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概念第四课判断第五课第六、七课推理含义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方法:定义、划分准确把握正确运用含义和基本特征语言表达方式类型有效进行含义类型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概念的概述 2024 选择题:湖北卷 本讲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理解概念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的类别;能结合实际事例,运用定义与划分的方法,明确其逻辑规则,辨识其逻辑错误。2023 选择题:天津卷2022 无明确概念 的方法 2023 选择题:海南卷2022 无课程标准: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考点一 概念的含义和表达方式1、概念的含义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注意:概念≠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含义分类拓展:事物的属性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指形状、颜色、气味、善恶、优劣、用途等如:西瓜籽是黑色,椭圆形,头尖的。事物的关系:大于、小于、朋友、同盟等。例如:6大于3;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使该事物成为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某事物所有,其它事物也可能所具有的属性。2、概念的表达(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非一一对应)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父亲、爸爸、爹爹、father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词多义)例如: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白头翁”有时表示一种鸟,有时表示白头发的老汉。这个语词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概念。混乱地使用不同的概念,是不合乎逻辑的。考点二 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区别 含义作用联系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侧重究竟反映什么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侧重究竟是在指“谁”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概念的内涵确定,一定条件下,其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其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②具有反向关系.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少,外延越窄;内涵越浅,外延就越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例:穿红色衣服的人;穿红色衣服的女人;穿红色衣服的瘦瘦的女人。1.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1)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ABABABBA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属种关系(包含关系)种属关系(包含于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⑵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表示为:A+B=C反对关系表示为:A+B<C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例男与女(同一事物有且只有对立的两种情况,也就是非此即彼)例“输”和“赢”(同一事物除了这两种对立的情况还有其他情况)√易错矫正1.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纠正: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2.概念由语词构成,所以语词可以表达概念。纠正:概念和语词有着密切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概念是在语词的基础上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语词也可以表达同一概念。但有些语词,如单纯的感叹词和孤立的助词等,是不能表达概念的。因此,对上述说法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3.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是真判断。纠正: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不一定都符合客观实际。考点三 明确概念的方法1.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含义构成方法要求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属概念①属概念: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②种差: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③“种差”+“属概念”=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①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②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下定义的逻辑规则及逻辑错误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表现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定义不能用比喻定义过窄定义过宽“定义项”直接包含“被定义项”(用A定义A)“定义项”中间接包含“被定义项”(用A定义B,再用B定义A)同语反复循环定义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否定定义比喻定义比喻只是对被定义项作了生动形象说明,并没有准确揭示本质属性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和平是战争的中断,战争是和平的中断哲学不是文学;词不是句子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定义过窄定义过宽同语反复循环定义否定定义比喻定义√√2、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含义方法构成要求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母项:是通过划分来揭示其外延的概念。子项:是对母项划分后所得到的概念。划分标准:是对母项进行划分的根据。①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划分的逻辑规则及逻辑错误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表现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子项的外延必须为不相容的关系子项外延之和<母项外延子项外延之和>母项外延划分不全多出子项在同一次划分中,从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标准不一划分的时候越级进行。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现代化分为中国式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越级划分子项的外延出现了相容关系的情况。学生分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男学生和女学生外延相容拓展延伸:2、区分划分和分解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种概念,分解是把整体分为部分。划分和分解可用一种逻辑方法来检验、区分。划分和分解有相同的结构:A分为A1,A2,…,An。如果“Ai是A”(i=1,2,…,n)这一断定成立,则说明表达的是划分,否则不是。例如“圆桌是桌子”成立,说明把“桌子”分为圆桌、方桌是划分。“树干是树”不成立,“树”分为树干、树叶、树根,不是划分,而是分解。√√3、如何准确把握概念1.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2.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3.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易错矫正1.定义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纠正: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纠正: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3.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有固定界限。纠正: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 5.1判断的概述5.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正确运用判断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判断及其基本特征判断的表达与类型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正确运用关系判断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正确运用选言判断正确运用假言判断含义与组成类型含义与组成关系的性质含义与构成逻辑性质含义与构成种类及逻辑性质含义与构成种类及逻辑性质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判断的概述 2024 无 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理解简单判断的类型与逻辑性质;理解复合判断的类型与逻辑性质;能结合实际事例,运用判断的逻辑性质与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023 选择题:河北卷2022 选择题:天津卷正确运用 简单判断 2024 无20232022正确运用 复合判断 2024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浙江卷2023 选择题:重庆卷、河北卷 主观题:湖北卷2022 无复习目标: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考点一 判断的概述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就是对认识对象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2.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①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②判断有真假之分。注意: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如:什么是水果?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3.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1)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2)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相关链接:区分哲学认识论、形式逻辑、日常生活的真假判断】(1)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内容上)研究判断的真假。(2)形式逻辑只是从形式上(结构上)研究判断的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3)日常生活侧重于在不同语境下判断真假问题的研究。下列诗句中,属于真判断的是(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③钟山只隔数重山 ④黄河之水天上来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和钟山只隔数重山均符合实际,是真判断,①③符合题意。何当共剪西窗烛是疑问句,不属于判断,②不符合题意。黄河之水天上来属于夸张的手法,并不符合客观,所以不属于真判断,④不符合题意。4.判断的表达与类型(1)判断的表达形式: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语句作判断时应注意:①从判断的基本特征看: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②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语境)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注意】(1)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一般地讲,疑问句只是提出一种疑问,并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祈使句是提出愿望或请求,也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感叹句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语句,一般没有对事物情况作断定。由此可见,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某些特殊情况下祈使句和感叹句也可表达判断)①逻辑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②难道你不是因为我才美丽 ③那是你的书吗 ④你快过来!⑤上帝啊!⑥禁止醉酒驾车!⑦你真是太漂亮了!①陈述句,表判断②反问句,表判断③疑问句,不表判断④祈使句,不表判断⑤感叹句,不表判断⑥祈使句,表判断⑦感叹句,表判断【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判断和语句的关系(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例如:①所有人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②没有人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③难道有人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吗?这三个句子语法结构都不同,但都表示了同一个判断,即“所有的公民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他离开了我们——可以表示为“他离开这里了”或“他死了”这样两个判断。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语境或语句的歧义造成的。(2)判断的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②类型: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②类型: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复合判断简单判断①含义:是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①含义: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类型 含义性质判断 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关系判断 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联言判断 断定事物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选言判断 断定对象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假言判断 断定一个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考点二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1、正确运用性质判断含义构成类型 依据判断的质依据判断的量逻辑规则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量项主项联项谓项主项被断定范围(如所有、有的)表示断定对象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如是/不是表示断定对象性质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实物的全部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 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 避免误用多重否定。注意: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语言表达中,“是”常常被省略或替代。如“这篇文章很好”,“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如:“教室里无人”。2、正确运用关系判断含义构成种类 根据关系的性质逻辑规则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表示关系承担者表示关系之间关系表示关系者项范围对称性关系传递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拓展延伸1:对称性关系——两个对象的关系对称关系:在某一个论断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仍然成立。反对称关系:在某一个论断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一定不成立。非对称关系:在某一个论域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可能成立可能不成立。“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都是偶对称关系拓展延伸2:传递性关系3、正确运用关系判断的意义:①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易错矫正1.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纠正: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2.依据判断本身的真假性质,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纠正: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3.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关系判断和联言判断。纠正:简单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4.断定认识对象之间有无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纠正: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考点三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1、复合判断含义构成种类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联结词支判断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如既…又…;要么…要么…;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一个复合判断至少包含两个支判断。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教材是育人的工具,不仅传递知识,更承载价值。联结词联结词联结词支判断支判断支判断2、正确运用联言判断(1)联言判断的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例1:这件衣服既价格便宜,又面料舒适。例2:劳动归来后,虽然我很累,但是很快乐。(2)联言判断的结构: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部分组成。知识拓展:联言判断※.联言判断常用并列复句、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和转折复句表示。例如:①从门到窗户是七步,从窗户到门也是七步。②他不仅是班长,而且是校学生会主席。③他披上大衣,走到院子里。④张强虽然不太聪明,但是很努力。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这些分句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递进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更进一层。承接复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转折复句指分句之间具有转折关系的复句。※.当联言支的主项或谓项相同时,联言判断也可以用单句表示。①主项相同:“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②谓项相同:“小刘是球迷。小赵是球迷。”——“小刘和小赵是球迷。”※.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此商品物美价廉【注意】区别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当联言判断用单句表达时,在形式上与关系判断很容易混淆。区别的方法是: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例如:①变成“小刘是球迷,小赵也是球迷”,句子成立。②变成“小刘是同乡,小赵也是同乡”,句子不成立。因此,①是联言判断(由两个性质判断组成),②是关系判断。(3)联言判断的真值规律(1)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2)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3)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p q p∧q真 真 真真 假 假假 真 假假 假 假全真则真,其余为假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3、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含义构成种类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选言支联结项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一个选言判断至少有两个选言支。①含义: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②常用联结项:“或者…或者…”“是…还是…”(相容~)、“也许…也许…”“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不相容~)等 ;③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可以省略。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拓展延伸: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联结项 逻辑性质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或者…或者…;也许…也许…;是…还是…;或者①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②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通常用“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来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全假为假,其余为真①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②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同真同假皆为假意义要求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选言支穷尽)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含义构成种类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表示条件的判断。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常用:“如果…那么…”(充分);“只有…才…”(必要);“…当且仅当…”(充要)等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前件联结项后件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联结项逻辑 性质如果…那么…;倘若…则…;只要…就…;当…便…;只有…才…;除非…否则…;没有…就没有……当且仅当…;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前真后假为假其他均为真有前必有后(肯定前件就可肯定后件)无后必无前(否定后件就可否定前件)无前必无后(否定前件就可否定后件)有后必有前(肯定后件就可肯定前件)前假后真为假,其余均为真。全真全假皆为真,一真一假为假※、假言判断真假的决定因素:①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②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示例评析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地方站了。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他所反映的这两个对象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却是存在的,这个判断仍然是真的。※.判断的重要性:①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②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在逻辑思维中,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地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