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半球的国家(单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章 西半球的国家(单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章 《西半球的国家》
一、单元主题
二、单元目标与内容
三、单元知识框架
四、单元内容情境设计
五、单元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为“西半球的国家”。
核心主题:本单元以“西半球的国家”为载体,聚焦美国与巴西两个具有典型性的国家,构建“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的地理认知框架,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反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美国与巴西虽同处西半球,却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美国依托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广阔平原发展出高度机械化的农业,凭借资源与科技优势成为工业强国;巴西则在热带气候与高原平原的组合中孕育了独特的农业结构,在雨林保护与工业化进程中面临人地关系的严峻挑战。二者的对比分析,既能凸显“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也能展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议题。
本主题不仅关注“是什么”的知识传授,更强调“为什么”的原理探究与“怎么办”的策略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用地理眼光观察世界,用地理思维分析世界,用地理方法改造世界”的核心素养。
二、目标与内容
2.1 大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七下地理的学习已掌握大洲与国家地理的基本分析框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能识别常见地形区、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有初步认识,可分析单一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七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地图阅读与分析能力,能从等高线图、气候直方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探究任务,但在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复杂人地关系论证上仍需引导。学生对美国、巴西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如美国好莱坞、巴西足球、亚马逊雨林),但缺乏对其地理环境与发展模式的深层理解。
2.2大单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美国和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与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美国和巴西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工业,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2.3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能准确描述美国、巴西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地形气候特征及分布规律。掌握两国人口、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综合思维:分析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对农业带分布、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理解人地关系矛盾(如巴西雨林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冲突)的形成机制。
(3)人地协调观:认识美国多元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巴西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及保护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念。
(4)地理实践力:能绘制两国地形剖面图、农业带分布图,设计雨林保护方案。通过数据分析、小组辩论等活动提升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2.4 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涵盖是西半球的地区和国家。那里拥有壮观的自然景观、多元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在本章,以美国、巴西为例,学习认识国家的下列内容:
1.如何描述美国、巴西的地理位置
2.美国、巴西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3.美国、巴西人文地理主要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4.美国、巴西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5.美国、巴西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有哪些联系
6.巴西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对其他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7.巴西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5 单元整体设计构想
以 “地理探险家的西半球日志” 串联 4 个课时,通过解决真实地理问题驱动学习。
2.6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安排4课时,具体如下:
第一课时:Tom 与 Jerry 的美国城市冒险 —— 解密美国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
第二课时:美国关税政策背后的农业与工业密码 —— 分析农业带与工业区布局。
第三课时:中国大豆进口为何依赖巴西?—— 探究巴西自然环境与农业优势。
第四课时:巴西雨林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平衡之道 —— 设计可持续发展方案。
三、单元知识框架
四、情景与任务(课程设计)
第一课时:Tom 与 Jerry 的美国城市冒险 —— 解密美国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
(一)导入环节
教师活动:播放《猫和老鼠》纽约追逐片段,提问:“视频中 Tom 和 Jerry 身处美国哪类地理区域?从建筑密集度推测这里的人口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城市”“人口密集”,初步感知美国城市景观与人口分布关联。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动画情境激发兴趣,建立 “地理现象→问题探究” 的思维链接。
(二)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展示美国地图,标注 “本土 48 州 + 阿拉斯加、夏威夷”,提问:“美国本土位于哪个温度带?濒临哪些大洋?”
(引导学生对比中国地理位置,强调 “跨寒温热三带”“海陆兼备” 的特点。)
学生活动:指图回答地理位置,在空白地图上标注太平洋、大西洋、加拿大、墨西哥。
小组讨论:“阿拉斯加为何气候寒冷?夏威夷为何适合度假?”(纬度位置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解读与对比分析,培养空间定位能力与区域差异认知。
教师活动:播放美国地形动画,讲解 “三大纵列带”(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低山),提问:“密西西比河为何自北向南流?地形对气候有何影响?”
展示气候分布图,结合 “冬季寒潮南下、夏季暖湿气流北上” 案例,分析地形对气候的 “通道效应”。
学生活动:绘制美国地形剖面图,标注落基山脉、密西西比河、阿巴拉契亚山脉。
小组回答:“中部平原无山脉阻挡,导致冬夏温差大,气象灾害频发。”
【设计意图】通过 “地形→河流→气候” 的逻辑链,培养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思维。
教师活动:播放《猫和老鼠》印第安人片段,引入 “移民国家” 概念,展示人口构成图(白人、黑人、亚裔、原住民比例)。
提问:“为何美国东部沿海人口密集?中西部平原人口稀疏?”(对比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
学生活动:分析数据“东部气候湿润、开发早、城市多;中西部平原以农业为主,地广人稀。”
讨论:“多元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如饮食、节日)。”
【设计意图】结合案例理解 “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分布,人口特征反映人地关系”。
(三)总结与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分布→文化特征”。
学生活动:完成思维导图,标注关键要素;课后查找 “美国唐人街分布与华人移民历史” 资料。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逻辑,为后续农业、工业学习铺垫。
第二课时:美国关税政策背后的农业与工业密码 —— 分析农业带与工业区布局
(一)导入环节
教师活动:播放美国农产品出口关税新闻,提问:“美国为何能成为全球最大大豆、玉米出口国?哪些地理条件助力农业发展?”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猜想 “土地多、技术好”,初步关联自然与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热点引发认知冲突,明确 “农业区位因素” 探究目标。
(二)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展示美国农业带分布图,重点讲解 “乳畜带(东北部)、玉米带(中部)、棉花带(南部)”,提问:“乳畜带为何靠近五大湖?玉米带为何分布在平原?”
结合气候数据(降水、气温)、地形、市场需求(城市人口)分析农业带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标注农业带名称,在表格中填写 “乳畜带:冷湿气候→牧草生长,城市密集→市场需求大”。
【设计意图】通过 “分布→条件→影响” 的分析路径,培养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美国工业区分布图,对比东北部(钢铁、汽车)、南部(石油、航天)、西部(高新技术)的资源基础(煤炭、铁矿、石油、科技)。
提问:“硅谷为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气候、人才、政策)”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 “工业选址专家”,小组选择一个工业区,说明 “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何选择西部硅谷?”(科技人才密集、环境优美)
绘制 “工业区 - 资源 - 产业” 关联图。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践,将工业区位理论应用于真实情境,提升地理实践力。
(三)总结与拓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农业依赖自然条件,工业依赖资源与科技,二者均受市场与政策影响”。
学生活动:完成对比表格(农业带 vs 工业区:分布、主导因素、典型产业);课后搜集 “美国农业科技(如精准农业)” 案例。
【设计意图】强化 “自然 - 人文” 要素的交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对产业的综合影响。
第三课时:中国大豆进口为何依赖巴西?—— 探究巴西自然环境与农业优势
(一)导入环节
教师活动:展示 “2024 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占比 65%” 数据,提问:“巴西为何能大规模种植大豆?哪些自然条件适合大豆生长?”(大豆喜温、需水适中)
学生活动:结合生物知识,回答 “需要充足光照、排水良好的土壤”,初步关联巴西地理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国际贸易数据,建立 “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的探究视角。
教师活动:展示巴西地图,强调 “赤道穿过北部,南回归线穿过南部,热带面积占 90% 以上”,提问:“北部亚马孙平原为何是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巴西高原为何是热带草原气候?”
结合地形(平原 vs 高原)、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vs 信风带)分析气候差异。
学生活动:
标注亚马孙河、巴西高原、圣保罗等地理事物,绘制气候分布简图。
小组讨论:“亚马孙河为何流量世界最大?”(流域广、降水多、支流多)
【设计意图】通过气候与地形的关联分析,掌握巴西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教师活动:展示巴西农产品出口数据(咖啡、大豆、甘蔗居世界前列),提问:“为何巴西高原适合种植大豆?亚马孙平原为何以热带雨林为主?”
播放巴西人口分布视频,提问:“东南沿海人口密集的原因(气候、交通、历史)。”
学生活动:完成 “大豆种植条件分析表”:地形、气候、土壤(较肥沃)。
对比分析:“东南沿海气候温和,开发早,港口多。”
【设计意图】通过 “自然条件→农业布局→人口分布” 的逻辑链,培养要素关联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巴西农业依赖热带气候与高原地形,人口分布受自然与历史因素共同影响”。
学生活动:假设 “在巴西投资农场”,撰写简要方案(选址、作物、理由);课后对比 “美国农业带 vs 巴西农业分布” 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决策提升实践能力,强化区域比较思维。
第四课时:巴西的工业与热带雨林保护
(一)导入环节
教师活动:播放亚马孙雨林砍伐纪录片,展示 “雨林面积缩减 17%” 数据,提问:“雨林破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巴西为何面临‘保护雨林’与‘发展工业’的矛盾?”
学生活动:结合生物知识回答 “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破坏导致温室效应”,思考 “工业发展需要资源,而雨林区有铁矿、木材等”。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与数据对比,引发对人地关系矛盾的深度思考。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巴西工业分布图,讲解东南沿海工业区的优势:铁矿、港口(海运便利)、劳动力(人口密集)。
提问:“巴西为何能发展钢铁、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资源 + 技术引进)”
学生活动:标注主要工业区与资源产地,分析 “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如钢铁工业靠近铁矿)”。
讨论:“巴西工业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弊端(区域发展不平衡)。”
【设计意图】理解 “资源禀赋→工业区位” 的地理原理,培养区域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分组扮演 “巴西政府官员”“环保组织代表”“当地农民”,围绕 “是否应该在雨林区开发矿产资源” 展开辩论。
提供背景资料:雨林生态价值(供氧、蓄水、生物多样性)、巴西经济需求(就业、外汇)。
学生活动:小组撰写辩论稿,“政府官员” 强调 “资源开发促进经济,需限制砍伐并植树造林”;“环保组织” 强调 “生态价值高于短期利益”。
推选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可持续发展” 的核心 —— 在保护中开发,如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与辩论,多角度理解人地关系,树立协调发展观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设计 “亚马孙雨林保护方案”,要求包含 “经济措施、政策措施、技术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方案,例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雨林的社区提供经济补贴;推广无砍伐农产品认证(如可持续大豆)。”
【设计意图】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升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教学评价
(一)知识目标达成度:能准确描述美国、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气候类型、农业带 / 主要农产品、工业区名称(通过课堂提问、单元测试检测)。
(二)核心素养表现
① 区域认知:能在地图上快速定位关键地理事物,分析区域差异(如比较美巴气候分布)。
② 综合思维:能解释 “美国乳畜带形成→气候 + 市场”“巴西雨林破坏→全球气候 + 本地经济” 的多要素关联。
③ 人地协调观:能辩证分析 “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关系,如美国工业污染治理、巴西雨林保护的必要性。
④ 地理实践力:能独立绘制两国农业 / 工业分布图,设计合理的雨林保护方案(通过作业、项目报告评估)。
(三)学习过程参与度
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发言次数、地图绘制规范性、辩论逻辑性。
情感态度:是否主动关注地理相关时事(如巴西雨林火灾新闻),是否形成环保意识。
六、教学反思
本次大单元教学以 影视片段、数据新闻、角色扮演等多元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例如,第一课时利用《猫和老鼠》动画降低抽象地理概念的理解难度,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了美国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第四课时的雨林保护辩论,学生能从生态、经济、社会多角度论证观点,体现了综合思维的提升。但是部分复杂活动对基础薄弱学生难度较大,后续可提供 “分层任务卡”,例如为低水平学生提供填空式模板,逐步引导高阶思维。在本节课中可以尝试使用 GIS 地图动态展示美国和巴西地形与气候的关系。大单元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编织知识网络,用任务驱动素养发展。本次设计虽达成基本目标,但在个性化支持与技术融合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需持续优化活动梯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进阶,让地理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与价值观的双重成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