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中语文八年级教学课件知识与能力1.掌握“阙、宦、歧”等文言实词2.理解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唐人送别诗独特风格2.学习“情景交融”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1.感悟诗人“海内存知己”的旷达胸襟2.培养健康积极的交友观教学目标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祖父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父亲唐朝官吏王福畤。 中国唐代文学家、 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作者简介本诗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今四川崇州。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王勃赠送给杜少府这首送别诗。写作背景课前导入在文学史上,送别诗萌芽于《诗经》,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达到鼎盛,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皆为代表。古人重离别,仅在唐朝,就有2000位诗人写过送别的诗。为什么古人重“离别”呢?课前导入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送别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但古人写的送别诗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前导入播放《阳关三叠》音频提到送别诗你会想到哪些意象?初步感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quèhuànqí初步感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分组概括四联内容首联:点题,送别之地与友人去处颔联:慰藉,同为宦游人颈联:感情升华,真挚友情超越空间尾联:劝慰,无需伤感精读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对比《诗经·采薇》“昔我往矣”的意象差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选自《诗经·采薇》)精读赏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角色扮演体会“宦游人”的特殊情感精读赏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补充资料:王勃在创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正在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这一时期,王勃虽然年轻,但已经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然而,王勃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写《斗鸡檄》而被逐出沛王府,这对他个人的政治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即将赴任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县尉在唐代是一个较低的官职,反映了杜少府在仕途上的不得志。精读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精读赏析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什么地方?这首诗的颔联一反离别时的窠臼。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辩论:“现代通讯技术下,‘天涯比邻’是否仍有现实意义?”精读赏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想一想:“儿女共沾巾”的细节描写作用?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对比阅读别董大[唐]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感受两首诗感情的异同?思维导图——写景,气势宏伟——抒情,劝慰友人——升华,友情深厚——壮别,无需感伤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诗结构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主旨归纳这首诗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课后小练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根据提示填空:⑴诗中写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地的诗句: , 。⑵本诗中的破题句是 , 。⑶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 。⑷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课后小练⑸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 。⑹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两句诗是: , 。⑺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本诗中“ , ”意境相似。⑻诗中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及对友人的诚恳劝慰之情的诗句是 , 。无为在歧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儿女共沾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课后作业谱曲演唱诗歌(参考《经典咏流传》形式)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