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件(共36张PPT,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件(共36张PPT,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单元结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科学立法
法治社会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
基本方式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7.1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法的含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的内容的决定因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法的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法的创制形式:制定与认可
为什么社会需要法? *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可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
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与建设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温故而知新:(同位互提,老师随机提)
“五百多分的学霸,笑死我了!”
“这么激动,最后还不是就这点分?”
“成绩一般,最多就是个民办二本。”
湖南一高三誓师大会演讲的女孩,鼓舞了全校学生,却被无知的键盘侠网暴。最终该女生高考位列湖南全省文科第120名,完美诠释什么叫做强大的人只用实力说话。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总目标与原则
总议题:“按键伤人”何时了 “依法治国”来推进
预习问题
★为什么要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有哪些 ?(注意细节背记)
P80-83
P73 P80-81
重点知识清单
重点放在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上:①总目标的一句话和五原则识记 ②里边细节的提法要记准: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第三单元 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知识回顾:“法制”和“法治”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字之差,含义却有了很大的差别。下列对“法制”和“法治”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 )
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②法制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③法制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④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一、从“按键伤人”的事件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议学活动一:
议学任务一: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网络暴力的理解
2.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中国网络法治建设
3.惩治网络暴力乱象,你觉得应该如何着手,哪些主体需要参与
早在201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频发,构建洁净网络,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工作。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报告显示,2023年,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是一场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保护战。
你言我语话“网暴”
网络暴力社会危害
对网络暴力说NO
青少年遭遇暴力辱骂信息的最主要场景是社交软件,为68.48%;其次是网络社区,比例为55.30%;而在短视频和新闻及留言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0.66%和30.16%。
网络暴力产生根源
对网络暴力说NO
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隐瞒或编造自己的身份,这使得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网络的虚拟性
网络的商业性运作,对网络暴力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追求点击率,网络媒体一向着力于策划议题,越有争议性越有“创意”,恶意进行网络媒体炒作。
网络的商业化运作
年轻网民暴行之所以会在网络上彰显,被商家利用,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当中民众自由表达渠道的缺失。从这些网络暴民身上,我们很容易看到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缺失。
意识的缺失
谈谈你对网络暴力的理解
“流量为王”的利益驱动
“网络水军”的屡禁不止
“法不责众”的群体效应
“息事宁人”的被害沉默
立法规定滞后模糊
执法取证溯源困难
平台监管权责失衡
网络素养培育不足
“按键伤人”肆意横行
给部分当事人带来困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严重扰乱网络秩序。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法治建设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发展前景。
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中国网络法治建设
(1)必要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P81
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P73
③★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74
(2)重要性
①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P81-3
1、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
去年9月25日,“两高”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明确网络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公诉标准”。
立法规定滞后模糊、执法取证溯源困难平台监管权责失衡、网络素养培育不足
网络治理短板
如何着手,谁须参与?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建设完备的法治体系,建设法治国家
党、政府、人大、两院、平台、个人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5331(3个一、5个体系、3个依法、3个法治、1个目标)关键词巧记
中国共产党领
(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
(根本制度保障)
习近平法治思
(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法律规范体系(有法可依)、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共同推进
一体建设
三个基石
5个体系
3个依法\3个法治
1个目标
达成效果
前提
法治体系(总抓手)
贯彻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记住五个内容)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有法可依
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
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党内监督
国家机关监督
民主监督
司法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规范约束公权力
政治和组织保障
法治队伍
物质经费
中央:党章、准则、条例
+
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
重要依据
有力保障
完备
高效
严密
有力
完善
知识拓展
全面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
立法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
监察委员会
司法机关
社会和公民
知识拓展: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公正司法,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前提
关键
重点/保障
基础
统称为
国家机构,行使国家职能
小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要求(是什么)
总目标 (两个建设)
具体要求 三大基石
五大体系
两大 工作布局
四大 基本要求
一个 具体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八课内容)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九课内容)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注意】(1)★党内法规、党的工作条例等都属于党纪党规,不属于国家法律法规。但是党内法规囊括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
(2)要明白党纪和国法的关系:党纪严于国法,国法大于(高于)党纪。
二、从网络法治建设中析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频发,构建洁净网络,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工作。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早前就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提出“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年3月16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更指出,中国应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实践,将网络法治建设融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曹淑敏表示:“我们将依法治网作为基础性手段,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网络法治建设各方面,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实践,处理好发展和安全、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制约互联网发展的问题。”白皮书的发表为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依法享受权利,依法履行职责和义务提供了法律指导和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中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知识,谈谈新时代我国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如何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原则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政治保证:
2、力量源泉:
3、价值追求:
4、精神支撑:
5、实践基础:
P82-83
(怎么办)
1.政治保证: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
(2)要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主观题答题必背)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注意:
党进行立法 党主导立法
党严格执法 党公正司法
X
X
X
X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领导立法
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保证执法
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支持司法
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要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带头守法
要使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知识拓展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区别 含义
地位
主体
联系
知识拓展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党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各种行政事务。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全体人民群众
执政党,主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①依据相同:都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②目的相同:都为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都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③关系:依法执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证,依法行政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2、力量源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观题答题必背)
★①: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1)原因: ★
(2)要求:
3.价值追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
(2)要求: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主观题答题必背)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组织与个人角度)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国家角度)
注意:平等
同等、均等、一样

注意
平等地适用法律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我国法律只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不反映敌对分子的意志和利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绝对平等,是平等的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但不能说权利和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等不同。
1、平等
同等、均等、一样
2、特殊≠特权、歧视 允许合理的差别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这启示我们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
老人摔倒扶不扶?
我国民法总则规定: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原因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选择题高频)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主观题答题必背,挑几句写)
(2)要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发挥作用不同
联系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知识拓展
5.实践基础: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要求(背会下划线部分)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政治保证)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力量源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价值追求)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 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精神支持) 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基础)
要求 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小结:★★★“全面依法推进治国”——原则
课堂小结
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2.总目标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重要性
必要性
一、总目标
二、原则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办
1、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辨析: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2、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辨析: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辨析: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4、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
辨析: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5.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保证人人享有相同的权利和履行相同的义务
辨析:平等≠相同、一样、均等
误区警示
5、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辨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辨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法治比德治更具有感召力和劝导力,德治比法治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辨析:德治比法治更具有感召力,而法治比德治更具有权威性。
8、 必须坚持党主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
辨析: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9.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政府要依法执政
辨析: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
4、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立法法》总则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法应当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立法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并运用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分析立法法总则的规定贯彻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9分)
课堂练习
③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改革开放及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考量,说明立法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现。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执政党,必须领导立法,这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国家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4、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立法法》总则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法应当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立法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