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学习目标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培养自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十思”的内容,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体会本文的说理风格,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曲阳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一代名相写作背景本文是贞观十一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数年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在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的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唯独他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幡然悔悟。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太宗看到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劝谏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 “贞观之治”。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解题文化常识链接“疏”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提出建议的文书。如晁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疏主要特点: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经常突破骈文的束缚,使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骈散结合华美流畅1疏多以论述为主,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正反论述务尽其旨2疏多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论述时多采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3诵读文本,疏通文意听名家朗诵,正音;同时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思”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怎么思?结果如何?思考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一第段(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二)结合文段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阅 读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第一段:自主学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想要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生长,长得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稳固疏通水道德行和道义树根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第一段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宗何况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更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第一段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主持,掌握天地间帝位重权,重位形作名,重大的地位推崇天之极处,指皇权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第一段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安/危:形作名。居:处于;思:想并列连词保持戒除形作动,行节俭adj作v,流得长远转折连词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第一段1.魏征为何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文章开篇以“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设喻,生动地引出作者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用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比喻,从而说明“积德义”抽象的道理,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探究思考比喻论证,深入浅出!译文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第一段译文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实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源泉却想要水流得远啊。(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第一段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第一段问题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喻锋芒,值得细细玩味。二第段(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二)结合文段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阅 读第二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②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所有的深,深切的连词,表承接关系多大,重大能够开头做得好的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坚持到底表示推测,大概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第二段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②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而:修饰指臣民尽情深深忧虑而:并列在…之后陌生的路人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达到目的,实现愿望整体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第二段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同“震”,威吓即使恭顺督察使……倾覆应该轻视,怠慢警惕怀念,感激苟且免于刑罚表面上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第二段译文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陌生人。(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第二段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感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第二段第二段中概括了什么历史规律?探究思考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取江山守江山在殷忧,竭诚以待下——胡越为一体——得民心既得志,纵情以傲物——骨肉为行路——失民心以史为鉴,晓以利弊!对比论证探究思考本段是如何论述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君民同舟,发出警告!魏征以水与舟的关系比喻民和君的关系,向统治者提出警告,说明人民的力量非常强大。比喻论证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载舟覆舟人民是水三第段(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二)结合文段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阅 读第三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知道满足名作动,统治如果谦虚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居于……之下知道适可而止表目的,来告诫自我约束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告诫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第三段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表顺承慎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不恰当地奖赏(耳目被)堵塞蒙蔽表目的,来害怕、担心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才能)罢黜奸邪;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总括光大这出游,游乐奔驰效劳动词,选拔献出形作名,好的意见总括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竭尽(用完)他们的力量/能力,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相奔驰( 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第三段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使……鸣,演奏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毁坏,减损教化最高境界役使,劳损使…劳/ 使…苦管理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第三段译文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狩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第三段译文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忧,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第三段探究思考君王如果做到了以上十思,会有怎样的效果?提出十思,善描蓝图!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听从善言宏九德选拔任用人才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唐太宗看了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千古佳话课堂小结“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古代优秀的士人,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在其位,谋其政,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庙堂,时时牵挂国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拳拳之心。时至今日,我们每一个人仍需涵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心有所系、行有所戒,练就责任之心,成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高考模拟1.(2024贵州黔东南三模)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其原因用《谏太宗十思疏》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解释。2.(2024湖北三模)《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3.(2024吉林长春三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君王“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的原因是:他们取天下时,“__________________”;成功之后,“_________________”。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必竭诚以待下则纵情以傲物高考模拟4.(2024安徽芜湖二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树木与泉水作喻写君主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德节欲。5.(2024吉林长春三模)《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24湖南长沙二模)《<老子>四章》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这一现象,劝谏唐太宗要善始善终。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高考模拟7.(2024湖南一模)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8.(2024湖南二模)《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9.(2024四川三模)《韩非子》中说:“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告诫人们赏罚都要合乎法度,《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也有过类似的劝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高考模拟10.(2024河南商丘三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十思”之一,是在劝谏太宗游玩要有度;后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形成了照应。11.(2024·新疆·三模)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具体地描述了魏征期望君主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12.(2024湖北黄冈一模)《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素材积累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因为有了善于听取意见的气度,懂得逆耳之言利于行,广纳谏言促发展。然而,闭塞言路者亦有之,商纣王不善纳忠言,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项羽不愿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懂得听取意见的的人终究不能成功。正对 比反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善始善终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垂拱而治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戒奢以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谏太宗十思疏》的成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