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马边彝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度(下)期中学情监测八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暮春时节,我随民俗纪录片团队归省湘西古镇。穿过草长莺飞的竹林小径,窈窕的土家姑娘正翩然起舞,缀满连翘花的银饰在幽悄的晨光中流转。祠堂方向突传争执——开发公司欲拆除百年吊脚楼改建民宿,几位长髯老者缄默地蹲在雕花维幕旁,皱纹里镌刻着岁月的沟壑。
(A)制片主任撺掇我参与斡旋,方知人情世故的玄机。当开发商扬着泛黄契约宣称"海枯石烂也改不了产权",九十岁的龙阿婆蓦然拄杖起身,枯瘦指节扣住族谱泛潮的边角:"屋檐乳燕归巢时,可还识得哪片瓦遮过风雨?"浑浊眼框里蓄着的泪,竟比契约墨迹更浓重。满座噤声之际,檐角铜铃戛然而止,天地恍若屏息。
(B)听到老祭司的咒语在苔痕斑驳的石阶叩出远古跫音,让众人正叹为观止时,暴雨骤至,面具下年轻学徒怅惘凝望消声匿迹的观众。(C)是夜,月光漫上补缀完整的雕花窗棂,我们围听龙阿婆细说每道木纹封印的往事。(D)吊脚楼的剪影温柔吻着星子,那些险些被拆解的羁绊,此刻正在古老的飞檐下重新生根。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词依次正确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4分)
2.请将文中书写有误的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改为 ; 改为 ; 改为 ;
3.为文中加点字依次选出正确的读音( ▲ )(3分)
A.xǐng qiáo jiān bàn B.shěnɡ qiào jiān pàn
C.shěnɡ qiào xián bàn D.xǐng qiáo jiān pàn
4.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文中哪个成语使用错误( ▲ )(3分)
A.人情世故 B.戛然而止 C.叹为观止 D.海枯石烂
5.文中加波浪线的四个句子中有语病的是( ▲ )(3分)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 6~9 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桑竹之属 属:类似 B.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C.蒙络摇缀 络:缠绕 D.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欲穷其林 不可知其源 B.不足为外人道也 全石以为底
C.屋舍俨然 佁然不动 D.忘路之远近 处处志之
8.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A.因为这个地方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停留,(我)竟然记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B.因为这个地方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停留,(我)于是记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C.因为这个地方的环境过于清澈,不能长久停留,(我)于是记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D.因为这个地方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居住,(我)于是记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9.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选文都条理清晰。甲文展现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再寻桃花源的过程;乙文则记录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游览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经历。
B.选文所写之景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甲文中和谐幸福的世外桃源是作者内心理想社会的写照;乙文中寂寥的小石潭则是作者怀才不遇心境的外化。
C.选文的描写都细腻传神。甲文中“悉如外人”的衣着,体现了村人的淳朴热情,乙文对游鱼动静相宜的刻画,侧面体现了溪水的清澈。
D.选文的句式都颇有特色。甲文随处可见的省略句让语言表达简洁凝练;乙文多整散结合的句子,读起来灵动、自然。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游石首绣林山记
明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①,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腭。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
予与长石诸公,步绣林山巅,望江光皓森,黄山如展旆,意甚乐之。已而见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矶上,各据一石而坐。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细睇之,或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发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予叹曰:“士之值坎隰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山以玄德娶孙夫人于此,石被睇锦 ②,故名。
(选自《柯雪斋集》,有删改)
【注】①兕(sì):犀牛 ②睇锦:一种植物。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势常结约不舒 约:(受)约束 B.锐之为剑戟 锐:锐利
C.而且相与用 用:作用,利用 D.石被睇锦 被:通“披”,披着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以水战石则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
A. 以水战石/则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
B.以水/战石则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
C.以水战/石则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
D.以水战石则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
1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
译文: ▲
13.作者借水石相激的描写,表达了哪些思考?请结合文章分析作答。(4 分)

古诗部分(共 14分)
14.古诗文默写(10分)
① ▲ ,寤寐求之。(《诗经 关雎》)
②蒹葭萋萋 ▲ 。(《诗经 蒹葭》)
③ ▲ ,胡为乎泥中?(《诗经 式微》)
④ ▲ ,如三月兮!
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 ▲ , ▲ ”两句更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
⑥请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颔联和颈联的诗句:
▲ , ▲ 。 ▲ , ▲ 。
15.课外古诗阅读(4分)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①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1)诗歌颈联□处,填入哪个选项更符合诗意? 请先做判断,再说明理由(2分)。
A. 旭 B. 落 C. 丽
答: ▲
(2) 有人认为:“读此诗,能隐约触摸到作者心境的细微变化。”,请品读诗歌,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2分)

四.现代文阅读与名著(24分)
现代文阅读(18分)
巴扬寺的浮雕
①去柬埔寨旅行,我常在吴哥的建筑里徘徊流连。
②吴哥王朝留下的建筑雕刻,大多是古代帝王贵族所有的神庙皇宫。我和游客们一样着迷于华美雄峻的建筑和精细繁复的雕刻,满眼看去都是伟大的艺术,突然想到:平凡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他们的衣食住行究竟和这伟大的艺术有什么关系 我心里疑惑着,不得其解。
③每日围绕在我身边的小贩、乞讨者、儿童,他们黧黑瘦削,衣衫褴褛,卑微乞求着一点施舍。忽然觉得自己在艺术上的陶醉这样奢侈,也这样虚妄。
④“艺术源自于生活”,也许是一句轻松又冠冕堂皇的话。真正要深究艺术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或许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的。
⑤埃及的金字塔是帝王的墓葬,四千年以前陪葬品的精致,令人叹为观止。图坦卡蒙只是十八岁去世的年轻国王,墓葬中出土的金银饰品,手工捶揲的精美,宝石镶嵌技术的繁复,色彩搭配的准确和谐,造型的丰富创意,今日的美术工艺也只有自叹弗如。
⑥我们今日欣赏的埃及艺术,其实是极少部分人的生活内容。而长达一千年的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在时间里淹没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他们制作出技术惊人的金银器皿,但是一生无缘享用,他们生活里可能只有土木制作的器物,草和树皮编制的物件,这些物品随时间腐朽风化,留下来的是属于别人的不朽的金银珠宝和巨大的石造建筑。
⑦用社会史的角度去看艺术,艺术的不朽或许只是一小部分的精英拥有的特权。追问下去:希腊的雕像与谁有关 宋代的山水画是哪些人在欣赏
⑧巴扬寺是一个例外。
⑨在巴扬寺的四围,围绕长达1200米左右的浮雕饰带,是以12 世纪高棉人和占婆人的战争为主题的。这数量庞大的浮雕风格特殊,和其他寺庙表现神佛的庄严崇高不同。巴扬寺的浮雕传达出庶民生活的活泼自由,雕法写实而又丰富,长达几十米的战争主题,层次如叙述诗一般,缓缓行进。树林是大衬景,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愉悦幸福。树姿态婉转,树茎树叶平面展开,鸟雀布置其间,形式像汉代的画像砖。但更多为写实细节:戴着头巾、留着络腮胡的占婆兵士,被高棉军人用长矛刺杀,倒毙在地;高棉军人孔武有力,身体骨骼肌肉的表现及动态的掌握都十分精准。这种以生活现实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来自对生活细节的认真观察,也一定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热情的关心与投入。
⑩庶民的生活借着战争的史诗被记录了下来,也许要仔细特写,才看得到浩大壮观的战争历史场景里,活跃着细小的、不易被发现的人民存活的快乐:作坊里一名陶工正专心在辘轳上用手拉坯,制作陶器;有人趴在地上,手里抱着公鸡,两人面对面,吆喝着公鸡上场互斗;有人在市场木棚屋顶下卖鱼;有人牵着野猪互斗;有人腹中阵痛如绞、正要生产;有人悠闲地静静坐着下棋-----战争归战争,庶民还是要努力生活。
我走出吴哥城,在今日的暹粒市闲逛。大部分的柬埔寨人仍然居住在树叶草秆搭建的屋子里,草棚用两三公尺的木柱架高,有梯子可以上下,上层睡人,下层堆放货物。长年炎热,许多人就在户外树上拉一条简便吊床,睡在树间,自在摇晃,怎么翻身也掉不下来,令人羡慕。我看他们在制作一种棕糖,谈谈笑笑,不慌不忙,像在巴扬寺的石壁浮雕里,天灾人祸都没有使他们惊慌忧愁。这一刻,我觉得可以到寺庙叩拜,感谢神恩。
16.作者在旅行中对艺术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请梳理并概括他的认识过程。(3分)
17.文中的表达有多处反义词,请任选其一,对加点词进行赏析。(4分)
A.满眼看去都是伟大的艺术,突然想到:平凡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B.我们今日欣赏的埃及艺术,其实是极少部分人的生活内容。而长达一千年的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在时间里淹没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18.文章的第③段和第 段写了现实中暹粒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章分析作答。(5分)
19.文章标题为“巴扬寺的浮雕”,却在其他内容上着墨不少,作者有何用意 (6分)
名著阅读(6分)
20.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谈到:“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 国家的实在状况。给诗开辟了新世界。”请在《江南逢李龟年》和《春望》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朱自清这句话的理解。(2分)

2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请把本书《四书》一章中讲到了“四书”和“五经”分别写出来。(4分)
四书指: ▲
五经指: ▲
语言运用(12分)
22.下面是一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活动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2分)
请结合思维导图所提示的信息,将下面语段空缺处补充完整,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连贯,每处不得超过五个字。(4分)
“走进节气”课程结构图
【课程介绍]“走进节气”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研究对象的校本课程。本课程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以①为主,融合其他学科,分为探索自然、②、③和开发文创四个任务板块,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课程计划用时一年,分为④两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这不仅是走进节气的课程,更是推广传统文化的旅程。
▲ ② ▲
③ ▲ ④ ▲
(2)下面是一位同学向老师咨询手工制作节气书笺注意事项的对话,请结合语境补全空缺处,每处不超过10 个字。(4分)
学生:请问制作书笺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老师: ① ,如厚实的卡纸或柔韧的宣纸,这类纸张的质地能提升书笺的整体质感。同
时,书笺过大过小都会影响美观,因此② 。
学生:除此之外,还有 ③
老师:有两点需要注意:④ 。你可以参考现有的书笺图案,也可以进行原创设计,并
且尽量使用对比色或相近色来搭配。这样就能使书笺更好看。
▲ ② ▲
③ ▲ ④ ▲
(3)下面是一位同学为制作节气书笺所选的古诗,请任选两则,参考示例,将其改写成白话小
诗,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句式、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4分)
①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陆游《时雨》)
②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③大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寒夜》)
示例 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观田家》)
改写:微雨,清新了蒙尘的麦青;春雷,唤醒了蛰伏的生命。
选择 ▲ 改写: ▲
选择 ▲ 改写: ▲
六.作文(60分)
23.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行走,不断地成长。走出大山,我们的视野可以更为开阔;走出沙漠,我们可以看到清泉潺潺;走出阴霾,我们可以让阳光布满心田……而走进大山,我们可以欣赏自然之美,敬畏自然之力;走进书籍,我们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走进校园,我们可以品尝成长道路上的酸甜苦辣,获得人生的启迪……
请在“走出 ”和“走进 ”这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6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马边彝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度(下)期中学情监测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略
2.维—帷;框—眶;消—销
3.A
4.C
5.B
6.A
7.C
8.B
9.C
10.B
11.A
12.译文:(江水)激荡而来,浪涛却在此返回,(原来是)(波涛)触到岩石,水势就变得缓慢,好像背着东西一样。
13.答:①、以石喻士人,由石遇水而姿态更加美丽,(以水喻士人,由水遇石而声
音更加动听)(1 分)阐明了士人遭遇世间坎坷不平而能奋起,则将名垂后世;
(1 分)
②、由水石相激而石常胜,(1 分)赞美生活中能像石那样坚守的人最终才能成
为中流砥柱,万世之赖;(或赞美坚定坚守之人对社会贡献之大)(1 分)
③、由水石相激不但不相害反而各自更加美好的现象,(1 分)寄寓了生活中看
似对立的二者反而可以互相成就。(1 分)(任意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附课外文言文译文仅做参考:长江从三峡奔涌而来,所经之处尽是山岩阻隔,水势常受束缚难以舒展。流至西陵峡以下,两岸多为沙泥堆积,江水遇之即溃,至此方得展露其剽悍本性。这般浩荡数百里间,万物皆不敢与之争锋。然而行至此处,江水忽与巨石狭路相逢,激流汹涌直下,如箭矢般冲击拳状礁石。礁石嶙峋坚劲,奋力抵御浪涛锋芒,水石相激竟似两军对垒。若论水攻石之势:劈石成林,蚀岩为穴,削之如剑戟森然,琢之似虎形狰狞,岩石似难全然抵御;然以石抗水之态:峭壁巍然耸峙,怒容狰狞如猛禽,任尔浪涛冲刷激荡,江水触石则回旋缓退,如负千钧而徐行。千万年来,纵使竭尽水力之极,亦仅能磨损其表,终不能撼动石之筋骨。故而石常胜而水常败,此般坚毅,恰是它得以成为一邑砥柱、护佑万世之缘由。
我与长石等诸公漫步绣林山顶,眺望江波皓渺,黄山如展旌旗,心怀畅然。既而下见山脚乱石林立,遂疾步至矶头,各择一石踞坐。静听水石相击之声,洪者如旱天惊雷,细者似哀婉玉磬。细观礁石:或形如钟鼎巍然,或色若云霞绚烂,纹理交错似篆籀古字。奇石得江水润泽愈显灵秀,二者非但互不相害,反成相得益彰之妙。我不禁感叹:"士人身处困厄之境,激荡文思而著书传世,与此景何其相似!"此山因刘备(玄德)曾在此迎娶孙夫人,岩石皆披锦绣,故得名绣林。
14.①窈窕淑女 ②白露未晞 ③微君之躬 ④一日不见
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1)选B。“落日”时间上与颔联“暮禽”相呼应(1分);颈联填入“落”字后,“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共同勾勒了一幅的黯然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0.5分),衬托了诗人黯然的心境(0.5)。
【解析] 如从分析另两词不恰当的角度作答,最高可得1分。“丽日”指明亮的太阳,与颈联黯淡凄凉的意境不匹配;(0.5分)“旭日”是刚升起的太阳,和颔联的“日暮”时间不匹配。(0.5分) (选对没分析得0.5分,选AC不得分。)
(2) ①接近归隐地,看到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样黯淡凄凉的景象(0.5分),感到凄清悲苦(0.5分)。
②归隐后,想到可以闭门谢客不问世事(0.5分),心境又趋向恬静淡泊(0.5分)。
【参考译文】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①发现吴哥大部分艺术都属于帝王贵族,和普通百姓似乎并无关联,作者对此很疑惑;
②属于帝王贵族的建筑以及里面的装饰,都华美精致,作者对此赞叹喜爱;
③巴扬寺里的浮雕表现出平民的日常生活,作者对此由衷认可。(每点1分)
【解析]由场景的转换找出答案或在文中寻找有关作者心情的词语,再加以提炼概括即可。
示例一:“伟大”针对的是艺术,(1分)“平凡”针对的是百姓,(1分)为下文作者的“疑惑”做铺垫,(1分)从而引出作者对艺术的思考。(1分)
示例二:“极少部分人”指的是一小部分的精英,(1分)“绝大部分人”指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1分)为下文巴扬寺的浮雕关注普通百姓这一部分内容做铺垫,(1分)从而引出作者对艺术的思考。(1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解释词语的意思。两句的作用,在结构上都是为下文做铺垫,从而引出作者的思考;内容上,分别分析作者思考的内容作答即可。
不矛盾。(0.5分)文章的第③段写暹粒人穷苦不堪的生活,(0.5分)第 段写暹粒人自得其乐的生活;(0.5分)一个是物质的贫瘠,(0.5分)一个是精神的富足,(0.5分)表现了作者对“艺术源于真实”逐渐深入的理解:(0.5分)艺术应该源自普通人的生活,不能纯粹关注生活的表象,还要关注到生活的实质。(2分)
[解析]这两段中暹粒人物质的贫瘠和精神的富足形成对比,作者通过这种反差得出“艺术应该源自普通人的生活,不能纯粹关注生活的表象,还要关注到生活的实质”的感悟。
文章写了其他寺庙的恢弘阔大,是为了和巴扬寺的浮雕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形成对比;(2分)写现实中暹粒市普通百姓悠闲散淡的生活,表现了其和巴扬寺浮雕中所呈现的百姓生活一脉相承,时间与空间的转换、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使得文章内容更为丰富,(2 分)表现出作者对艺术的观点:艺术不仅应该呈现出部分精英的生活,更应该表现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2分)
[解析]首先举出文中作者对其他事物描写的例子,然后分析对其他事物的描写与对巴扬寺浮雕的描写的关系一二者形成对比。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揭示了文章主旨也就是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不仅应该呈现出部分精英的生活,更应该表现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参考答案: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安史之乱后,杜甫与乐师李龟年在江南重逢。诗句展现了时世丧乱、人民颠沛流离的真实现状。(1 分)将唐帝国的盛衰凝缩在一位著名乐师的人生沉浮之中,体现了杜诗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1 分)。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时期,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1 分)。诗歌饱含杜甫对于国家兴衰的感慨,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杜诗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1 分)。
(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2.(1)①语文和地理 ②体验民俗 ③品读诗文 ④汲取和输出(内化和外化)
[解析]本 题考查依据思维导图补写句子。①处观察思维导图可知,“走进节气”跨语文、地理、历史和美术四个学科,其中语文和地理均涉及三个任务,历史和美术均涉及两个任务,所以此次跨学科学习以语文和地理为主。故①处可补写“语文和地理”。②处和③处,“探索自然”是对“任务一”的概括,“开发文创”是对“任务四”的概括,所以②处应是对任务二的概括,③处应是对任务三的概括。故②处可补写“体验民俗”,③处可补写“品读诗文”。④处,根据“分为”“两个阶段”可知,此处应对思维导图中的阶段一和阶段二进行概括。阶段一主要分为“探索自然”“体验民俗”“品读诗文”三个任务,是汲取的过程;阶段二主要是“开发文创”,是输出的过程。故④处可补写“汲取和输出”。此外,也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①要选择质地优良的纸张 ②大小要适宜
③什么方法使书笺更美观 ④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
【解析]本题考查补全对话。①处,根据“如厚实的卡纸或柔韧的宣纸,这类纸张的质地能提升书笺的整体质感”可知,此处提到的注意事项是纸张的质地,故可补写“要选择质地优良的纸张”。②处,根据“书笺过大过小都会影响美观”②处,根据“书笺过大过小都会影响美观”可知,此处提到的注意事项是纸张的大小,故可补写“大小要适宜”。③处,根据上文对“美观”的探讨和下文的“使书笺更好看”可知,此处是在讨论如何让书笺更美观,故可补写“什么方法使书笺更美观”。④处,根据“有两点需要注意”“可以参考现有的书笺图案,也可以进行原创设计,并且尽量使用对比色或相近色来搭配”可知,需要注意的两点是图案和色彩,故可补写“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此外,也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示例一: 选择① (芒种) 改写:播种一季希望,等待来日锋芒。
示例二: 选择② (白露) 改写:在蒹葭成霜的日子,奏响思念的乐章。
示例三: 选择③ (大寒) 改写:煮雪烹茶,笑迎客来;红炉温酒,且待春归。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从备选节气中任选两个,结合诗句内容进行仿写即可。要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
六、23.写作(60分)。
【作文评分参考标准】
项目 一类文 (54-60分) 二类文 (42-53分) 三类文 (36-41分) 四类文 (24-35) 五类文 (23分以下)
内容 思想健康 主题鲜明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思想健康 主题较鲜明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思想基本健康 主题较清楚 内容不够具体 感情较真实 思想基本健康 主题欠清楚 内容不具体 思想不健康偏离题意 内容空泛
语言 语意晓畅 富有文采 通顺连贯 语言生动 基本通顺 有一些语病 不够通顺 语病较多 文理不通 词不达意
结构 构思巧妙 层次清晰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结构较完整 条理较清楚 结构不完整 条理不清楚 结构紊乱 条理不清楚
文面 卷面整洁 书写优美 标点规范 卷面较整洁 书写工整 标点较规范 卷面欠整洁 写字、标点不够规范 卷面不整洁 写字、标点 错误较多 字迹潦草 标点不清 错别字多
【说明】
①有独到之处的文章,包括思想深刻、材料新鲜、构思精巧、逻辑严密、想象丰富、语言有表现力等,酌情加3~5分。
②书写清楚美观者,酌情加1~3分;书写潦草、字迹难辨者,酌情扣1~3分。
③错别字3个扣1分(重错的不计),不足3个不扣分,扣完2分为止。
④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350字,得分在36分以下;不足200字,
得分不超过20分。
⑤只写题目的给2分,未写题目扣2分。
温馨提示:阅作文教师应先熟知卷内选文文段,以免学生抄袭却给了高分。凡抄袭视其字迹工整度酌情给分在10分以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