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式(通用版)题型04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式(通用版)题型04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题型04 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演炼
实验探究题是一类旨在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型。以下是一些关于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要点和示例:
1.实验变量、目的判断类∶
命题分析 侧重于实验变量的确定,考查单一变量原则
高频考法 ①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因素 ②影响细菌、真菌的生存条件 ③种子萌发的条件 ④外界条件对蝌蚪发育、鸟卵孵化的影响 ⑤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⑥食品腐败的原因等
注意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分析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设计方法。
(2024·青海·中考真题)豆芽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食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上述记载判断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水、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关,于是选取300粒饱满的绿豆种子,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进行探究。
请分析作答:
(1)若探究“水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两组作为对照。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组种子未萌发,请你改变乙组条件让绿豆种子萌发。
(2)几天后,同学们观察到甲组和丙组的种子大多数都萌发了,并统计得出两组的发芽率相近,由此判断绿豆种子萌发与 无关。少量种子未萌发的自身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即可)
(3)每组实验用100粒绿豆种子,而不用5粒的原因是 。
(4)除以上因素外,你还可以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对绿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答一条即可)
【答案】(1) 甲和乙(或甲、乙) 将干棉絮换成湿棉絮(“加水”或“补充水分”)
(2) 光(或光照) 存储时间过长胚已经死亡;处于休眠期;胚是不完整的;被虫子咬坏的
(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4)温度;空气;无机盐;酸碱度等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分析实验可知,甲乙两组作为对照,变量是水分,可探究“水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若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组种子未萌发,可将干棉絮换成湿棉絮。
(2)甲组和丙组两组作为对照,变量是光,几天后,同学们观察到甲组和丙组的种子大多数都萌发了,并统计得出两组的发芽率相近,由此判断绿豆种子萌发与光无关。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少量种子未萌发的自身原因可能是存储时间过长胚已经死亡;处于休眠期;胚是不完整的;被虫子咬坏的。
(3)每组实验用100粒绿豆种子,而不用5粒,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小实验的误差。
(4)除以上因素外,还可以探究温度:空气;无机盐;酸碱度等因素对绿豆种子的萌发。
2.探究性实验类∶
命题分析 侧重于对对照实验的判断或设计,考查主要涉及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论的分析
高频考法 ①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②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③淀粉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④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⑤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等
注意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变量的判断与控制。
(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1)制订并实施计划:
实验思路:以 为变量,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装置两侧的中央各放5只鼠妇,静置2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共统计10次
(2)实验结果:统计并计算出小组10次数据的 ,发现阴暗处鼠妇数量比明亮处多。
(3)得出结论: 。
(4)实验结束后,如何处理鼠妇? 。
【答案】(1)光
(2)平均值
(3)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4)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详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不透光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盘内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就是设置了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组。
(2)为了减小误差,要统计并计算出小组10次数据的平均值。
(3)结果为阴暗处鼠妇数量比明亮处多,据此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4)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3.验证性实验类∶
命题分析 侧重于考查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实验结论等
高频考法 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过程 ②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③激素的调节作用 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⑤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⑥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⑦探究蚂蚁的通讯 ⑧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注意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
(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在春天,人们播下种子,期盼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观察刚刚长出的玉米苗(见图一),四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见图二)。
(1)这四位同学提出的观点,相当于科学探究作出的假设,其中能够以图一作为依据的有哪些? 。
(2)他们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加以验证。为此,甲和乙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他条件都适宜且相同)。其中,可用于验证乙作出的假设的两个组是 。
条件 组别 光 土壤
1 有光 有土
2 无光 有土
3 有光 无土
(3)丙为验证自己的假设,用同一批玉米种子中,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各10粒进行对照实验,结果完整的种子全部萌发,不完整的有6粒萌发,4粒没有萌发。6粒不完整的种子也能萌发的原因是 。据此,丙应将假设调整为 ,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丁的观点是错误的。玉米种子萌发时,最先萌发的应是 。请根据种子相关结构的功能分析,胚芽不必最先萌发的原因是 。
【答案】(1)甲、乙、丁
(2)1组和3组
(3) 种子的胚完整,且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胚完整的玉米种子才能萌发
(4) 胚根 玉米种子萌发需要的有机物可以从胚乳中获得
【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需在适宜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图一中,可见幼苗在阳光的照射下,从湿润的土壤中长出,图中看不到玉米种子,因此,能够以图一作为依据的有甲、乙、丁。
(2)乙认为,玉米种子的萌发需要土壤,要验证乙的说法,需要设置以土壤为变量的对照实验。题中实验中,1组和3组的变量是土壤,可以验证乙作出的假设。
(3)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6粒不完整的种子也能萌发的原因是种子的胚完整,且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丙应将假设调整为胚完整的玉米种子才能萌发。
(4)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茎和叶的部分。胚芽不必最先萌发的原因是玉米种子萌发需要的有机物可以从胚乳中获得。
答|题|技|巧
类型一: 实验变量、 目的判断类 1、审题:通读题干,明确实验背景、实验探究问题。 2、定变量: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确定实验的变量。 3、析过程:梳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过程。 4、得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类型二: 探究性实验类 1、审目的:根据实验目的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2、作假设:提出一种可能得实验结果。 3、设对照:根据条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4、做实验:取材分组、材料处理、观察记录、谨记重复原则。 5、得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得出结论。
类型三: 验证性实验类 1、细审题:明确实验目的,验证什么生物学现象或原理,确定实验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 2、抓关键:读懂题目呈现的实验步骤、数据及图表,抓关键信息,并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3、明方向:明确具体的考查方向,目的、材料、原理、装置、步骤、原则、现象、结论、原因分析等。 4、精作答:精准作答,尽可能使用专业术语或书本中的原话。
1.(2024·宁夏·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并制作了四个大小相同的简易生态瓶,分别编号为A、B、C、D,每个生态瓶各加入等量的清水,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观察小鱼的生存时间,记录结果如下。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实验条件 A B C D
实验图示
实验处理 不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黑暗
生存时间 3天 12天 27天 2天
(1)实验中每个生态瓶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其目的是 。
(2)A瓶与B瓶相比,B瓶中小鱼生存的时间更长,是因为B瓶中的水藻通过 作用,为小鱼的呼吸提供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与其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有 (答出一点即可)。
(3)请写出C瓶中包含的食物链 。C瓶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C瓶中的生物种类 ,自我调节能力 。
(4)根据实验结果,要延长D瓶中小鱼的生存时间,应将D瓶放置在 处。
(5)如果将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 ?
【答案】(1)保持单一变量
(2) 光合 有机物和氧气 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有黏液/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呈流线型
(3) 水藻→小鱼 少 弱
(4)光照
(5)河泥对小鱼的生存时间有影响吗?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出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探究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除探究条件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中每个生态瓶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其目的是保持单一变量。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因此,A瓶与B瓶相比,B瓶中小鱼生存的时间更长,是因为B瓶中的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的呼吸提供有机物和氧气。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水的阻力。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C瓶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水藻→小鱼。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弱;因此,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C瓶中的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弱。
(4)C瓶与D瓶比较,实验变量是光照,C瓶小鱼存活时间长,D瓶中小鱼存活时间短,说明C瓶氧气比D瓶多,由此可以推断多的氧气是C瓶内的水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因此,根据实验结果,要延长D瓶中小鱼的生存时间,应将D瓶放置在光照处。
(5)B和C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B装置中没有河泥,D装置中有河泥,因此,提出的探究问题是:河泥对小鱼生存时间有影响吗?
2.(2024·山西·中考真题)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太空水族箱”也随之“入住”中国空间站,激发了同学们制作生态瓶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展了以下实践和探究活动。
(1)小青组选择玻璃瓶、金鱼藻、6条小鱼、塘泥等制作了水生生态瓶(如下图),其中金鱼藻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 和部分有机物;小鱼扮演的角色是 ,其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和 可作为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请根据评价标准对小青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
①容器无色透明; ②生态瓶内成分齐全; ③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适当; ④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 …… 优点: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生态瓶中生物的影响,同学们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水温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下图为小芸组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结论是 。
【探究二】水温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
(4)下表是小华组的实验结果。
组别 小鱼数量(条) 水温(℃) 呼吸频率(次/分钟)
第一次平均值 第二次平均值 第三次平均值 平均值
1 3 15 32 32 32 32
2 3 20 61 60 59 60
3 3 25 118 113 116 116
4 3 30 192 185 184 187
该实验中,数据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本实验的结论是 。
受以上两组同学实验的启发,小青组计划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 对生态瓶中小鱼的影响。
【答案】(1) 氧/氧气/O2 消费者 二氧化碳/CO2
(2)容器无色透明/生态瓶内成分齐全/生态瓶内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态瓶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任答其一即可)
(3) 水温 水温对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先增强后减弱
(4) 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结果更准确(任答其一即可) 水温对小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水温越高,小鱼的呼吸频率越快光照强度(合理即可) 光照强度(合理即可)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在生态瓶中,金鱼藻作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这些氧气和有机物为小鱼(消费者)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同时,小鱼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这些物质又是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金鱼藻为小鱼提供氧气和部分有机物;小鱼扮演消费者角色,其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可作为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原料。
(2)根据表格中的评价标准可知:优点1:容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生态瓶内的生物活动和物质循环。优点2:生态瓶内成分齐全,包括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小鱼)和分解者(塘泥中的微生物),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优点3: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适当,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优点4: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既不会过于拥挤也不会造成空间浪费。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水温,因变量是金鱼藻光合作用的速率。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30℃以内),随着水温升高,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量增加,30℃到40℃内,随水温升高,每分钟气泡产生数目减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先增强后减弱。
(4)该实验中,数据取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水温的升高,小鱼的呼吸频率也增加,因此本实验的结论是水温越高,小鱼的呼吸频率越快。受以上两组同学实验的启发,小青组计划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对生态瓶中小鱼的影响。光照强度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数量。因此,探究光照强度对生态瓶中小鱼的影响,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3.(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西红柿口感好且营养价值高,从幼苗生长到果实成熟的周期短,易于管理。生物兴趣小组到校园植物温室,开展了西红柿种植实践活动。
(1)在西红柿生长过程中,同学们适时施肥的目的是 ;到了开花季节,他们在温室里放养蜜蜂,原因是 。
(2)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测量并绘制了叶片两天内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图(图一)。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有机物积累量增加的原因是 。
(3)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西红柿果肉细胞,并绘制了图二所示的结构模式图。西红柿果肉细胞里红色的色素位于 (填数字)中。西红柿口感好,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 (填数字)中的遗传物质决定。
(4)他们发现,有的西红柿果实上有灰白色的霉斑。经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西红柿灰霉菌引起的病害,果实表面会逐渐腐烂变软。向科研人员请教后,他们进行西红柿灰霉菌防治措施的实验探究。过程如下,请补充完善。
①选材:选取大小、成熟度相似且果皮无损伤的150个同种西红柿;灰霉菌孢子悬浮液;次氯酸水溶液。
②浸液:将洗净的番茄浸入到一定浓度的 中。
③分组:将浸液后的西红柿随机均分成5组,分别置于清水和不同浓度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浸泡5分钟,取出后晾干。
④观察:将处理的果实置于隔离的、条件适宜的仓储柜中,观察并统计发病情况,直至其中一组全部腐烂。
⑤进行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防治效率(%)
A组 清水 0(全腐烂)
B组 1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60.32%
C组 2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76.28%
D组 4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83.92%
E组 8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83.92%
说明:防治效率(%)=(清水组发病率-处理组发病率)/清水组发病率×100%
(5)在日常生活中,要延长西红柿的保存时间,你认为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条)。
【答案】(1) 为西红柿生长提供无机盐 蜜蜂可以帮助西红柿传粉
(2)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3) ③ ④
(4) 灰霉菌孢子悬浮液 在一定范围内,次氯酸水溶液浓度越高,对西红柿灰霉菌的防治效率越高,当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防治效率不再提高
(5)低温保存(或放在通风处等合理答案均可)
【分析】图一:AB(第一天6点-18点)和CD(第二天6点-18点)有机物积累量上升,且D点比B点有机物积累量多 ;BC段有机物积累量下降,图二: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液泡、④细胞核、⑤细胞质。
【详解】(1)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适时施肥可以为西红柿生长提供无机盐。开花季节放养蜜蜂可以帮助西红柿传粉,提高结实率。
(2)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有机物积累量增加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在白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积累;在夜晚,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积累量下降。
(3)③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色素等。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西红柿口感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4)实验是探究次氯酸水溶液对西红柿灰霉菌的防治效果,所以应将洗净的番茄浸入到灰霉菌孢子悬浮液中。分析实验数据可知,随着次氯酸水溶液浓度的增加,防治效率提高,当浓度达到40 毫克/ 升和80 毫克 / 升时,防治效率相同,说明次氯酸水溶液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对西红柿灰霉菌的防治效率越高,当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防治效率不再提高。
(5)在日常生活中,要延长西红柿的保存时间,可以采取低温保存、放在通风处等措施。低温可以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通风处可以保持空气流通,降低湿度,减少细菌滋生。
4.(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带了斑马鱼、金鱼藻两种特殊生物到太空,这两种生物被养殖在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模块中,其模式图如下所示。请分析回答:
(1)构成斑马鱼和金鱼藻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 ,但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看,斑马鱼具有而金鱼藻不具有的层次是 。
(2)虽然目前该生态系统还不能完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自给自足(如斑马鱼的食物只由投喂系统提供),但斑马鱼和金鱼藻两种生物却能在部分物质上互为补给,图中①和②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
(3)为使“照明系统”能符合要求,以确保该生态系统能在空间站长期运行,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说明: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能滤过不同颜色的光,NaHCO3溶液能提供二氧化碳。)
①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②若要探究金鱼藻的呼吸作用,需要对装置进行的调整是 。
【答案】(1) 细胞 系统
(2)氧气、二氧化碳
(3) 不同颜色的光会影响金鱼藻产生氧气的量吗?/那中颜色的光会使金鱼藻产生更多的氧气? 把金鱼藻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详解】(1)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可见,构成斑马鱼和金鱼藻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斑马鱼具有而金鱼藻不具有的层次是系统。
(2)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可见,斑马鱼是动物,能够进行呼吸作用,而金鱼藻是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能在部分物质上互为补给,图中①和②分别代表的物质是氧气、二氧化碳。
(3)①结合题图可知,本实验的变量是单色光,观测指标是氧气浓度。所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不同颜色的光会影响金鱼藻产生氧气的量吗?(或那中颜色的光会使金鱼藻产生更多的氧气?)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当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掩盖植物进行的呼吸作用。所以,若要探究金鱼藻的呼吸作用,需要对装置进行的调整是把金鱼藻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
5.(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生物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了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项目学习任务。
【收集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无机盐,氮是其中之一。
【探究实践】将等量小石子分别放入20只容器,在20只容器中各栽入一株生长状况相似的青椒苗,并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加入完全营养液(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乙组加入缺氮营养液(含除氮以外的其他各种营养),光照和温度等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1)为保证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前还应该_________(填字母)。
A.各组都加入肥沃土壤浸出液
B.清洗小石子,去除原来含有的各种无机盐
(2)学习小组的同学每隔三天观察并记录每组植株总质量的变化情况,绘制成下图,该图说明氮肥对植物的生长有 作用。
(3)实验中每组选择10株青椒苗,而不是1株的原因是 。
【拓展应用】日前,中国科学家在新疆沙漠温室成功试种快速繁育水稻。
(4)科研团队采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液的成分 (选填“相同”或“不同”)。
(5)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提供合适的营养,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填字母)。
①多光谱LED光源精准补光②温控干预技术增加昼夜温差③减少二氧化碳浓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答案】(1)B
(2)促进
(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4)不同
(5)A
【分析】(1)实验中要保证单一变量,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实验中样本数量过少容易出现偶然性,样本数量多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详解】(1)A.如果各组都加入肥沃土壤浸出液,会引入其他未知的变量,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
B.为保证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前应该清洗小石子,去除原来含有的各种无机盐,以保证乙组只缺少氮这一变量,B正确。
故选B。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组加入完全营养液的青椒苗生长情况明显好于乙组加入缺氮营养液的青椒苗,说明氮肥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3)实验中每组选择10株青椒苗,而不是1株,是为了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如果只选择1株青椒苗,可能由于这株青椒苗自身的特殊情况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4)科研团队采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对营养的需求不同,所以营养液的成分不同。
(5) 为了提高产量,多光谱LED光源精准补光可以为水稻提供更合适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温控干预技术增加昼夜温差,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夜晚温度低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①②正确。减少二氧化碳浓度会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不利于提高产量,③错误。
BC错误,A正确。
故选A。
6.(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为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取新鲜的菠菜叶,用直径为8mm的打孔器打出圆形小叶片(避开大的叶脉,如图1),将圆形小叶片置于注射器内,用橡皮塞封住针孔(如图2),快速多次抽拉活塞,排出叶片内原有的气体,放入黑暗处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备用。再按照下表进行实验操作:
序号 操作步骤 烧杯1 烧杯2 烧杯3 烧杯4 烧杯5
① 加入100mL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为叶片提 供二氧化碳) 蒸馏水 0.5%的碳酸氢钠溶液 1.5%的碳酸氢钠溶液 2.5%的碳酸氢钠溶液 3.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② 放入圆形小叶片 20个 20个 20个 20个 20个
③ 将烧杯1-5等距离摆放在LED灯周围(如图3),照射8min,观察并记录圆形小叶片浮起的数量
④ 重复步骤①-③三次,计算平均值 0个 4个 18个 20个 9个
(1)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
(2)实验中,烧杯底部圆形小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 。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该实验过程中减小误差的操作有 。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5)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对实验结果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浓度为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圆形小叶片上浮的个数反而减少了呢?”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组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如图4),由此推测,圆形小叶片上浮个数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二氧化碳浓度
(2)氧气
(3)圆形小叶片数量相等,重复实验次数等
(4)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强度越强;但超过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会下降。
(5)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导致产生的氧气减少
【分析】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酸氢钠溶液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5个烧杯中盛有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可见,本实验变量就是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
(2)小圆形叶片经光照后能上浮,是因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附着在叶片上,从而增大了叶片的浮力,而叶片的重力增量极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叶片上浮。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严格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多次重复实验,减小实验误差,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实验条件均相同,如圆形小叶片数量相等,重复实验次数等。
(4)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的增加(即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也在增强;但当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光合作用强度却开始下降。因此,本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强度越强;但超过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会下降。
(5)碳酸氢钠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减少气体交换,进而影响了光合作用强度。
7.(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政府郑重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排放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金鱼藻和 BTB溶液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BTB 溶液可以检测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随二氧化碳浓度升高,BTB 溶液由蓝绿色变成黄色。
(1)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本实验设置的变量是 ,为控制单一变量,对甲、乙装置内金鱼藻的要求是 、 基本一致。
(2)实验一: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实验装置放到暗处一昼夜,BTB溶液由蓝绿色变成黄色的锥形瓶是 ,说明该锥形瓶内的金鱼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 ,产生的场所是细胞中的 。
(3)实验二:将暗处理后的实验装置放到光下照射数小时后, BTB 溶液由黄色变成蓝绿色的锥形瓶是 ,原因是 。
(4)根据实验分析,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可以做什么 (答出两点)
【答案】(1) 光(光照) 数量、大小(形状,形态) 生长状况(生理状况)
(2) 甲乙 二氧化碳 线粒体
(3) 甲 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导致甲瓶内二氧化碳减少
(4)植树造林,节约纸张,绿色出行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分析实验可知,本实验设置的变量是光,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为控制单一变量,对甲、乙装置内金鱼藻的要求是数量、大小、形状等基本一致。 
(2)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实验装置放到暗处一昼夜,在黑暗处金鱼藻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BTB溶液由蓝绿色变成黄色的锥形瓶是甲和乙,说明该锥形瓶内的金鱼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中。
(3)将暗处理后的实验装置放到光下照射数小时后, BTB 溶液由黄色变成蓝绿色的锥形瓶是甲,原因是在光照下,甲中的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导致甲瓶内二氧化碳减少。
(4)碳中和是指碳的吸收量和碳的释放量相等,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多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低碳出行、随手关灯等。
8.(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完成如下操作步骤:
(1)步骤一:实验前先将两盆长势相似的植物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目的是通过 作用,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
(2)步骤二:设置装置一、装置二的目的是形成 。
(3)步骤三:用酒精脱色后,叶片变成 色。
(4)步骤四:滴加碘液后,叶片A变蓝,叶片B 。可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是 。
【答案】(1)呼吸
(2)对照实验
(3)黄白
(4) 不变蓝 二氧化碳/CO2
【分析】(1)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观察实验装置可知,该生物兴趣小组是想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详解】(1)先将两盆长势相似的桑树苗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以免对实验的干扰。
(2)两套装置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形成了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设置装置一、装置二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
(3)脱色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4)滴加碘液后,A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所以滴加碘液后变蓝,B内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不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可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9.(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下面是探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三套实验装置(甲装置瓶中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和丙装置中A瓶内都装有萌发的种子,B瓶内都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装置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 。
(2)乙装置中A瓶内的温度计示数升高,B瓶内的温度计示数不变。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 。
(3)丙装置中A瓶中燃烧的蜡烛立刻熄灭,B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说明A瓶中 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答案】(1)二氧化碳/CO2
(2)能量/热量
(3)氧/氧气/O2
【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详解】(1)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甲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加强,煮熟的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乙装置中A瓶内的温度计示数升高,B瓶内的温度计示数不变,说明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3)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A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B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A的多,因此蜡烛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10.(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培养皿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1)上述实验的目的是 。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A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
(3)该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他选取了两套一样的A装置,首先应将两套装置置于 (填“光照”或“黑暗”)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让植物只进行 ,以此来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 。
【答案】(1)探究二氧化碳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2) 慢 缺乏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快 A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高,植物光合作用强
(3) 黑暗 呼吸作用 淀粉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详解】(1)分析实验设置可知,B 装置密封,且培养皿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而C装置密封,且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蒸馏水不吸收二氧化碳,C装置中含有二氧化碳,因此,该实验的变量为二氧化碳含量,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2)由小问1分析可知,由于B 装置没有二氧化碳,幼苗缺乏原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C装置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B装置中的幼苗生长比C装置中幼苗的生长慢;A装置不密封,二氧化碳可以从外界进入,二氧化碳含量高,光合作用强,因此A装置中幼苗的生长比C装置中幼苗的生长快。
(3)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生成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实验中选取了两套一样的A装置,将两套一样的A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以此来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因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进行呼吸作用,而在黑暗环境中,光合作用停止,植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叶片中的有机物淀粉。
11.(2024·福建·中考真题)建立月球基地、开发月球资源是人类深空探测的重要内容。为实现在月球基地“种菜”,科学家做了大量探索和实验。
实验一:科研团队利用月壤进行植物栽培实验
Ⅰ.材料、装置:不同批次的真实月壤A、B、C,模拟月壤(模拟真实月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火山灰);底面积仅为1cm2的圆柱容器(如右图)。
Ⅱ.过程、结果:将等量的拟南芥种子分别播种在真实月壤A、B、C和模拟月壤中。通过测量叶尖最宽展距,了解拟南芥生长状况。每组实验重复4次。
(1)由于真实月壤样本数量少,实验中节约用量的做法是 。
(2)绘制曲线应采用每组数据的 ,目的是减小误差。
(3)研究发现,各组拟南芥种子萌发率都是100%,且幼苗初始阶段生长状况相近。一段时间后,真实月壤中拟南芥的生长状况较差(如下图),据图分析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
真实月壤中可种出植物,但生长不良,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肥力不足。由于真实月壤稀缺,科研团队尝试用模拟月壤进行改良实验。
实验二:科研团队利用固氮蓝藻开展模拟月壤氮含量的改良实验
Ⅰ.过程:称取适量的模拟月壤于三角瓶中,加入无氮培养基,无菌处理后分别接种固氮蓝藻A和B,并设置对照组,置于适宜的环境进行培养,重复3次。
Ⅱ.结果:测定为期50天的各组模拟月壤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如下图)。
(4)对照组应设置为 。
(5)分析曲线,得出结论: 。
(6)运用实验二的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探究的是: 。
【答案】(1)选用底面积仅为1cm2的圆柱容器
(2)平均值
(3)三组真实月壤中的拟南芥叶尖最宽展距均小于模拟月壤中的拟南芥叶尖最宽展距
(4)不接种固氮蓝藻
(5)两种固氮蓝藻(或固氮蓝藻A和B)都能提高模拟月壤的氮含量,且固氮蓝藻A的效果更好
(6)改良后的模拟月壤中植物的栽培效果或固氮蓝藻A、B改良真实月壤的效果或改良模拟月壤时,固氮蓝藻A、B的用量或固氮蓝藻A改良模拟月壤磷含量(或其他无机盐)的效果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分析实验可知,由于真实月壤样本数量少,为了实验中节约用量,做法是选取底面积仅为1cm2的圆柱容器。
(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绘制曲线应采用每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减小误差。
(3)据图分析,三组真实月壤中的拟南芥叶尖最宽展距均小于模拟月壤中的拟南芥叶尖最宽展距。
(4)分析实验二可知,称取适量的模拟月壤于三角瓶中,加入无氮培养基,无菌处理后分别接种固氮蓝藻A和B,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应设置为不接种固氮蓝藻,这样才能形成对照实验。
(5)分析曲线可知,两种固氮蓝藻(或固氮蓝藻A和B)都能提高模拟月壤的氮含量,且固氮蓝藻A的效果更好。
(6)运用实验二的研究结果可知,可进一步探究改良后的模拟月壤中植物的栽培效果或固氮蓝藻A、B改良真实月壤的效果或改良模拟月壤时,固氮蓝藻A、B的用量或固氮蓝藻A改良模拟月壤磷含量(或其他无机盐)的效果。
12.(2024·湖南·中考真题)农田长期耕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单纯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这些都会影响稻谷产量。为探究可持续耕种模式,研究者引入紫云英与水稻轮作模式,研究结果如下。请回答问题:
组别 数据项目 甲组 (不施化肥) 乙组 (单施全量化肥) 丙组 (紫云英还田) 丁组 (紫云英还田并施80%全量化肥)
土壤舍氮量 ▲ +9.52% +18.25% +15.87%
土壤总孔隙度 未测量 ▲ +9.33% +15.34%
稻谷产量 ▲ +16.01% +9.68% +18.72%
注:“▲”表示基准值,“+”表示相对基准值的增量
(1)紫云英是豆科植物,在稻谷秋收后播种,来年春季盛花期时将其翻耕用作绿肥(紫云英还田)。紫云英、水稻同属于 (填“裸子”或“被子”)植物。根瘤菌与紫云英共生,能增加土壤含 无机盐的量。
(2)据表可知,与乙组相比,丙和丁两组的土壤总孔隙度都增加,说明紫云英还田能够 (填“加重”或“减轻”)因单施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程度。丙和丁两组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其中丁组稻谷产量最高。
(3)研究者认为丁组为最优方案,写出两条理由 。
(4)为了更好地储存稻谷,请从减少有机物消耗的角度,给出两个建议 。
【答案】(1) 被子 氮
(2) 减轻 是否施用80%的全量化肥
(3)丁组方案土壤总空隙度最大,促进农作物根的呼吸作用。丁组方案农作物产量最高。
(4)稻谷晒干保存稻谷;低温保存稻谷;低氧环境保存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紫云英和水稻都有花、果实和种子,所以它们都是被子植物。根瘤菌与紫云英共生,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无机盐,因此能增加土壤中含氮无机盐的量。
(2)根据表格数据,与乙组相比,丙和丁两组的土壤总孔隙度都增加,这表明紫云英还田能够减轻因单施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程度。丙和丁两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区别是是否施加80%全量化肥,其他条件均一样,因此,其变量是是否施用80%的全量化肥。在这两组中,丁组的稻谷产量最高。
(3)研究者认为丁组为最优方案,其理由有两条:一是紫云英还田并适量施化肥能增加土壤含氮量和土壤总孔隙度,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透气性;二是稻谷产量高。
(4)为了更好地储存稻谷,从减少有机物消耗的角度,可以给出两个建议:一是低温储存,因为低温可以抑制呼吸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二是低氧储存,低氧可以抑制细胞有氧呼吸,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13.(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某同学尝试探究不同因素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选取同一植物大小一致、叶片数量相同的三根枝条,分别标记为A、B、C。枝条A、B保留全部叶片,枝条C摘除全部叶片,分别插入三个大小相同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将这三个装置同时放在下图所示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量筒液面的变化。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A枝条可以和 枝条形成对照实验,探究 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2)为了确保量筒中水分的减少是被植物吸收的,该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理由是 。
(3)一段时间后,如果液面下降最多的是插有B枝条的量筒,则实验结论是: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的 进行;温度升高,蒸腾作用 。
(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请你提出一条有利于树木移栽的措施: 。
【答案】(1) B 温度
(2) 在每个量筒中滴加油滴,让油滴铺满水面。 油滴能防止量筒内水分的蒸发
(3) 叶片(或叶) 增强(或增加)
(4)移栽时去掉部分枝叶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
【详解】(1)A、B两枝条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2)为了确保量筒中水分的减少是被植物吸收的,应该在每个量筒中滴加油滴,让油滴铺满水面,这样可以防止量筒内水分的蒸发,保证量筒内减少的水分是通过植物体的蒸腾作用散失的。
(3)A、B两枝条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B、C两枝条是以叶的有无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是什么。一段时间后,如果液面下降最多的是插有B枝条的量筒,则实验结论是: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的叶进行;温度升高,蒸腾作用增强。
(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为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对移栽植物可以去掉部分枝叶。
14.(2024·云南·中考真题)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动力来自蒸腾作用产生的向上拉力,兴趣小组为了将这种向上的拉力演示出来,设计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连接处均密封。回答下列问题。
(1)将A、B两组装置同时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A装置U形管中两端液面基本保持不变,B装置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上升右边下降,导致B装置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该实验也可说明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2)为进一步探究大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对植物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该兴趣小组利用B装置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组别 条件 时间/min
1 ? 10
2 室内+加湿器 10
3 室内+电吹风吹自然风 10
4 室内+电吹风吹热风 10
①表中1组“?”处的条件应是 。
②通过 两组对照,可探究气流速度对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
【答案】(1) 蒸腾作用使试管内的水分散失,试管内的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 叶
(2) 室内 1、3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的原则是保持单一变量,即对照实验只有要研究的条件这一个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2)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
【详解】(1)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中。B装置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蒸腾作用使试管内的水分散失,试管内的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A、B两组装置的变量是叶片,结果A装置U形管中两端液面基本保持不变,B装置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上升右边下降,说明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为排除其他因素干扰,保证实验结果只是由于探究的条件这一实验变量引起的,需要设置一组为正常的条件作为对照来观察,如果这组实验的结果正常,说明其他的影响因素没有问题,这组用来对照的组称为对照组。表中1组是对照组,“?”处的条件应是室内。1、3组的变量是气流速度,可探究气流速度对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
15.(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图装置开展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①距离60W的灯泡30cm、20cm、10cm处,分别安放一个相同的装置(如图一),并标记A组、B组、C组。
②向三组装置内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和清水。
③晚上,打开灯泡的开关,观察并记录试管中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绘制成柱形图(如图二)。
(1)实验中气泡内气体是 ,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表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的目的是 。
(5)根据实验分析,遇到阴天时可通过适当 以保产增产。
(6)若继续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兴趣小组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D组,你认为D组应该如何设置? 。
【答案】(1) 氧气 强
(2)光照强度
(3)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有影响,光照越强,光合作用强度越强
(4)减小误差
(5)增强光照强度
(6)D组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主要是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若光照过强,气孔会关闭,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详解】(1)在光下金鱼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实验中气泡内气体是氧气,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表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强。
(2)分析实验可知,距离60W的灯泡30cm、20cm、10cm处,分别安放一个相同的装置,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
(3)根据图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有影响,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强。
(4)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根据实验分析,农业生产中,遇到阴天时可通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以保产增产。
(6)若继续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应该设置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若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增加D组,D组应该放到黑暗的环境中。
16.(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为了验证小鼠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1:将活小鼠放在玻璃板上,用透明玻璃钟罩盖好。然后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和玻璃板之间的缝隙。
步骤2:除去钟罩中的二氧化碳后,迅速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连接实验装置(氢氧化钠溶液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观察并记录锥形瓶乙和丙中石灰水的情况。
步骤3:启动抽气泵,让空气在实验装置中按上图所示方向流动,一段时间后,记录锥形瓶乙和丙中石灰水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在锥形瓶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设置锥形瓶乙的目的是 。设置锥形瓶丙的目的是 。
(2)如果实验正常进行,且能达到实验目的,请补充完善下表中①②处的实验结果: 、 。
锥形瓶 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前 实验后
乙 澄清 ①
丙 澄清 ②
(3)若要利用该实验装置验证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也能产生二氧化碳,除将活小鼠替换为活的植物外,还需要对该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是 ,改进的目的是 。
(4)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确保实验安全,请提出一条保证实验安全的措施: 。
【答案】(1)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检验进入钟罩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验证小鼠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2) ①澄清 ②浑浊
(3) 对钟罩遮光 避免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
(4)戴橡胶手套/戴口罩
【分析】图中甲瓶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乙瓶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进入乙瓶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活的小鼠在钟罩内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丙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验证活小鼠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详解】(1)为保证该实验变量唯一,所以进入玻璃钟罩内的气体不能含有二氧化碳,该实验在锥形瓶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进入甲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设置锥形瓶乙的目的是检验甲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将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如果没有全部吸收,那么气体进入乙瓶内石灰水会变浑浊;丙内也是澄清石灰水,如果活小鼠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丙瓶内石灰水会变浑浊,设置锥形瓶丙的目的是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如果实验正常进行,且能达到实验目的,进入乙瓶的气体不含二氧化碳,进入丙瓶的气体含有较多二氧化碳,所以①处为澄清,②处为浑浊。
(3)因为植物在光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要利用该实验装置验证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也能产生二氧化碳,除将活小鼠替换为活的植物外,还需要对该实验装置进行遮光处理,防止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
(4)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腐蚀性很强,石灰水也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所以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安全防护,如戴橡胶手套、戴口罩等,分装液体时不能让液体溅出。
17.(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老师带领项目小组制作了眼球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用以演示眼球的成像过程。
装置说明
①光源、水透镜、光屏均可移动;
②推拉注射器可改变水透镜的曲度;
③显微镜光圈的大小可调节。
(1)模型中, 模拟眼球的晶状体, 模拟眼球的视网膜。
(2)若在光屏上形成的物像较暗,可将光圈 ,使物像更明亮。
(3)项目小组的同学用该装置探究人体如何通过晶状体曲度调节看清远近的物体。他移动水透镜并记录光源与水透镜的距离,随后推拉注射器使物像清晰,记录水透镜的曲度变化。该操作过程是否严谨?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1) 水透镜 光屏
(2)调大
(3)不严谨,正常眼的眼球前后径不会发生改变,但该操作改变了水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或该操作在改变光源与水透镜的距离的同时改变了水透镜与光屏的距离,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该模型中显微镜光圈模拟眼球中的瞳孔,注射器通过推拉模拟睫状体,水透镜模拟晶状体,光屏模拟视网膜。
【详解】(1)在眼球的结构中,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类似照相机的镜头,可见,水透镜模拟晶状体。
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眼球中的视网膜,为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侧,是物像形成的部位。可见,光屏模拟形成物像的视网膜。
(2)光圈模拟眼球中的瞳孔,能够控制进光量,当光屏上的物像较暗的时候,可以将光圈调大,增加进光量反之调小光圈。
(3)不严谨,正常眼的眼球前后径不会发生改变,但该操作改变了水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或该操作在改变光源与水透镜的距离的同时改变了水透镜与光屏的距离,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18.(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阿卡波糖是国外开发的口服降糖药,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同类型新药,科研人员研究了植物来源的两种药品生物碱(NB)和黄酮(CH)对餐后血糖高峰的影响。为此,利用生理状况相同的若干小鼠和有关试剂进行实验,将等量且适量溶于生理盐水的物质同时灌胃(用灌胃器将溶液由口直接注入到胃中)各组小鼠后,在不同时间检测其血糖值,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每组10只) 处理方式(灌胃) 处理后不同时间的血糖值(mmol/L)
0分钟 30分钟 60分钟 120分钟
1 生理盐水+淀粉 4.37 11.03 7.88 5.04
2 生理盐水+淀粉+NB 4.19 7.50 6.82 5.20
3 生理盐水+淀粉+CH 4.24 7.28 7.20 5.12
4 生理盐水+淀粉+NB+CH 4.36 6.11 5.49 5.03
(1)灌胃小鼠后,淀粉在其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为 ,该物质由小肠肠腔经过以下部位形成餐后血糖,将这些部位按正确路径排序: (填字母)。
A.血液 B.毛细血管壁细胞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2)第2、3组与第1组相比,可得出的结论是: 。再将第 组与第 组相比,可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是:NB和CH二者共同使用比单独使用降低餐后血糖高峰的效果更好。
(3)科研人员为研究生物碱(NB)和黄酮(CH)能否代替阿卡波糖治疗糖尿病,还做了一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思路为:将等量且适量溶于生理盐水的 灌胃10只与上述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后,在相应的时间检测其血糖值。
【答案】(1) 葡萄糖 CBA
(2) 生物碱(NB)和黄酮(CH)能降低餐后血糖高峰值 2、3 4
(3)阿卡波糖
【分析】(1)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详解】(1)糖类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因此,灌胃小鼠后,淀粉在其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该物质由小肠肠腔经过以下部位形成餐后血糖,将这些部位按正确路径排序: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B毛细血管壁细胞,A血液。
(2)1、2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NB;1和3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CH;除变量不同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生物碱(NB)和黄酮(CH)能降低餐后血糖高峰值。2、3组和4组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NB+CH,其他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分析数据比较可知,NB和CH二者共同使用比单独使用降低餐后血糖高峰的效果更好。
(3)科研人员为研究生物碱(NB)和黄酮(CH)能否代替阿卡波糖治疗糖尿病,实验的变量是添加不同的药物,其他的条件保持相同,所以将等量且适量溶于生理盐水的阿卡波糖灌胃10只与上述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后,在相应的时间检测其血糖值。
19.(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某班同学为了测定食物中的能量,选择核桃仁、花生仁、黄豆和大米进行探究,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此回答:
食物名称 核桃仁 花生仁 黄豆 大米
质量/克 20 20 20 ①
水/毫升 50 50 50 50
温度上升/℃ 30 22 14 13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四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 。
(3)实验中,食物被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的灰烬是 。
(4)表格中,①应该为 克。
(5)因为实验过程中有能量损失,所以实验测定的能量比食物实际含有的能量 (填“高”或“低”)。
【答案】(1)哪种食物含有的能量多
(2)核桃仁
(3)无机盐
(4)20
(5)低
【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
【详解】(1)根据题意:某班同学为了了解核桃仁、花生仁、黄豆和大米中谁含有的能量多,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哪种食物含有的能量多?
(2)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四种食物燃烧后,使水温上升最多的是核桃仁,因此,核桃仁里含能量最多。
(3)有机物一般分子大,含碳,能燃烧。实验中,食物被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的灰烬是无机盐。
(4)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表格中,①应该为20克。
(5)因为实验过程中通常有能量损失,所以实验测定的能量比食物实际所含能量低。
20.(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酸奶因其独特的风味及丰富的营养备受同学们喜爱。下表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的实验过程。请作答:
编号 实验流程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实验步骤 一 将1000毫升新鲜牛奶倒入洁净烧杯中,加适量蔗糖煮沸,将编号为1号、2号、3号的三只同样广口瓶清洗干净,用水加热煮沸5分钟
二 将煮沸后的牛奶冷却至40℃,加入200毫升新鲜酸奶搅拌后,用PH试纸测定酸碱度,然后均匀分装到3个广口瓶中
三 盖上瓶盖 盖上瓶盖 不盖瓶盖
5℃、放置8h 35℃、放置8h 35℃、放置8h四
四 用pH试纸再次测定酸碱度
实验结果 pH值无变化 pH值降低 pH值无变化
实验结论 ?
(1)制作酸奶时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它能够利用葡萄糖通过 生成乳酸。
(2)探究过程中设计了 组对照实验,控制的变量分别是 。
(3)实验结果为2号瓶成功获得酸奶,1号和3号瓶没有成功,则得出的结论是 。
(4)超市中各制式酸奶琳琅满目,口味各不相同,有的偏酸,有的偏甜。如何控制酸奶的酸度呢?为解决这个困扰,同学们分别以温度、时间为变量进行了实验探究,数据结果见下图(说明:溶液显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
①通过分析图中数据,你认同的结论是 。
a.一定范围内,相同温度下,发酵时间越长酸度越高
b.发酵时间相同,温度越高酸度越高
c.图中所给温度中,40℃时发酵效果最佳
②实验中发酵温度时,pH值保持不变的原因是 。
【答案】(1)无氧呼吸
(2) 2 温度、空气
(3)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酸奶的形成,空气抑制酸奶的形成
(4) c 温度过高,杀死乳酸菌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实验器材进行加热处理可以杀灭杂菌,防止杂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温度过高会杀死乳酸菌,影响酸奶的制作。
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能够利用葡萄糖生成乳酸。
【详解】(1)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发酵。乳酸菌发酵的原料是葡萄糖,通过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2)1号瓶和2号瓶对照变量是温度,1号瓶放置于5℃的环境中,2号瓶放置于30℃的环境中。2号瓶和3号瓶对照变量是空气,2号瓶密封,3号瓶不盖瓶盖,结果2号瓶成功获得酸奶,3号瓶没有成功。故探究过程中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空气。
(3)1号瓶和2号瓶对照变量是温度,1号瓶放置于5℃的环境中,2号瓶放置于30℃的环境中。若最终只在2号瓶中成功获得酸奶,则说明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酸奶的形成。2号瓶和3号瓶对照,2号瓶密封,3号瓶不盖瓶盖,结果2号瓶成功获得酸奶,3号瓶没有成功,可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抑制酸奶的形成,因为乳酸菌是厌氧菌。
(4)a.一定范围内,60℃下,Ph不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
b.据图分析,在发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50℃时的Ph小于30℃的Ph,Ph越小酸性越强,故温度越低酸度越高,b错误。
c.据图分析,发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40℃的Ph值最小,酸度最高,发酵效果最佳,c正确。
故选c。
发酵温度60℃,会破坏乳酸菌细胞结构,杀死乳酸菌,故实验中发酵温度60℃时,pH值保持不变的原因是,60℃时,会杀死乳酸菌。
21.(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在食品发酵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如何自制甜美的饮品,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实践活动。在自主报名的基础上,老师将学生分成三个项目组:酸奶项目组,米酒项目组、葡萄酒项目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项目实施:
①项目原理。各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均在 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或酒精,乳酸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区别于其他两组菌种的生殖方式是 。
②制作流程及分析。
A制作培养基,三个项目分别使用牛奶、糯米和葡萄作为培养基材料:
B各项目组对设计的装置进行高温消毒并冷却;
C项目组各自将牛奶煮沸后冷却、糯米蒸熟后冷却、洗净晾干的葡萄榨成汁液后,分别放入甲、乙、丙装置内;
D甲装置加入适量酸奶并均匀搅拌;乙装置将糯米与酒曲均匀搅拌、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丙装置加入酵母菌并均匀搅拌:
E按照图示方式密封后,均放置在30℃恒温箱中
流程分析:A步骤的目的是 ;D步骤,乙装置挖凹坑的目的是 ;E步骤,将装置均置入30℃的恒温箱中,原因是 。
③结果及分析。(略)
(2)反思与总结:
①酸奶的制作可使用 的酸奶替代乳酸菌,更方便,味道更好;
②乙、丙装置设置橡皮管排气口、可及时排出产生的气体,并方便检测气体成分,检测的方式是 。
【答案】(1) 无氧 分裂 为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 为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充足的氧气 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2) 市售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1)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应用十分广泛,制作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①制作酸奶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奶和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改变其的品质。酿酒时要用到酒曲,主要成分是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各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均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或酒精。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分为二,繁殖速度快。真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酵母菌还可以出芽生殖。因此,乳酸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区别于其他两组菌种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②微生物的生殖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所以,A步骤的目的是为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酵母菌发酵是不需要氧气的,但是其生长繁殖是需要氧气的,D步骤,要在米饭中间挖一个凹坑的主要目的是为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充足的氧气。E步骤,将装置均置入30℃的恒温箱中,原因是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2)①制作酸奶需要乳酸菌,可使用市售的酸奶替代乳酸菌,更方便,味道更好。
②乙、丙装置设置橡皮管排气口、可及时排出产生的气体,并方便检测气体成分,检测的方式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为二氧化碳遇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22.(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饲养观赏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中学七年二班第3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小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每分钟鳃盖张合次数),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材料准备:小鱼,大玻璃缸,大烧杯,温度计,已晒过的自来水,热水,冰块。方法步骤:
①向大烧杯中倒入已晒过的自来水,放入温度计记录温度后,将3条小鱼一起放入大烧杯中。
②将大烧杯放入大玻璃缸中,向大烧杯中稍加热水,当温度上升到25℃时,保持温度稳定,小鱼安静2分钟后开始记录小鱼在1分钟内的鳃盖张合次数。稍停片刻,再重复两次,记录观测数据。(每名学生只记录其中1条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③向大玻璃缸内加冰块,使烧杯中的水温下降到20℃、15℃、10℃、5℃,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记录各温度下1分钟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温度与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关系记录表
统计 水温 每分钟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5℃ 10 7 9 11 6 9 10 7 8 9
10℃ 17 14 16 18 14 17 16 13 15 16
15℃ 33 32 31 34 31 32 34 30 33 32
20℃ 76 45 63 65 53 62 69 47 61 60
25℃ 132 112 109 122 110 107 127 109 111 115
(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此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观测三次并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
(3)实验用的小鱼种类、大小、活动状况等基本相同,其目的是 。
(4)由表中数据分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可随水温的升高而、 (增加或减少),从而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不同温度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2) 温度 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
(3)控制单一变量
(4) 增加 不同温度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提出问题是探究实验的前提和基础,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不同温度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2)探究不同温度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其他的条件保持相同。观测三次并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实验用的小鱼种类、大小、活动状况等基本相同,其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说服力。
(4)由表中数据分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可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温度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23.(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白啤酒是利用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制成的,它既具有啤酒的风味,又含有酵母菌和乳酸菌帮助消化、很受消费者欢迎。请分析回答:
(1)乳酸菌种类很多,在制作白啤酒前要进行选择培养。培养乳酸菌时,所用的培养基应首先进行 ,冷却后将菌种涂抹到培养基上。涂抹菌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属于培养细菌步骤中的 。
(2)图1是制作白啤酒时发酵液中酵母菌相对浓度、乳酸菌相对浓度及pH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发酵液中pH值、总糖量、酒精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分析图1可知,发酵时间0~24小时期间发酵液的pH值迅速减小,是由于 快速繁殖,在无氧条件下产生 造成的。
②分析图1、图2可知,发酵时间24小时以后酒精含量迅速增加,是由于 大量生长繁殖将糖类转化为酒精。两种菌类相比, 更适宜生活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
(3)白啤酒与普通啤酒一样,酵母菌发酵过程中能产生 气体,利于形成丰富泡沫,增加口感,白啤酒还具有酯香味和微酸口味,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答案】(1) 高温灭菌 接种
(2) ①乳酸菌 乳酸 ②酵母菌 酵母菌
(3)二氧化碳/CO2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制作甜酒时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详解】(1)培养乳酸菌时,培养基应经过高温灭菌处理,以防杂菌对实验产生干扰。接种指将细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涂抹菌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属于培养细菌步骤中的接种。
(2)①分析图1可知,发酵时间0~24小时期间发酵液的pH值迅速减小,是由于乳酸菌快速繁殖,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使PH下降。
②分析图1、图2可知,发酵时间24小时以后酒精含量迅速增加,是由于酵母菌大量生长繁殖将糖类转化为酒精。由图可知,两种菌类相比,酵母菌更适宜生活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
(3)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白啤酒与普通啤酒一样,酵母菌发酵过程中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利于形成丰富泡沫,增加口感,白啤酒还具有酯香味和微酸口味,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24.(2024·福建·中考真题)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朵朵参加“美丽中国蚕”综合实践活动,展示并交流了活动成果。
(1)孵化蚕卵
探究环境因素对蚕卵孵化的影响,可选择的实验变量是 。
(2)选取食物选取多种植物的叶进行家蚕食性的研究,发现家蚕喜食桑叶,这种习性是长期 的结果。
(3)幼虫生长
测量幼虫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体长,根据测量结果绘制体长变化曲线。
(4)吐丝结茧
吐丝时家蚕处于发育过程的 阶段,延长这一阶段,可以提高蚕丝产量。
(5)羽化成蛾
蚕蛾身体分节,有1对触角、2对翅和3对足,触角和足分节,具有 动物的特征。家蚕的发育方式为 。
(6)知识链接
①西南大学蚕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蚕饲料,攻克全天候养殖瓶颈;
②技术工匠们研制的自动给桑养蚕机,降低人力成本;
③我国蚕学家利用 技术将某基因导入蚕卵,得到的蚕茧更大,实现提质增量。
【答案】(1)温度/湿度/光照等
(2)自然选择
(3)
(4)幼虫
(5) 节肢 完全变态
(6)转基因
【分析】(1)家蚕的发育经过卵 → 幼虫 → 蛹 → 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探究环境因素对蚕卵孵化的影响,可选择的实验变量是温度、湿度、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均可。
(2)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家蚕的祖先可能尝试过多种食物,但由于桑叶提供了家蚕生长和繁殖所需的最佳营养,因此只有那些能够找到并食用桑叶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种选择性的生存和繁殖导致了家蚕对桑叶的偏好。选取多种植物的叶进行家蚕食性的研究,发现家蚕喜食桑叶,这种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幼虫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多次蜕皮,体长也会逐渐增加。通过测量不同时期的体长并绘制变化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幼虫的生长速度和发育规律。体长变化曲线如下:
(4)家蚕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吐丝结茧是幼虫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延长幼虫阶段可以提高蚕丝的产量,因为幼虫期是家蚕吐丝的关键时期。
(5)蚕蛾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具有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身体分节、有触角和足等。家蚕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6)转基因技术是一种现代生物技术,它允许科学家从一种生物体中取出特定的基因,并将其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中,从而改变该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和生物科学等多个领域。我国蚕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特定的基因导入蚕卵中,使得得到的蚕茧更大,从而实现了提质增量的目标。
25.(2024·重庆·中考真题)枇杷是重要的经济水果,近期在重庆出现一种新的枇杷叶斑病,为帮助农户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1)为明确致病生物,首先进行了下图1所示实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孢子和有细胞核的 ,据此推测该致病菌属于 (填“细菌”或“真菌”)。
(2)为确认分离出的致病菌能否引起相同病症的叶斑病,开展了下图2所示的实验。
乙组“?”处应滴加等量的 ,结果显示甲组叶片出现病斑的颜色、形态与田间摘取的病叶相似,说明分离出来的致病菌和田间病叶的致病菌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生物。
(3)以达到相同且符合生产要求的抑菌值为标准,科研人员比较了5种杀菌剂所需要的浓度,据下表中数据分析,其中 号的抑菌效率最佳。结合生活生产实践,你会建议农户长期只使用这种药剂吗? ,请说明理由 。
注:达到同等抑菌值时5种杀菌剂的浓度
编号及名称 ①咪鲜胺 ②嘧菌酯 ③甲基硫菌灵 ④多菌灵 ⑤苯醚甲环唑
浓度mg/L 18.92 19.62 40.72 123.54 3.84
【答案】(1) 气生菌丝 真菌
(2) 无菌水 是
(3) ⑤ 不建议 容易促使致病菌出现耐药性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蘑菇、霉菌、酵母菌、青霉都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营养方式为异养型,一般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详解】(1)据图一显微镜下的视野可知,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导致病斑微生物的孢子和有细胞核的气生菌丝,真核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故据此推测该致病菌属于真菌,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营养方式为异养型,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2)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据图2可知,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为保证单一变量为致病菌孢子,故乙组“?”处应滴加等量的无菌水;据结果显示甲组叶片出现病斑的颜色、形态与田间摘取的病叶相似,说明分离出来的致病菌和田间病叶的致病菌是同一种生物。
(3)据达到同等抑菌值时5种杀菌剂的浓度表格数据可知,④号杀菌剂浓度最大,⑤号号杀菌剂浓度最小,即单位抑菌值所需⑤杀菌剂浓度最小,即⑤号杀菌剂抑菌效果最好;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不建议农户长期使用,若长期使用,则会使能抵抗该杀菌剂的个体越来越多,容易促使致病菌出现耐药性。
26.(2024·四川绵阳·中考真题)为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否是学习行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课后以仓鼠为实验对象,以玉米渣作为仓鼠的食物,利用废弃纸箱制作简易迷宫,实验图解(见图)和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仓鼠 分组 获取食物所需时间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A组 8分28秒 5分40秒 3分55秒
B组 6分10秒 4分56秒 2分40秒
C组 5分33秒 3分26秒 1分53秒
(1)通过A、B、C三组数据的分析,仓鼠获取食物所需的时间随着实验次数增多而 ,这说明了仓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在逐步 (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可以判定仓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 。
(2)为确保实验正常进行,实验前应使仓鼠处于 (填“饥饿”或“饱腹”)状态。实验时每组仓鼠都要进行3次实验,其目的是 。
(3)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 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答案】(1) 逐步减少 减少 学习行为
(2) 饥饿 形成对照
(3) 遗传物质 生活经验和学习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多次实验等。
(2)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详解】(1)通过A、B、C三组数据的分析:仓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时,实验次数越多,用时越短,“尝试与错误”次数越少。即仓鼠获取食物所需的时间随着实验次数增多而逐步减少,这说明了仓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在逐步减少。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新的行为。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仓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2)本在实验过程中,在迷宫的出口处放置仓鼠喜欢吃的食物,用食物适当引诱,促使仓鼠到达出口处获得食物,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将仓鼠进行饥饿处理,以便达到实验效果。
因此为确保实验正常进行,实验前应使仓鼠处于饥饿状态。实验时每组仓鼠都要进行3次实验,其目的是形成对照,以便实验结果更准确。
(3)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两类。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27.(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钓鱼爱好者之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日有三迁,早晚要钓边”。难道小鱼一日三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吗?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小鱼分布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器具:体长2—3cm的小鱼、光照强度测试仪、LED冷光灯、长100cm的亚克力水槽(用三块可移动的隔板将水槽分隔成4个相等的区段,将LED冷光灯固定在水槽的一侧,如图一所示)。
方法步骤:
①将亚克力水槽置于独立的黑暗环境中,打开LED冷光灯,用光照强度测试仪测出水槽不同区段的光照强度,测得的数据如表一所示。
距离光源的位置(cm) 0 25 50 75 100
光照强度(lx) 56839 522 124 51 24
表一不同区段水槽内光照强度
②将60条大小相同、活力相近的小鱼倒入水槽的四个区段中,每个区段15条。
③将隔板提高并固定,便于小鱼自由通过。
④3分钟后,同时放下隔板,对水槽各区段小鱼进行计数。
⑤多次重复上述步骤②—④,记录数据并算出平均值,生成柱状图(图二)。
(1)在分类上,鱼属于 (填“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小鱼在水中生活,用 呼吸。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步骤题型04 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演炼
实验探究题是一类旨在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型。以下是一些关于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要点和示例:
1.实验变量、目的判断类∶
命题分析 侧重于实验变量的确定,考查单一变量原则
高频考法 ①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因素 ②影响细菌、真菌的生存条件 ③种子萌发的条件 ④外界条件对蝌蚪发育、鸟卵孵化的影响 ⑤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⑥食品腐败的原因等
注意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分析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设计方法。
(2024·青海·中考真题)豆芽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食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上述记载判断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水、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关,于是选取300粒饱满的绿豆种子,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进行探究。
请分析作答:
(1)若探究“水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两组作为对照。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组种子未萌发,请你改变乙组条件让绿豆种子萌发。
(2)几天后,同学们观察到甲组和丙组的种子大多数都萌发了,并统计得出两组的发芽率相近,由此判断绿豆种子萌发与 无关。少量种子未萌发的自身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即可)
(3)每组实验用100粒绿豆种子,而不用5粒的原因是 。
(4)除以上因素外,你还可以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对绿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答一条即可)
2.探究性实验类∶
命题分析 侧重于对对照实验的判断或设计,考查主要涉及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论的分析
高频考法 ①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②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③淀粉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④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⑤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等
注意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变量的判断与控制。
(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1)制订并实施计划:
实验思路:以 为变量,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装置两侧的中央各放5只鼠妇,静置2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共统计10次
(2)实验结果:统计并计算出小组10次数据的 ,发现阴暗处鼠妇数量比明亮处多。
(3)得出结论: 。
(4)实验结束后,如何处理鼠妇? 。
3.验证性实验类∶
命题分析 侧重于考查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实验结论等
高频考法 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过程 ②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③激素的调节作用 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⑤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⑥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⑦探究蚂蚁的通讯 ⑧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注意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
(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在春天,人们播下种子,期盼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观察刚刚长出的玉米苗(见图一),四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见图二)。
(1)这四位同学提出的观点,相当于科学探究作出的假设,其中能够以图一作为依据的有哪些? 。
(2)他们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加以验证。为此,甲和乙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他条件都适宜且相同)。其中,可用于验证乙作出的假设的两个组是 。
条件 组别 光 土壤
1 有光 有土
2 无光 有土
3 有光 无土
(3)丙为验证自己的假设,用同一批玉米种子中,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各10粒进行对照实验,结果完整的种子全部萌发,不完整的有6粒萌发,4粒没有萌发。6粒不完整的种子也能萌发的原因是 。据此,丙应将假设调整为 ,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丁的观点是错误的。玉米种子萌发时,最先萌发的应是 。请根据种子相关结构的功能分析,胚芽不必最先萌发的原因是 。
答|题|技|巧
类型一: 实验变量、 目的判断类 1、审题:通读题干,明确实验背景、实验探究问题。 2、定变量: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确定实验的变量。 3、析过程:梳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过程。 4、得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类型二: 探究性实验类 1、审目的:根据实验目的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2、作假设:提出一种可能得实验结果。 3、设对照:根据条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4、做实验:取材分组、材料处理、观察记录、谨记重复原则。 5、得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得出结论。
类型三: 验证性实验类 1、细审题:明确实验目的,验证什么生物学现象或原理,确定实验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 2、抓关键:读懂题目呈现的实验步骤、数据及图表,抓关键信息,并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3、明方向:明确具体的考查方向,目的、材料、原理、装置、步骤、原则、现象、结论、原因分析等。 4、精作答:精准作答,尽可能使用专业术语或书本中的原话。
1.(2024·宁夏·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并制作了四个大小相同的简易生态瓶,分别编号为A、B、C、D,每个生态瓶各加入等量的清水,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观察小鱼的生存时间,记录结果如下。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实验条件 A B C D
实验图示
实验处理 不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黑暗
生存时间 3天 12天 27天 2天
(1)实验中每个生态瓶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其目的是 。
(2)A瓶与B瓶相比,B瓶中小鱼生存的时间更长,是因为B瓶中的水藻通过 作用,为小鱼的呼吸提供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与其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有 (答出一点即可)。
(3)请写出C瓶中包含的食物链 。C瓶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C瓶中的生物种类 ,自我调节能力 。
(4)根据实验结果,要延长D瓶中小鱼的生存时间,应将D瓶放置在 处。
(5)如果将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 ?
2.(2024·山西·中考真题)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太空水族箱”也随之“入住”中国空间站,激发了同学们制作生态瓶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展了以下实践和探究活动。
(1)小青组选择玻璃瓶、金鱼藻、6条小鱼、塘泥等制作了水生生态瓶(如下图),其中金鱼藻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 和部分有机物;小鱼扮演的角色是 ,其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和 可作为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请根据评价标准对小青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
①容器无色透明; ②生态瓶内成分齐全; ③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适当; ④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 …… 优点: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生态瓶中生物的影响,同学们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水温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下图为小芸组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结论是 。
【探究二】水温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
(4)下表是小华组的实验结果。
组别 小鱼数量(条) 水温(℃) 呼吸频率(次/分钟)
第一次平均值 第二次平均值 第三次平均值 平均值
1 3 15 32 32 32 32
2 3 20 61 60 59 60
3 3 25 118 113 116 116
4 3 30 192 185 184 187
该实验中,数据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本实验的结论是 。
受以上两组同学实验的启发,小青组计划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 对生态瓶中小鱼的影响。
3.(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西红柿口感好且营养价值高,从幼苗生长到果实成熟的周期短,易于管理。生物兴趣小组到校园植物温室,开展了西红柿种植实践活动。
(1)在西红柿生长过程中,同学们适时施肥的目的是 ;到了开花季节,他们在温室里放养蜜蜂,原因是 。
(2)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测量并绘制了叶片两天内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图(图一)。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有机物积累量增加的原因是 。
(3)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西红柿果肉细胞,并绘制了图二所示的结构模式图。西红柿果肉细胞里红色的色素位于 (填数字)中。西红柿口感好,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 (填数字)中的遗传物质决定。
(4)他们发现,有的西红柿果实上有灰白色的霉斑。经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西红柿灰霉菌引起的病害,果实表面会逐渐腐烂变软。向科研人员请教后,他们进行西红柿灰霉菌防治措施的实验探究。过程如下,请补充完善。
①选材:选取大小、成熟度相似且果皮无损伤的150个同种西红柿;灰霉菌孢子悬浮液;次氯酸水溶液。
②浸液:将洗净的番茄浸入到一定浓度的 中。
③分组:将浸液后的西红柿随机均分成5组,分别置于清水和不同浓度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浸泡5分钟,取出后晾干。
④观察:将处理的果实置于隔离的、条件适宜的仓储柜中,观察并统计发病情况,直至其中一组全部腐烂。
⑤进行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防治效率(%)
A组 清水 0(全腐烂)
B组 1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60.32%
C组 2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76.28%
D组 4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83.92%
E组 80毫克/升次氯酸水溶液 83.92%
说明:防治效率(%)=(清水组发病率-处理组发病率)/清水组发病率×100%
(5)在日常生活中,要延长西红柿的保存时间,你认为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条)。
4.(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带了斑马鱼、金鱼藻两种特殊生物到太空,这两种生物被养殖在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模块中,其模式图如下所示。请分析回答:
(1)构成斑马鱼和金鱼藻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 ,但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看,斑马鱼具有而金鱼藻不具有的层次是 。
(2)虽然目前该生态系统还不能完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自给自足(如斑马鱼的食物只由投喂系统提供),但斑马鱼和金鱼藻两种生物却能在部分物质上互为补给,图中①和②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
(3)为使“照明系统”能符合要求,以确保该生态系统能在空间站长期运行,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说明: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能滤过不同颜色的光,NaHCO3溶液能提供二氧化碳。)
①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②若要探究金鱼藻的呼吸作用,需要对装置进行的调整是 。
5.(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生物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了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项目学习任务。
【收集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无机盐,氮是其中之一。
【探究实践】将等量小石子分别放入20只容器,在20只容器中各栽入一株生长状况相似的青椒苗,并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加入完全营养液(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乙组加入缺氮营养液(含除氮以外的其他各种营养),光照和温度等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1)为保证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前还应该_________(填字母)。
A.各组都加入肥沃土壤浸出液
B.清洗小石子,去除原来含有的各种无机盐
(2)学习小组的同学每隔三天观察并记录每组植株总质量的变化情况,绘制成下图,该图说明氮肥对植物的生长有 作用。
(3)实验中每组选择10株青椒苗,而不是1株的原因是 。
【拓展应用】日前,中国科学家在新疆沙漠温室成功试种快速繁育水稻。
(4)科研团队采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液的成分 (选填“相同”或“不同”)。
(5)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提供合适的营养,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填字母)。
①多光谱LED光源精准补光②温控干预技术增加昼夜温差③减少二氧化碳浓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6.(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为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取新鲜的菠菜叶,用直径为8mm的打孔器打出圆形小叶片(避开大的叶脉,如图1),将圆形小叶片置于注射器内,用橡皮塞封住针孔(如图2),快速多次抽拉活塞,排出叶片内原有的气体,放入黑暗处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备用。再按照下表进行实验操作:
序号 操作步骤 烧杯1 烧杯2 烧杯3 烧杯4 烧杯5
① 加入100mL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为叶片提 供二氧化碳) 蒸馏水 0.5%的碳酸氢钠溶液 1.5%的碳酸氢钠溶液 2.5%的碳酸氢钠溶液 3.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② 放入圆形小叶片 20个 20个 20个 20个 20个
③ 将烧杯1-5等距离摆放在LED灯周围(如图3),照射8min,观察并记录圆形小叶片浮起的数量
④ 重复步骤①-③三次,计算平均值 0个 4个 18个 20个 9个
(1)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
(2)实验中,烧杯底部圆形小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 。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该实验过程中减小误差的操作有 。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5)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对实验结果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浓度为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圆形小叶片上浮的个数反而减少了呢?”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组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如图4),由此推测,圆形小叶片上浮个数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7.(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政府郑重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排放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金鱼藻和 BTB溶液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BTB 溶液可以检测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随二氧化碳浓度升高,BTB 溶液由蓝绿色变成黄色。
(1)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本实验设置的变量是 ,为控制单一变量,对甲、乙装置内金鱼藻的要求是 、 基本一致。
(2)实验一: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实验装置放到暗处一昼夜,BTB溶液由蓝绿色变成黄色的锥形瓶是 ,说明该锥形瓶内的金鱼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 ,产生的场所是细胞中的 。
(3)实验二:将暗处理后的实验装置放到光下照射数小时后, BTB 溶液由黄色变成蓝绿色的锥形瓶是 ,原因是 。
(4)根据实验分析,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可以做什么 (答出两点)
8.(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完成如下操作步骤:
(1)步骤一:实验前先将两盆长势相似的植物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目的是通过 作用,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
(2)步骤二:设置装置一、装置二的目的是形成 。
(3)步骤三:用酒精脱色后,叶片变成 色。
(4)步骤四:滴加碘液后,叶片A变蓝,叶片B 。可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是 。
9.(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下面是探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三套实验装置(甲装置瓶中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和丙装置中A瓶内都装有萌发的种子,B瓶内都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装置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 。
(2)乙装置中A瓶内的温度计示数升高,B瓶内的温度计示数不变。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 。
(3)丙装置中A瓶中燃烧的蜡烛立刻熄灭,B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说明A瓶中 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10.(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培养皿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1)上述实验的目的是 。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A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
(3)该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他选取了两套一样的A装置,首先应将两套装置置于 (填“光照”或“黑暗”)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让植物只进行 ,以此来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 。
11.(2024·福建·中考真题)建立月球基地、开发月球资源是人类深空探测的重要内容。为实现在月球基地“种菜”,科学家做了大量探索和实验。
实验一:科研团队利用月壤进行植物栽培实验
Ⅰ.材料、装置:不同批次的真实月壤A、B、C,模拟月壤(模拟真实月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火山灰);底面积仅为1cm2的圆柱容器(如右图)。
Ⅱ.过程、结果:将等量的拟南芥种子分别播种在真实月壤A、B、C和模拟月壤中。通过测量叶尖最宽展距,了解拟南芥生长状况。每组实验重复4次。
(1)由于真实月壤样本数量少,实验中节约用量的做法是 。
(2)绘制曲线应采用每组数据的 ,目的是减小误差。
(3)研究发现,各组拟南芥种子萌发率都是100%,且幼苗初始阶段生长状况相近。一段时间后,真实月壤中拟南芥的生长状况较差(如下图),据图分析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
真实月壤中可种出植物,但生长不良,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肥力不足。由于真实月壤稀缺,科研团队尝试用模拟月壤进行改良实验。
实验二:科研团队利用固氮蓝藻开展模拟月壤氮含量的改良实验
Ⅰ.过程:称取适量的模拟月壤于三角瓶中,加入无氮培养基,无菌处理后分别接种固氮蓝藻A和B,并设置对照组,置于适宜的环境进行培养,重复3次。
Ⅱ.结果:测定为期50天的各组模拟月壤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如下图)。
(4)对照组应设置为 。
(5)分析曲线,得出结论: 。
(6)运用实验二的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探究的是: 。
12.(2024·湖南·中考真题)农田长期耕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单纯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这些都会影响稻谷产量。为探究可持续耕种模式,研究者引入紫云英与水稻轮作模式,研究结果如下。请回答问题:
组别 数据项目 甲组 (不施化肥) 乙组 (单施全量化肥) 丙组 (紫云英还田) 丁组 (紫云英还田并施80%全量化肥)
土壤舍氮量 ▲ +9.52% +18.25% +15.87%
土壤总孔隙度 未测量 ▲ +9.33% +15.34%
稻谷产量 ▲ +16.01% +9.68% +18.72%
注:“▲”表示基准值,“+”表示相对基准值的增量
(1)紫云英是豆科植物,在稻谷秋收后播种,来年春季盛花期时将其翻耕用作绿肥(紫云英还田)。紫云英、水稻同属于 (填“裸子”或“被子”)植物。根瘤菌与紫云英共生,能增加土壤含 无机盐的量。
(2)据表可知,与乙组相比,丙和丁两组的土壤总孔隙度都增加,说明紫云英还田能够 (填“加重”或“减轻”)因单施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程度。丙和丁两组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其中丁组稻谷产量最高。
(3)研究者认为丁组为最优方案,写出两条理由 。
(4)为了更好地储存稻谷,请从减少有机物消耗的角度,给出两个建议 。
13.(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某同学尝试探究不同因素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选取同一植物大小一致、叶片数量相同的三根枝条,分别标记为A、B、C。枝条A、B保留全部叶片,枝条C摘除全部叶片,分别插入三个大小相同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将这三个装置同时放在下图所示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量筒液面的变化。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A枝条可以和 枝条形成对照实验,探究 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2)为了确保量筒中水分的减少是被植物吸收的,该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理由是 。
(3)一段时间后,如果液面下降最多的是插有B枝条的量筒,则实验结论是: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的 进行;温度升高,蒸腾作用 。
(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请你提出一条有利于树木移栽的措施: 。
14.(2024·云南·中考真题)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动力来自蒸腾作用产生的向上拉力,兴趣小组为了将这种向上的拉力演示出来,设计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连接处均密封。回答下列问题。
(1)将A、B两组装置同时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A装置U形管中两端液面基本保持不变,B装置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上升右边下降,导致B装置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该实验也可说明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2)为进一步探究大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对植物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该兴趣小组利用B装置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组别 条件 时间/min
1 ? 10
2 室内+加湿器 10
3 室内+电吹风吹自然风 10
4 室内+电吹风吹热风 10
①表中1组“?”处的条件应是 。
②通过 两组对照,可探究气流速度对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
15.(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图装置开展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①距离60W的灯泡30cm、20cm、10cm处,分别安放一个相同的装置(如图一),并标记A组、B组、C组。
②向三组装置内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和清水。
③晚上,打开灯泡的开关,观察并记录试管中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绘制成柱形图(如图二)。
(1)实验中气泡内气体是 ,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表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的目的是 。
(5)根据实验分析,遇到阴天时可通过适当 以保产增产。
(6)若继续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兴趣小组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D组,你认为D组应该如何设置? 。
16.(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为了验证小鼠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1:将活小鼠放在玻璃板上,用透明玻璃钟罩盖好。然后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和玻璃板之间的缝隙。
步骤2:除去钟罩中的二氧化碳后,迅速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连接实验装置(氢氧化钠溶液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观察并记录锥形瓶乙和丙中石灰水的情况。
步骤3:启动抽气泵,让空气在实验装置中按上图所示方向流动,一段时间后,记录锥形瓶乙和丙中石灰水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在锥形瓶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设置锥形瓶乙的目的是 。设置锥形瓶丙的目的是 。
(2)如果实验正常进行,且能达到实验目的,请补充完善下表中①②处的实验结果: 、 。
锥形瓶 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前 实验后
乙 澄清 ①
丙 澄清 ②
(3)若要利用该实验装置验证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也能产生二氧化碳,除将活小鼠替换为活的植物外,还需要对该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是 ,改进的目的是 。
(4)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确保实验安全,请提出一条保证实验安全的措施: 。
17.(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老师带领项目小组制作了眼球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用以演示眼球的成像过程。
装置说明
①光源、水透镜、光屏均可移动;
②推拉注射器可改变水透镜的曲度;
③显微镜光圈的大小可调节。
(1)模型中, 模拟眼球的晶状体, 模拟眼球的视网膜。
(2)若在光屏上形成的物像较暗,可将光圈 ,使物像更明亮。
(3)项目小组的同学用该装置探究人体如何通过晶状体曲度调节看清远近的物体。他移动水透镜并记录光源与水透镜的距离,随后推拉注射器使物像清晰,记录水透镜的曲度变化。该操作过程是否严谨?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18.(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阿卡波糖是国外开发的口服降糖药,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同类型新药,科研人员研究了植物来源的两种药品生物碱(NB)和黄酮(CH)对餐后血糖高峰的影响。为此,利用生理状况相同的若干小鼠和有关试剂进行实验,将等量且适量溶于生理盐水的物质同时灌胃(用灌胃器将溶液由口直接注入到胃中)各组小鼠后,在不同时间检测其血糖值,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每组10只) 处理方式(灌胃) 处理后不同时间的血糖值(mmol/L)
0分钟 30分钟 60分钟 120分钟
1 生理盐水+淀粉 4.37 11.03 7.88 5.04
2 生理盐水+淀粉+NB 4.19 7.50 6.82 5.20
3 生理盐水+淀粉+CH 4.24 7.28 7.20 5.12
4 生理盐水+淀粉+NB+CH 4.36 6.11 5.49 5.03
(1)灌胃小鼠后,淀粉在其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为 ,该物质由小肠肠腔经过以下部位形成餐后血糖,将这些部位按正确路径排序: (填字母)。
A.血液 B.毛细血管壁细胞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2)第2、3组与第1组相比,可得出的结论是: 。再将第 组与第 组相比,可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是:NB和CH二者共同使用比单独使用降低餐后血糖高峰的效果更好。
(3)科研人员为研究生物碱(NB)和黄酮(CH)能否代替阿卡波糖治疗糖尿病,还做了一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思路为:将等量且适量溶于生理盐水的 灌胃10只与上述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后,在相应的时间检测其血糖值。
19.(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某班同学为了测定食物中的能量,选择核桃仁、花生仁、黄豆和大米进行探究,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此回答:
食物名称 核桃仁 花生仁 黄豆 大米
质量/克 20 20 20 ①
水/毫升 50 50 50 50
温度上升/℃ 30 22 14 13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四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 。
(3)实验中,食物被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的灰烬是 。
(4)表格中,①应该为 克。
(5)因为实验过程中有能量损失,所以实验测定的能量比食物实际含有的能量 (填“高”或“低”)。
20.(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酸奶因其独特的风味及丰富的营养备受同学们喜爱。下表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的实验过程。请作答:
编号 实验流程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实验步骤 一 将1000毫升新鲜牛奶倒入洁净烧杯中,加适量蔗糖煮沸,将编号为1号、2号、3号的三只同样广口瓶清洗干净,用水加热煮沸5分钟
二 将煮沸后的牛奶冷却至40℃,加入200毫升新鲜酸奶搅拌后,用PH试纸测定酸碱度,然后均匀分装到3个广口瓶中
三 盖上瓶盖 盖上瓶盖 不盖瓶盖
5℃、放置8h 35℃、放置8h 35℃、放置8h四
四 用pH试纸再次测定酸碱度
实验结果 pH值无变化 pH值降低 pH值无变化
实验结论 ?
(1)制作酸奶时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它能够利用葡萄糖通过 生成乳酸。
(2)探究过程中设计了 组对照实验,控制的变量分别是 。
(3)实验结果为2号瓶成功获得酸奶,1号和3号瓶没有成功,则得出的结论是 。
(4)超市中各制式酸奶琳琅满目,口味各不相同,有的偏酸,有的偏甜。如何控制酸奶的酸度呢?为解决这个困扰,同学们分别以温度、时间为变量进行了实验探究,数据结果见下图(说明:溶液显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
①通过分析图中数据,你认同的结论是 。
a.一定范围内,相同温度下,发酵时间越长酸度越高
b.发酵时间相同,温度越高酸度越高
c.图中所给温度中,40℃时发酵效果最佳
②实验中发酵温度时,pH值保持不变的原因是 。
21.(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在食品发酵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如何自制甜美的饮品,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实践活动。在自主报名的基础上,老师将学生分成三个项目组:酸奶项目组,米酒项目组、葡萄酒项目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项目实施:
①项目原理。各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均在 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或酒精,乳酸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区别于其他两组菌种的生殖方式是 。
②制作流程及分析。
A制作培养基,三个项目分别使用牛奶、糯米和葡萄作为培养基材料:
B各项目组对设计的装置进行高温消毒并冷却;
C项目组各自将牛奶煮沸后冷却、糯米蒸熟后冷却、洗净晾干的葡萄榨成汁液后,分别放入甲、乙、丙装置内;
D甲装置加入适量酸奶并均匀搅拌;乙装置将糯米与酒曲均匀搅拌、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丙装置加入酵母菌并均匀搅拌:
E按照图示方式密封后,均放置在30℃恒温箱中
流程分析:A步骤的目的是 ;D步骤,乙装置挖凹坑的目的是 ;E步骤,将装置均置入30℃的恒温箱中,原因是 。
③结果及分析。(略)
(2)反思与总结:
①酸奶的制作可使用 的酸奶替代乳酸菌,更方便,味道更好;
②乙、丙装置设置橡皮管排气口、可及时排出产生的气体,并方便检测气体成分,检测的方式是 。
22.(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饲养观赏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中学七年二班第3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小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每分钟鳃盖张合次数),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材料准备:小鱼,大玻璃缸,大烧杯,温度计,已晒过的自来水,热水,冰块。方法步骤:
①向大烧杯中倒入已晒过的自来水,放入温度计记录温度后,将3条小鱼一起放入大烧杯中。
②将大烧杯放入大玻璃缸中,向大烧杯中稍加热水,当温度上升到25℃时,保持温度稳定,小鱼安静2分钟后开始记录小鱼在1分钟内的鳃盖张合次数。稍停片刻,再重复两次,记录观测数据。(每名学生只记录其中1条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③向大玻璃缸内加冰块,使烧杯中的水温下降到20℃、15℃、10℃、5℃,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记录各温度下1分钟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温度与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关系记录表
统计 水温 每分钟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5℃ 10 7 9 11 6 9 10 7 8 9
10℃ 17 14 16 18 14 17 16 13 15 16
15℃ 33 32 31 34 31 32 34 30 33 32
20℃ 76 45 63 65 53 62 69 47 61 60
25℃ 132 112 109 122 110 107 127 109 111 115
(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此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观测三次并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
(3)实验用的小鱼种类、大小、活动状况等基本相同,其目的是 。
(4)由表中数据分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可随水温的升高而、 (增加或减少),从而得出的结论是 。
23.(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白啤酒是利用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制成的,它既具有啤酒的风味,又含有酵母菌和乳酸菌帮助消化、很受消费者欢迎。请分析回答:
(1)乳酸菌种类很多,在制作白啤酒前要进行选择培养。培养乳酸菌时,所用的培养基应首先进行 ,冷却后将菌种涂抹到培养基上。涂抹菌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属于培养细菌步骤中的 。
(2)图1是制作白啤酒时发酵液中酵母菌相对浓度、乳酸菌相对浓度及pH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发酵液中pH值、总糖量、酒精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分析图1可知,发酵时间0~24小时期间发酵液的pH值迅速减小,是由于 快速繁殖,在无氧条件下产生 造成的。
②分析图1、图2可知,发酵时间24小时以后酒精含量迅速增加,是由于 大量生长繁殖将糖类转化为酒精。两种菌类相比, 更适宜生活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
(3)白啤酒与普通啤酒一样,酵母菌发酵过程中能产生 气体,利于形成丰富泡沫,增加口感,白啤酒还具有酯香味和微酸口味,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24.(2024·福建·中考真题)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朵朵参加“美丽中国蚕”综合实践活动,展示并交流了活动成果。
(1)孵化蚕卵
探究环境因素对蚕卵孵化的影响,可选择的实验变量是 。
(2)选取食物选取多种植物的叶进行家蚕食性的研究,发现家蚕喜食桑叶,这种习性是长期 的结果。
(3)幼虫生长
测量幼虫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体长,根据测量结果绘制体长变化曲线。
(4)吐丝结茧
吐丝时家蚕处于发育过程的 阶段,延长这一阶段,可以提高蚕丝产量。
(5)羽化成蛾
蚕蛾身体分节,有1对触角、2对翅和3对足,触角和足分节,具有 动物的特征。家蚕的发育方式为 。
(6)知识链接
①西南大学蚕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蚕饲料,攻克全天候养殖瓶颈;
②技术工匠们研制的自动给桑养蚕机,降低人力成本;
③我国蚕学家利用 技术将某基因导入蚕卵,得到的蚕茧更大,实现提质增量。
25.(2024·重庆·中考真题)枇杷是重要的经济水果,近期在重庆出现一种新的枇杷叶斑病,为帮助农户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1)为明确致病生物,首先进行了下图1所示实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孢子和有细胞核的 ,据此推测该致病菌属于 (填“细菌”或“真菌”)。
(2)为确认分离出的致病菌能否引起相同病症的叶斑病,开展了下图2所示的实验。
乙组“?”处应滴加等量的 ,结果显示甲组叶片出现病斑的颜色、形态与田间摘取的病叶相似,说明分离出来的致病菌和田间病叶的致病菌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生物。
(3)以达到相同且符合生产要求的抑菌值为标准,科研人员比较了5种杀菌剂所需要的浓度,据下表中数据分析,其中 号的抑菌效率最佳。结合生活生产实践,你会建议农户长期只使用这种药剂吗? ,请说明理由 。
注:达到同等抑菌值时5种杀菌剂的浓度
编号及名称 ①咪鲜胺 ②嘧菌酯 ③甲基硫菌灵 ④多菌灵 ⑤苯醚甲环唑
浓度mg/L 18.92 19.62 40.72 123.54 3.84
26.(2024·四川绵阳·中考真题)为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否是学习行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课后以仓鼠为实验对象,以玉米渣作为仓鼠的食物,利用废弃纸箱制作简易迷宫,实验图解(见图)和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仓鼠 分组 获取食物所需时间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A组 8分28秒 5分40秒 3分55秒
B组 6分10秒 4分56秒 2分40秒
C组 5分33秒 3分26秒 1分53秒
(1)通过A、B、C三组数据的分析,仓鼠获取食物所需的时间随着实验次数增多而 ,这说明了仓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在逐步 (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可以判定仓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 。
(2)为确保实验正常进行,实验前应使仓鼠处于 (填“饥饿”或“饱腹”)状态。实验时每组仓鼠都要进行3次实验,其目的是 。
(3)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 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27.(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钓鱼爱好者之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日有三迁,早晚要钓边”。难道小鱼一日三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吗?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小鱼分布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器具:体长2—3cm的小鱼、光照强度测试仪、LED冷光灯、长100cm的亚克力水槽(用三块可移动的隔板将水槽分隔成4个相等的区段,将LED冷光灯固定在水槽的一侧,如图一所示)。
方法步骤:
①将亚克力水槽置于独立的黑暗环境中,打开LED冷光灯,用光照强度测试仪测出水槽不同区段的光照强度,测得的数据如表一所示。
距离光源的位置(cm) 0 25 50 75 100
光照强度(lx) 56839 522 124 51 24
表一不同区段水槽内光照强度
②将60条大小相同、活力相近的小鱼倒入水槽的四个区段中,每个区段15条。
③将隔板提高并固定,便于小鱼自由通过。
④3分钟后,同时放下隔板,对水槽各区段小鱼进行计数。
⑤多次重复上述步骤②—④,记录数据并算出平均值,生成柱状图(图二)。
(1)在分类上,鱼属于 (填“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小鱼在水中生活,用 呼吸。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步骤⑤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 。
(4)从步骤①中的表格数据可得出:距离光源的位置越远,光照强度 。
(5)结合图二分析,该实验的结论是: 。
28.(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家蚕取食桑叶是生来就有的行为吗?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家蚕、清水、桑叶、包菜、苹果及相关装置(如下图所示,字母表示家蚕和实验材料放置的位置)进行探究。
(1)实验对象家蚕应选择______。
A.刚孵化的幼虫 B.蜕皮后的幼虫 C.蛹 D.成虫
(2)为确保单一变量,家蚕放置的位置是 (填字母)。
(3)实验发现,家蚕都爬向并取食桑叶,说明 。
(4)兴趣小组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中国科学家利用敲除X基因的家蚕与正常家蚕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据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29.(2024·四川·中考真题)回校后,同学们将科研所赠送的桑树嫩枝进行扦插种植,发现生根时间较长.成活率也比较低。向科研人员请教后,同学们用ABT生根粉处理桑树嫩枝。为探究ABT生根粉对扦插效果的影响,同学们选择了100株桑树嫩枝均分为甲、乙两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甲组 乙组
处理方法 清水400ml浸泡基部3小时 ABT生根粉溶液400ml浸泡基部3小时
生根率85%以上所用时间 42天左右 15天左右
六个月成活率 40% 82%
(1)从生殖方式上看,扦插属于 生殖:该实验的对照组是 组。
(2)实验所用100株桑树嫩枝的长短、粗细、腋芽数量、生长状况等特征应大致相同的目的是 。
(3)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得到的结论是 。
(4)为使结论更科学、准确,还应进行 。
30.(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为探究酒精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斑马鱼进行了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戊组
斑马鱼 各放入三条大小、发育程度相近的斑马鱼
处理方式 A 5%酒精 10%酒精 15%酒精 20%酒精
出现侧翻时间/秒 未出现 65 44 29 20
死亡时间/秒 未出现 535 402 305 196
(1)本实验作出的假设为: 对斑马鱼的生命活动有影响。
(2)甲组处理方式A为 ,该实验中 组为对照组,本实验变量是 。
(3)此实验过程中,每组实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目的是: 。
(4)通过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可知,酒精对斑马鱼的生命活动有影响,酒精浓度越高,斑马鱼出现侧翻和死亡的时间 。
(5)酗酒危害人体健康。酒精对人体器官 的损伤最直接、最大。
31.(2024·辽宁·中考真题)夏天,蟋蟀像比赛似的不停鸣叫着。当凉风袭来,燥热退去,蟋蟀便安静了许多。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吗?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5只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蟋蟀待用。
步骤二: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15℃,另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25℃,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骤三:取1只蟋蟀,先后放入15℃、25℃的两个容器中,每次待蟋蟀适应环境后,分别记录蟋蟀一分钟的鸣叫次数。记录结束后,取出蟋蟀另放。
将其余4只蟋蟀按步骤三重复操作。统计结果如下表:
温度 鸣叫次数蟋蟀 15℃ 25℃
1 91 180
2 80 169
3 77 157
4 78 158
5 89 176
平均值 83 168
实验结束后,将蟋蟀放回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为控制单一变量,步骤一中应选择 (填“同种”或“不同种”)蟋蟀。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蟋蟀在25℃时的鸣叫次数 (填“多于”或“少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
32.(2024·吉林·中考真题)黑木耳的子实体营养丰富。为研究黑木耳的品种及刺孔数对产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对两个品种的黑木耳分别设置菌棒并刺孔,刺孔数如下表所示,按照黑木耳栽培技术进行相同管理。10个菌棒为一个重复组,重复3次,取平均值,获得如下数据。
品种一 品种二
组别Ⅰ 刺孔数(孔) 黑木耳鲜重(kg/10棒) 组别Ⅱ 刺孔数(孔) 黑木耳鲜重(kg/10棒)
A组 100 6.68 D组 100 6.88
B组 160 11.01 E组 160 17.63
C组 220 14.77 F组 220 21.13
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1)接种前要对培养基进行 ,以防止其他微生物影响黑木耳的生长。
(2)C组和F组作对照,实验变量是 。
(3)写出科研人员减小实验误差的一种做法 。
(4)从组别Ⅱ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范围内,菌棒刺孔数与黑木耳鲜重的关系是 。
(5)为提高黑木耳产量,最佳选择是 。
33.(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酸雨被称作“空中死神”,使水体酸化,影响鱼虾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某生物小组为探究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的影响,设计模拟实验如下:
①选取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斑马鱼幼鱼若干条,随机均分成四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正常生活状态,不做任何处理);
②配制三种不同pH溶液模拟酸雨,每种pH溶液只浸润一组斑马鱼幼鱼;
③观察并记录第100分钟时各组斑马鱼幼鱼心率,计算平均值,将统计结果绘制成柱形图。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2)实验选取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斑马鱼幼鱼,其目的是 。
(3)据图中数据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一定范围内,模拟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4)酸雨的形成通常与工厂烟雾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关,控制酸雨可以采取的做法有: (答出一点即可)。
34.(2024·广东·中考真题)脑部微血管密度和GAT1蛋白含量是影响某种脑部疾病的重要因素。为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该病的效果,某科研团队用45只患病大鼠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注射物 走迷宫平均耗时/秒 脑部微血管平均密度/(血管数·毫米-2) 脑部GAT1蛋白平均相对含量
甲 生理盐水 57.29 15.22 0.87
乙 药物OX 28.76 25.02 2.01
丙 银杏叶提取物 20.76 36.01 5.62
注:药物OX对该病有治疗效果。
请回答:
(1)本实验的变量是 。将患病大鼠分组时,要做到 。甲组的作用是 。
(2)据表可知,与甲、乙组相比,丙组大鼠走迷宫耗时 ,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效果 ,推测其原因是 。
(3)为评估丙组大鼠是否已治愈,实验需增设 大鼠组为丁组。
(4)银杏叶提取物成分复杂,剂量效果未知,请提出一个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
35.(2024·广西·中考真题)番茄是一种常见的果蔬。广西某初中学校学生在劳动实践园地种植番茄幼苗,有段时间忘记浇水,发现幼苗生长缓慢,部分甚至死亡。为此,研究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水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每次实验番茄幼苗数(株) 在人工智能气候箱内培养时间(天) 实验处理 实验次数 单株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克)
A 12 20 定期浇水 3 4.98
B 12 20 干旱 2.46
(注:人工智能气候箱是一种模拟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相关因素的实验设备。)
(1)【制定计划】本实验的变量是 。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上述实验方案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答出一点即可)。
(2)【实施计划】为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研究小组根据实验方案进行了 实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 (填“少”或“多”)。原因之一是干旱会破坏植物细胞的叶绿体结构,使幼苗通过 过程合成有机物的量减少,导致幼苗生长缓慢。
(4)【进一步探究】若想进一步了解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的哪种营养器官增加有机物的量最少,可以分别称取番茄幼苗中 的有机物的量并计算、比较。
36.(2024·河北·中考真题)日常不良用牙习惯会导致龋齿。口腔中的产酸类细菌(主要是链球菌)分解食物碎屑产生的酸性物质,易引发龋齿。最新研究发现,乳酸菌产生的某些物质对链球菌有抑制作用。科研人员拟从甲、乙、丙三种乳酸菌株中,筛选出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株,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无氧条件下,将等量的甲、乙、丙三种乳酸菌株,用相同培养液(该培养液对链球菌没有影响)分别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去除乳酸菌,获得液体A、B、C。
②从液体A、B、C中各取等量液体,分别加入适量某种物质(该物质对链球菌没有影响)去除酸性物质,获得液体a、b、c。
③从上述六种液体中各取等量液体,分别做链球菌抑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液体 A a B b C c
对链球菌抑制作用 17.5 14.3 17.6 12.1 0.0 0.0
注:数值越大,表示对链球菌抑制作用越显著。
回答下列问题。
(1)牙齿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是 。
(2)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链球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是 。分析从同一菌株获取的不同液体对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推测其差异主要是由 引起的。综合分析,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株是 。
(3)假设经上述实验筛选出的,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株是X。请你提出一个进一步研究乳酸菌株X的科学问题:
(4)为了预防龋齿,我们应该养成的习惯有 (答出1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