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1.(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这里的“小虫”指的是血吸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
B.血吸虫的消化器官很简单,但生殖器官却特别发达
C.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D.血吸虫的雌、雄成虫在水中交配、产卵,并孵化成幼虫
2.(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有关“观察蚯蚓”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手触摸蚯蚓,感觉体表有黏液
B.实验时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C.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糙纸上的运动速度快
D.实验后要把蚯蚓放回适合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3.(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文蛤又称为“蛤蜊”,是水中生活的一种软体动物。蛤蜊肉嫩味鲜,且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物质,经常被人们加工成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软体动物的身体表面常包裹有外套膜
B.文蛤的贝壳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
C.文蛤等软体动物运动的主要器官是足
D.人们食用文蛤时,其中的蛋白质主要在口腔中消化和吸收
4.(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态效益显著。2020年起,洞庭湖正式启动“十年禁渔”。随着渔民上岸,洞庭湖的禁捕退捕工作成果逐渐显现。下列不是禁渔的主要目的的是(  )
A.有效控制幼鱼的捕捞
B.有利于鱼类等水生动物在春、夏季节的繁殖
C.保护洞庭湖水生动物的多样性
D.渔船、渔民可以得到休整,为继续捕捞做好准备
5.(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小叶在暑假参观了北京动物园两栖爬行动物馆,她发现蜥蜴、龟和鳄鱼等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差别很大。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爬行动物一般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B.蜥蜴体表有角质鳞片,既能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C.龟甲一般都比较厚实坚硬,有助于维持它们恒定的体温
D.扬子鳄是小型鳄类,肺呼吸是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之一
6.(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生物体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
B.家鸽的气囊与肺相通,扩大气体交换的面积
C.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营寄生生活
D.植物叶片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功能
7.(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一种工作犬,具有自然平和的心态,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出行、传递物品等,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也不会对他人进行攻击。导盲犬属于哺乳动物,下列关于哺乳动物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 B.母兽不能用乳汁哺育
C.皮肤裸露,体表光滑 D.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8.(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如图为人体运动有关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1从4中脱落出来叫脱臼
B.图中与灵活有关的是结构3中存储的滑液
C.图中的6在运动中起着提供动力的作用
D.图中的7两端的肌腱都连接在8肱骨上
9.(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生物小组的同学利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仓鼠逃生实验,记录仓鼠游过水池、借助玻璃台爬上安全平台,完成逃生所用的时间。乙图是实验数据柱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逃生所需时间越长,仓鼠的学习能力越强
B.随着逃生次数的增加,仓鼠的逃生时间越来越长
C.仓鼠经训练后,能快速逃生的行为是学习行为
D.不同仓鼠逃生所需的时间完全由环境条件决定
10.(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蚜虫的数量过多,会对植物造成成害
B.农田中青蛙的数量适当增加,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C.松鼠将松子储存在地下,可以帮助松树传播种子
D.太阳鸟吸食花蜜,不利于植物正常繁殖
11.(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关于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B.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小
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种培养基只能培养一种菌落
12.(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些细菌和真菌寄生在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B.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这对它们相互有利
D.没有细菌和没有动物一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无法进行
13.(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小刚同学尝试在家自制酸奶,他将新鲜牛奶加入适量蔗糖后加热煮沸,然后装入已消毒的玻璃瓶中,再将适量酸奶倒入瓶中密封。几小时后品尝,却发现没有成功,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
A.牛奶添加了蔗糖 B.牛奶经过了煮沸
C.牛奶煮沸后没有冷却 D.玻璃瓶密封
14.(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后,通过复制的方式进行个体增殖
B.真菌与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成形的细胞核
C.当环境恶劣时,有些细菌可形成芽孢度过
D.营寄生的细菌和真菌,使生物圈中的碳得以周而复始地循环
15.(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是真核生物
B.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
C.多数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观察病毒需要用电子显微镜
16.(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如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结构①是鞭毛,有助于细菌在液体中游动
B.结构⑥是荚膜
C.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不能独立生活
D.细菌没有叶绿体,大多数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7.(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图中I、Ⅱ、Ⅲ分别代表某个概念或器官,下列不能构成图中关系的是(  )
A.无脊椎动物、蝗虫、鱼 B.恒温动物、企鹅、猕猴
C.兔的牙齿、门齿、臼齿 D.呼吸器官、肺、鳃
18.(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水稻、小麦和大豆在植物分类中的位置如下表。椐表分析正确的是(  )
门 种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豆目
科 禾本科 豆科
属 稻属 小麦属 大豆属
种 水稻 小麦 大豆
A.属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表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单位是门
C.水稻、小麦的共同特征最少
D.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小麦和大豆
19.(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我国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院士是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培育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 B.基因(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生物形态多样性
20.(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广东省是外来入侵物种多发、频发区域。目前我国面临的外来物种(如凤眼莲、非洲大蜗牛、牛蛙、红火蚁等)的侵入方式有三种:有意引进、无意引进和自然飘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引起本地物种的减少与灭绝
B.外来生物会破坏大自然已形成的和谐的食物链
C.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外来物种会增加生物多样性
D.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21.(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用野生番茄作砧木进行番茄嫁接,可预防青枯病。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用性状优良的番茄枝条作接穗
B.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C.嫁接的植株主要表现砧木的性状
D.能够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
22.(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据图判断,下列关于动物生殖、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I可表示有性生殖,Ⅱ可表示不完全变态发育
B.图甲中Ⅲ可表示体内受精,也可表示生长中有蜕皮现象
C.图乙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若B是幼虫,则D是成虫
D.图乙表示青蛙的发育过程,若A是受精卵,则C是幼蛙
23.(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关于燕子生殖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燕子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受精的鸟卵在体外开始发育
B.鸟卵中卵黄上的小白点是胚盘,经过发育形成雏鸟
C.鸟卵中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具有固定胚胎的作用
D.燕子孵化出的雏鸟马上就能睁眼飞行
24.(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如图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生物体是桃,受精卵会发育成种子
B.若生物体是青蛙,过程②要经历变态发育
C.若生物体是鸡,生殖细胞B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鸡
D.若生物体是家蚕,过程②要经历三个阶段
25.(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哪组个体都是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  )
①由茎发出的不定根长成的植株
②试管婴儿
③甘薯块根上长出新的叶和茎
④花生长出的幼苗
⑤植物茎尖组织培养获得的试管苗
⑥鸡蛋孵化出的小鸡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
26.(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如图是我们学过的几种动物,请据图回答问题:
(1)A是一种农业害虫,它的体表有   ,可以起保护和支持作用,并能防止   。
(2)B生活在水中,其终生用   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   的协调作用游泳。
(3)C的幼体与图中   (填字母)的呼吸器官相同。
(4)D的身体由许多环形的   构成,这使它的躯体运动灵活。据图可判断“2”端为身体的前端,原因是前端更靠近[3]   。D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呼吸靠湿润的   完成。从呼吸这一生理过程看,D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5)E体表的毛有   作用,图中属于变温动物的有   。
27.(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在中学生科创节模型设计比赛中,“人工智能”团队展示了他们的一个设计作品(图1)。图2是骨、关节、肌肉的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缩手反射模型”简要说明:
①两块轻质铝材用轴承相连;
②“气动人工肌肉”通入高压空气可实现收缩;
③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能控制气动人工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1)“人工智能”团队在分析研究运动模型时,选择图2中   (选填“甲”或“乙”)所示的骨、关节、肌肉的关系模式图,依据是   。
(2)该设计图中,轻质铝材相当于模拟图2中   (填序号);当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控制气动人工肌肉   (填字母)收缩,另一个气动人工肌肉   ,这样就完成了缩手反射。
(3)科创专家给予了该团队高度肯定,他认为该模型有智能化假肢的雏形。如果其控制系统与人体的   系统连接,这样人体就能控制智能化假肢完成各种动作。
(4)“人工智能”团队在学习了动物的运动相关知识后,归纳运动的产生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③骨绕关节转动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28.(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发酵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超市里有许多发酵食品,如葡萄酒、米酒、泡菜、食醋、豆瓣酱等,这些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微生物。请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如图是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制作流程。葡萄的果皮上含有多种微生物,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   。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坛需要先通气后密封。通气阶段时该微生物主要通过   的方式大量增殖。在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细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   步骤。
(2)在制作酸奶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   ,该微生物在结构上不同于动植物细胞的最主要特征是其   ,它靠   进行生殖。
(3)制作馒头时,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膨大松软。下图是不同温度条件对酵母菌在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据图分析,用酵母菌做馒头时最好用大约40℃的温水和面,原因是   。
29.(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教育部“五项管理”规定,初中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睡眠对学习能力会有怎样的影响?某科研团队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 乙
数量 10只 10只
处理方式 限制每日睡眠时长为3.5小时 不限制睡眠时长
时间 持续24天 持续24天
在实验的第6天、第12天、第18天、第24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白鼠走迷宫的时间进行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在该探究实验中,甲、乙两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起对照作用的是   组。实验中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白鼠走迷宫的时间进行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目的是   。
(2)分析图可知,随着每组小白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白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减少,说明小白鼠走迷宫的行为是一种   行为。
(3)另一个生物小组的同学们选用猴子来做走迷宫的实验,发现猴子用时比小白鼠短,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选填“强”或“弱”)。
(4)对比两组小白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可得出结论:   。
(5)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请给你的同学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
30.(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实蝇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树的昆虫。分布范围广泛,其危害果树的方式是成虫交配后在果实内产卵,幼虫以果肉为食,致使果实腐烂。研究人员对实蝇进行了研究。
(1)实蝇的发育过程如图1所示,个体发育的起点为   ,a为蛹期,实蝇的发育类型属于   发育。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   三个时期。
(2)为探究实蝇成虫偏好哪种果实,研究人员选择了香煎、脐橙等果实,分别称取20 g果肉放入装置中。选取人工饲料饲喂到羽化的成虫40只(雌雄比为1:1),置于装置中,观察并统计实蝇的产卵量,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推断实蝇最偏好香蕉,理由是   。从行为获得途径看,这种选择行为由实蝇的   控制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3)为进一步研究实蝇成虫对果实的偏好是否可以被人为影响,研究人员将实蝇幼虫分为三组,分别利用香蕉、脐橙、苹果同养至其羽化为成虫。然后,每组挑取在同一天羽化、个体大小一致的成虫40只(雌雄比为1:1),放入装有香蕉、脐橙、苹果的装置内,一段时间后,统计雌蝇的产卵量实验结果见下表。
饲养幼虫的水果 成虫的产卵量(粒)
香蕉 脐橙 苹果
香蕉 314 310 180
脐橙 209 327 243
苹果 28 48 121
实验结果显示,幼虫经脐橙饲养后,成虫在   的产卵量最高。成虫在何种水果上产卵量最高取决于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   。
31.(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普氏野马(如图)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野生马种,它们体长约2.1米,肩高只有1.1米左右。它们头大颈粗,咀嚼肌发达:耳朵短而尖,感觉灵敏;四肢短粗,奔跑能力强;体色棕黄,体表的毛浓密,能抵御零下40℃的严寒。
1879年,有探险家首次在新疆准噶尔地区发现该物种。由于外国盗猎者捕猎等原因,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氏野马逐渐在野外消失。为了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物种,也为了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中曾经断裂的食物链,1985年我国启动了“野马返乡计划”,先后几次从国外动物园引进普氏野马,在新疆、甘肃成立繁育基地。野马因近亲交配所引起的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野马数量不断扩大。
2001年中国实施第一次野马野放,放归地点选在新疆乌伦古河南岸。这里供野马生存的水源和芨芨草、梭梭等植被丰富。然而当年冬季遭遇极端天气,马群缺乏食物,有的冻饿而死,有的失踪,还有被灰狼抓咬而受伤的,第一次放归以失败告终。科研人员调整策略,经过半野化过渡,在2002年第二次将野马野放。这一次马群度过了严寒,找到了食物和水源,终于在荒野上“立住了脚”。经过持续20年的野马放归,如今在新疆各保护区野外生活的普氏野马已有200多匹。
(1)根据文中信息,普氏野马适应荒漠恶劣环境的特征有:   (写出一个即可)。
(2)我国启动“野马返乡计划”首先进行野马的繁育,但繁育之初野马退化严重的原因是   。
(3)文中所提到的荒漠生态系统中,耐旱耐寒植物(如梭梭、芨芨草等)是该生态系统的   ,为其他生物提供   和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   能力弱。根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4)我们经历重重困难也要野放普氏野马,因为普氏野马曾经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作用包括   。
(5)综合以上信息,你对于普氏野马保护工作有什么感想或建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血吸虫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A说法正确。
B.血吸虫营寄生生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这些特点都与寄生生活相适应,B说法正确。
C.钉螺是血吸虫幼虫的唯一中间寄主,人若进入含钉螺的水域可能感染血吸虫病,C说法正确。
D.血吸虫成虫在人体内交配、产卵;虫卵随人粪落入水后,经过一定时间,虫卵孵出毛蚴,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血吸虫病的相关知识,为基础题,难度一般。
(1)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身体呈左右对称,有口无肛门,如涡虫、血吸虫等。
(2)血吸虫营寄生生活,雌雄异体的血吸虫呈合抱状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静脉血管中。生活史过程中有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与童虫7个发育阶段。其中,尾蚴为感染阶段;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均可致病,但虫卵是最主要的致病阶段,当人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时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病。
(3)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与寄生生活相适应,这些寄生虫的消化器官都很简单,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但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2.【答案】C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蚯蚓的呼吸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有黏液,A说法正确。
B.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作用,因此实验中,为了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要始终保持蚯蚓体表湿润,B说法正确。
C.蚯蚓是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钉入土内不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接着身体前端的刚毛钉入土内不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身体向前缩短而前进,这样通过身体前后两部分的收缩交替来完成的。在光滑的玻璃上,刚毛无法固定身体,因此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比在糙纸上的运动慢,C说法错误。
D.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因此做完实验后,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中,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观察蚯蚓实验,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熟记即可。
(1)蚯蚓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属于环节动物,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腹部有刚毛,蚯蚓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2)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作用。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了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要经常用湿润的棉球轻触蚯蚓体表,保证蚯蚓正常呼吸。
3.【答案】D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身体柔软,身体表面常包裹有外套膜 ,外套膜能分泌物质形成贝壳等结构,对身体起保护作用, A正确。
B. 文蛤作为软体动物,其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外套膜细胞不断分泌碳酸钙等物质,层层堆积,逐渐形成坚硬的贝壳, B正确。
C.软体动物的运动能力相对较弱,但它们通常具有一个称为“足”的器官,用于在海底或水中移动。文蛤等软体动物也使用足作为它们的主要运动器官,C正确。
D.当人们食用文蛤时,其中的蛋白质并不会主要在口腔中消化和吸收。实际上,蛋白质的消化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中,特别是在小肠中,通过胰液和肠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后才能被身体吸收和利用。口腔中的唾液主要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而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非常有限,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有的贝壳退化;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
4.【答案】D
【知识点】鱼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A. 禁渔可以有效控制幼鱼的捕捞 。在禁渔期间,幼鱼有机会长大、繁殖,避免了过度捕捞幼鱼导致鱼类种群数量减少的情况,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A不符合题意。
B. 春、夏季节通常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繁殖季节 。禁渔能让鱼类在繁殖期间免受捕捞干扰,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提高繁殖成功率,增加鱼类种群数量, B不符合题意。
C.保护洞庭湖水生动物的多样性是禁渔的主要目的,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调节能力更强,C不符合题意。
D.“渔船、渔民可以得到休整,为继续捕捞做好准备”,并不是禁渔的主要目的,而是禁渔期间可能带来的附带效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要合理开发利用。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国家也可以对饲养鱼类有成效的人实施奖励,鼓励其投资鱼类繁殖产业如规定。
5.【答案】C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一般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卵壳可以保护内部的胚胎,减少水分散失,还能防止病原体等的侵害, A正确。
B. 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体表有角质鳞片,这些鳞片能保护身体,防止外界的物理伤害和病原体入侵 。同时,还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助于蜥蜴在相对干燥的陆地环境中生存, B正确。
C.龟甲一般都比较厚实坚硬,这主要是为了提供保护,防止外界的物理伤害和捕食者的攻击。然而,爬行动物,包括龟类,都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C错误。
D.扬子鳄是一种小型的鳄类,它属于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比,扬子鳄已经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它使用肺进行呼吸,这是其适应陆地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6.【答案】B
【知识点】叶片的结构;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病毒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A.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鳞片表面有黏液,有利于减少游泳时的阻力,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重要的生物学观点,A说法正确。
B.家鸽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气囊能帮助鸟类进行双重呼吸,但是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因此不能扩大气体交换的面积,B说法错误。
C.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C说法正确。
D.植物的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此题综合性较强,解答此题需要熟记鱼类、鸟类、病毒的基本特征。
(1)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靠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两侧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水压和测定方向,这些特征都与其在水中游泳生活相适应。
(2)鸟类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为飞行生活提供前提;用肺呼吸,体内有气囊与肺相通,气囊可以辅助鸟类完成双重呼吸,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有的骨很薄,有的骨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等,这些特点都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没有细胞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7.【答案】D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保温保护作用,所以,哺乳动物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恒温动物,A说法错误。
B.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所以,母兽能用乳汁哺育,B说法错误。
C.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保温保护作用,C说法错误。
D.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有特征,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胎生哺乳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8.【答案】D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图中,1是关节头,2是关节囊,3是关节腔,4是关节窝,5是关节软骨,6是肱二头肌,7是肱三头肌,8是肱骨,9是肘关节。A.图中,1是关节头,4是关节窝,1关节头从4关节窝脱落出来的现象,叫脱臼,A说法正确。
B.2关节囊内壁可以产生的滑液,滑液进入3关节腔能使关节灵活,B说法正确。
C.骨骼肌受到的刺激而收缩,牵拉着骨绕关节活动,从而完成运动。图中,屈肘时,6肱二头肌收缩,7肱三头肌舒张,为运动提供了动力,C说法正确。
D.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的两端是白色的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肌腱分别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上,所以,7肱三头肌两端的肌腱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关节的结构特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具有既灵活又牢固的特点。
①关节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骨的接触面,其中略凸起的一面叫做关节头,略凹进的一面叫做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滑液的存在使关节运动更加灵活。
③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
(2)人体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骼和骨骼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骨骼肌提供动力;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租用。
9.【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10.【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蚜虫数量过多会对植物造成危害,A说法正确。
B.青蛙能够捕食害虫,农田中青蛙的数量适当增加,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B说法正确。
C.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埋在地下,松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又可以萌发出新的松树,因此松鼠可以帮助松树传播种子,C说法正确。
D.太阳鸟虽然以花蜜为食物,但鸟在吸食花蜜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植物传粉,有利于植物的繁殖,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动物在生自然界中作用如下:
①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动物还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11.【答案】A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A.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A说法正确。
B.细菌的菌落一般较小,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大多白色;真菌菌落一般较大,B说法错误。
C.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颜色(孢子的颜色),C说法错误。
D.一个菌落只能由一种细菌或真菌形成,但是一种培养基可以形成多种菌落,D说法错误。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此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
①细菌的菌落特征如下: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
②真菌的菌落特征如下:菌落较大,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颜色(孢子的颜色)。
(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12.【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真菌的生殖;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细菌和真菌多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A说法正确。
B.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一般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等,这些无机物又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具有促进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作用,B说法正确。
C.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信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C说法正确。
D.动物和细菌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动物作为消费者,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它们的遗体和排泄物也为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提供了食物来源。然而,即使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仍然可以进行,因为植物可以直接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而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则可以分解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如落叶、枯枝等)来释放无机物,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细菌对人类有害也有利。多数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如制作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等细菌;少数细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如有的细菌能够使食物腐败、伤口红肿化脓等;真菌也是有的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如有些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使人患足癣、臂癣等。
13.【答案】C
【知识点】制作酸奶
14.【答案】D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A.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当病毒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能量,通过复制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的方式进行个体增殖,A说法正确。
B.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可见,真菌与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成形的细胞核,B说法正确。
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而细菌则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属于原核生物,故B说法正确。
C.在比较恶劣环境中,细菌荚膜增厚,形成一种特殊的休眠体——芽孢。芽孢可以抵抗高温、干燥、严寒等恶劣环境,可以帮助细菌度过不良环境,待环境适宜时再重新萌发成新的细菌个体,可见,C说法正确。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分解者的角色,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不直接参与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可见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圈中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①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
②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
③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后代。
(2)细菌为单细胞生物,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能够形成芽孢,它是细菌的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当环境适宜时,芽孢又会发育成一个细菌。
(3)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5.【答案】A
【知识点】真菌的生殖;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病毒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A.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细菌,细菌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可见A说法错误。
B.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等,其中霉菌和蘑菇菌等大多是由大量的菌丝组成的,菌丝上面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孢子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多细胞真菌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B说法正确。
C.细菌、真菌的体内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营养方式是异养。大多数细菌、真菌靠分解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为生是腐生。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多数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C说法正确。
D.病毒结构简单,形态极其微小,观察时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基本结构特点。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三类。
①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
②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大多数真菌靠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
③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后代。
(2)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6.【答案】C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的形态结构
17.【答案】A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动物类群特征(综合);对动物进行分类
【解析】【解答】A.鱼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蝗虫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不包括鱼,A符合题意。
B.企鹅是鸟类、猕猴是哺乳类,都属于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包括企鹅和猕猴,企鹅和猕猴是并列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哺乳动物牙齿分化,分为犬齿、门齿和臼齿,兔是草食性哺乳动物,牙齿分化,包括门齿和臼齿,犬齿分化,门齿和臼齿是并列关系,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动物的呼吸器官包括肺和鳃,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用肺呼吸,鱼类靠鳃呼吸,肺和鳃是并列关系,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综合性知识点,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变温动物,如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18.【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A.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A说法错误。
B.生物体的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种类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种类越少,表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单位是门,B说法正确。
C.生物体的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种类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种类越少,表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单位是门,由表格中信息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属于同属,共同特征最多,C说法错误。
D.有表格中信息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同科,大豆和小麦同门,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所以3种植物中水稻和小麦的共同特征较多,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小麦和水稻,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分类单位,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为了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19.【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多次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难度一般,熟记即可。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2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引进外来物种时一般不会引进它的天敌,导致外来物种大量繁殖,所以,外来物种入侵会引起本地物种受到威胁,导致减少或灭绝,A说法正确。
B.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本地形成的生物结构,破坏大自然已形成的和谐食物链,B说法正确。
C.在引进外来物种时,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C说法错误。
D.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确实带来了巨大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来物种对农林牧渔业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如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会对农作物造成重大损害,影响粮食产量 ;外来物种入侵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它们不仅直接危害农林牧渔业,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如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等 ,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为基础题,熟知: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这些特征使得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并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因此,对于入侵物种的管理和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21.【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嫁接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所以,选用性状优良的番茄枝条作接穗,A说法正确。
B.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在嫁接时,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B说法正确。
C.嫁接的植株主要表现接穗的性状,而不是砧木的性状,C说法错误。
D.嫁接属于无性生殖,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利于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因此,嫁接后的新植株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的无性生殖,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和压条)、组织培养等。无性生殖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有利于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2)嫁接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易于成活。
22.【答案】A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 从图甲可以看出,Ⅰ表示家蚕、蝗虫、青蛙三者的共同特征,这三者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Ⅰ可表示有性生殖,Ⅱ表示蝗虫和青蛙的共同特征,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属于变态发育;蝗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差别不大,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因此Ⅱ可表示变态发育, A符合题意。
B.Ⅲ表示家蚕和蝗虫的共同特征,其中家蚕和蝗虫都是体内受精,体表都具有外骨骼,生长中都有蜕皮现象,B不符合题意。
C. 家蚕的发育过程经过A卵、B幼虫、C蛹和D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C不符合题意。
D.青蛙的发展过程为: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慢慢地,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尾、鳃都逐渐萎缩消失,还形成了能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肺,发育为能上陆地生活的成蛙;因此青蛙的发育过程为:A受精卵→B蝌蚪→C幼蛙→D成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2)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23.【答案】B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鸟卵的结构
【解析】【解答】A.燕子属于鸟类,雌性异体,体内受精,即雌雄鸟交配后,精子和卵子在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同时,受精的鸟卵在雌鸟体内已经开始发育,A说法错误。
B.鸟卵中的卵黄上有一个小白点,这个小白点就是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胚胎发育的部位,B说法正确。
C.鸟卵中的卵黄能为胚胎发育提供了主要的营养物质,卵白也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C说法错误。
D.燕子孵化出的雏鸟是晚成雏,它们刚孵化出来时,眼睛通常还没有睁开,身上的羽毛也很少,而且飞行能力也还没有发育完全,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不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所不同,如有些鸟类不筑巢、孵卵、育雏,但都必须要具备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
(2)鸟类有雌鸟和雄鸟之分,在繁殖季节,许多鸟类会选择合适的场所筑巢,然后求偶,求偶成功,雌雄鸟交配,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雌鸟产具有坚硬外壳的大型卵,受精卵在鸟体内就已经开始发育,当雌鸟产下受精卵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亲鸟的体温,胚胎停止发育,需由亲鸟孵化才能继续发育。
(3) 鸟卵的结构包括:胚盘,卵壳,系带,卵黄膜,卵黄,气室,卵白,卵壳膜。
①卵壳起保护作用;
②内层卵壳膜和外层卵壳膜起保护作用;
③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④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
⑤系带起到固定卵黄的作用;
⑥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
⑦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⑧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24.【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雄性产生的生殖细胞A是精子,雌性产生的生殖细胞B是卵细胞,两者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图中,①代表受精过程,②代表生长发育过程。A.若图中生物是桃子,桃子是被子植物,完成受精卵作用后,会发育成种子中的胚,种子是由胚珠发育来的,A说法错误。
B.若图中生物代表青蛙,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幼体蝌蚪与成蛙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B说法正确。
C.若图中生物体代表鸡,鸡属于鸟类,鸟卵中有一个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将来发育成雏鸡。C说法错误。
D.若该生物为家蚕,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所以,过程②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可见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相关内容,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记青蛙、鸟类、家蚕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绿色开花植物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后,子房逐渐膨大,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最终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2)青蛙为两栖动物,幼体为蝌蚪,经过幼蛙,最终发育为成蛙,幼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与成蛙有显著的区别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
(3)在鸟卵中,胚盘、卵黄和卵黄膜构成了鸟卵的卵细胞,其中,雏鸟是由胚盘发育来的,胚盘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胚盘是卵黄表面中央一盘状小白点,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4)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①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25.【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①由茎发出的不定根长成的植株,是靠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后代,属于无性生殖。
②试管婴儿经过了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
③甘薯块根上长出新的叶和茎,是靠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后代,属于无性生殖。
④花生长出的幼苗,这是通过种子繁殖的,即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属于有性生殖。
⑤植物茎尖组织培养获得的试管苗,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⑥鸡蛋孵化出的小鸡过程中,鸡蛋是鸡的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小鸡,属于有性生殖,
根据以上所述,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有:①③⑤,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植物如靠种子繁殖后代的方式。
(2)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和压条)、组织培养等。无性生殖这种繁殖方式繁殖速度快,有利于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26.【答案】(1)外骨骼;水分的散失
(2)鳃;鳍
(3)B
(4)体节;环带;体壁
(5)保温;ABC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27.【答案】(1)乙;两组骨骼肌均连在两块不同的骨上,与运动时肌肉的牵拉情况相符
(2)①;A;舒张
(3)神经
(4)②④①③
【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骨的结构、成分和功能;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
【解析】【解答】图1中,A模拟肱二头肌,B模拟肱三头肌;图2的乙图中,①是骨、②是骨骼肌、③是关节。
(1)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因此,“人工智能”团队在分析研究运动模型时,选择图2中乙所示的骨、关节、肌肉的关系模式图,甲图中,骨骼肌没有跨越关节,没有附着在相邻的骨上。
(2)图2 中,①是骨,②是骨骼肌、③是关节。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提供动力,所以,该设计图中,轻质铝材相当于模拟图2中①骨,当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控制气动人工肌肉A骨骼肌收缩,另一个气动人工肌肉舒张,这样就完成了缩手反射。
(3)人体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所以,题干中,科创老师给予了该团队高度肯定,他认为该模型有智能化假肢的雏形。如果其控制系统需与人体的神经系统连接,这样人体就能控制智能化假肢完成各种动作。
(4)人体的运动系统都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③骨绕关节转动,可见,人体产生运动的步骤为②④①③。
故答案为:(1)乙、两组骨骼肌均连在两块不同的骨上,与运动时肌肉的牵拉情况相符;(2)①、A、舒张;(3)神经;(4)②④①③。
【分析】此题考查骨、关节与肌肉的协调配合,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人体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骼和骨骼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2)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因此,“人工智能”团队在分析研究运动模型时,选择图2中乙所示的骨、关节、肌肉的关系模式图,依据是两组骨骼肌均连在两块不同的骨上,与运动时肌肉的牵拉情况相符
(2)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该设计图中,轻质铝材相当于模拟图2中①骨,当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控制气动人工肌肉A骨骼肌收缩,另一个气动人工肌肉舒张,这样就完成了缩手反射。
(3)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科创老师给予了该团队高度肯定,他认为该模型有智能化假肢的雏形。如果其控制系统需与人体的神经系统连接,这样人体就能控制智能化假肢完成各种动作。
(4)运动系统都是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③骨绕关节转动。
28.【答案】(1)酵母菌;出芽生殖;接种
(2)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
(3)温水是利于酵母菌繁殖的适宜条件(合理即可)
【知识点】细菌的生殖;真菌的生殖;发酵技术;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1)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的真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它能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在酒精发酵阶段,主要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坛需要先通气后密封。通气阶段是为了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主要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增殖。在醋酸发酵阶段,需要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细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即将醋酸菌引入到葡萄酒中,使其在无氧条件下将酒精转化为醋酸。
(2)乳酸菌属于细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可见,乳酸菌在结构上不同于动植物细胞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乳酸菌靠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即一个乳酸菌细胞可以分裂成两个乳酸菌。
(3)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会把葡萄糖分解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根据题目给出的不同温度条件对酵母菌在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图,可以看出在大约40℃时,酵母菌的二氧化碳产生量达到最大值。这说明在这个温度下,酵母菌的活性最高,繁殖速度最快。因此,用酵母菌做馒头时最好用大约40℃的温水和面,原因是温水是利于酵母菌繁殖的适宜温度条件。
故答案为:(1)酵母菌、出芽生殖、接种;(2)乳酸菌、没有形成的细胞核、分裂;(3)温水是利于酵母菌繁殖的适宜条件。
【分析】此题考查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繁殖方式等基础内容,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酵母菌为单细胞的真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酵母菌可以进行出芽生殖;在有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有氧存在时,酵母菌生长较快。
(2)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在无氧的条件下,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
(3)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细菌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4)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腐乳要用到多种霉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1)在酒精发酵阶段,主要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它能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坛需要先通气后密封。通气阶段是为了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主要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增殖。在醋酸发酵阶段,需要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细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即将醋酸菌引入到葡萄酒中,使其在无氧条件下将酒精转化为醋酸。
(2)在制作酸奶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细菌,它在结构上不同于动植物细胞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即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乳酸菌靠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即一个乳酸菌细胞可以分裂成两个相同的子细胞。
(3)制作馒头时,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膨大松软。根据题目给出的不同温度条件对酵母菌在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图,可以看出在大约40℃时,酵母菌的二氧化碳产生量达到最大值。这说明在这个温度下,酵母菌的活性最高,繁殖速度最快。因此,用酵母菌做馒头时最好用大约40℃的温水和面,原因是温水是利于酵母菌繁殖的适宜温度条件。
29.【答案】(1)每日睡眠时长;乙;减少误差
(2)学习
(3)强
(4)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5)保证充足的睡眠,更有利于高效学习;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学习行为
30.【答案】(1)受精卵;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2)实蝇在香蕉上产卵量最大;遗传物质
(3)脐橙;饲养幼虫的水果种类;实蝇成虫对果实的偏好可以被人为影响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实蝇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树的昆虫。”,昆虫的生殖特点为有性生殖,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发育的起点是从受精卵开始,在实蝇的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该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发育,图1中,a为蛹期。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2)根据图2所示的柱状图结果可以看出,实蝇在香蕉上产卵量最大,说明实蝇更偏好这类果实。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实蝇的选择行为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是生来就有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幼虫经脐橙饲养后,成虫在脐橙上的产卵量最高,高达327粒。不同幼虫饲养水果会影响成虫的产卵倾向。例如,幼虫经脐橙饲养后,成虫在脐橙上的产卵量最高;幼虫经苹果饲养后,成虫在苹果上的产卵量最高;幼虫经香蕉饲养后,成虫在香蕉上的产卵量最高;这表明成虫的产卵偏好受饲养幼虫的水果种类影响,实蝇成虫对果实的偏好可以被人为影响。
故答案为:(1)受精卵、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2)实蝇在香蕉上产卵量最大、遗传物质;(3)脐橙、饲养幼虫的水果种类、实蝇成虫对果实的偏好可以被人为影响。
【分析】此题考查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为基础题,难度一般,
(1)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①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②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2)动物的行为根据获得途径不同,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如鲫鱼捕食这种捕食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老马识途、鹦鹉学舌等行为。
(1)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发育叫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如图1所示,个体发育的起点为受精卵,其中a为蛹期,实蝇的发育类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2)分析图2所示结果表明,实蝇在香蕉上产卵量最大,说明实蝇更偏好这类果实。从行为获得途径看,这种选择行为由实蝇的遗传物质控制,属于先天性行为。
(3)实验结果显示,幼虫经脐橙饲养后,成虫在脐橙上的产卵量最高,为327粒。根据实验结果,不同幼虫饲养水果会影响成虫的产卵倾向。例如,幼虫经脐橙饲养后,成虫在脐橙上的产卵量最高;幼虫经苹果饲养后,成虫在苹果上的产卵量最高;幼虫经香蕉饲养后,成虫在香蕉上的产卵量最高;这表明成虫的产卵偏好受饲养幼虫的水果种类影响,实蝇成虫对果实的偏好可以被人为影响。
31.【答案】(1)体表的毛浓密,能抵御零下40℃的严寒
(2)近亲交配
(3)生产者;物质;自我调节;芨芨草→普氏野马→灰狼
(4)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维持生态平衡。
(5)保护野生动物,不随意捕猎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普氏野马有如下特征:耳朵短而尖,感觉灵敏;四肢短粗,奔跑能力强;体色棕黄,体表的毛浓密,这些特点能帮助普氏野马抵御零下40℃的严寒。普氏野马具有能适应荒漠恶劣环境的特征。
(2)题干中,“1985年我国启动了“野马返乡计划”,先后几次从国外动物园引进普氏野马,在新疆、甘肃成立繁育基地。”导致野马因近亲交配所引起的退化现象十分严重,所以,繁育之初野马退化严重的原因是近亲交配。近亲之间的遗传物质相近,基因多样性缺乏,导致免疫力下降,繁殖力减弱,退化现象严重。
(3)耐旱耐寒植物(如梭梭、芨芨草等)都属于植物,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但为自身提供了有机物,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则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为止,食物链上不能出现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根据文中信息文中的食物链:芨芨草→普氏野马→灰狼或梭梭→普氏野马→灰狼。
(4)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有: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所以。我们经历重重困难也要野放普氏野马,因为普氏野马曾经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综合以上信息,对于普氏野马保护工作建议如下,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加强法制宣传和管理;③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④合理利用野生资源,避免过度捕猎或采集等。
故答案为:(1)体表的毛浓密,能抵御零下40℃的严寒;(2)近亲交配;(3)生产者、物质、自我调节、芨芨草→普氏野马→灰狼;(4)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维持生态平衡;(5)保护野生动物,不随意捕猎等。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适应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组分的作用、食物链、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内容,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改变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会被自然界淘汰。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在生态系统中,植物作为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提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
(3)食物链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上不能出现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彼此交织形成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越强。
(4)动物在生自然界中作用如下:
①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动物还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1)普氏野马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野生马种,它们体长约2.1米,肩高只有1.1米左右。它们头大颈粗,咀嚼肌发达:耳朵短而尖,感觉灵敏;四肢短粗,奔跑能力强;体色棕黄,体表的毛浓密,能抵御零下40℃的严寒。故能适应荒漠恶劣环境。
(2) 1985年我国启动了“野马返乡计划”,先后几次从国外动物园引进普氏野马,在新疆、甘肃成立繁育基地。野马因近亲交配所引起的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野马数量不断扩大。近亲交配,遗传物质相近,基因多样性缺乏,导致免疫力下降,繁殖力减弱,退化现象严重。
(3)文中所提到的荒漠生态系统中,耐旱耐寒植物(如梭梭、芨芨草等)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则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为止。由文中信息可知,有食物链:芨芨草→普氏野马→灰狼或梭梭→普氏野马→灰狼。
(4)我们经历重重困难也要野放普氏野马,因为普氏野马曾经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作用包括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维持生态平衡。
(5)综合以上信息,对于普氏野马保护工作建议如下,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加强法制宣传和管理;③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④合理利用野生资源,避免过度捕猎或采集等。
1 / 1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1.(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这里的“小虫”指的是血吸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
B.血吸虫的消化器官很简单,但生殖器官却特别发达
C.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D.血吸虫的雌、雄成虫在水中交配、产卵,并孵化成幼虫
【答案】D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血吸虫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A说法正确。
B.血吸虫营寄生生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这些特点都与寄生生活相适应,B说法正确。
C.钉螺是血吸虫幼虫的唯一中间寄主,人若进入含钉螺的水域可能感染血吸虫病,C说法正确。
D.血吸虫成虫在人体内交配、产卵;虫卵随人粪落入水后,经过一定时间,虫卵孵出毛蚴,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血吸虫病的相关知识,为基础题,难度一般。
(1)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身体呈左右对称,有口无肛门,如涡虫、血吸虫等。
(2)血吸虫营寄生生活,雌雄异体的血吸虫呈合抱状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静脉血管中。生活史过程中有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与童虫7个发育阶段。其中,尾蚴为感染阶段;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均可致病,但虫卵是最主要的致病阶段,当人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时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病。
(3)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与寄生生活相适应,这些寄生虫的消化器官都很简单,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但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2.(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有关“观察蚯蚓”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手触摸蚯蚓,感觉体表有黏液
B.实验时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C.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糙纸上的运动速度快
D.实验后要把蚯蚓放回适合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答案】C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蚯蚓的呼吸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有黏液,A说法正确。
B.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作用,因此实验中,为了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要始终保持蚯蚓体表湿润,B说法正确。
C.蚯蚓是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钉入土内不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接着身体前端的刚毛钉入土内不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身体向前缩短而前进,这样通过身体前后两部分的收缩交替来完成的。在光滑的玻璃上,刚毛无法固定身体,因此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比在糙纸上的运动慢,C说法错误。
D.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因此做完实验后,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中,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观察蚯蚓实验,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熟记即可。
(1)蚯蚓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属于环节动物,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腹部有刚毛,蚯蚓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2)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作用。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了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要经常用湿润的棉球轻触蚯蚓体表,保证蚯蚓正常呼吸。
3.(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文蛤又称为“蛤蜊”,是水中生活的一种软体动物。蛤蜊肉嫩味鲜,且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物质,经常被人们加工成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软体动物的身体表面常包裹有外套膜
B.文蛤的贝壳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
C.文蛤等软体动物运动的主要器官是足
D.人们食用文蛤时,其中的蛋白质主要在口腔中消化和吸收
【答案】D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身体柔软,身体表面常包裹有外套膜 ,外套膜能分泌物质形成贝壳等结构,对身体起保护作用, A正确。
B. 文蛤作为软体动物,其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外套膜细胞不断分泌碳酸钙等物质,层层堆积,逐渐形成坚硬的贝壳, B正确。
C.软体动物的运动能力相对较弱,但它们通常具有一个称为“足”的器官,用于在海底或水中移动。文蛤等软体动物也使用足作为它们的主要运动器官,C正确。
D.当人们食用文蛤时,其中的蛋白质并不会主要在口腔中消化和吸收。实际上,蛋白质的消化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中,特别是在小肠中,通过胰液和肠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后才能被身体吸收和利用。口腔中的唾液主要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而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非常有限,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有的贝壳退化;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
4.(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态效益显著。2020年起,洞庭湖正式启动“十年禁渔”。随着渔民上岸,洞庭湖的禁捕退捕工作成果逐渐显现。下列不是禁渔的主要目的的是(  )
A.有效控制幼鱼的捕捞
B.有利于鱼类等水生动物在春、夏季节的繁殖
C.保护洞庭湖水生动物的多样性
D.渔船、渔民可以得到休整,为继续捕捞做好准备
【答案】D
【知识点】鱼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A. 禁渔可以有效控制幼鱼的捕捞 。在禁渔期间,幼鱼有机会长大、繁殖,避免了过度捕捞幼鱼导致鱼类种群数量减少的情况,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A不符合题意。
B. 春、夏季节通常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繁殖季节 。禁渔能让鱼类在繁殖期间免受捕捞干扰,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提高繁殖成功率,增加鱼类种群数量, B不符合题意。
C.保护洞庭湖水生动物的多样性是禁渔的主要目的,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调节能力更强,C不符合题意。
D.“渔船、渔民可以得到休整,为继续捕捞做好准备”,并不是禁渔的主要目的,而是禁渔期间可能带来的附带效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要合理开发利用。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国家也可以对饲养鱼类有成效的人实施奖励,鼓励其投资鱼类繁殖产业如规定。
5.(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小叶在暑假参观了北京动物园两栖爬行动物馆,她发现蜥蜴、龟和鳄鱼等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差别很大。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爬行动物一般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B.蜥蜴体表有角质鳞片,既能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C.龟甲一般都比较厚实坚硬,有助于维持它们恒定的体温
D.扬子鳄是小型鳄类,肺呼吸是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之一
【答案】C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一般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卵壳可以保护内部的胚胎,减少水分散失,还能防止病原体等的侵害, A正确。
B. 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体表有角质鳞片,这些鳞片能保护身体,防止外界的物理伤害和病原体入侵 。同时,还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助于蜥蜴在相对干燥的陆地环境中生存, B正确。
C.龟甲一般都比较厚实坚硬,这主要是为了提供保护,防止外界的物理伤害和捕食者的攻击。然而,爬行动物,包括龟类,都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C错误。
D.扬子鳄是一种小型的鳄类,它属于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比,扬子鳄已经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它使用肺进行呼吸,这是其适应陆地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6.(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生物体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
B.家鸽的气囊与肺相通,扩大气体交换的面积
C.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营寄生生活
D.植物叶片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功能
【答案】B
【知识点】叶片的结构;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病毒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A.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鳞片表面有黏液,有利于减少游泳时的阻力,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重要的生物学观点,A说法正确。
B.家鸽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气囊能帮助鸟类进行双重呼吸,但是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因此不能扩大气体交换的面积,B说法错误。
C.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C说法正确。
D.植物的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此题综合性较强,解答此题需要熟记鱼类、鸟类、病毒的基本特征。
(1)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靠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两侧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水压和测定方向,这些特征都与其在水中游泳生活相适应。
(2)鸟类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为飞行生活提供前提;用肺呼吸,体内有气囊与肺相通,气囊可以辅助鸟类完成双重呼吸,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有的骨很薄,有的骨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等,这些特点都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没有细胞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7.(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一种工作犬,具有自然平和的心态,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出行、传递物品等,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也不会对他人进行攻击。导盲犬属于哺乳动物,下列关于哺乳动物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 B.母兽不能用乳汁哺育
C.皮肤裸露,体表光滑 D.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答案】D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保温保护作用,所以,哺乳动物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恒温动物,A说法错误。
B.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所以,母兽能用乳汁哺育,B说法错误。
C.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保温保护作用,C说法错误。
D.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有特征,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胎生哺乳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8.(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如图为人体运动有关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1从4中脱落出来叫脱臼
B.图中与灵活有关的是结构3中存储的滑液
C.图中的6在运动中起着提供动力的作用
D.图中的7两端的肌腱都连接在8肱骨上
【答案】D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图中,1是关节头,2是关节囊,3是关节腔,4是关节窝,5是关节软骨,6是肱二头肌,7是肱三头肌,8是肱骨,9是肘关节。A.图中,1是关节头,4是关节窝,1关节头从4关节窝脱落出来的现象,叫脱臼,A说法正确。
B.2关节囊内壁可以产生的滑液,滑液进入3关节腔能使关节灵活,B说法正确。
C.骨骼肌受到的刺激而收缩,牵拉着骨绕关节活动,从而完成运动。图中,屈肘时,6肱二头肌收缩,7肱三头肌舒张,为运动提供了动力,C说法正确。
D.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的两端是白色的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肌腱分别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上,所以,7肱三头肌两端的肌腱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关节的结构特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具有既灵活又牢固的特点。
①关节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骨的接触面,其中略凸起的一面叫做关节头,略凹进的一面叫做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滑液的存在使关节运动更加灵活。
③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
(2)人体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骼和骨骼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骨骼肌提供动力;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租用。
9.(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生物小组的同学利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仓鼠逃生实验,记录仓鼠游过水池、借助玻璃台爬上安全平台,完成逃生所用的时间。乙图是实验数据柱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逃生所需时间越长,仓鼠的学习能力越强
B.随着逃生次数的增加,仓鼠的逃生时间越来越长
C.仓鼠经训练后,能快速逃生的行为是学习行为
D.不同仓鼠逃生所需的时间完全由环境条件决定
【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10.(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蚜虫的数量过多,会对植物造成成害
B.农田中青蛙的数量适当增加,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C.松鼠将松子储存在地下,可以帮助松树传播种子
D.太阳鸟吸食花蜜,不利于植物正常繁殖
【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蚜虫数量过多会对植物造成危害,A说法正确。
B.青蛙能够捕食害虫,农田中青蛙的数量适当增加,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B说法正确。
C.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埋在地下,松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又可以萌发出新的松树,因此松鼠可以帮助松树传播种子,C说法正确。
D.太阳鸟虽然以花蜜为食物,但鸟在吸食花蜜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植物传粉,有利于植物的繁殖,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动物在生自然界中作用如下:
①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动物还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11.(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关于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B.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小
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种培养基只能培养一种菌落
【答案】A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A.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A说法正确。
B.细菌的菌落一般较小,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大多白色;真菌菌落一般较大,B说法错误。
C.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颜色(孢子的颜色),C说法错误。
D.一个菌落只能由一种细菌或真菌形成,但是一种培养基可以形成多种菌落,D说法错误。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此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
①细菌的菌落特征如下: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
②真菌的菌落特征如下:菌落较大,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颜色(孢子的颜色)。
(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12.(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些细菌和真菌寄生在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B.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这对它们相互有利
D.没有细菌和没有动物一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无法进行
【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真菌的生殖;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细菌和真菌多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A说法正确。
B.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一般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等,这些无机物又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具有促进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作用,B说法正确。
C.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信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C说法正确。
D.动物和细菌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动物作为消费者,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它们的遗体和排泄物也为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提供了食物来源。然而,即使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仍然可以进行,因为植物可以直接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而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则可以分解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如落叶、枯枝等)来释放无机物,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细菌对人类有害也有利。多数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如制作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等细菌;少数细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如有的细菌能够使食物腐败、伤口红肿化脓等;真菌也是有的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如有些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使人患足癣、臂癣等。
13.(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小刚同学尝试在家自制酸奶,他将新鲜牛奶加入适量蔗糖后加热煮沸,然后装入已消毒的玻璃瓶中,再将适量酸奶倒入瓶中密封。几小时后品尝,却发现没有成功,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
A.牛奶添加了蔗糖 B.牛奶经过了煮沸
C.牛奶煮沸后没有冷却 D.玻璃瓶密封
【答案】C
【知识点】制作酸奶
14.(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后,通过复制的方式进行个体增殖
B.真菌与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成形的细胞核
C.当环境恶劣时,有些细菌可形成芽孢度过
D.营寄生的细菌和真菌,使生物圈中的碳得以周而复始地循环
【答案】D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A.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当病毒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能量,通过复制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的方式进行个体增殖,A说法正确。
B.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可见,真菌与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成形的细胞核,B说法正确。
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而细菌则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属于原核生物,故B说法正确。
C.在比较恶劣环境中,细菌荚膜增厚,形成一种特殊的休眠体——芽孢。芽孢可以抵抗高温、干燥、严寒等恶劣环境,可以帮助细菌度过不良环境,待环境适宜时再重新萌发成新的细菌个体,可见,C说法正确。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分解者的角色,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不直接参与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可见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圈中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①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
②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
③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后代。
(2)细菌为单细胞生物,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能够形成芽孢,它是细菌的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当环境适宜时,芽孢又会发育成一个细菌。
(3)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5.(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是真核生物
B.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
C.多数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观察病毒需要用电子显微镜
【答案】A
【知识点】真菌的生殖;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病毒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A.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细菌,细菌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可见A说法错误。
B.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等,其中霉菌和蘑菇菌等大多是由大量的菌丝组成的,菌丝上面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孢子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多细胞真菌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B说法正确。
C.细菌、真菌的体内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营养方式是异养。大多数细菌、真菌靠分解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为生是腐生。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多数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C说法正确。
D.病毒结构简单,形态极其微小,观察时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基本结构特点。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三类。
①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
②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大多数真菌靠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
③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后代。
(2)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6.(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如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结构①是鞭毛,有助于细菌在液体中游动
B.结构⑥是荚膜
C.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不能独立生活
D.细菌没有叶绿体,大多数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C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的形态结构
17.(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图中I、Ⅱ、Ⅲ分别代表某个概念或器官,下列不能构成图中关系的是(  )
A.无脊椎动物、蝗虫、鱼 B.恒温动物、企鹅、猕猴
C.兔的牙齿、门齿、臼齿 D.呼吸器官、肺、鳃
【答案】A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动物类群特征(综合);对动物进行分类
【解析】【解答】A.鱼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蝗虫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不包括鱼,A符合题意。
B.企鹅是鸟类、猕猴是哺乳类,都属于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包括企鹅和猕猴,企鹅和猕猴是并列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哺乳动物牙齿分化,分为犬齿、门齿和臼齿,兔是草食性哺乳动物,牙齿分化,包括门齿和臼齿,犬齿分化,门齿和臼齿是并列关系,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动物的呼吸器官包括肺和鳃,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用肺呼吸,鱼类靠鳃呼吸,肺和鳃是并列关系,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综合性知识点,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变温动物,如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18.(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水稻、小麦和大豆在植物分类中的位置如下表。椐表分析正确的是(  )
门 种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豆目
科 禾本科 豆科
属 稻属 小麦属 大豆属
种 水稻 小麦 大豆
A.属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表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单位是门
C.水稻、小麦的共同特征最少
D.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小麦和大豆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A.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A说法错误。
B.生物体的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种类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种类越少,表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单位是门,B说法正确。
C.生物体的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种类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种类越少,表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单位是门,由表格中信息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属于同属,共同特征最多,C说法错误。
D.有表格中信息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同科,大豆和小麦同门,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所以3种植物中水稻和小麦的共同特征较多,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小麦和水稻,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分类单位,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为了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19.(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我国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院士是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培育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 B.基因(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生物形态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多次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难度一般,熟记即可。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20.(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广东省是外来入侵物种多发、频发区域。目前我国面临的外来物种(如凤眼莲、非洲大蜗牛、牛蛙、红火蚁等)的侵入方式有三种:有意引进、无意引进和自然飘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引起本地物种的减少与灭绝
B.外来生物会破坏大自然已形成的和谐的食物链
C.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外来物种会增加生物多样性
D.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引进外来物种时一般不会引进它的天敌,导致外来物种大量繁殖,所以,外来物种入侵会引起本地物种受到威胁,导致减少或灭绝,A说法正确。
B.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本地形成的生物结构,破坏大自然已形成的和谐食物链,B说法正确。
C.在引进外来物种时,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C说法错误。
D.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确实带来了巨大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来物种对农林牧渔业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如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会对农作物造成重大损害,影响粮食产量 ;外来物种入侵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它们不仅直接危害农林牧渔业,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如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等 ,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为基础题,熟知: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这些特征使得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并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因此,对于入侵物种的管理和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21.(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用野生番茄作砧木进行番茄嫁接,可预防青枯病。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用性状优良的番茄枝条作接穗
B.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C.嫁接的植株主要表现砧木的性状
D.能够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嫁接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所以,选用性状优良的番茄枝条作接穗,A说法正确。
B.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在嫁接时,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B说法正确。
C.嫁接的植株主要表现接穗的性状,而不是砧木的性状,C说法错误。
D.嫁接属于无性生殖,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利于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因此,嫁接后的新植株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的无性生殖,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和压条)、组织培养等。无性生殖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有利于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2)嫁接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易于成活。
22.(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据图判断,下列关于动物生殖、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I可表示有性生殖,Ⅱ可表示不完全变态发育
B.图甲中Ⅲ可表示体内受精,也可表示生长中有蜕皮现象
C.图乙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若B是幼虫,则D是成虫
D.图乙表示青蛙的发育过程,若A是受精卵,则C是幼蛙
【答案】A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 从图甲可以看出,Ⅰ表示家蚕、蝗虫、青蛙三者的共同特征,这三者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Ⅰ可表示有性生殖,Ⅱ表示蝗虫和青蛙的共同特征,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属于变态发育;蝗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差别不大,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因此Ⅱ可表示变态发育, A符合题意。
B.Ⅲ表示家蚕和蝗虫的共同特征,其中家蚕和蝗虫都是体内受精,体表都具有外骨骼,生长中都有蜕皮现象,B不符合题意。
C. 家蚕的发育过程经过A卵、B幼虫、C蛹和D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C不符合题意。
D.青蛙的发展过程为: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慢慢地,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尾、鳃都逐渐萎缩消失,还形成了能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肺,发育为能上陆地生活的成蛙;因此青蛙的发育过程为:A受精卵→B蝌蚪→C幼蛙→D成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2)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23.(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关于燕子生殖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燕子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受精的鸟卵在体外开始发育
B.鸟卵中卵黄上的小白点是胚盘,经过发育形成雏鸟
C.鸟卵中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具有固定胚胎的作用
D.燕子孵化出的雏鸟马上就能睁眼飞行
【答案】B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鸟卵的结构
【解析】【解答】A.燕子属于鸟类,雌性异体,体内受精,即雌雄鸟交配后,精子和卵子在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同时,受精的鸟卵在雌鸟体内已经开始发育,A说法错误。
B.鸟卵中的卵黄上有一个小白点,这个小白点就是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胚胎发育的部位,B说法正确。
C.鸟卵中的卵黄能为胚胎发育提供了主要的营养物质,卵白也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C说法错误。
D.燕子孵化出的雏鸟是晚成雏,它们刚孵化出来时,眼睛通常还没有睁开,身上的羽毛也很少,而且飞行能力也还没有发育完全,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不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所不同,如有些鸟类不筑巢、孵卵、育雏,但都必须要具备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
(2)鸟类有雌鸟和雄鸟之分,在繁殖季节,许多鸟类会选择合适的场所筑巢,然后求偶,求偶成功,雌雄鸟交配,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雌鸟产具有坚硬外壳的大型卵,受精卵在鸟体内就已经开始发育,当雌鸟产下受精卵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亲鸟的体温,胚胎停止发育,需由亲鸟孵化才能继续发育。
(3) 鸟卵的结构包括:胚盘,卵壳,系带,卵黄膜,卵黄,气室,卵白,卵壳膜。
①卵壳起保护作用;
②内层卵壳膜和外层卵壳膜起保护作用;
③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④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
⑤系带起到固定卵黄的作用;
⑥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
⑦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⑧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24.(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如图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生物体是桃,受精卵会发育成种子
B.若生物体是青蛙,过程②要经历变态发育
C.若生物体是鸡,生殖细胞B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鸡
D.若生物体是家蚕,过程②要经历三个阶段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雄性产生的生殖细胞A是精子,雌性产生的生殖细胞B是卵细胞,两者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图中,①代表受精过程,②代表生长发育过程。A.若图中生物是桃子,桃子是被子植物,完成受精卵作用后,会发育成种子中的胚,种子是由胚珠发育来的,A说法错误。
B.若图中生物代表青蛙,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幼体蝌蚪与成蛙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B说法正确。
C.若图中生物体代表鸡,鸡属于鸟类,鸟卵中有一个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将来发育成雏鸡。C说法错误。
D.若该生物为家蚕,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所以,过程②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可见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相关内容,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记青蛙、鸟类、家蚕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绿色开花植物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后,子房逐渐膨大,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最终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2)青蛙为两栖动物,幼体为蝌蚪,经过幼蛙,最终发育为成蛙,幼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与成蛙有显著的区别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
(3)在鸟卵中,胚盘、卵黄和卵黄膜构成了鸟卵的卵细胞,其中,雏鸟是由胚盘发育来的,胚盘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胚盘是卵黄表面中央一盘状小白点,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4)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①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25.(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下列哪组个体都是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  )
①由茎发出的不定根长成的植株
②试管婴儿
③甘薯块根上长出新的叶和茎
④花生长出的幼苗
⑤植物茎尖组织培养获得的试管苗
⑥鸡蛋孵化出的小鸡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①由茎发出的不定根长成的植株,是靠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后代,属于无性生殖。
②试管婴儿经过了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
③甘薯块根上长出新的叶和茎,是靠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后代,属于无性生殖。
④花生长出的幼苗,这是通过种子繁殖的,即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属于有性生殖。
⑤植物茎尖组织培养获得的试管苗,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⑥鸡蛋孵化出的小鸡过程中,鸡蛋是鸡的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小鸡,属于有性生殖,
根据以上所述,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有:①③⑤,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植物如靠种子繁殖后代的方式。
(2)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和压条)、组织培养等。无性生殖这种繁殖方式繁殖速度快,有利于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26.(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如图是我们学过的几种动物,请据图回答问题:
(1)A是一种农业害虫,它的体表有   ,可以起保护和支持作用,并能防止   。
(2)B生活在水中,其终生用   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   的协调作用游泳。
(3)C的幼体与图中   (填字母)的呼吸器官相同。
(4)D的身体由许多环形的   构成,这使它的躯体运动灵活。据图可判断“2”端为身体的前端,原因是前端更靠近[3]   。D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呼吸靠湿润的   完成。从呼吸这一生理过程看,D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5)E体表的毛有   作用,图中属于变温动物的有   。
【答案】(1)外骨骼;水分的散失
(2)鳃;鳍
(3)B
(4)体节;环带;体壁
(5)保温;ABC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27.(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在中学生科创节模型设计比赛中,“人工智能”团队展示了他们的一个设计作品(图1)。图2是骨、关节、肌肉的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缩手反射模型”简要说明:
①两块轻质铝材用轴承相连;
②“气动人工肌肉”通入高压空气可实现收缩;
③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能控制气动人工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1)“人工智能”团队在分析研究运动模型时,选择图2中   (选填“甲”或“乙”)所示的骨、关节、肌肉的关系模式图,依据是   。
(2)该设计图中,轻质铝材相当于模拟图2中   (填序号);当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控制气动人工肌肉   (填字母)收缩,另一个气动人工肌肉   ,这样就完成了缩手反射。
(3)科创专家给予了该团队高度肯定,他认为该模型有智能化假肢的雏形。如果其控制系统与人体的   系统连接,这样人体就能控制智能化假肢完成各种动作。
(4)“人工智能”团队在学习了动物的运动相关知识后,归纳运动的产生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③骨绕关节转动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答案】(1)乙;两组骨骼肌均连在两块不同的骨上,与运动时肌肉的牵拉情况相符
(2)①;A;舒张
(3)神经
(4)②④①③
【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骨的结构、成分和功能;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
【解析】【解答】图1中,A模拟肱二头肌,B模拟肱三头肌;图2的乙图中,①是骨、②是骨骼肌、③是关节。
(1)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因此,“人工智能”团队在分析研究运动模型时,选择图2中乙所示的骨、关节、肌肉的关系模式图,甲图中,骨骼肌没有跨越关节,没有附着在相邻的骨上。
(2)图2 中,①是骨,②是骨骼肌、③是关节。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提供动力,所以,该设计图中,轻质铝材相当于模拟图2中①骨,当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控制气动人工肌肉A骨骼肌收缩,另一个气动人工肌肉舒张,这样就完成了缩手反射。
(3)人体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所以,题干中,科创老师给予了该团队高度肯定,他认为该模型有智能化假肢的雏形。如果其控制系统需与人体的神经系统连接,这样人体就能控制智能化假肢完成各种动作。
(4)人体的运动系统都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③骨绕关节转动,可见,人体产生运动的步骤为②④①③。
故答案为:(1)乙、两组骨骼肌均连在两块不同的骨上,与运动时肌肉的牵拉情况相符;(2)①、A、舒张;(3)神经;(4)②④①③。
【分析】此题考查骨、关节与肌肉的协调配合,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人体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骼和骨骼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2)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因此,“人工智能”团队在分析研究运动模型时,选择图2中乙所示的骨、关节、肌肉的关系模式图,依据是两组骨骼肌均连在两块不同的骨上,与运动时肌肉的牵拉情况相符
(2)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该设计图中,轻质铝材相当于模拟图2中①骨,当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控制气动人工肌肉A骨骼肌收缩,另一个气动人工肌肉舒张,这样就完成了缩手反射。
(3)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科创老师给予了该团队高度肯定,他认为该模型有智能化假肢的雏形。如果其控制系统需与人体的神经系统连接,这样人体就能控制智能化假肢完成各种动作。
(4)运动系统都是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③骨绕关节转动。
28.(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发酵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超市里有许多发酵食品,如葡萄酒、米酒、泡菜、食醋、豆瓣酱等,这些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微生物。请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如图是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制作流程。葡萄的果皮上含有多种微生物,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   。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坛需要先通气后密封。通气阶段时该微生物主要通过   的方式大量增殖。在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细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   步骤。
(2)在制作酸奶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   ,该微生物在结构上不同于动植物细胞的最主要特征是其   ,它靠   进行生殖。
(3)制作馒头时,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膨大松软。下图是不同温度条件对酵母菌在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据图分析,用酵母菌做馒头时最好用大约40℃的温水和面,原因是   。
【答案】(1)酵母菌;出芽生殖;接种
(2)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
(3)温水是利于酵母菌繁殖的适宜条件(合理即可)
【知识点】细菌的生殖;真菌的生殖;发酵技术;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1)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的真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它能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在酒精发酵阶段,主要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坛需要先通气后密封。通气阶段是为了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主要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增殖。在醋酸发酵阶段,需要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细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即将醋酸菌引入到葡萄酒中,使其在无氧条件下将酒精转化为醋酸。
(2)乳酸菌属于细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可见,乳酸菌在结构上不同于动植物细胞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乳酸菌靠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即一个乳酸菌细胞可以分裂成两个乳酸菌。
(3)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会把葡萄糖分解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根据题目给出的不同温度条件对酵母菌在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图,可以看出在大约40℃时,酵母菌的二氧化碳产生量达到最大值。这说明在这个温度下,酵母菌的活性最高,繁殖速度最快。因此,用酵母菌做馒头时最好用大约40℃的温水和面,原因是温水是利于酵母菌繁殖的适宜温度条件。
故答案为:(1)酵母菌、出芽生殖、接种;(2)乳酸菌、没有形成的细胞核、分裂;(3)温水是利于酵母菌繁殖的适宜条件。
【分析】此题考查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繁殖方式等基础内容,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酵母菌为单细胞的真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酵母菌可以进行出芽生殖;在有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有氧存在时,酵母菌生长较快。
(2)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在无氧的条件下,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
(3)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细菌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4)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腐乳要用到多种霉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1)在酒精发酵阶段,主要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它能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坛需要先通气后密封。通气阶段是为了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主要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增殖。在醋酸发酵阶段,需要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细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即将醋酸菌引入到葡萄酒中,使其在无氧条件下将酒精转化为醋酸。
(2)在制作酸奶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细菌,它在结构上不同于动植物细胞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即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乳酸菌靠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即一个乳酸菌细胞可以分裂成两个相同的子细胞。
(3)制作馒头时,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膨大松软。根据题目给出的不同温度条件对酵母菌在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图,可以看出在大约40℃时,酵母菌的二氧化碳产生量达到最大值。这说明在这个温度下,酵母菌的活性最高,繁殖速度最快。因此,用酵母菌做馒头时最好用大约40℃的温水和面,原因是温水是利于酵母菌繁殖的适宜温度条件。
29.(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教育部“五项管理”规定,初中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睡眠对学习能力会有怎样的影响?某科研团队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 乙
数量 10只 10只
处理方式 限制每日睡眠时长为3.5小时 不限制睡眠时长
时间 持续24天 持续24天
在实验的第6天、第12天、第18天、第24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白鼠走迷宫的时间进行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在该探究实验中,甲、乙两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起对照作用的是   组。实验中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白鼠走迷宫的时间进行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目的是   。
(2)分析图可知,随着每组小白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白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减少,说明小白鼠走迷宫的行为是一种   行为。
(3)另一个生物小组的同学们选用猴子来做走迷宫的实验,发现猴子用时比小白鼠短,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选填“强”或“弱”)。
(4)对比两组小白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可得出结论:   。
(5)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请给你的同学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
【答案】(1)每日睡眠时长;乙;减少误差
(2)学习
(3)强
(4)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5)保证充足的睡眠,更有利于高效学习;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学习行为
30.(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实蝇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树的昆虫。分布范围广泛,其危害果树的方式是成虫交配后在果实内产卵,幼虫以果肉为食,致使果实腐烂。研究人员对实蝇进行了研究。
(1)实蝇的发育过程如图1所示,个体发育的起点为   ,a为蛹期,实蝇的发育类型属于   发育。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   三个时期。
(2)为探究实蝇成虫偏好哪种果实,研究人员选择了香煎、脐橙等果实,分别称取20 g果肉放入装置中。选取人工饲料饲喂到羽化的成虫40只(雌雄比为1:1),置于装置中,观察并统计实蝇的产卵量,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推断实蝇最偏好香蕉,理由是   。从行为获得途径看,这种选择行为由实蝇的   控制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3)为进一步研究实蝇成虫对果实的偏好是否可以被人为影响,研究人员将实蝇幼虫分为三组,分别利用香蕉、脐橙、苹果同养至其羽化为成虫。然后,每组挑取在同一天羽化、个体大小一致的成虫40只(雌雄比为1:1),放入装有香蕉、脐橙、苹果的装置内,一段时间后,统计雌蝇的产卵量实验结果见下表。
饲养幼虫的水果 成虫的产卵量(粒)
香蕉 脐橙 苹果
香蕉 314 310 180
脐橙 209 327 243
苹果 28 48 121
实验结果显示,幼虫经脐橙饲养后,成虫在   的产卵量最高。成虫在何种水果上产卵量最高取决于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   。
【答案】(1)受精卵;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2)实蝇在香蕉上产卵量最大;遗传物质
(3)脐橙;饲养幼虫的水果种类;实蝇成虫对果实的偏好可以被人为影响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实蝇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树的昆虫。”,昆虫的生殖特点为有性生殖,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发育的起点是从受精卵开始,在实蝇的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该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发育,图1中,a为蛹期。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2)根据图2所示的柱状图结果可以看出,实蝇在香蕉上产卵量最大,说明实蝇更偏好这类果实。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实蝇的选择行为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是生来就有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幼虫经脐橙饲养后,成虫在脐橙上的产卵量最高,高达327粒。不同幼虫饲养水果会影响成虫的产卵倾向。例如,幼虫经脐橙饲养后,成虫在脐橙上的产卵量最高;幼虫经苹果饲养后,成虫在苹果上的产卵量最高;幼虫经香蕉饲养后,成虫在香蕉上的产卵量最高;这表明成虫的产卵偏好受饲养幼虫的水果种类影响,实蝇成虫对果实的偏好可以被人为影响。
故答案为:(1)受精卵、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2)实蝇在香蕉上产卵量最大、遗传物质;(3)脐橙、饲养幼虫的水果种类、实蝇成虫对果实的偏好可以被人为影响。
【分析】此题考查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为基础题,难度一般,
(1)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①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②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2)动物的行为根据获得途径不同,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如鲫鱼捕食这种捕食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老马识途、鹦鹉学舌等行为。
(1)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发育叫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如图1所示,个体发育的起点为受精卵,其中a为蛹期,实蝇的发育类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2)分析图2所示结果表明,实蝇在香蕉上产卵量最大,说明实蝇更偏好这类果实。从行为获得途径看,这种选择行为由实蝇的遗传物质控制,属于先天性行为。
(3)实验结果显示,幼虫经脐橙饲养后,成虫在脐橙上的产卵量最高,为327粒。根据实验结果,不同幼虫饲养水果会影响成虫的产卵倾向。例如,幼虫经脐橙饲养后,成虫在脐橙上的产卵量最高;幼虫经苹果饲养后,成虫在苹果上的产卵量最高;幼虫经香蕉饲养后,成虫在香蕉上的产卵量最高;这表明成虫的产卵偏好受饲养幼虫的水果种类影响,实蝇成虫对果实的偏好可以被人为影响。
31.(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普氏野马(如图)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野生马种,它们体长约2.1米,肩高只有1.1米左右。它们头大颈粗,咀嚼肌发达:耳朵短而尖,感觉灵敏;四肢短粗,奔跑能力强;体色棕黄,体表的毛浓密,能抵御零下40℃的严寒。
1879年,有探险家首次在新疆准噶尔地区发现该物种。由于外国盗猎者捕猎等原因,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氏野马逐渐在野外消失。为了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物种,也为了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中曾经断裂的食物链,1985年我国启动了“野马返乡计划”,先后几次从国外动物园引进普氏野马,在新疆、甘肃成立繁育基地。野马因近亲交配所引起的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野马数量不断扩大。
2001年中国实施第一次野马野放,放归地点选在新疆乌伦古河南岸。这里供野马生存的水源和芨芨草、梭梭等植被丰富。然而当年冬季遭遇极端天气,马群缺乏食物,有的冻饿而死,有的失踪,还有被灰狼抓咬而受伤的,第一次放归以失败告终。科研人员调整策略,经过半野化过渡,在2002年第二次将野马野放。这一次马群度过了严寒,找到了食物和水源,终于在荒野上“立住了脚”。经过持续20年的野马放归,如今在新疆各保护区野外生活的普氏野马已有200多匹。
(1)根据文中信息,普氏野马适应荒漠恶劣环境的特征有:   (写出一个即可)。
(2)我国启动“野马返乡计划”首先进行野马的繁育,但繁育之初野马退化严重的原因是   。
(3)文中所提到的荒漠生态系统中,耐旱耐寒植物(如梭梭、芨芨草等)是该生态系统的   ,为其他生物提供   和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   能力弱。根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4)我们经历重重困难也要野放普氏野马,因为普氏野马曾经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作用包括   。
(5)综合以上信息,你对于普氏野马保护工作有什么感想或建议?   。
【答案】(1)体表的毛浓密,能抵御零下40℃的严寒
(2)近亲交配
(3)生产者;物质;自我调节;芨芨草→普氏野马→灰狼
(4)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维持生态平衡。
(5)保护野生动物,不随意捕猎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普氏野马有如下特征:耳朵短而尖,感觉灵敏;四肢短粗,奔跑能力强;体色棕黄,体表的毛浓密,这些特点能帮助普氏野马抵御零下40℃的严寒。普氏野马具有能适应荒漠恶劣环境的特征。
(2)题干中,“1985年我国启动了“野马返乡计划”,先后几次从国外动物园引进普氏野马,在新疆、甘肃成立繁育基地。”导致野马因近亲交配所引起的退化现象十分严重,所以,繁育之初野马退化严重的原因是近亲交配。近亲之间的遗传物质相近,基因多样性缺乏,导致免疫力下降,繁殖力减弱,退化现象严重。
(3)耐旱耐寒植物(如梭梭、芨芨草等)都属于植物,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但为自身提供了有机物,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则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为止,食物链上不能出现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根据文中信息文中的食物链:芨芨草→普氏野马→灰狼或梭梭→普氏野马→灰狼。
(4)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有: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所以。我们经历重重困难也要野放普氏野马,因为普氏野马曾经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综合以上信息,对于普氏野马保护工作建议如下,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加强法制宣传和管理;③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④合理利用野生资源,避免过度捕猎或采集等。
故答案为:(1)体表的毛浓密,能抵御零下40℃的严寒;(2)近亲交配;(3)生产者、物质、自我调节、芨芨草→普氏野马→灰狼;(4)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维持生态平衡;(5)保护野生动物,不随意捕猎等。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适应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组分的作用、食物链、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内容,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改变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会被自然界淘汰。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在生态系统中,植物作为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提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
(3)食物链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上不能出现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彼此交织形成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越强。
(4)动物在生自然界中作用如下:
①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动物还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1)普氏野马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野生马种,它们体长约2.1米,肩高只有1.1米左右。它们头大颈粗,咀嚼肌发达:耳朵短而尖,感觉灵敏;四肢短粗,奔跑能力强;体色棕黄,体表的毛浓密,能抵御零下40℃的严寒。故能适应荒漠恶劣环境。
(2) 1985年我国启动了“野马返乡计划”,先后几次从国外动物园引进普氏野马,在新疆、甘肃成立繁育基地。野马因近亲交配所引起的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野马数量不断扩大。近亲交配,遗传物质相近,基因多样性缺乏,导致免疫力下降,繁殖力减弱,退化现象严重。
(3)文中所提到的荒漠生态系统中,耐旱耐寒植物(如梭梭、芨芨草等)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则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为止。由文中信息可知,有食物链:芨芨草→普氏野马→灰狼或梭梭→普氏野马→灰狼。
(4)我们经历重重困难也要野放普氏野马,因为普氏野马曾经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作用包括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维持生态平衡。
(5)综合以上信息,对于普氏野马保护工作建议如下,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加强法制宣传和管理;③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④合理利用野生资源,避免过度捕猎或采集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