本原则4.民法典为什么要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思考并回答:阅读教材P83-86页,圈注关键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学习任务一:初识民法典【观看视频】:《<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思考:视频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 科全书”,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全方位保护着我们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 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民法典》分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编和附则,共1260条。学习任务一:初识民法典【生活观察】P83,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小组合作讨论: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第十六条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生活观察】P83,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小组合作讨论: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生活观察】P83,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小组合作讨论: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第五百零二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爷爷70岁了,他立下了遗嘱。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初识民法典【生活观察】P83,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小组合作讨论: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人的一生紧密相关,它贯穿了每个人从胎儿到死亡的全过程,保护着人们的合法权益。《民法典》涵盖了人一生各个方面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课堂归纳】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知识拓展】:平等主体平等主体是指在民事活动中,参与各方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和身份,彼此之间不存在隶属或从属关系。这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律地位平等:无论是自然人、法人还是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②权利义务对等:平等主体之间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上是相互对等的,即一方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③独立意志:平等主体各自具有独立的意志和自由,不受他方支配。【课堂归纳】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实施民法典,①对个人: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②对社会: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学习任务二:民法典体现的治国理念【知识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任务二:民法典体现的治国理念【探究与分享】P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小组合作讨论:(1)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提示:这一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观念,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保持诚实守信,不欺诈、不隐瞒,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信任关系。(个人品德)(1)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示:这一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文明”“友善”观念。绿色发展倡导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友善互动,反对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负责任态度。绿色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认识和新判断。(职业道德)(1)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提示:这一规定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生命、平等、公正和法治。这些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紧急情况下积极伸出援手,而不必担心因救助行为可能引起的法律纠纷。这样的法律规定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和谐社会。(中华传统美德)(1)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提示:这一规定体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目的,是民法典对捍卫英雄烈士呼声的有力回应,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社会公德)(1)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提示:这一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和谐、文明。将和谐价值理念融入到家庭法律关系中,通过法律化的方式鼓励和推广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尚,弘扬家庭美德。(家庭美德)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民法典注重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课堂归纳】学习任务三:民法典的基本原则【观看视频】:《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思考:视频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探究与分享】P86,小组合作讨论: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下述判决的法律依据。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 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 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第三百一十七条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4.民法典为什么要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原因: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2)目的: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3)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课堂归纳】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民法典,它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平等保护各方权利。实施民法典意义重大,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治国理念。我们还了解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民法典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保障,让我们共同遵守,共创和谐社会。认识民法典初识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颁布实施的意义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民法典体现的治国理念民法典的基本原则1.观察下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BA.我们的行为处处受法律限制B.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C.民法典只对违法的人有约束D.法律决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一规定说明民法典( )①注重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表明我国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③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非法侵害 ④弘扬家庭美德,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3.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无条件”免除救助者的民事责任,为见义勇为者解除后顾之忧,尊重生命、帮扶弱者。这表明民法典( )①彰显中华传统美德 ②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其规定与道德要求是没有区别的 ④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A4.2024年5月是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主题是“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某地普法办组织民法典普法活动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同时开展民法典点亮城市地行动。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 )①能够增强所有人的法律意识 ②有利于增进人们对民法典的认识③基于民法典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 ④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