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 教案【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 教案【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11课 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 教学设计
课题 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中华民族大家庭 年级 小学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四单元第2课时“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何对待民族差异——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中华文明历来讲究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讲解: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安排了情景模拟、讨论交流、探究分享、实践园地等环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各民族如何做到团结和和睦相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深入人心。
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各族同胞的传统习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我们要学会包容差异性,相互欣赏,美美与共。2.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3.培养尊重差异、包容他人的品质,形成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重点 各民族相处时要相互包容、相互欣赏
难点 各民族在相处时如何做到相互包容、相互欣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转学生小刺猬请说说你的观看感受。教师:尊重差别,学会爱与宽容。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点宽容与理解。 观看视频说一说 激趣导入。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76情景模拟图文:在夏令营里,同学们交流分享了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的故事。教师:大家都说得对。做到了对其他民族的欣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饮食服饰、节庆礼仪、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大家要学会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各族同胞的传统习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我们要学会包容差异性,相互欣赏,美美与共。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共同性古往今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通信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在全国各地大流动、大融居,各行各业团结奋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播放视频:心在一起 爱在一起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如何增进共同性?在广泛交往中,我们要开阔新视野、学习新事物、结交新朋友,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包容差异性由于历史、地域和传统生产方式的不同,各地区各民族在饮食服饰、节庆礼仪、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具有不同特色。播放视频:习近平: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提问:如何对待差异?(差异不可怕,拒绝差异才可怕。学会包容。)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历来讲究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从而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三、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是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它强调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身份的认同,更是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意识超越了单一民族界限,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命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认同和追求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发展,具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的意识形态。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中华民族的成员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即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愿意为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发展而奋斗。这种认同感不仅仅是基于地理位置或者血缘关系的认同,更是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认同。2. 历史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中华民族的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共同的认同,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包括但不限于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共同创造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等。3. 同舟共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中华民族的成员在面对共同的挑战和困难时,能够同舟共济,共同解决问题,团结一心。这种同舟共济的精神在历史上的多次危机中得到了体现,比如在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外敌的侵略,这就是同舟共济精神的体现。4. 和谐共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中华民族的成员在相互交往中能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共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中,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为了让各族人民和谐共处,共同发展。5. 共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中华民族的成员共同追求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中去。这种共同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倡导中华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合作,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如何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空间、文化、 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深入融合,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今天,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学校社区,越来越多的各族人民成为和睦邻居、知心朋友,越来越多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组成了家庭,结成了美满姻缘。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不断增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牢固。播放视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广西边疆安宁和民族团结讨论交流: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民族。“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难折断”等谚语,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团结精神的追求。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团结的谚语 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人心齐,泰山移。单丝不成线,单竹不成排。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爬山越岭要互助, 渡江过河要齐心。力量不在胳膊上, 而在团结上。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颗星星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成山。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探究分享:阅读教材P79材料:风雨桥,也被称为花桥、福桥,由桥、塔、亭组成,是壮族、侗族、瑶 族、畲族等民族的传统建筑。在现存的风雨桥中,侗族的风雨桥别具一格。 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材料木材、石材以及传统的穿斗式木构架,同时又有传统宫殿建筑和干栏式民居建筑元素,装饰和图案则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元素。侗族风雨桥是各民族文化相互欣赏、交融互鉴的产物。 查阅资料,说一说:我国哪些地方有风雨桥 风雨桥有哪些作用 (我国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有风雨桥。风雨桥象征着团结和友谊,除了可以供人行走、遮风挡雨,还能在这里迎接宾客呢。)实践园地:阅读材料:“花儿”是一种传统民歌艺术,千百年来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广泛流传,由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共同创作和传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儿”走向大江南北,成为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查阅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花儿”的情况,并从“花儿”的代表曲目中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与同学们分享。1.什么是花儿?“花儿”系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在回族、东乡、撒拉等穆斯林民族中流传。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又叫做“少年”,多表达爱情,是起源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的少数民族情歌,为穆斯林所独有。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情感真切、乡土气息浓郁的特色,早在清乾隆年间就享有盛名。 花儿流行范围广泛,曲调繁多,流派众多,宁夏花儿的曲调就有30多种。“花儿”登上过春晚的舞台。“花儿”是民族团结文化融合的体现。在西北 ,每年的“花儿会 ”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大舞台。现在,“花儿”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请欣赏花儿曲目:花儿与少年开放空间:阅读材料:云南昌宁县田园镇的勐廷社区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村庄,居住着汉族、回族、彝族、傣族等1 2 个民族的同 胞。居住在这里的各族同胞尽管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包容,很少有邻里纠纷。各族同胞紧密团结,共同谱写了经济有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同心的动人乐章。从勐廷社区各族同胞和睦相处的故事里,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不同的人们,只有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才能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互帮互助,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相互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 阅读教材P76情景模拟图文观看视频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查阅资料,说一说。查阅资料并分析欣赏花儿歌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了解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的故事。感受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团结奋进的氛围。树立正确对待民族差异的态度——包容差异。让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生活化,更容易理解。感受花儿的韵味和特色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小故事,大启发。
课堂练习 任务一:填写“包容卡”与“欣赏卡”。每位学生在卡片上写下:包容卡:一件自己愿意包容他人差异的事(如“耐心听同学用不熟练的普通话发言”)。欣赏卡:一个想赞美同学的理由(如“XX的字写得特别工整”)。任务二:交换卡片,朗读并赠送他人。教师总结:“包容和欣赏不仅是口号,更要变成行动。” 通过具象化任务推动情感内化,促进知行合一。
课堂小结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饮食服饰、节庆礼仪、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千姿百态、 精彩纷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种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板书 第11课 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一、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共同性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包容差异性三、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