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知识回顾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含义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正确运用关系判断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构成。构成依据判断的量分:依据判断的质分:依据判断的质和量结合上分:类型含义构成类型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构成。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知识框架正确运用性质判断(针对事物本身)壹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含义: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注意: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例如: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真的。小试牛刀1.这个米塞尔就是凶手。2.鲁柏手里的馅饼就是一条线索3.所有的猫都是动物。4.所有的猫都不是植物。5.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6.这个学生不是中学生。断定“米塞尔”具有“凶手”的性质断定“馅饼”具有“线索”的性质断定“猫”具有“动物”的性质断定“猫”不具有“植物”的性质断定“鲁迅”具有“伟大的文学家”的性质断定“这个学生”不具有“中学生”的性质性质判断主要由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构成。2.性质判断的结构处于语句主语位置处于语句宾语位置①主项:表示断定对象(处于语句主语位置,但不等于主语)②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处于语句宾语位置,但不是宾语)③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那个表示一个对象)④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常用“有(是)或者“无”(不是)表示,一般称为判断的“质”)例如:①所有 孩子 都是 天真的。②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3.性质判断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多个种类。(1)标准一:依据判断的质,即以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含义 举例肯定判断 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判断 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 自私不是美德注意: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语言表达中,“是”常常被省略或替代。如“这篇文章(是)很好”,“中国的发展必将(是)充满希望”。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如:“教室里无人” “他并非我的老师。” 。(2)标准二:从判断的量(数量、范围),即以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对象范围 量项表示 举例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所有,一切,凡是等 可以省略 人都会死所有商品都是有价值的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有些,少数,大部分等 不可以被省略 有的同学是我的邻居有的地方下雨了单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一个 通常用“这个”“那个” 一般不需要量项 这道题是错的李白是诗人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3.性质判断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多个种类。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思考: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所有)该来的没来!(所有)不该走的走了!补充完整补充完整更正更正(有的)该来的没来!(有的)不该走的走了!探究与分享P33(3)标准三: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肯定判断否定判断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全称肯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3.性质判断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多个种类。例:所有的人都是会死的。例:有些中学生是球迷。例: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例: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的。例: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例:这个人不是18班的。全称肯定判断所有所有有些有些商品真理中学生中学生许海峰这个人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有价值的一成不变的共青团员球迷运动员小学生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相关连接P34)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图示:归纳总结划分标准 种类(1)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3)质与量的结合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小试牛刀:判断下列性质判断的基本形式①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②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的。③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⑤在昨天的暴风雨中,一些树被大风刮倒了。⑥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4)误用多重否定。(补充笔记)可以缺量项和联项例:人都要呼吸所有的人都认同; 通过学习进步很快。缺谓项缺主项实习生是我们进入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谓搭配不当所有的高中生都是团员。断定过量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多重否定4.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要求)探究与分享P33◆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探究: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也不是植物”,这是把概念间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把“也不是植物”改为“也不是树木”。量项使用不当。误用了量项“有些”,应该改为“所有”。正确运用关系判断(针对自身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贰探究与分享P34一间房子里,有一位祖父,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位叔叔,还有一个是侄子。这间房间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祖父孙子(一位)(一位)爸爸叔叔结论:最少四人。就最小辈分的那个人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孙子、爸爸、叔叔、祖父。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客观事物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存在多种关系。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2.关系判断的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1. 关系判断的必要性例:3 > 2张三和李四是朋友。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3.关系判断的构成: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量项量项关系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一关系者项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项;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项;注意: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例如:小华是小明的哥哥小明是小华的哥哥对称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对称关系对称关系 (反过来也对) 甲与乙是同学 1小时=60分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反对称关系 (反过来一定不对) 甲比乙大三岁 地球大于月球 “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非对称关系 (反过来可能对 也可能不对) 甲认识雷锋 张三佩服李四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都是非对称关系abab可能abx有某关系有某关系有某关系4.关系判断种类:依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1)对称性关系: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补充)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传递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传递关系传递关系 (可传递) 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反传递关系 (不可传递)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非传递关系 (两种可能)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反对关系”abc也有某关系有某关系有某关系ab有某关系有某关系cxab有某关系有某关系c可能(2)传递性关系:三个(类)及以上事物之间(补充)小试牛刀:对称关系非传递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①甲比乙年长,乙比丙年长④甲比乙年长3岁,乙比丙年长3岁⑥甲认识乙,乙认识丙②甲和乙是邻居③老王喜欢老李⑤张三比李四高。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5.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含义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正确运用关系判断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构成。构成依据判断的量分:依据判断的质分:依据判断的质和量结合上分:类型含义构成类型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构成。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以下哪些是性质判断?哪些是关系判断?1.月亮绕着地球转,月亮与地球相距约三十八万千米。2.曹操与曹植不是兄弟。3.所有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4.随地吐痰是很不好的习惯。5.有的水生动物是用肺呼吸的。6.他比任何人都快乐。关系判断关系判断关系判断性质判断性质判断性质判断课堂练习1.小梁说:“爸爸到救灾物品分发点领取了大米、猪肉,化肥等物品,今天我们全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小梁这句话的错误在于( )。A: 缺少主项和谓项 B: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C: 量项和联项使用不准确 D: 判断的“量”和“质”不统一B2.在某校高二年级男篮对抗赛中,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小明高兴地说:“红队必然会战胜蓝队。““小新摇摇头说:“不一定。“下列对两人的对话分析正确的是( )A.小明说的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传递关系B.小明说的不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反传递关系C.小新说的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非传递关系D.小新说的不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传递关系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