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9 鱼我所欲也 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9 鱼我所欲也 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资源简介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张飞灿
课题 鱼我所欲也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优秀古诗文,并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掌握特殊句式,词类活用。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运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逐层深入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4、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面进行道理论证,通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和“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者”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强调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批判了见利忘义的行为。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认为人人都有向善的本心,即羞恶之心。“舍生取义”的观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世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提升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能对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现阶段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字词和简单句子,学生也对传统的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鱼我所欲也》中一些字词如“辟”一词多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等句式结构较复杂,学生对本文所探讨的“生死义利问题”理解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含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与自豪感。2、积累文言文词汇,掌握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提升文言文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3、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4、感受孟子散文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雄辩滔滔的语言特色,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证方法;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思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启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舍生取义”,深入理解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践行“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播放消防员冲进火海救人的短视频。提问学生:在危难时刻,人们面临生死抉择、利益与道德抉择的情境下,他们是如何选择的?2、播放普通人在面对金钱诱惑时是否坚守诚信的短视频。提问学生:如果你们处于这些情境中,你又会如何选择?为什么呢?3、生与死、利益与道德的抉择,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答案吧。4、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5、利用AI快速生成孟子,描述孟子个人简介资料,及本人的生平思想,并展示给学生。(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战国邹国人,传承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一生怀揣仁政理想,游说列国。虽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著有孟子阐述民贵君轻性善论等思想。我坚信人皆有善端,倡导统治者以民为本,希望以道德感化天下,让世间充满仁爱。(2)同学们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吗 请列举一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3)同学们,谁能说说孟子的名言吗?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尽信书不如无书。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4)《孟子》与哪三部作品合称为“四书”?《论语》《大学》 《中庸》(5)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认真观看图片或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通过AI了解孟子。 播放短视频,辅助学生从贴近生活的实际事例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利用AI快速生成孟子,进行真人描述,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为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做铺垫。
环节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播放课文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解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如“恶(wù)、为(wéi)、辟(bì)”等2、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朗读节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听读、纠正读音。 认真倾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朗读节奏,并互相纠正读音。 通过视频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读音,培养语感。
环节三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1、PPT展示文言文第一段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1)通过PPT展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疑难句子,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问题①:文章开篇提到“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教师讲解:用鱼和熊掌的选择比喻论证生与死的选择。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问题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教师讲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运用比喻论证,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2)教师引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来浓缩成一个成语,它是“舍生而取义”:生,生命。义,正义。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2、PPT展示文言文第一段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1)通过PPT展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疑难句子,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问题①:“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分别是什么 教师讲解:“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问题②:“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意味着怎样的结果?教师讲解:意味着要牺牲生命。问题③: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教师讲解: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3、PPT展示文言文第一段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1)通过PPT展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疑难句子,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问题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意思是什么最重要 教师讲解:生命最重要,生命比大义重要。问题②: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 教师讲解:“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即为了活命,为了躲避灾祸会不择手段地干尽一切不义的事情。问题③: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教师讲解:从反面论证(贪生忘义的危害)4、PPT展示文言文第一段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1)通过PPT展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疑难句子,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问题①:“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教师讲解:指通过“不义”的手段。问题②: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教师讲解:义重于生。问题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教师讲解: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义”,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问题④: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教师讲解: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自主翻译课文,标注疑难之处。在小组内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阅读课文,认真倾听教师对疑难句子的讲解,做好笔记,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句式。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教师的集中讲解可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环节四 知识归纳,概括大意1、为第一段划分结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概括第一段每层大意。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比喻论证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对比论证(正面)第三层: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对比论证(反面) 仔细阅读课文,小组内热烈讨论,概括第一段每层大意,为第一段划分结构,在课本上用斜线画出相关语句的结构。小组代表发言,阐述第一段划分的结构,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并参与交流。 通过第一段划分结构,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辅助记忆和梳理信息。层次大意的划分,展现文章的组织逻辑,明确各部分关系,突出核心内容或论述框架。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总结评价 课堂小结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明确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借助板书进行总结,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以及“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教师鼓励学生从生活小事出发,如面对考试作弊、利益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 认真倾听教师的点评和总结,认真思考我们的生活小事,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收获与不足。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所学内容,知识的延申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同时教师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也 苟:( 苟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假如,假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史册 )2、翻译下列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本心。)拓展作业:比较阅读,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篇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比喻论证: 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正面 生重于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辟对比论证: 人皆有之论证方法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贤者能勿丧耳反面 义用于生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深度不够,今后应加强引导和监督。在讲解文言知识时,应更加注重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于孟子思想内涵的探讨,可以引入一些的现实案例,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孟子》





理解本文内容、层次结构、能背诵,并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其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传承并弘扬“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
1
2
3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在危难时刻,人们面临生死抉择、利益与道德抉择的情境下,他们是如何选择的?
如果你处于这些情境中,你又会如何选择?为什么呢?
生与死、利益与道德的抉择,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答案吧
导入新课
我是孟子,名轲,战国邹国人,传承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一生怀揣仁政理想,游说列国。虽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著有孟子阐述民贵君轻性善论等思想。我坚信人皆有善端,倡导统治者以民为本,希望以道德感化天下,让世间充满仁爱。
作者简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吗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导入新课
《孟子》与哪三部作品合称为“四书”?
孟子名言
《论语》《大学》 《中庸》
同学们,谁能说说孟子的名言吗?
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尽信书不如无书。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导入新课
《鱼我所欲也》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导入新课
疏通字词
疏通字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喜爱、想要
同时得到
语气词
表示判断
舍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第一段①
也、也是
舍弃
正义、道义
选取
疏通文意
1、文章开篇提到“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用鱼和熊掌的选择比喻论证生与死的选择。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要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舍生而取义者也”后来浓缩成一个成语,它是“舍生而取义”:生,生命。义,正义。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
疏通文意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动词,做
苟且偷生
第一段②
讨厌、憎恶
祸患、灾难
通假字“避”,躲避
所以
超过、胜过
疏通文意
1、“所欲有甚于生者”和
“所恶有甚于死者”分别是什么
“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2、“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意味着要牺牲生命。
3、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
疏通文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意思是什么最重要
生命最重要,生命比大义重要。
2、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即为
了活命,为了躲避灾祸会不择手段地干尽一切不义的事情。
3、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从反面论证(贪生忘义的危害)
疏通文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
假如,假使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
第一段③
没有
那么,就
得,保全生命
办法,手段
什么手段不用呢?
没有
那么

疏通文意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人人都有这颗心,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丧失它罢了。
第一段④
凭借,采用某种方法
却,转折连词
因此,所以
不仅
这种本性
丧失
疏通文意
1、“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
指通过“不义”的手段。
2、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
义重于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义”,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4、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疏通文意
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划分结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概括大意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
第三层: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
对比论证(正面)
对比论证(反面)
知识归纳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
课堂小结
借助板书进行总结,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以及“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我们从生活小事出发,如面对考试作弊、利益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
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
2、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苟且
假如,假使
史册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本心。
拓展作业
比较阅读,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
拓展作业
篇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舍生而取义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比喻论证: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正面 生重于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不辟
对比论证: 人皆有之
(论证方法) 贤者能勿丧耳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反面 义用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 ......
(论证方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