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考试结束前温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卷2025.5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选择题的答案需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需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需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需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下列物质不存在于血浆中的是A.肝糖原B.抗体C.抗利尿激素D.乳酸2.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赤霉素抑制茎伸长B.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细胞分裂素促进叶片衰老D.脱落酸促进种子萌发3.蔗糖是植物体内的一种二糖。下列关于蔗糖的叙述,正确的是A.其水解产物只有葡萄糖B.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C.可在叶肉细胞的细胞溶胶中合成D.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4.某些壁虎在遇到危险时,会断尾逃生,一段时间后又能再生出新尾巴。下列关于“断尾再生”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过程没有发生细胞衰老和调亡B.涉及尾部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能充分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D.是壁虎为适应环境不断变异的结果5.动物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内的多种感受器,引起反射性唾液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B.进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C.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腺分泌黏稠唾液D.相应感受器能将食物刺激转化为电信号6.维持城市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城市以外的面积(如农田、森林、水体等)称为一个城市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越小,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相同规模的城市的生态足迹一定相同B.“大的生态足迹”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C.利用光伏发电会导致城市的生态足迹增大D.生态足迹可用于评估生态保护的实施效果藏国王7.某实验小组研究环境温度对正常人体皮肤温度和体温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室内温度从40℃逐渐下降到15℃,受试者的皮肤温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体温保持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室内温度为40℃时,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汗液蒸发B.皮肤温度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C.实验过程中体温的维持受到神经体液共同调节D.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产热和散热基本保持平衡8.吞噬细胞在识别并吞噬病原体后,大量氧气被转化为超氧阴离子等活性氧化物质,用于杀灭病原体,从而导致这些细胞需氧呼吸受到抑制,厌氧呼吸显著增强。下列关于这些吞噬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特异性识别病原体B.氧气还能参与其需氧呼吸第二阶仍C.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D.其溶酶体能合成水解酶参与杀灭病原体9.拟南芥的春化作用与FLC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有关。温暖条件下,FLC基因表达,拟南芥不开花:低温条件下,FLC基因表达受抑制,拟南芥开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拟南芥感受低温刺激的部位一般在叶片B.FLC基因的甲基化可能促进拟南芥开花C.相关组蛋白的乙酰化可能抑制拟南芥开花D.拟南芥的春化作用是其和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10.免疫突触是指T淋巴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或靶细胞接触时,在细胞间形成的分子连接结构,有利于T淋巴细胞的活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辅助性T细胞可通过免疫突触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B.肿瘤细胞可通过干扰免疫突触的功能躲避B淋巴细胞的监控C.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D.突触信号异常可能导致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病11.科研小组欲验证某细菌分泌的X酶为青霉素酶(能分解青霉素),进行如下实验:在培养基上接种大肠杆菌,分别放置经不同溶液浸润的滤纸圆片甲~丁,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滤纸圆片周围的抑菌圈(细菌生长被抑制而形成的透明环形区域),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所示。第11题表组别滤纸圆片浸润的溶液种类实验结果甲①未出现抑菌圈乙②出现抑菌圈丙经青霉素酶处理的青霉素溶液未出现抑菌圈丁经X酶处理的青霉素溶液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基上接种的是青霉素敏感型大肠杆菌B.①和②分别为无菌水和青霉素溶液C.甲、乙为对照组,丙、丁为实验组D.③为“未出现抑菌圈”,则X酶为青霉素酶国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