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一、单元主题二、单元目标与内容三、单元知识框架四、单元内容情境设计五、单元教学评价六、教学反思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为“极地地区”。核心主题:极地地区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区域,也是人类待开发的领域之一,从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考虑,学习极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由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保护极地环境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上有逐步递进的内在联系,并有一定的逻辑关联。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的核心在于探究极地地区独特的环境,依托核心问题形成以下问题链:极地地区在哪里?有什么样独特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于科学考察的影响?科学考察的意义是什么?极地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二、目标与内容2.1 大单元学情分析《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最后一章的内容,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具备基本的读图、析图等地理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极地地区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遥远,但同时他们对此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拉近极地与学生的距离。2.2大单元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资料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等。2.教学难点:运用图片、景观图及资料,归纳极地地区的环境特点(气候、自然资源等),知道极地地区独特的生物。2.3 核心素养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等。(区域认知)2.运用图文资料,归纳极地地区的环境特点(气候、自然资源等),知道极地地区特有的生物。(综合思维)3.结合资料,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从自然探险到科学考察的历程,认识极地科学考察和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意义。(综合思维)4.通过搜集视频及图文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知道保护极地人人有责。(人地协调观)2.4 学习内容分析南极、北极地区是地球上两个特殊的地区。这里人迹罕至,具有无穷的魅力,也藏着许多的秘密。在本章,我们学习极地地区的下列内容1.南极、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殊性 2.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有何重要意义 3.为什么要保护极地环境 ?2.5 单元整体设计构想以“解码地球极境,守护人类净土”为情境主线,通过模拟前往极地地区科学考察串联各环节。2.6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安排1课时,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极地初探—定位冰雪世界”,熟悉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第二部分是“解密环境—极地独特气候”熟悉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极地地区气候差异的比较。第三部分是“科考行动——人地协调发展”,主要学习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原因,科学考察的时间,科学考察的意义,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三、单元知识框架四、情景与任务(课程设计)解码地球极境,守护人类净土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中国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历程。 问:从视频中提取信息(考察内容与目的地)。现在想邀请大家一起探秘两极地区,大家准备好了吗? 观看视频,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环节二 极地初探—定位冰雪世界 1.布置考察前的任务——定位冰雪世界的位置。 (1)在图上找到南极圈,说出南极地区主要的范围。 (2)按逆时针说出环绕南极洲的各大洋。 (3)找到北极圈和北冰洋,说出北极地区主要的范围。 (4)说出北冰洋周围的大洲。 2.展示两极地区的景观图,初步认识它的环境特点。 读图思考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初步判断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环节二 解密环境—极地独特气候 1.展示材料——学习两地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材料一: 材料二:南极地区风速常常超过170千米/小时,在风暴期间,风速甚至能突破300千米/小时。北极地区风速常常在72千米/小时以上,形成遮天蔽日的暴风雪。 1.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点 2.根据问题1思考,若我们科考小队要前往两极地区,需要携带什么衣物 请说明理由。 (从极地共同的气候特征总结概括携带哪些物品?) 材料三:南极地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25℃,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燥;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 材料四:北极地区没有南极地区那么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大,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 2.合作探究:结合图和材料思考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 (引导学生读图和阅读材料,从图和材料中提取信息) 3.两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时间。 提出问题:什么时候是前往极地地区最佳的考察时间,原因是什么? 4.介绍极地地区的动物。 南极:我有流线型的躯体。你看我像不像身穿白衬衫、黑燕尾服的绅士?我经常站立,所以,前肢已经退化成游泳的鳍状肢。为了抵御严寒,我皮肤下有厚厚的脂肪保护层。 北极:我住在寒冷的北极地区。我的体长有 3 米多,体重达300千克。我的毛皮防水,皮下脂肪又厚,所以特别不怕冷。 5.【课堂活动】比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对比南极、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完成表11.1。 思考自然环境影响带什么装备,并阅读材料概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小组合作探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学考察的时间及其原因。 认真聆听,做好笔记。 小组合作总结概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环节 四 科考行动——人地协调发展 我们去极地探索什么?——两极地区的资源。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2.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成就。 提供地图,引导学生读图查找科学考察站,并熟悉其位置。 3.走进科学考察站,引导学生思考泰山站的为什么泰山科考站要设计成架空的碟形造型? 4.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 地球这个大系统内的一切要素变化的迹象,如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人类活动甚至太阳活动等,都可以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记录”在南极冰盖的积雪和冰川里。这样,我们从南极的冰盖上取雪样或钻冰芯,就如同医生从人的耳朵上取一滴血一样。医生化验血样判断人是否健康,我们就化验雪样判断地球的健康状况,而深层的冰芯则会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状况。 5.阅读图文材料,总结极地地区科学考察面临的问题。 6.讲述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为此,国际社会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条例,保护人类共有的极地。 7.【活动】认识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阅读材料并概括总结。 读图查找科学考察站。 小组合作探究泰山站的相关问题。 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 读图概括其问题并归纳总结。 以“保护极地,人人有责”为主题,策划一场演讲活动。环节五 课堂小结 总结回顾所学知识五、单元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① 过程性评价: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参与度、角色扮演表现。② 终结性评价: 单元测试(选择题、综合题)。2.评价标准:① 区域认知:能否准确描述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特征。② 地理实践力:能否运用地图、数据解决实际问题。③ 综合思维:能否分析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科学考察的影响。④ 人地协调观:能否提出保护极地地区的建议。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学情把握、教材组织、情境创设、活动类型、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做法具有突出特点,具体如下:基于学情。七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但也存在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喜欢被肯定等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直观生动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让学生发表见解、上台展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组教材。教师通过深挖教材,将重、难点内容贯穿在情境与活动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以极地地区科学考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人新课。在情境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活动多样化。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本节课教师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并贯穿问题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学习氛围好,学生探究欲望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极地地区”知识范围广,空间概念强,抽象问题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把激发学生兴趣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地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突破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节课较好地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过渡时,教师个别地方有停顿,语言不够精练:学生分享探究成果时,教师应多鼓励没有举手的学生发言。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