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课件(共28页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课件(共28页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知识回顾
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含义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构成。
构成
依据判断的量分:
依据判断的质分:
依据判断的质和量结合上分:
类型
含义
构成
类型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构成。
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知识框架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针对事物本身)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含义: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注意: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
例如: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真的。
小试牛刀
1.这个米塞尔就是凶手。
2.鲁柏手里的馅饼就是一条线索
3.所有的猫都是动物。
4.所有的猫都不是植物。
5.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
6.这个学生不是中学生。
断定“米塞尔”具有“凶手”的性质
断定“馅饼”具有“线索”的性质
断定“猫”具有“动物”的性质
断定“猫”不具有“植物”的性质
断定“鲁迅”具有“伟大的文学家”的性质
断定“这个学生”不具有“中学生”的性质
性质判断主要由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构成。
2.性质判断的结构
处于语句主语位置
处于语句宾语位置
①主项:表示断定对象(处于语句主语位置,但不等于主语)
②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处于语句宾语位置,但不是宾语)
③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那个表示一个对象)
④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常用“有(是)或者“无”(不是)表示,一般称为判断的“质”)
例如:①所有 孩子 都是 天真的。
②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3.性质判断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多个种类。
(1)标准一:依据判断的质,即以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
含义 举例
肯定判断 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判断 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 自私不是美德
注意:
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语言表达中,“是”常常被省略或替代。如“这篇文章(是)很好”,“中国的发展必将(是)充满希望”。
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
如:“教室里无人” “他并非我的老师。” 。
(2)标准二:从判断的量(数量、范围),即以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
对象范围 量项表示 举例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所有,一切,凡是等 可以省略 人都会死
所有商品都是有价值的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有些,少数,大部分等 不可以被省略 有的同学是我的邻居
有的地方下雨了
单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一个 通常用“这个”“那个” 一般不需要量项 这道题是错的
李白是诗人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3.性质判断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多个种类。
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
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思考: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该来的没来!
不该走的走了!
(所有)该来的没来!
(所有)不该走的走了!
补充完整
补充完整
更正
更正
(有的)该来的没来!
(有的)不该走的走了!
探究与分享P33
(3)标准三: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3.性质判断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多个种类。
例:所有的人都是会死的。
例:有些中学生是球迷。
例: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例: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的。
例: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
例:这个人不是18班的。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
所有
有些
有些
商品
真理
中学生
中学生
许海峰
这个人

不是

不是

不是
有价值的
一成不变的
共青团员
球迷
运动员
小学生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相关连接P34)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图示:
归纳总结
划分标准 种类
(1)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3)质与量的结合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小试牛刀:判断下列性质判断的基本形式
①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
②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的。
③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
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
⑤在昨天的暴风雨中,一些树被大风刮倒了。
⑥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
成误解。
(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4)误用多重否定。(补充笔记)
可以缺量项和联项
例:人都要呼吸
所有的人都认同; 通过学习进步很快。
缺谓项
缺主项
实习生是我们进入工作的第一阶段。
主谓搭配不当
所有的高中生都是团员。
断定过量
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
多重否定
4.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要求)
探究与分享P33
◆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探究: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也不是植物”,这是把概念间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把“也不是植物”改为“也不是树木”。
量项使用不当。误用了量项“有些”,应该改为“所有”。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针对自身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探究与分享P34
一间房子里,有一位祖父,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位叔叔,还有一个是侄子。
这间房间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祖父
孙子
(一位)
(一位)
爸爸
叔叔
结论:最少四人。就最小辈分的那个人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孙子、爸爸、叔叔、祖父。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客观事物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存在多种关系。
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2.关系判断的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1. 关系判断的必要性
例:
3 > 2
张三和李四是朋友。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3.关系判断的构成:
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
量项
量项
关系项
第二关系者项
第一关系者项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项;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项;
注意: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例如:小华是小明的哥哥
小明是小华的哥哥
对称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对称关系
对称关系 (反过来也对) 甲与乙是同学 1小时=60分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
反对称关系 (反过来一定不对) 甲比乙大三岁 地球大于月球 “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
非对称关系 (反过来可能对 也可能不对) 甲认识雷锋 张三佩服李四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都是非对称关系
a
b
a
b
可能
a
b
x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4.关系判断种类:依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1)对称性关系: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补充)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传递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 (可传递) 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
反传递关系 (不可传递)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
非传递关系 (两种可能)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反对关系”
a
b
c
也有某关系
有某
关系
有某
关系
a
b
有某
关系
有某
关系
c
x
a
b
有某
关系
有某
关系
c
可能
(2)传递性关系:三个(类)及以上事物之间(补充)
小试牛刀:
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①甲比乙年长,乙比丙年长
④甲比乙年长3岁,乙比丙年长3岁
⑥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②甲和乙是邻居
③老王喜欢老李
⑤张三比李四高。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5.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
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
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
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含义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构成。
构成
依据判断的量分:
依据判断的质分:
依据判断的质和量结合上分:
类型
含义
构成
类型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构成。
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以下哪些是性质判断?哪些是关系判断?
1.月亮绕着地球转,月亮与地球相距约三十八万千米。
2.曹操与曹植不是兄弟。
3.所有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4.随地吐痰是很不好的习惯。
5.有的水生动物是用肺呼吸的。
6.他比任何人都快乐。
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
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
课堂练习
1.小梁说:“爸爸到救灾物品分发点领取了大米、猪肉,化肥等物品,今天我们全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小梁这句话的错误在于( )。
A: 缺少主项和谓项 B: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
C: 量项和联项使用不准确 D: 判断的“量”和“质”不统一
B
2.在某校高二年级男篮对抗赛中,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小明高兴地说:“红队必然会战胜蓝队。““小新摇摇头说:“不一定。“下列对两人的对话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明说的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传递关系
B.小明说的不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反传递关系
C.小新说的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非传递关系
D.小新说的不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传递关系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