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1.(2024八上·朝阳期末)辐射对称便于动物感知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下列动物中,身体呈辐射对称的是(  )
A.绦虫 B.水母 C.章鱼 D.血吸虫
【答案】B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选项中,A绦虫属于扁形动物、B水母属于腔肠动物,身体同样是辐射对称、C章鱼属于软体动物,D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水螅、水母、珊瑚虫等。
2.(2024八上·朝阳期末)若将蚯蚓和蛔虫归为同一类动物,这个类群是(  )
A.环节动物 B.脊椎动物 C.线虫动物 D.无脊椎动物
【答案】D
【知识点】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蚯蚓的身体呈圆柱形,身体由许多基本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蛔虫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属于线虫动物,蛔虫和蚯蚓的体内都没有脊柱,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环节动物和线虫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如蚯蚓、水蚤、沙蚕;线虫动物身体细长,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有肛门,如蛔虫。
3.(2024八上·朝阳期末)在完成投篮动作时,提供动力的结构是(  )
A.骨 B.关节 C.骨骼肌 D.神经
【答案】C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骨、关节和骨骼肌的作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4.(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列各种动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老马识途 B.孔雀开屏 C.金蝉脱壳 D.蜘蛛结网
【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A、老马识途”,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符合题意。B孔雀开屏、金蝉脱壳、D蜘蛛结网都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知身边常见的实例。
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如蜘蛛织网、鲫鱼捕食、春蚕吐丝;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如老马识途、鹦鹉学舌等。
5.(2024八上·朝阳期末)关于“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一探究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B.用无菌棉棒擦拭手心后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一操作就是接种
C.通常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D.在培养过程中可经常打开培养皿盖进行观察
【答案】D
【知识点】检测环境中细菌和真菌
【解析】【解答】A.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都需要营养物质,所以,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菌和真菌所必须的营养物质,A说法正确。
B.接种是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后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的过程即即为接种,B说法正确。
C.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所以在接种后,需要把培养皿要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C说法正确。
D.如果在培养过程中经常打开培养皿盖进行观察,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进入,导致培养物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实验结果,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
(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步骤如下: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
(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
(3)在实验中,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即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是对照组。
6.(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列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是(  )
A.烟草花叶病 B.扁桃体炎 C.足癣 D.禽流感
【答案】C
【知识点】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烟草花叶病毒是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
B.扁桃体炎是由链球菌引起的,而链球菌属于细菌,不属于真菌,B不符合题意。
C.足癣是由真菌寄生在人的皮肤上引起的,C符合题意。
D.禽流感是由于禽流感病毒引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真菌与人类的关系,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多注意积累常见的真菌引起的疾病类型。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生活在人、动植物体内或体表,从活的人、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可导致人或动植物患病,如有的真菌等微生物寄生在生物体内,从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并使生物患病,如有的真菌寄生在人的皮肤上,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并使人患臂癣、足癣、灰指甲等皮肤病。
7.(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图是著名的巴斯德实验示意图,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将肉汤煮沸是为了杀灭其中的细菌
B.鹅颈瓶的妙处是可以有效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
C.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
D.该实验证明了细菌是自然发生的,是肉汤自身产生的
【答案】D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A.在实验中,将肉汤煮沸的目的是杀死肉汤中的细菌,A说法正确。
B.鹅颈瓶只允许空气进入,而空气中的细菌进不去,即鹅颈瓶的妙处是可以有效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B说法正确。
C.将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入肉汤,导致肉汤因被细菌污染而腐败,所以,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C说法正确。
D.在该实验中,细菌无法进入肉汤,鹅颈瓶的肉汤没有变质,打碎鹅颈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导致肉汤开始腐败变质,所以,肉汤中的细菌来自空气,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巴斯德实验,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知:19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也就是“鹅颈瓶实验”,巴斯德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8.(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列有关细菌、真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都既有单细胞的个体,也有多细胞的个体
B.细菌和真菌都没有叶绿体,真菌只能进行孢子生殖
C.细菌和真菌都必须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曲霉、香菇、木耳都属于多细胞的真菌
【答案】D
【知识点】真菌的生殖
【解析】【解答】A.细菌为单细胞生物,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蘑菇等,故A说法错误。
B. 细菌和真菌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真菌不仅能进行孢子繁殖,有的还能进行出芽生殖,如酵母菌可以进行出芽生殖,B说法错误。
C.单细胞的酵母菌,属于真菌,在无氧条件下也可以生存,C说法错误。
D.曲霉、香菇、木耳属于多细胞真菌,其中香菇、木耳属于大型食用真菌,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生活等内容,难度一般,
(1)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异养生物,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两种,大多数真菌靠孢子繁殖后代.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9.(2024八上·朝阳期末)普通水稻和野生水稻多次杂交可以培育出新品种,这是利用了(  )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环境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所以,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普通水稻和野生水稻多次杂交可以培育出新品种,这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差别较大,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异;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10.(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图是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能准确反映各结构间关系的是(  )
A.一条①上含有多个③ B.一个②上有多个基因
C.①主要是由②和③构成 D.一个③通常只含一个基因
【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染色体,②是蛋白质,③是DNA。A.图中,①是染色体,③是DNA,一条①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一个②DNA分子,A说法错误。
B.②是蛋白质,蛋白质上不含基因,B说法错误。
C.图中,①是染色体,②是蛋白质,③是DNA,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C说法正确。
D.③是DNA,基因是DNA分子上的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含有需对个基因,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细胞核含有一定的数量的染色体,染色体是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包括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DNA上有许多与遗传有关的片段叫做基因,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1.(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列生物学分类单位中,等级最大的是(  )
A.种 B.门 C.科 D.纲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选项中,分类等级最大的是门,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单位,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种是物种的简称。分类等级越大,所包含的生物越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分类等级越小,所包含的生物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
12.(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表是几种鸟卵的孵化时间,请推测孵化时间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
鸟名 家燕 麻雀 家鸽 鸡 鸭 天鹅 鸵鸟
孵化时间(天) 12~15 14 17~19 20~22 28~32 34~38 45
A.繁殖季节 B.鸟的体温 C.卵的大小 D.鸟巢的结构
【答案】C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根据生活经验可知,表中列出的鸟的体型依次增大,如家燕最小,鸵鸟最大,同时鸵鸟蛋的大小大约是其他鸟蛋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列出的各种鸟卵的孵化时间逐渐增长,由此可以推测鸟卵孵化的时间长短与卵的大小有关。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解答】此题考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解答此题需要具有能通过图表总结出鸡卵孵化的规律的能力,难度一般,熟记:鸟卵孵化时间的长短与卵的大小成正比,一般来说,鸡卵体积越小,孵化期越短,鸟卵越大,孵化期越长。
13.(2024八上·朝阳期末)镇海林蛙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生活在近海滨的丘陵至海拔1800米的山区,繁殖期间常群集在水坑、水沟等静水域及其附近。下列有关镇海林蛙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B.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
C.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D.蝌蚪先长出前肢,再长出后肢
【答案】C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两栖动物的卵表面没有坚韧的卵壳保护,生殖发育过程没有脱离开水的限制,A说法错误。
B.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精子和卵细胞需要在水中完成受精,即为体外受精,B说法错误。
C.镇海林蛙属于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可见C说法正确。
D.在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后,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两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2)在青蛙的生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属于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14.(2024八上·朝阳期末)科学家把萤火虫的发光基因转入到某种植物的基因组中,使该植物能在晚上发光。此项研究采用的关键技术与下列情况所应用的技术原理相同的是(  )
A.诱变出的太空椒 B.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C.杂交高产抗倒伏小麦 D.克隆羊“多莉”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题干中“科学家把萤火虫的发光基因转入到某种植物的基因组中,使该植物能在晚上发光”。这是采用了转基因技术。选项中:A诱变出的太空椒属于基因突变技术;B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属于转基因技术;杂交高产抗倒伏小麦属于杂交技术;克隆羊“多莉”的出现属于克隆技术。客家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答此题需要熟知转基因技术的含义: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15.(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B.猫的白毛和狗的黑毛
C.人的身高和体重 D.红色玫瑰和白色牡丹
【答案】A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
【解析】【解答】A.番茄的红果和黄果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A符合题意。
B.狗的黑毛和猫的白毛中,狗和猫是两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B不符合题意。
C.人的身高和体重中,身高和体重是两种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不符合题意。
D.红色玫瑰和粉色牡丹中,玫瑰和牡丹是两种生物,不是同一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相对性状的判断,比较简单,熟记相对性状的概念是关键: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判断过程中,紧抓“两同”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一不同”不同表现类型。
16.(2024八上·朝阳期末)学校拟进行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宣传活动,下列选题不合适的是(  )
A.全球形成共识,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
B.各国加强交流,大力引进外来物种
C.个人力量虽小,也可用心保护身边生物
D.加强法治宣传,全社会一起关爱生物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全球形成共识,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
B.大力引进外来物种时,往往不会引进它们的天敌,可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符合题意。
C.每个人力量虽小,也可用心保护身边生物,这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加强法治宣传,提高人们保护生多样性的意识,全社会一起关爱生物,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为基础题,书熟记即可。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下:
①就地保护,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②迁地保护,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③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人们保护生多样性的意识。
17.(2024八上·朝阳期末)最早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并且开创了遗传学的著名科学家是(  )
A.巴斯德 B.达尔文 C.孟德尔 D.米勒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所以,最早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并且开创了遗传学的著名科学家是孟德尔,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科学家及贡献,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多注意积累。
(1)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物,不可凭空产生,还发现了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3)米勒的实验证明在原始大气情况下,从无机小分子转化为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18.(2024八上·朝阳期末)如图为两种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推测甲、乙两种动物分别可能是(  )
A.蓝鲸、家鸡 B.蟾蜍、鲫鱼
C.扬子鳄、金丝猴 D.野马、巴西龟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的两种动物中,动物甲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体温却没有发生改变,属于恒温动物;动物乙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属于变温动物,选项中,A蓝鲸和家鸡都是恒温动物、B鲫鱼和蟾蜍都是变温动物、C扬子鳄属于变温动物,金丝猴属于恒温动物,D野马是恒温动物,符合甲动物的特点;巴西龟是变温动物,符合乙动物的特点,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根据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可以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有鸟类和哺乳动物两类;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环节动物、软体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等。
19.(2024八上·朝阳期末)如图所示,丁香的花,通常花瓣四片,偶有五片;三叶草,复叶上具三枚小叶,偶有四枚小叶,这种偶发现象属于(  )
A.遗传 B.简单反射 C.变异 D.变态发育
【答案】C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生物的遗传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
【解析】【解答】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有差异的现象。题干中,“丁香的花,通常花瓣四片,偶有五片;三叶草,复叶上具三枚小叶,偶有四枚小叶,”可见,这种偶发现象体现了同种生物的叶片多种多样的变异,因此产生四小叶的根本原因是生物的变异,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变异的概念,为基础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遗传、反射等基本概念。
(1)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有差异的现象,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3)两栖类的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变化,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4)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对于植物以及没有神经系统的低等的动物类群没有反射现象。
20.(2024八上·朝阳期末)某小组同学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用红、紫、绿、蓝、黄等颜色的小纸片100张当作“猎物”,放在一块黄布上,同学当作“捕食者”,经过“捕食者”几代捕食后,剩下最多的小纸片的颜色应该是(  )
A.红色 B.黄色 C.蓝色 D.绿色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本实验中,黄色纸片与背景颜色一致,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红、紫、绿、蓝等纸片首先被取食,而与背景颜色一致的黄色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黄色.该实验说明,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B.
【分析】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本题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1.(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图为某些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是图中的   (填字母),它不能独立生活,只能   在活细胞里。
(2)图中   (填字母)代表细菌,它是通过   进行生殖的。
(3)在我国唐朝,长安城的裁缝常把长有“绿毛”的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防止伤口发炎,请推理“绿毛”可能是图中   (填字母)。
【答案】(1)C;寄生
(2)A;分裂
(3)B
【知识点】细菌的生殖;细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的种类和结构;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图中,A是细菌,B是青霉,C是病毒。
(1)题图中,C是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一旦离开活体会变成结晶体。
(2)图中可以看出,A细胞表面有大量的鞭毛,能协助A运动,可以判断A是细菌,细菌为单细胞生物,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
(3)青霉菌属于多细胞的真菌,有大量的菌丝构成,分为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绿毛”是青霉的菌落,其中有青霉素,涂在刚划破的手指上,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唐朝,长安城的裁缝常把长有“绿毛”的襁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防止伤口发炎。而“绿毛”可能是图中的B生物(青霉菌)。
故答案为:(1)C、寄生;(2)A、分裂;(3)B。
【分析】此题考查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基本特征、繁殖方式,为基础题,难度一般。
(1)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有的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细菌细胞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为异养;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2)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单细胞的有酵母菌,多细胞的有霉菌、蘑菇等,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细胞内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为异养,大部分的真菌靠孢子繁殖后代,单细胞的酵母菌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还能进行出芽生殖。
(3)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靠自我复制的方式增殖后代。
(1)C是细菌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一旦离开活体会变成结晶体。
(2)A是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
(3)青霉菌是一种真菌,为多细胞,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绿毛”是青霉的菌落,其中有青霉素,涂在刚划破的手指上,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唐朝,长安城的裁缝常把长有“绿毛”的襁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防止伤口发炎。而“绿毛”可能是图中的B生物(青霉菌)。
22.(2024八上·朝阳期末)模拟实验“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基本做法为:在一个纸盒中装入20颗白围棋子,在另一个纸盒中装入10颗白围棋子和10颗黑围棋子,每次从两纸盒中各摸取一颗围棋子,记录后将棋子放回原纸盒并摇匀,每小组重复操作10次,记录白白、黑白的组合数量如表,请分析作答:
分组模拟实验结果统计记录表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合计 比例
白白 2 6 3 5 4 9 6 4 7 5    
黑白 8 4 7 5 6 1 4 6 3 5  
(1)由实验设置可知,黑白组合代表受精卵发育成的胎儿性别是   性,含X染色体的精子在模拟实验中是用   色围棋子代表的。
(2)在做数据统计分析时,表中第⑥组的数据应   (填“保留”或“舍弃”)。
(3)根据实验结果可推算,白白和黑白两种组合的比例接近于   。
(4)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实验结果说明:   。
(5)把实验中装围棋子的纸盒换成透明塑料袋可以吗?   。
【答案】(1)男;白
(2)保留
(3)1:1
(4)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5)不可以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1)女性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为含有X染色体的;男性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 XY,能产生分别含有含X和Y染色体的精子,且两种精子的数量相等;因此,黑白组合代表受精卵发育成的胎儿性别是男性,白围棋子代表X染色体,黑围棋子代表Y染色体。
(2)在做数据统计分析时,上表中的第6组的数据应该保留,这样可以保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白白组合数量为2+6+3+5+4+9+6+5+7+5=51,黑白组合数量为8+4+7+5+6+1+4+5+3+5=49,可见,白白和黑白两种组合的比例接近于1:1。
(4)根据上题的数据分析,模拟实验中的白白与黑白组合概率接近1:1,说明生男生女是随机的,且机会是均等的。
(5)如果把纸盒换成透明袋,透明袋可以看到棋子的颜色,从而影响选择,会破坏实验的随机性。
故答案为:(1)男、白;(2)保留;(3)1:1;(4)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5)不可以。
【分析】此题考查人类染色体和性别的遗传以及探究实验的要求和特点,难度一般,熟记基础知识即可。
(1)在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在产生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故男性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含有 Y 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 XY,发育成男孩;含有 X 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 XX,发育成女孩。
(2)在该模拟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每种棋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次抓取棋子统计完成后,应将棋子放回原来的小盒内。
(1)结合分析可知,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带有X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分别带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精子的数量相等;因此黑白组合代表受精卵发育成的胎儿性别是男性,白围棋子代表X染色体,黑围棋子代表Y染色体。
(2)在做数据统计分析时,上表中的第6组的数据应该保留,这样可以保持实验的准确性。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白白组合数量为2+6+3+5+4+9+6+5+7+5=51,黑白组合数量为8+4+7+5+6+1+4+5+3+5=49,白白和黑白两种组合的比例接近于1:1。
(4)当分析模拟实验中的白白与黑白组合概率接近1:1时,说明生男生女是随机的,机会是均等的。
(5)换成透明袋会破坏随机性,因为可以看到棋子颜色,从而影响选择。
23.(2024八上·朝阳期末)科学探究:探究不同菌种对米酒制作的影响
小丽发现妈妈做馒头、面包时用的菌种是酵母菌,而制作米酒时用的却是根霉。为什么做米酒不用酵母菌呢?陈老师了解到小丽的疑惑后,组织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均进行了如下探究(甲、乙两组所用器具均相同且清洁):
组别 甲 乙
菌种 酵母菌(2克) 根霉(2克)
原料 糯米(500克) ?
过程 糯米浸泡24小时→蒸熟→淋凉开水,晾至室温→加入相 应菌种并搅拌均匀→装进相应容器并加盖→置于30℃ 环境中→2天后,由至少3人同时观察、品尝
结果 酒味很淡,甜味不明显 酒味浓郁,甜味明显
请分析回答: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2)组别乙中的原料应设置为   。
(3)蒸熟的糯米用凉开水冲淋,晾至室温的目的是:   。
(4)观察、品尝需至少由3人进行,这是为了   。
(5)同动植物一样,酵母菌和根霉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都属于   生物。
【答案】(1)菌种(或真菌的种类)
(2)糯米(500克)
(3)防止高温杀死接种菌
(4)排除主观(或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真核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检测环境中细菌和真菌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本实验要探究“ 不同菌种对米酒制作的影响 ”,所以,可以推测,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菌种。
(2)在探究实验中,为了保证变量唯一,即要控制实验中的其他因素不变,只有菌种可以改变,根据表格中设置可以看出,组别甲为“糯米(500克)”,所以,组别乙中的原料应设置为与甲组相同,即为500克糯米。
(3)蒸熟的糯米用凉开水冲淋,可以降低糯米的温度,可以防止高温将接种的菌种杀死。因为菌种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杀死菌种,所以,在实验中,需要把蒸熟的糯米用凉开水冲淋并晾至室温。
(4)在实验中,观察、品尝需至少由3人进行,这是为了排除偶然(或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即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5)同动植物一样,酵母菌和根霉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说明,动物、植物和真菌都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结构,都属于真菌生物。
故答案为:(1)菌种(或真菌的种类);(2)糯米(500克);(3)防止高温杀死接种菌;(4)排除主观(或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5)真核。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不同菌种对米酒制作的影响”实验,难度一般,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真菌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在发酵技术中的应用。
(1)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往往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2)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菌种。实验通过对比酵母菌和根霉在制作米酒过程中的效果,来探究不同菌种对米酒制作的影响。
(2)为了控制实验中的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菌种这一变量,组别乙中的原料应设置为与甲组相同的500克糯米。这样,两组实验在原料、处理过程等方面都保持一致,只有菌种不同,从而可以准确地探究菌种对米酒制作的影响。
(3)蒸熟的糯米用凉开水冲淋,晾至室温的目的是防止高温将接种的菌种杀死。因为菌种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无法发挥发酵作用。所以,需要将蒸熟的糯米晾至室温后再加入菌种,以确保菌种能够正常发酵。
(4)观察、品尝需至少由3人进行,这是为了排除偶然(或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通过多人的观察和品尝,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米酒的味道和口感,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5)同动植物一样,酵母菌和根霉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这表明它们都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结构,因此都属于真菌生物。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24.(2024八上·朝阳期末)如图是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化树),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中树根A代表原始生命,根据“海洋化学起源说”,它生活在   中。
(2)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类群是[B]   。
(3)种子植物是真正的陆生植物,它包括[C]   和裸子植物两大类。最早出现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   。
(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   、由水生到陆生。
(5)生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进化,是遗传、变异和   的结果。
【答案】(1)原始海洋
(2)爬行类
(3)被子植物;蕨类植物
(4)低等到高等
(5)自然选择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由水生到陆生(生活环境)、由简单到复杂(结构),由低等到高等(等级),图中,A代表原始生命,B代表爬行类,C代表被子植物。
(1)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原始生命。因此,若A代表的是原始生命,根据海洋化学起源学说,则它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2)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所以,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类群是[B]爬行动物。
(3)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是真正的陆生植物,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着,分为C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大类。最早出现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蕨类植物。
(4)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5)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
故答案为:(1)原始海洋;(2)爬行类;(3)被子植物、蕨类植物;(4)低等到高等;(5)自然选择。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进化趋势,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动物类群和植物类群的基本特征。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分类地位由低等到高等的规律,并不断的进化和发展。
①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②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虫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2)在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体外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外骨骼,并进行体内受精,从而是最适宜陆地生活的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在植物类群中,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和果实,对胚珠和种子的保护能力增强,且具有多种传粉方式,果实也具有适于传播种子的特点,是最适于陆地生活的优势植物类群。
(3)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1)生命的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原始生命。因此,若A代表的是原始生命,根据海洋化学起源学说,则它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和哺乳类,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类群是B爬行动物。
(3)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是真正的陆生植物,它包括C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大类。最早出现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蕨类植物。
(4)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由水生到陆生(生活环境)、由简单到复杂(结构),由低等到高等(等级)。
(5)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
25.(2024八上·朝阳期末)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果蝇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体型小,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少,突变型多,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图一是果蝇的生活史示意图。
资料二: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图二是其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资料三: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图三是翅膀长短这一性状的遗传规律图解。
(1)由资料一可知果蝇属于昆虫,其体表有   ,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果蝇在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不食不动的   期,才能羽化为成虫,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会   。就性染色体来说,图二中   (填“甲”或“乙”)只能产生一种生殖细胞。
(3)由图三可以判断出果蝇的   是隐性性状。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子一代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   ,子二代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是   。
(4)遗传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的幼虫在25℃环境下发育成长翅果蝇,而在35~37℃环境下,部分长翅果蝇的幼虫发育成残翅果蝇,这种变异类型属于   (填“可遗传”或“不遗传”)的变异。
【答案】(1)外骨骼;蛹(或③)
(2)减少一半(或减半);甲
(3)残翅;Aa;1/4(或25%)
(4)不遗传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果蝇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属于节肢动物的昆虫类,坚韧的外骨骼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还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的器官,适于干旱的陆地生活。果蝇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在蛹期不食不动,才能羽化成成虫,且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显著不同,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根据题干中图可以看出, 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 ,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会减少一半,图甲的性染色体组是XX,只能形成一种生殖细胞。
(3)根据题干可知,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从题中的图可以看出第二代都是长翅,第三代出现有残翅,因此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
长翅基因为AA或Aa,残翅基因为aa,亲代长翅和残翅个体杂交,形成的子一代只由长翅,故亲代长翅的基因型为AA,残翅基因型为aa,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
子一代交配的遗传图谱如下:
子二代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是25%。
(4)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生物的性状(此处为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为Aa的幼虫在25℃环境下发育成长翅果蝇,在35℃至37℃环境下幼虫发育成残翅果蝇,这是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故答案为:(1)外骨骼、蛹(或③);(2)减少一半(减半)、甲;(3)残翅、Aa、1/4(或25%);(4)不遗传。
【分析】此题考查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性状的遗传、变异的类型等基础内容。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只有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则显示隐性性状。
(2)昆虫发育为变态发育,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①完全变态发育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3)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有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能否遗传给后代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果蝇在分类上属于昆虫,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所以果蝇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果蝇在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不食不动的蛹期,果蝇的发育过程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显著不同。
(2)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会减少一半,图甲的性染色体组是XX,故只能形成一种生殖细胞。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从题中的图可以看出第二代都是长翅,第三代出现有残翅,因此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
长翅基因为AA或Aa,残翅基因为aa,亲代长翅和残翅个体杂交,形成的子一代只由长翅,故亲代长翅的基因型为AA,残翅基因型为aa,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
子一代交配的遗传图谱如下:
子二代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是25%。
(4)生物的性状(此处为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为Aa的幼虫在25℃环境下发育成长翅果蝇,在35℃至37℃环境下幼虫发育成残翅果蝇,这是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1 / 1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1.(2024八上·朝阳期末)辐射对称便于动物感知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下列动物中,身体呈辐射对称的是(  )
A.绦虫 B.水母 C.章鱼 D.血吸虫
2.(2024八上·朝阳期末)若将蚯蚓和蛔虫归为同一类动物,这个类群是(  )
A.环节动物 B.脊椎动物 C.线虫动物 D.无脊椎动物
3.(2024八上·朝阳期末)在完成投篮动作时,提供动力的结构是(  )
A.骨 B.关节 C.骨骼肌 D.神经
4.(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列各种动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老马识途 B.孔雀开屏 C.金蝉脱壳 D.蜘蛛结网
5.(2024八上·朝阳期末)关于“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一探究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B.用无菌棉棒擦拭手心后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一操作就是接种
C.通常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D.在培养过程中可经常打开培养皿盖进行观察
6.(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列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是(  )
A.烟草花叶病 B.扁桃体炎 C.足癣 D.禽流感
7.(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图是著名的巴斯德实验示意图,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将肉汤煮沸是为了杀灭其中的细菌
B.鹅颈瓶的妙处是可以有效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
C.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
D.该实验证明了细菌是自然发生的,是肉汤自身产生的
8.(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列有关细菌、真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都既有单细胞的个体,也有多细胞的个体
B.细菌和真菌都没有叶绿体,真菌只能进行孢子生殖
C.细菌和真菌都必须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曲霉、香菇、木耳都属于多细胞的真菌
9.(2024八上·朝阳期末)普通水稻和野生水稻多次杂交可以培育出新品种,这是利用了(  )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环境多样性
10.(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图是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能准确反映各结构间关系的是(  )
A.一条①上含有多个③ B.一个②上有多个基因
C.①主要是由②和③构成 D.一个③通常只含一个基因
11.(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列生物学分类单位中,等级最大的是(  )
A.种 B.门 C.科 D.纲
12.(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表是几种鸟卵的孵化时间,请推测孵化时间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
鸟名 家燕 麻雀 家鸽 鸡 鸭 天鹅 鸵鸟
孵化时间(天) 12~15 14 17~19 20~22 28~32 34~38 45
A.繁殖季节 B.鸟的体温 C.卵的大小 D.鸟巢的结构
13.(2024八上·朝阳期末)镇海林蛙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生活在近海滨的丘陵至海拔1800米的山区,繁殖期间常群集在水坑、水沟等静水域及其附近。下列有关镇海林蛙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B.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
C.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D.蝌蚪先长出前肢,再长出后肢
14.(2024八上·朝阳期末)科学家把萤火虫的发光基因转入到某种植物的基因组中,使该植物能在晚上发光。此项研究采用的关键技术与下列情况所应用的技术原理相同的是(  )
A.诱变出的太空椒 B.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C.杂交高产抗倒伏小麦 D.克隆羊“多莉”的出现
15.(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B.猫的白毛和狗的黑毛
C.人的身高和体重 D.红色玫瑰和白色牡丹
16.(2024八上·朝阳期末)学校拟进行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宣传活动,下列选题不合适的是(  )
A.全球形成共识,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
B.各国加强交流,大力引进外来物种
C.个人力量虽小,也可用心保护身边生物
D.加强法治宣传,全社会一起关爱生物
17.(2024八上·朝阳期末)最早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并且开创了遗传学的著名科学家是(  )
A.巴斯德 B.达尔文 C.孟德尔 D.米勒
18.(2024八上·朝阳期末)如图为两种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推测甲、乙两种动物分别可能是(  )
A.蓝鲸、家鸡 B.蟾蜍、鲫鱼
C.扬子鳄、金丝猴 D.野马、巴西龟
19.(2024八上·朝阳期末)如图所示,丁香的花,通常花瓣四片,偶有五片;三叶草,复叶上具三枚小叶,偶有四枚小叶,这种偶发现象属于(  )
A.遗传 B.简单反射 C.变异 D.变态发育
20.(2024八上·朝阳期末)某小组同学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用红、紫、绿、蓝、黄等颜色的小纸片100张当作“猎物”,放在一块黄布上,同学当作“捕食者”,经过“捕食者”几代捕食后,剩下最多的小纸片的颜色应该是(  )
A.红色 B.黄色 C.蓝色 D.绿色
21.(2024八上·朝阳期末)下图为某些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是图中的   (填字母),它不能独立生活,只能   在活细胞里。
(2)图中   (填字母)代表细菌,它是通过   进行生殖的。
(3)在我国唐朝,长安城的裁缝常把长有“绿毛”的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防止伤口发炎,请推理“绿毛”可能是图中   (填字母)。
22.(2024八上·朝阳期末)模拟实验“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基本做法为:在一个纸盒中装入20颗白围棋子,在另一个纸盒中装入10颗白围棋子和10颗黑围棋子,每次从两纸盒中各摸取一颗围棋子,记录后将棋子放回原纸盒并摇匀,每小组重复操作10次,记录白白、黑白的组合数量如表,请分析作答:
分组模拟实验结果统计记录表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合计 比例
白白 2 6 3 5 4 9 6 4 7 5    
黑白 8 4 7 5 6 1 4 6 3 5  
(1)由实验设置可知,黑白组合代表受精卵发育成的胎儿性别是   性,含X染色体的精子在模拟实验中是用   色围棋子代表的。
(2)在做数据统计分析时,表中第⑥组的数据应   (填“保留”或“舍弃”)。
(3)根据实验结果可推算,白白和黑白两种组合的比例接近于   。
(4)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实验结果说明:   。
(5)把实验中装围棋子的纸盒换成透明塑料袋可以吗?   。
23.(2024八上·朝阳期末)科学探究:探究不同菌种对米酒制作的影响
小丽发现妈妈做馒头、面包时用的菌种是酵母菌,而制作米酒时用的却是根霉。为什么做米酒不用酵母菌呢?陈老师了解到小丽的疑惑后,组织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均进行了如下探究(甲、乙两组所用器具均相同且清洁):
组别 甲 乙
菌种 酵母菌(2克) 根霉(2克)
原料 糯米(500克) ?
过程 糯米浸泡24小时→蒸熟→淋凉开水,晾至室温→加入相 应菌种并搅拌均匀→装进相应容器并加盖→置于30℃ 环境中→2天后,由至少3人同时观察、品尝
结果 酒味很淡,甜味不明显 酒味浓郁,甜味明显
请分析回答: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2)组别乙中的原料应设置为   。
(3)蒸熟的糯米用凉开水冲淋,晾至室温的目的是:   。
(4)观察、品尝需至少由3人进行,这是为了   。
(5)同动植物一样,酵母菌和根霉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都属于   生物。
24.(2024八上·朝阳期末)如图是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化树),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中树根A代表原始生命,根据“海洋化学起源说”,它生活在   中。
(2)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类群是[B]   。
(3)种子植物是真正的陆生植物,它包括[C]   和裸子植物两大类。最早出现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   。
(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   、由水生到陆生。
(5)生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进化,是遗传、变异和   的结果。
25.(2024八上·朝阳期末)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果蝇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体型小,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少,突变型多,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图一是果蝇的生活史示意图。
资料二: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图二是其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资料三: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图三是翅膀长短这一性状的遗传规律图解。
(1)由资料一可知果蝇属于昆虫,其体表有   ,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果蝇在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不食不动的   期,才能羽化为成虫,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会   。就性染色体来说,图二中   (填“甲”或“乙”)只能产生一种生殖细胞。
(3)由图三可以判断出果蝇的   是隐性性状。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子一代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   ,子二代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是   。
(4)遗传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的幼虫在25℃环境下发育成长翅果蝇,而在35~37℃环境下,部分长翅果蝇的幼虫发育成残翅果蝇,这种变异类型属于   (填“可遗传”或“不遗传”)的变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选项中,A绦虫属于扁形动物、B水母属于腔肠动物,身体同样是辐射对称、C章鱼属于软体动物,D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水螅、水母、珊瑚虫等。
2.【答案】D
【知识点】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蚯蚓的身体呈圆柱形,身体由许多基本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蛔虫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属于线虫动物,蛔虫和蚯蚓的体内都没有脊柱,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环节动物和线虫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如蚯蚓、水蚤、沙蚕;线虫动物身体细长,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有肛门,如蛔虫。
3.【答案】C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骨、关节和骨骼肌的作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4.【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A、老马识途”,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符合题意。B孔雀开屏、金蝉脱壳、D蜘蛛结网都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知身边常见的实例。
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如蜘蛛织网、鲫鱼捕食、春蚕吐丝;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如老马识途、鹦鹉学舌等。
5.【答案】D
【知识点】检测环境中细菌和真菌
【解析】【解答】A.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都需要营养物质,所以,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菌和真菌所必须的营养物质,A说法正确。
B.接种是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后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的过程即即为接种,B说法正确。
C.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所以在接种后,需要把培养皿要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C说法正确。
D.如果在培养过程中经常打开培养皿盖进行观察,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进入,导致培养物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实验结果,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
(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步骤如下: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
(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
(3)在实验中,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即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是对照组。
6.【答案】C
【知识点】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烟草花叶病毒是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
B.扁桃体炎是由链球菌引起的,而链球菌属于细菌,不属于真菌,B不符合题意。
C.足癣是由真菌寄生在人的皮肤上引起的,C符合题意。
D.禽流感是由于禽流感病毒引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真菌与人类的关系,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多注意积累常见的真菌引起的疾病类型。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生活在人、动植物体内或体表,从活的人、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可导致人或动植物患病,如有的真菌等微生物寄生在生物体内,从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并使生物患病,如有的真菌寄生在人的皮肤上,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并使人患臂癣、足癣、灰指甲等皮肤病。
7.【答案】D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A.在实验中,将肉汤煮沸的目的是杀死肉汤中的细菌,A说法正确。
B.鹅颈瓶只允许空气进入,而空气中的细菌进不去,即鹅颈瓶的妙处是可以有效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B说法正确。
C.将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入肉汤,导致肉汤因被细菌污染而腐败,所以,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C说法正确。
D.在该实验中,细菌无法进入肉汤,鹅颈瓶的肉汤没有变质,打碎鹅颈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导致肉汤开始腐败变质,所以,肉汤中的细菌来自空气,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巴斯德实验,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知:19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也就是“鹅颈瓶实验”,巴斯德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8.【答案】D
【知识点】真菌的生殖
【解析】【解答】A.细菌为单细胞生物,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蘑菇等,故A说法错误。
B. 细菌和真菌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真菌不仅能进行孢子繁殖,有的还能进行出芽生殖,如酵母菌可以进行出芽生殖,B说法错误。
C.单细胞的酵母菌,属于真菌,在无氧条件下也可以生存,C说法错误。
D.曲霉、香菇、木耳属于多细胞真菌,其中香菇、木耳属于大型食用真菌,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生活等内容,难度一般,
(1)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异养生物,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两种,大多数真菌靠孢子繁殖后代.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所以,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普通水稻和野生水稻多次杂交可以培育出新品种,这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差别较大,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异;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10.【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染色体,②是蛋白质,③是DNA。A.图中,①是染色体,③是DNA,一条①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一个②DNA分子,A说法错误。
B.②是蛋白质,蛋白质上不含基因,B说法错误。
C.图中,①是染色体,②是蛋白质,③是DNA,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C说法正确。
D.③是DNA,基因是DNA分子上的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含有需对个基因,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细胞核含有一定的数量的染色体,染色体是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包括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DNA上有许多与遗传有关的片段叫做基因,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选项中,分类等级最大的是门,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单位,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种是物种的简称。分类等级越大,所包含的生物越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分类等级越小,所包含的生物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
12.【答案】C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根据生活经验可知,表中列出的鸟的体型依次增大,如家燕最小,鸵鸟最大,同时鸵鸟蛋的大小大约是其他鸟蛋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列出的各种鸟卵的孵化时间逐渐增长,由此可以推测鸟卵孵化的时间长短与卵的大小有关。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解答】此题考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解答此题需要具有能通过图表总结出鸡卵孵化的规律的能力,难度一般,熟记:鸟卵孵化时间的长短与卵的大小成正比,一般来说,鸡卵体积越小,孵化期越短,鸟卵越大,孵化期越长。
13.【答案】C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两栖动物的卵表面没有坚韧的卵壳保护,生殖发育过程没有脱离开水的限制,A说法错误。
B.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精子和卵细胞需要在水中完成受精,即为体外受精,B说法错误。
C.镇海林蛙属于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可见C说法正确。
D.在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后,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两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2)在青蛙的生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属于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14.【答案】B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题干中“科学家把萤火虫的发光基因转入到某种植物的基因组中,使该植物能在晚上发光”。这是采用了转基因技术。选项中:A诱变出的太空椒属于基因突变技术;B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属于转基因技术;杂交高产抗倒伏小麦属于杂交技术;克隆羊“多莉”的出现属于克隆技术。客家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答此题需要熟知转基因技术的含义: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15.【答案】A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
【解析】【解答】A.番茄的红果和黄果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A符合题意。
B.狗的黑毛和猫的白毛中,狗和猫是两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B不符合题意。
C.人的身高和体重中,身高和体重是两种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不符合题意。
D.红色玫瑰和粉色牡丹中,玫瑰和牡丹是两种生物,不是同一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相对性状的判断,比较简单,熟记相对性状的概念是关键: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判断过程中,紧抓“两同”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一不同”不同表现类型。
16.【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全球形成共识,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
B.大力引进外来物种时,往往不会引进它们的天敌,可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符合题意。
C.每个人力量虽小,也可用心保护身边生物,这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加强法治宣传,提高人们保护生多样性的意识,全社会一起关爱生物,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为基础题,书熟记即可。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下:
①就地保护,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②迁地保护,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③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人们保护生多样性的意识。
17.【答案】C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所以,最早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并且开创了遗传学的著名科学家是孟德尔,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科学家及贡献,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多注意积累。
(1)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物,不可凭空产生,还发现了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3)米勒的实验证明在原始大气情况下,从无机小分子转化为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18.【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的两种动物中,动物甲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体温却没有发生改变,属于恒温动物;动物乙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属于变温动物,选项中,A蓝鲸和家鸡都是恒温动物、B鲫鱼和蟾蜍都是变温动物、C扬子鳄属于变温动物,金丝猴属于恒温动物,D野马是恒温动物,符合甲动物的特点;巴西龟是变温动物,符合乙动物的特点,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根据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可以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有鸟类和哺乳动物两类;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环节动物、软体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等。
19.【答案】C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生物的遗传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
【解析】【解答】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有差异的现象。题干中,“丁香的花,通常花瓣四片,偶有五片;三叶草,复叶上具三枚小叶,偶有四枚小叶,”可见,这种偶发现象体现了同种生物的叶片多种多样的变异,因此产生四小叶的根本原因是生物的变异,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变异的概念,为基础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遗传、反射等基本概念。
(1)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有差异的现象,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3)两栖类的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变化,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4)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对于植物以及没有神经系统的低等的动物类群没有反射现象。
20.【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本实验中,黄色纸片与背景颜色一致,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红、紫、绿、蓝等纸片首先被取食,而与背景颜色一致的黄色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黄色.该实验说明,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B.
【分析】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本题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1.【答案】(1)C;寄生
(2)A;分裂
(3)B
【知识点】细菌的生殖;细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的种类和结构;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图中,A是细菌,B是青霉,C是病毒。
(1)题图中,C是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一旦离开活体会变成结晶体。
(2)图中可以看出,A细胞表面有大量的鞭毛,能协助A运动,可以判断A是细菌,细菌为单细胞生物,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
(3)青霉菌属于多细胞的真菌,有大量的菌丝构成,分为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绿毛”是青霉的菌落,其中有青霉素,涂在刚划破的手指上,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唐朝,长安城的裁缝常把长有“绿毛”的襁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防止伤口发炎。而“绿毛”可能是图中的B生物(青霉菌)。
故答案为:(1)C、寄生;(2)A、分裂;(3)B。
【分析】此题考查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基本特征、繁殖方式,为基础题,难度一般。
(1)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有的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细菌细胞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为异养;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2)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单细胞的有酵母菌,多细胞的有霉菌、蘑菇等,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细胞内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为异养,大部分的真菌靠孢子繁殖后代,单细胞的酵母菌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还能进行出芽生殖。
(3)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靠自我复制的方式增殖后代。
(1)C是细菌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一旦离开活体会变成结晶体。
(2)A是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
(3)青霉菌是一种真菌,为多细胞,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绿毛”是青霉的菌落,其中有青霉素,涂在刚划破的手指上,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唐朝,长安城的裁缝常把长有“绿毛”的襁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防止伤口发炎。而“绿毛”可能是图中的B生物(青霉菌)。
22.【答案】(1)男;白
(2)保留
(3)1:1
(4)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5)不可以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1)女性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为含有X染色体的;男性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 XY,能产生分别含有含X和Y染色体的精子,且两种精子的数量相等;因此,黑白组合代表受精卵发育成的胎儿性别是男性,白围棋子代表X染色体,黑围棋子代表Y染色体。
(2)在做数据统计分析时,上表中的第6组的数据应该保留,这样可以保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白白组合数量为2+6+3+5+4+9+6+5+7+5=51,黑白组合数量为8+4+7+5+6+1+4+5+3+5=49,可见,白白和黑白两种组合的比例接近于1:1。
(4)根据上题的数据分析,模拟实验中的白白与黑白组合概率接近1:1,说明生男生女是随机的,且机会是均等的。
(5)如果把纸盒换成透明袋,透明袋可以看到棋子的颜色,从而影响选择,会破坏实验的随机性。
故答案为:(1)男、白;(2)保留;(3)1:1;(4)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5)不可以。
【分析】此题考查人类染色体和性别的遗传以及探究实验的要求和特点,难度一般,熟记基础知识即可。
(1)在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在产生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故男性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含有 Y 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 XY,发育成男孩;含有 X 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 XX,发育成女孩。
(2)在该模拟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每种棋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次抓取棋子统计完成后,应将棋子放回原来的小盒内。
(1)结合分析可知,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带有X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分别带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精子的数量相等;因此黑白组合代表受精卵发育成的胎儿性别是男性,白围棋子代表X染色体,黑围棋子代表Y染色体。
(2)在做数据统计分析时,上表中的第6组的数据应该保留,这样可以保持实验的准确性。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白白组合数量为2+6+3+5+4+9+6+5+7+5=51,黑白组合数量为8+4+7+5+6+1+4+5+3+5=49,白白和黑白两种组合的比例接近于1:1。
(4)当分析模拟实验中的白白与黑白组合概率接近1:1时,说明生男生女是随机的,机会是均等的。
(5)换成透明袋会破坏随机性,因为可以看到棋子颜色,从而影响选择。
23.【答案】(1)菌种(或真菌的种类)
(2)糯米(500克)
(3)防止高温杀死接种菌
(4)排除主观(或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真核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检测环境中细菌和真菌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本实验要探究“ 不同菌种对米酒制作的影响 ”,所以,可以推测,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菌种。
(2)在探究实验中,为了保证变量唯一,即要控制实验中的其他因素不变,只有菌种可以改变,根据表格中设置可以看出,组别甲为“糯米(500克)”,所以,组别乙中的原料应设置为与甲组相同,即为500克糯米。
(3)蒸熟的糯米用凉开水冲淋,可以降低糯米的温度,可以防止高温将接种的菌种杀死。因为菌种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杀死菌种,所以,在实验中,需要把蒸熟的糯米用凉开水冲淋并晾至室温。
(4)在实验中,观察、品尝需至少由3人进行,这是为了排除偶然(或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即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5)同动植物一样,酵母菌和根霉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说明,动物、植物和真菌都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结构,都属于真菌生物。
故答案为:(1)菌种(或真菌的种类);(2)糯米(500克);(3)防止高温杀死接种菌;(4)排除主观(或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5)真核。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不同菌种对米酒制作的影响”实验,难度一般,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真菌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在发酵技术中的应用。
(1)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往往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2)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菌种。实验通过对比酵母菌和根霉在制作米酒过程中的效果,来探究不同菌种对米酒制作的影响。
(2)为了控制实验中的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菌种这一变量,组别乙中的原料应设置为与甲组相同的500克糯米。这样,两组实验在原料、处理过程等方面都保持一致,只有菌种不同,从而可以准确地探究菌种对米酒制作的影响。
(3)蒸熟的糯米用凉开水冲淋,晾至室温的目的是防止高温将接种的菌种杀死。因为菌种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无法发挥发酵作用。所以,需要将蒸熟的糯米晾至室温后再加入菌种,以确保菌种能够正常发酵。
(4)观察、品尝需至少由3人进行,这是为了排除偶然(或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通过多人的观察和品尝,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米酒的味道和口感,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5)同动植物一样,酵母菌和根霉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这表明它们都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结构,因此都属于真菌生物。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24.【答案】(1)原始海洋
(2)爬行类
(3)被子植物;蕨类植物
(4)低等到高等
(5)自然选择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由水生到陆生(生活环境)、由简单到复杂(结构),由低等到高等(等级),图中,A代表原始生命,B代表爬行类,C代表被子植物。
(1)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原始生命。因此,若A代表的是原始生命,根据海洋化学起源学说,则它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2)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所以,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类群是[B]爬行动物。
(3)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是真正的陆生植物,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着,分为C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大类。最早出现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蕨类植物。
(4)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5)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
故答案为:(1)原始海洋;(2)爬行类;(3)被子植物、蕨类植物;(4)低等到高等;(5)自然选择。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进化趋势,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动物类群和植物类群的基本特征。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分类地位由低等到高等的规律,并不断的进化和发展。
①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②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虫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2)在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体外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外骨骼,并进行体内受精,从而是最适宜陆地生活的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在植物类群中,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和果实,对胚珠和种子的保护能力增强,且具有多种传粉方式,果实也具有适于传播种子的特点,是最适于陆地生活的优势植物类群。
(3)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1)生命的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原始生命。因此,若A代表的是原始生命,根据海洋化学起源学说,则它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和哺乳类,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类群是B爬行动物。
(3)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是真正的陆生植物,它包括C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大类。最早出现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蕨类植物。
(4)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由水生到陆生(生活环境)、由简单到复杂(结构),由低等到高等(等级)。
(5)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
25.【答案】(1)外骨骼;蛹(或③)
(2)减少一半(或减半);甲
(3)残翅;Aa;1/4(或25%)
(4)不遗传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果蝇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属于节肢动物的昆虫类,坚韧的外骨骼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还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的器官,适于干旱的陆地生活。果蝇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在蛹期不食不动,才能羽化成成虫,且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显著不同,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根据题干中图可以看出, 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 ,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会减少一半,图甲的性染色体组是XX,只能形成一种生殖细胞。
(3)根据题干可知,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从题中的图可以看出第二代都是长翅,第三代出现有残翅,因此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
长翅基因为AA或Aa,残翅基因为aa,亲代长翅和残翅个体杂交,形成的子一代只由长翅,故亲代长翅的基因型为AA,残翅基因型为aa,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
子一代交配的遗传图谱如下:
子二代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是25%。
(4)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生物的性状(此处为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为Aa的幼虫在25℃环境下发育成长翅果蝇,在35℃至37℃环境下幼虫发育成残翅果蝇,这是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故答案为:(1)外骨骼、蛹(或③);(2)减少一半(减半)、甲;(3)残翅、Aa、1/4(或25%);(4)不遗传。
【分析】此题考查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性状的遗传、变异的类型等基础内容。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只有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则显示隐性性状。
(2)昆虫发育为变态发育,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①完全变态发育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3)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有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能否遗传给后代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果蝇在分类上属于昆虫,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所以果蝇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果蝇在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不食不动的蛹期,果蝇的发育过程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显著不同。
(2)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会减少一半,图甲的性染色体组是XX,故只能形成一种生殖细胞。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从题中的图可以看出第二代都是长翅,第三代出现有残翅,因此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
长翅基因为AA或Aa,残翅基因为aa,亲代长翅和残翅个体杂交,形成的子一代只由长翅,故亲代长翅的基因型为AA,残翅基因型为aa,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
子一代交配的遗传图谱如下:
子二代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是25%。
(4)生物的性状(此处为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为Aa的幼虫在25℃环境下发育成长翅果蝇,在35℃至37℃环境下幼虫发育成残翅果蝇,这是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