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培养自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十思”的内容,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体会本文的说理风格,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文化传承与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曲阳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
一代名相
写作背景
本文是贞观十一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数年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在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的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唯独他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幡然悔悟。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太宗看到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劝谏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
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 “贞观之治”。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文化常识链接
“疏”
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提出建议的文书。如晁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疏主要特点: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经常突破骈文的束缚,使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骈散结合
华美流畅
1
疏多以论述为主,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正反论述
务尽其旨
2
疏多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论述时多采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排比
生动有力
3
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听名家朗诵,正音;同时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思”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怎么思?结果如何?
思考
通篇只重一“思”字
——《古文观止》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二)结合文段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阅 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第一段:自主学习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生长,长得好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稳固
疏通水道
德行和道义
树根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第一段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
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宗
何况
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更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第一段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喜庆,福禄
主持,掌握
天地间
帝位
重权,重位
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推崇
天之极处,指皇权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
第一段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安/危:形作名。居:处于;思:想
并列连词
保持
戒除
形作动,行节俭
adj作v,流得长远
转折连词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第一段
1.魏征为何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
文章开篇以“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设喻,生动地引出作者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用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比喻,从而说明“积德义”抽象的道理,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探究思考
比喻论证,深入浅出!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第一段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实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源泉却想要水流得远啊。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第一段
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第一段


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喻锋芒,值得细细玩味。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二)结合文段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阅 读
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②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所有的
深,深切的
连词,表承接关系

大,重大
能够
开头做得好的
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坚持到底
表示推测,大概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第二段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②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而:修饰
指臣民
尽情
深深忧虑
而:并列
在…之后
陌生的路人
看不起别人
竭尽诚心
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整体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第二段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同“震”,威吓
即使
恭顺
督察
使……倾覆
应该
轻视,怠慢
警惕
怀念,感激
苟且免于刑罚
表面上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第二段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陌生人。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第二段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感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第二段
第二段中概括了什么历史规律?
探究思考
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竭诚以待下——胡越为一体——得民心
既得志,纵情以傲物——骨肉为行路——失民心
以史为鉴,晓以利弊!
对比
论证
探究思考
本段是如何论述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
君民同舟,发出警告!
魏征以水与舟的关系比喻民和君的关系,向统治者提出警告,说明人民的力量非常强大。
比喻论证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载舟
覆舟
人民是水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二)结合文段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阅 读
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知道满足
名作动,统治
如果
谦虚
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
居于……之下
知道适可而止
表目的,来
告诫自我
约束
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告诫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第三段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
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表顺承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不恰当地奖赏
(耳目被)堵塞蒙蔽
表目的,来
害怕、担心
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才能)罢黜奸邪;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总括
光大

出游,游乐
奔驰效劳
动词,选拔
献出
形作名,好的意见
总括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竭尽(用完)他们的力量/能力,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相奔驰( 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
第三段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使……鸣,演奏
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
毁坏,减损
教化
最高境界
役使,劳损
使…劳/ 使…苦
管理
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
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第三段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狩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第三段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忧,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第三段
探究思考
君王如果做到了以上十思,会有怎样的效果?
提出十思,善描蓝图!
文武
并用
垂拱
而治
听从善言
宏九德
选拔任用人才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唐太宗看了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唐太宗和魏征
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
千古佳话
课堂小结
“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古代优秀的士人,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在其位,谋其政,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庙堂,时时牵挂国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拳拳之心。
时至今日,我们每一个人仍需涵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心有所系、行有所戒,练就责任之心,成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
高考模拟
1.(2024贵州黔东南三模)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其原因用《谏太宗十思疏》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解释。
2.(2024湖北三模)《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3.(2024吉林长春三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君王“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的原因是:他们取天下时,“__________________”;成功之后,“_________________”。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必竭诚以待下
则纵情以傲物
高考模拟
4.(2024安徽芜湖二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树木与泉水作喻写君主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德节欲。
5.(2024吉林长春三模)《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4湖南长沙二模)《<老子>四章》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这一现象,劝谏唐太宗要善始善终。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高考模拟
7.(2024湖南一模)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8.(2024湖南二模)《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9.(2024四川三模)《韩非子》中说:“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告诫人们赏罚都要合乎法度,《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也有过类似的劝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高考模拟
10.(2024河南商丘三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十思”之一,是在劝谏太宗游玩要有度;后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形成了照应。
11.(2024·新疆·三模)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具体地描述了魏征期望君主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12.(2024湖北黄冈一模)《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尽豫游之乐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素材积累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因为有了善于听取意见的气度,懂得逆耳之言利于行,广纳谏言促发展。
然而,闭塞言路者亦有之,商纣王不善纳忠言,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项羽不愿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懂得听取意见的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对 比

居安思危
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择善而从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善始善终
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
垂拱而治
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戒奢以俭
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载舟覆舟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的成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