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五课)课件 (共5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五课)课件 (共5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概念
第四课
判断
第五课
第六、七课
推理
含义
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
方法:定义、划分
准确把握
正确运用
含义和基本特征
语言表达方式
类型
有效进行
含义
类型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概念的概述 2024 选择题:湖北卷 本讲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理解概念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的类别;能结合实际事例,运用定义与划分的方法,明确其逻辑规则,辨识其逻辑错误。
2023 选择题:天津卷
2022 无
明确概念 的方法 2023 选择题:海南卷
2022 无
课程标准: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考点一 概念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1、概念的含义
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注意:概念≠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含义
分类
拓展:事物的属性
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指形状、颜色、气味、善恶、优劣、用途等如:西瓜籽是黑色,椭圆形,头尖的。
事物的关系:大于、小于、朋友、同盟等。例如:6大于3;
本质属性
非本质属性
使该事物成为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某事物所有,其它事物也可能所具有的属性。
2、概念的表达(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非一一对应)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例如:父亲、爸爸、爹爹、father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词多义)
例如: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
“白头翁”有时表示一种鸟,有时表示白头发的老汉。这个语词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概念。混乱地使用不同的概念,是不合乎逻辑的。
考点二 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
区别 含义
作用
联系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
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侧重究竟反映什么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侧重究竟是在指“谁”
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概念的内涵确定,一定条件下,其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其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
②具有反向关系.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少,外延越窄;内涵越浅,外延就越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例:穿红色衣服的人;
穿红色衣服的女人;
穿红色衣服的瘦瘦的女人。
1.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
A
B
A
B
A
B
B
A
全同关系
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
(包含关系)
种属关系
(包含于关系)
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⑵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表示为:A+B=C
反对关系
表示为:A+B<C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例男与女(同一事物有且只有对立的两种情况,也就是非此即彼)
例“输”和“赢”(同一事物除了这两种对立的情况还有其他情况)

易错矫正
1.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纠正: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2.概念由语词构成,所以语词可以表达概念。
纠正:概念和语词有着密切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概念是在语词的基础上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语词也可以表达同一概念。但有些语词,如单纯的感叹词和孤立的助词等,是不能表达概念的。因此,对上述说法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是真判断。
纠正: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不一定都符合客观实际。
考点三 明确概念的方法
1.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含义
构成
方法
要求
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属概念
①属概念: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②种差: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③“种差”+“属概念”=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
①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②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下定义的逻辑规则及逻辑错误
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表现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定义不能用比喻
定义过窄
定义过宽
“定义项”直接包含“被定义项”(用A定义A)
“定义项”中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用A定义B,再用B定义A)
同语反复
循环定义
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
否定定义
比喻定义
比喻只是对被定义项作了生动形象说明,并没有准确揭示本质属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
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和平是战争的中断,战争是和平的中断
哲学不是文学;词不是句子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定义过窄
定义过宽
同语反复
循环定义
否定定义
比喻定义


2、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含义
方法
构成
要求
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
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母项:是通过划分来揭示其外延的概念。
子项:是对母项划分后所得到的概念。
划分标准:是对母项进行划分的根据。
①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划分的逻辑规则及逻辑错误
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表现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子项的外延必须为不相容的关系
子项外延之和<母项外延
子项外延之和>母项外延
划分不全
多出子项
在同一次划分中,从不同的标准进行。
划分标准
不一
划分的时候越级进行。
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现代化分为中国式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
越级划分
子项的外延出现了相容关系的情况。
学生分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男学生和女学生
外延相容
拓展延伸:2、区分划分和分解
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种概念,分解是把整体分为部分。
划分和分解可用一种逻辑方法来检验、区分。划分和分解有相同的结构:A分为A1,A2,…,An。如果“Ai是A”(i=1,2,…,n)这一断定成立,则说明表达的是划分,否则不是。
例如“圆桌是桌子”成立,说明把“桌子”分为圆桌、方桌是划分。“树干是树”不成立,“树”分为树干、树叶、树根,不是划分,而是分解。


3、如何准确把握概念
1.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2.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3.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易错矫正
1.定义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纠正: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纠正: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有固定界限。
纠正: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5.1判断的概述
5.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判断
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含义与组成
类型
含义与组成
关系的性质
含义与构成
逻辑性质
含义与构成
种类及逻辑性质
含义与构成
种类及逻辑性质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判断的概述 2024 无 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理解简单判断的类型与逻辑性质;理解复合判断的类型与逻辑性质;能结合实际事例,运用判断的逻辑性质与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3 选择题:河北卷
2022 选择题:天津卷
正确运用 简单判断 2024 无
2023
2022
正确运用 复合判断 2024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浙江卷
2023 选择题:重庆卷、河北卷 主观题:湖北卷
2022 无
复习目标: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考点一 判断的概述
1.判断的含义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就是对认识对象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
2.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①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②判断有真假之分。
注意: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如:什么是水果?
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3.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
(1)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2)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相关链接:区分哲学认识论、形式逻辑、日常生活的真假判断】
(1)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内容上)研究判断的真假。
(2)形式逻辑只是从形式上(结构上)研究判断的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
(3)日常生活侧重于在不同语境下判断真假问题的研究。
下列诗句中,属于真判断的是( )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
③钟山只隔数重山 ④黄河之水天上来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和钟山只隔数重山均符合实际,是真判断,①③符合题意。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疑问句,不属于判断,②不符合题意。
黄河之水天上来属于夸张的手法,并不符合客观,所以不属于真判断,④不符合题意。
4.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形式: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
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语句作判断时应注意:
①从判断的基本特征看: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②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语境)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注意】(1)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一般地讲,疑问句只是提出一种疑问,并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祈使句是提出愿望或请求,也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感叹句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语句,一般没有对事物情况作断定。由此可见,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某些特殊情况下祈使句和感叹句也可表达判断)
①逻辑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
②难道你不是因为我才美丽
③那是你的书吗
④你快过来!
⑤上帝啊!
⑥禁止醉酒驾车!
⑦你真是太漂亮了!
①陈述句,表判断
②反问句,表判断
③疑问句,不表判断
④祈使句,不表判断
⑤感叹句,不表判断
⑥祈使句,表判断
⑦感叹句,表判断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
例如:①所有人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②没有人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③难道有人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吗?这三个句子语法结构都不同,但都表示了同一个判断,即“所有的公民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例如:他离开了我们——可以表示为“他离开这里了”或“他死了”这样两个判断。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语境或语句的歧义造成的。
(2)判断的类型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②类型: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②类型: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复合判断
简单判断
①含义:是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①含义: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
类型 含义
性质判断 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关系判断 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
联言判断 断定事物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选言判断 断定对象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
假言判断 断定一个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
考点二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1、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含义
构成
类型 依据判断的质
依据判断的量
逻辑规则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主项被断定范围(如所有、有的)
表示断定对象
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如是/不是
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实物的全部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 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
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 避免误用多重否定。
注意: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语言表达中,“是”常常被省略或替代。如“这篇文章很好”,“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如:“教室里无人”。
2、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含义
构成
种类 根据关系的性质
逻辑规则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关系者项
关系项
量项
表示关系承担者
表示关系之间关系
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对称性关系
传递性关系
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拓展延伸1:对称性关系——两个对象的关系
对称关系:在某一个论断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仍然成立。
反对称关系:在某一个论断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一定不成立。
非对称关系:在某一个论域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可能成立可能不成立。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
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
“交叉关系”等
“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
“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都是偶对称关系
拓展延伸2:传递性关系
3、正确运用关系判断的意义:
①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易错矫正
1.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纠正: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2.依据判断本身的真假性质,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纠正: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3.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关系判断和联言判断。
纠正:简单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4.断定认识对象之间有无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纠正: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考点三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1、复合判断
含义
构成
种类
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联结词
支判断
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如既…又…;要么…要么…;
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一个复合判断至少包含两个支判断。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教材是育人的工具,不仅传递知识,更承载价值。
联结词
联结词
联结词
支判断
支判断
支判断
2、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联言判断的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例1:这件衣服既价格便宜,又面料舒适。
例2:劳动归来后,虽然我很累,但是很快乐。
(2)联言判断的结构:
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部分组成。
知识拓展:联言判断
※.联言判断常用并列复句、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和转折复句表示。
例如:①从门到窗户是七步,从窗户到门也是七步。
②他不仅是班长,而且是校学生会主席。
③他披上大衣,走到院子里。
④张强虽然不太聪明,但是很努力。
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这些分句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递进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更进一层。
承接复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转折复句指分句之间具有转折关系的复句。
※.当联言支的主项或谓项相同时,联言判断也可以用单句表示。
①主项相同:
“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
②谓项相同:
“小刘是球迷。小赵是球迷。”——“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此商品物美价廉
【注意】区别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
当联言判断用单句表达时,在形式上与关系判断很容易混淆。
区别的方法是: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
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
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
例如:①变成“小刘是球迷,小赵也是球迷”,句子成立。
②变成“小刘是同乡,小赵也是同乡”,句子不成立。
因此,①是联言判断(由两个性质判断组成),②是关系判断。
(3)联言判断的真值规律
(1)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
(2)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3)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全真则真,其余为假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3、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含义
构成
种类
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选言支
联结项
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一个选言判断至少有两个选言支。
①含义: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
②常用联结项:“或者…或者…”“是…还是…”(相容~)、“也许…也许…”“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不相容~)等 ;
③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可以省略。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拓展延伸: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联结项 逻辑性质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或者…或者…;
也许…也许…;
是…还是…;
或者
①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②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
通常用“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来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
全假为假,其余为真
①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
②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
同真同假皆为假
意义
要求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选言支穷尽)
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含义
构成
种类
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表示条件的判断。
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常用:“如果…那么…”(充分);“只有…才…”(必要);“…当且仅当…”(充要)等
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
前件
联结项
后件
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联结项
逻辑 性质
如果…那么…;
倘若…则…;
只要…就…;当…便…;
只有…才…;
除非…否则…;
没有…就没有…
…当且仅当…;
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
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
前真后假为假
其他均为真
有前必有后(肯定前件就可肯定后件)
无后必无前(否定后件就可否定前件)
无前必无后(否定前件就可否定后件)
有后必有前(肯定后件就可肯定前件)
前假后真为假,
其余均为真。
全真全假皆为真,
一真一假为假
※、假言判断真假的决定因素:
①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②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示例评析
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地方站了。
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他所反映的这两个对象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却是存在的,这个判断仍然是真的。
※.判断的重要性:
①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②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在逻辑思维中,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地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