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新乡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新乡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猎隼等珍稀猛禽喜欢择高而居,在草原地区用衔来的铁丝、木棍等材料在输电塔上筑巢。2016年,国家电网开展“生命鸟巢”项目,在输电塔上的安全区域安装适合不同猛禽居住的人工鸟巢。在青海可可西里,人工鸟巢最初是在竹筐里铺稻草做成的,后来把稻草换成椰棕垫,把竹条改为藤条,并牢牢绑扎在一起. 图1 示意工人安装人工鸟巢的场景。据此完成1 ~3题。
1.草原地区的猎隼选择在输电塔上筑巢的主要原因是
A.躲避大型猛禽 B.利于繁育后代
C.抵御高空强风 D.缺乏高大树木
2.国家电网用人工鸟巢替代自然鸟巢的主要目的是
①保护输电线路 ②保障鸟类繁衍生息 ③降低鸟类筑巢成本 ④扩大鸟类居住空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可可西里地区更换人工鸟巢材料并牢牢绑扎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地表植被稀少 B.大风天气较多
C.地面积雪深厚 D.昼夜温差较大
2025年初,商务部等9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各地陆续加开针对老年客户的银发旅游列车。据统计,2024 年银发旅游列车开行方向集中在新疆、云南、黑龙江等地。据此完成4~6题。
4.增开银发旅游列车可以
①降低老年人的比重 ②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③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④推动老年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影响银发旅游列车开行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高铁线路 B.旅游资源
C.老龄化水平 D.气候条件
6.与普通列车相比,银发旅游列车
A.运行速度较快 B.停靠站点较多
C.开行时间灵活 D.覆盖范围较广
总部位于河南许昌的某大型连锁超市,通过建设中央厨房保障其自有品牌(批发商或零售商自行创立并使用的品牌)商品的供应。2025年,该超市宣布拟选址开设郑州首家分店。据此完成7~8题。
7.该超市建设中央厨房主要是为了
A.降低运输成本 B.扩大生产规模
C.加快资金周转 D.保障产品品质
8.该超市郑州首店选址在郑州高铁东站附近,可能是由于该地
A.地租廉价 B.距总部近
C.人流量大 D.政策支持
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化合物通过湿沉降(如降雨、雪和雾等)和干沉降(如降尘、湍流等)的形式降落到地面或者水体的过程。大气中的氮化合物主要有NH 和NO (氮氧化合物)。NH 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NO 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图2示意我国近海海域氮沉降量的时空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产生NH 较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是
A.施肥 B.灌溉 C.除草 D.除虫
10.下列关于我国近海海域氮湿沉降量时空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海春季比秋季多 B.秋季黄渤海与南海差异大
C.东海夏季比冬季多 D.黄渤海年内变化幅度最大
11.黄渤海海域冬季大气氮沉降量较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氮排放较少 B.对流更旺盛
C.大气降水少 D.浮游生物多
菲尔德斯半岛是乔治王岛上最大的无冰区,也是南极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年平均大风日数约133天,多暴风雪。该半岛地层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图3示意我国某次南极科考土壤采样点分布,采样点地表均有一层棱角状砾石平铺在土壤的表面,细粒物质较少。表1示意菲尔德斯半岛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2~13题。
12.菲尔德斯半岛成为无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纬度相对较低 B.地形相对平坦
C.暖流流经增温 D.降水总量较少
13.采样点表面砾石棱角分明的主要原因是
A.基岩岩性松软 B.物理风化作用强
C.冰川侵蚀时间长 D.海水侵蚀较强烈
图4为2024年2月16日某游客在颐和园十七孔桥拍摄的日出照片。据此完成14~16题。
14.十七孔桥的走向大致是
A.东南——西北 B.西南—东北
C.正东—正西 D.正南—正北
15.影响游客欣赏图示日出景观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天气情况 ②日出方位 ③水域面积 ④观赏位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游客要想再次欣赏到图示日出景观,可选择的最近日期大致是
A.4月28日 B.8月16日
C.10月25日 D.次年2月16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杞柳喜湿,枝条粗细匀称、柔软易弯,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轻便耐用的柳编产品。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蒙(指江淮之间流域地区)盛产水荆(当时把杞柳称为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
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的杞柳种植有千余年历史,柳编历史亦有500多年。黄岗镇凭借柳编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近年来,当地把柳编、剪纸等非遗项目引进学生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并通过社团活动对非遗文化进行推广。图5示意黄岗镇的位置。
(1)分析黄岗镇盛产杞柳的自然原因。(4分)
(2)推测历史上黄岗镇居民把柳条作为编织材料的原因。(4分)
(3)简述非遗文化进课堂对当地柳编产业的积极影响。(4分)
(4)说出黄岗镇为促进柳编产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土壤有机碳是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等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含碳有机物的总称。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碳贮存和释放直接影响全球碳平衡。玛纳斯河流域高海拔山区植被以高山草甸和高山灌木草甸为主,山前丘陵地区以云杉等针叶林为主,平原绿洲区为大面积农田,荒漠区多红柳、梭梭以及少量矮小短命草本植物。图6 示意玛纳斯河流域不同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分布。
(1)简述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4分)
(2)与山区相比,说明玛纳斯河流域平原绿洲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低的主要原因。(4分)
(3)从碳循环角度,分析退耕还林还草缓解气候变暖的原理。(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大同都市区由区域中心城市大同和外围若干个城镇—产业组团组成,位于大同盆地的中心,盆地自外向内依次为山区、黄土丘陵区和冲积平原区。某研学小组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若干研学任务,进行大同都市区水资源利用状况研究。图7示意大同都市区的水系分布。
任务一 调研水库的功能
小组成员发现,当地水库众多,水库在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中发挥重要功能。
(1)说出大同都市区水库的主要作用。(3分)
任务二 设计监测系统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为大同城市供水设计水情监测系统。
(2)说出大同市供水监测系统需要收集的水库水情数据。(3分)
任务三 分析地下水状况
小组成员了解到,该地区地下水丰富,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请解释该地区地下水丰富的自然原因。(6分)
任务四 分析城市供水方案
小组成员查询2024年大同政府文件得知,当地城市供水方案中倡导优先使用地表水。
(4)说明该市倡导优先使用地表水的合理性。(8分)
2025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地理·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 D
2.答案 A
3.答案 B
4.答案 D
5.答案 B
6.答案 C
7.答案 D
8.答案 C
9.答案 A
10.答案 D
11.答案 C
12.答案 A
13.答案 B
14.答案 A
15.答案 B
16.答案C
17.
答案要点 (1)该地多滩涂洼地,杞柳生长空间广阔;地处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适宜杞柳生长。(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原材料丰富、廉价;柳条柔韧,制成品坚固;粗细均匀,易加工;色泽明亮,制成品较美观。(任答其中2点,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传承与创新人才;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潜在市场。(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培育良种,推广生态种植;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文旅融合,打造柳编文化体验园;打造地方品牌,加强品牌宣传与营销;注重柳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任答其中3点,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8.
答案要点 (1)土壤有机碳密度总体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厘米深度范围内山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大,其他区域差异较小;20厘米以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相对稳定;不同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存在差异。(任答其中2点,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平原绿洲地区以农业为主,植被覆盖度较低,覆盖时间较短,土壤有机碳来源较少;农业活动(如翻耕、施肥等)会加速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流失。(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退耕还林还草使植被覆盖度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增多;植物凋落物分解后,土壤有机碳增加,土壤碳库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减弱,气候变暖得到缓解。(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9.
答案要点 (1)防洪;灌溉;生产生活供水;生态补水(补充地下水);水产养殖。(任答其中3点,每点1分,共3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水库水位;水库库存量;水质;入库流量;出库流量。(任答其中3点,每点1分,共3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为盆地地形,利于地下水汇聚;多条河流流经,河水补给地下水;位于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地下水储水空间广阔。(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河流较多,径流量较大;已建有多个水库,供水设施较为完善;便于开展水质监测,保障供水安全;距离黄河近,可以采用跨流域调水的方式补充地表水;可减轻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该地区煤矿多,地下水污染较严重。(任答其中4点,每点2分,共8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